1569讨伐不臣(2 / 2)
此外,“倭”字还有猥琐矮小的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
倭”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论衡》中,“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倭国就是周朝的朝贡国之一。
只不过大海阻隔,两边往来并不频繁。
《后汉书》中有记载,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国王一枚金印,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
而在隋朝时期,倭国就有意改名,《隋书?东夷传》中曾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期间,倭国国王多利思比孤派出使者前去隋朝,上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没处天子无恙”等等。
这样的文字,自然让隋炀帝大怒,对鸿胪寺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可见,和中原王朝打交道久了,倭国高层也懂点汉语,可能觉得老是倭国倭国的叫法,这国名实在有辱斯文高雅,于是想更改国号,于是“日本”二字呼之欲出。
白江口之战,万余唐军以百余艘战船击败倭国四万大军,千艘战船后,倭国再次选择臣服大唐。
于是在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倭国派遣使者祝贺大唐帝国灭了高句丽,趁机又说讨厌“倭国”这个国名,想将国名更改为“日本”,希望得到大唐帝国的批准。
但当时大唐王朝没有承认,倭国内也就仍是沿用“倭”这一称谓。
后来的郭务?出使倭国,国书中依然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的字眼,根本不把倭国改名当回事。
直到武则天时期,当时主政的武周皇帝才承认了倭国改名为“日本国”的行为。
只不过武则天特殊身份,其实之后中原王朝依旧沿用倭国对其称呼,并没有真正改过来。
至于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用“日本”来称呼其国,其实不用想也知道。
内阁里,魏广德等张四维把话说完后,这才悠悠道:“既然子维有异议,不如随我一道前往乾清宫,道明本意,一切由陛下圣裁。”
张四维闻言,略微思索便点头答应。
“汝默,你我意见一致,就先留在内阁处理事务。
今日兵部奏疏上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各部官员到来相问,你就在内阁应对一下。”
魏广德对申时行说道。
申时行拱拱手,微微低头表示认可。
随即,魏广德和张四维带着兵部奏疏直接去了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里,万历皇帝召见了两位阁老。
行礼后,万历皇帝赐座,而魏广德已经拿出兵部奏疏递了上去。
“兹事体大,臣等不敢擅断,特来觐见陛下。”
魏广德躬身道。
“魏师傅请坐,朕先看看兵部奏疏。”
万历皇帝知道归知道,终归还没有下旨,所以一切都还有变数,这些天的坐立难安也缘由此。
等了半盏茶时间,万历皇帝已经看完兵部奏疏,脸上愤色明显,显然是被其中描述,特别是自太祖建国后倭国种种不臣之事气的。
其中有些事儿,他知道,有些事儿,却是不知道。
比如明太祖派使臣往倭国宣旨被杀之事,万历皇帝还真不知道。
毕竟是大明朝使臣不杀,说出来多少有些丢人。
而当时的太祖朱元璋竟然没有因此发兵倭国施以惩戒,以其人作为来看,也是让人很吃惊的。
毫无疑问,和蒙元故事有关。
那时候大明朝建立时间不久,面对北方强大的蒙元残余,自然无暇分神,于是采取了防御姿态,让沿海军民备,这其实也是大明朝实施禁海策略之始。
“内阁是何意见?”
万历皇帝放下奏疏片刻后,才开口问道。
于是,魏广德就把他和申时行偏向按照兵部所奏,出兵征讨倭国的态度说了出来。
魏广德只说是他和申时行的意见,并未提张四维,万历皇帝就知道是次辅对此有其他看法,于是开口问道:“张卿,你可是有其他看法?”
此时,张四维也不敢多想,到这时候了,自然把他在内阁的话复述一遍。
“就是说,你并非反对兵部之意,只是担心大军出海东征风险难料,所以希望还是让沿海备倭,以水师围堵倭寇为主。”
万历皇帝此时已经放松下来,乐呵呵看着张四维问道。
“是,臣以为贸然出兵攻,风险太大。
蒙元最强时,曾两度出兵倭国均惨遭失败,应引以为戒。”
张四维话音刚落,万历皇帝已经开口说道:“可蕞尔小国国主竟敢自称天皇,纵容家奴以寇犯边,朕咽不下这口气。”
听到万历皇帝这话,张四维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
本来就只是虚坐,半个屁股,这一惊自然身子一震。
而落在万历皇帝眼里,自认为是皇帝的威严震慑住了张四维。
实际上,真正让张四维震惊的那是他的话,而是因为知道自己赌错了。
他本以为皇帝有意出征更多是因为魏广德、张居正的原因,想着由他来给皇帝做个台阶,把攻之事缓下来,对魏广德的威望打击必然很大。
虽然有些冒险,但从张鲸传来的消息看,是有可能的。
外面不知道,可朝中权臣哪个不晓得内情。
张居正还在时,兵部其实就已经谋划此事,只是大家闭而不言罢了。
也是,皇帝若不下决心,他们也不会搞出这么大阵仗。
失策。
至于皇帝这些天的反应,其实也就好理解了。
担心归担心,但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儿,事到临头,必然还是要做的。
起身,跪倒,动作一气呵成,“臣有罪,不能为陛下分忧。”
“张卿平身,你的看法其实也不错。
不过,倭寇肆掠华夏,其罪在倭王,理应严惩。
内阁拟旨,命兵部调集大军东征,讨伐不臣。”
万历皇帝起身,站在御座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