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2 / 2)
“只需要废除‘旗民不通婚’。”
第114章
后世常有人诟病清朝的满汉不通婚政策是歧视汉人,把汉人当做下等人,所以才不让满人和汉人通婚。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在清一朝,满人确实是有歧视汉人的思想,但满汉不通婚——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旗民不通婚这个规定,最初推行还真不是因为歧视汉人。
旗民不通婚,指的是八旗的人不能和非八旗的人结亲,但八旗内部的满人、汉人、蒙古人、高丽人等可以自由通婚,并不限制。而且,就算是旗民不通婚,其实限制的也没有那么严格,主要规定的是八旗子弟不能娶非八旗女子为正妻或继妻,若是纳妾那是不做限制的。而八旗女子也可以嫁给非八旗男子,只是出嫁以后,就会被八旗开除户册,失去旗人身份,但这一点其实就和现在的结婚后迁户口差不多,只要和娘家关系好,并不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当然,规定是这么规定的,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其实还是民不举官不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事实上,八旗子弟娶非八旗女子为正妻的现象一直都有,为数也并不算少,而其中虽然以汉军旗人为多,但满军旗的也不是没有。
最后说回来,清朝刚立国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这一条政策,上层甚至是鼓励满汉通婚的,顺治不仅下过明旨,还纳了一名非八旗女子入后宫以作表率。只是这种鼓励没过几年就被废弃,转而变成规定旗民不通婚,其中的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八旗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核心军队,当权者认识到,他们想要坐稳天下必须依靠八旗兵丁,而一个纯粹的八旗能够被他们更好的掌控,所以他们试图通过控制旗民通婚,来保持八旗内部的封闭性,以此维持对核心军队的绝对掌控。
——至于最后的效果,只能说见仁见智吧。顺治当初应该也没想到,不过短短一两代人,八旗的战力就能糜烂到这种地步。
“废除旗民不通婚?”胤禛眉心跳了跳,他总觉得,儿子这一个建议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背后定然有更深的目的,至于具体是什么目的,他竟然一时想不出头绪。
胤禛深深地看着儿子:“你应该不会不知道,私下里和民人通婚的旗人一直不缺。”
“儿臣知道。”弘书点头,“但底下人偷偷做和官方明确的支持含义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影响也天差地别。”他顿了顿,还是下定决心道,“事实上,儿臣认为,在废除旗民不通婚后,选秀也该将汉家闺秀纳入,咱们皇家更该向世祖学习,主动与汉人通婚以做表率。”
虽然弘书很不喜欢选秀这种把女子物化的形式,但在时下大多数人看来,皇家选秀就是通天的阶梯,能参与进去就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没有能力改变之前,弘书不会回避利用它去达到一些目的。
胤禛瞬间抓住一道灵光,身体前倾,紧紧盯着儿子,压迫性极强地道:“你想娶汉人女子为嫡福晋。”
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
弘书呼吸一窒,虽然他在说出那句话时就已经做好了被看透心思的准备,但阿玛敏锐的反应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有这个打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确定要争夺皇位的那一刻起,他就时刻不停地在想,登基以后要如何将大清上下拧成一股绳,上下一心地去搞工业、搞基建、搞发展,而不是勾心斗角的争权夺利。
但要做到这一点何其难,封建社会的矛盾太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朝廷和世家宗族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官员内部派系的矛盾,皇权和官权的矛盾……而大清还要额外叠加一个满人和汉人的民族矛盾。
光是想一想,弘书都觉得窒息。前面的那些矛盾,每一个国家都有,哪怕是现代国家,这些矛盾也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有些隐藏的更深了而已,弘书很有自知之明,多少伟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就别妄想了,还是老老实实地照着后世经验抄一抄作业吧。
而最后一个民族矛盾,弘书想来想去,还是决定选择联姻:娶一个非八旗的汉族姑娘,生一个有满汉两族血脉的继承人。这样虽然不能立刻解决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固有成见和隔阂,但却会发出一个积极的讯号,给两族融合提供一个更好的潜移默化的风向。
可能很多人对联姻的感官不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联姻就是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表达亲近的手段,否则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高层联姻不会层出不穷。老百姓朴素的观念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 110-120(第6/14页)
,就是会觉得亲家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会认为你选择和我们家结亲,就是看重我们家、喜欢我们家,否则你为什么要跟我结亲呢?结亲结亲,缔结亲戚,我们因为一场姻缘,而成为了本应有血脉关系才能称呼的亲戚,这还不够表明我们亲近的关系吗。
当然,决定联姻,并不代表弘书就是彻底放弃感情和婚姻,用其来换取利益了。他只是给未来的妻子加了一个汉族人的限定条件而已,符合这个条件的姑娘不要太多。就算不加这个条件,按照现在的社情,他未来的婚姻也逃脱不了盲婚哑嫁,日后的感情和婚姻生活过成什么样还是要靠他自己经营。
这些是他早就已经想的十分明白的事情,因此面对阿玛出乎意料的反应,他也没有退缩,坚定道:“是,儿臣想娶汉家姑娘为妻。”
胤禛心中一瞬间闪过万千想法,最终说出口的却是:“你可知道,一旦你做出这个选择,你将会失去宗室和满蒙的支持。”
从家天下出现的那刻起,除了开国皇帝之外,皇位,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家之皇位,放在元清两朝,甚至可以再加一句‘是一族之皇位’。你因为身份和血脉通过世袭的方式获得了皇位,转头却想用全家共有的东西去讨好别人,将自家的利益分给别人,那对不起,这个皇位你别想要了,吃里扒外的东西不配。
弘书不明白吗?他明白。屁股决定脑袋,满人真的是因为打心底觉得汉人是下等人才打压排挤吗?不排除有个别脑子有坑的人真这样想,但大多数满人其实是因为利益才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心中其实十分明白汉族人的强大和聪慧,用语言来鄙视打压汉人不过是一种愚弄和洗脑的手段而已,就像先秦时期,统治阶级标榜贵族血脉就是比黔首血脉天生高贵一样。
对满人来说,这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满人的,那么继承人就必须符合满人的利益,一个纯粹的汉家姑娘来当皇后,再生一个有汉人血脉的皇帝,这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有人会说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也是汉人,但事实上,自大清入关以后,满人的代指性就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逐渐变成一个团体性的泛指,在高层的眼里,所有八旗内部的旗人其实都可以称为满人。像佟佳氏这样抬旗改姓的家族,很多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汉人,所以汉军旗和汉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儿臣知道。”弘书道,“但儿臣并不认为宗室和满蒙会因为一个嫡福晋就全部站到儿臣的对立面去,出身固然重要,却也没有那么重要。太宗世祖能立蒙古皇后,元惠宗时甚至能立高丽女子为皇后,儿臣此时自然也能娶一个汉人福晋。”
胤禛微微摇头,面对儿子,他也不藏着掖着,很直白地道:“太宗世祖时情况特殊,国朝立足未稳,需要拉拢蒙古,所以才连出了两任蒙古皇后。但之后你再看看,皇考后宫可还有过受宠的蒙古妃子?至于元惠宗的奇皇后更不必说,完全是元惠宗昏庸的结果,只凭宠爱就想立藩国妃子为后,不考虑前朝后宫,难道你想像他一样做个亡国之君?”
虽然元惠宗的儿子又做了一任皇帝,但那时元朝早已退居草原、失了中原江山,所以说元惠宗是亡国之君也并不算错。
不过阿玛直接说他亡国之君什么的,emmm,虽然他刚才也拿自己未来的福晋和皇后比啦,但他这不是连太子都还不是吗,他们父子俩是不是也太不掩饰了?
弘书摸了摸鼻子,扫去心中那点异样,回到正事上:“皇阿玛您也说,太宗世祖时是需要拉拢蒙古,所以出了蒙古皇后。那现在儿臣认为我大清该是拉拢汉人的时候了,为此出一个汉族…咳、皇子福晋不也是很正常的逻辑吗?”
“问题是。”胤禛重重点了两下桌子,“宗室和八旗不认为大清需要拉拢汉人,他们只会认为,大清需要继续打压汉人。”
这不是胤禛空口猜测,自他登基以来,大量起用汉臣,不仅内阁和军机处汉臣人数与满人持平甚至尤有超过,就连军队,也用绿营多过八旗。对于这一点,八旗和宗室王公早就心怀不满,没少上书劝谏,而私下里满臣针对汉臣的打压排挤也从没停止过。也就是胤禛心志坚定、手腕过人,要换个皇帝来,早被这些人裹挟的放弃重用汉臣了。
“他们不认为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看不清未来!儿臣不会为了他们的短视而妥协,去照顾他们的心情。”弘书很清醒,“儿臣需要考虑的,是我满洲的未来,是我大清的未来,而不是宗室和八旗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想法。他们若跟不上儿臣前进的步伐,儿臣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
胤禛吐了口气,儿子的坚定和清醒让他欣慰,却也让他担忧:这样的儿子,未来还会维护满人的利益吗?
为什么想做天下共主的胤禛还会有这种担忧?因为他还是人,是人就有出身和立场。虽然他有促进满汉融合、做真正天下共主的野望,但他从小的教育和环境还是一直在影响他,让他不自觉地就会在某些时候偏向满人的利益。
弘书不也是吗,他若不是深受前世的身份和教育环境影响,今生也不会有这种种想法和作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偏向,这个评判不了高下和对错,左不过是看他的立场是不是符合你的利益了。
沉默良久,胤禛才缓缓道:“让朕好好想想。”
弘书本来还想和阿玛讨论一下关于《大义觉迷录》的后续和吕留良之事的处置,想劝着阿玛不要牵连太广太过,但看他现在的表情,应该是被自己一下冲击大了,需要缓一缓,便从善如流道:“是,儿臣先告退了。”
或许真是福晋这个话题的冲击太猛,阿玛竟然好几日都没有召见他,弘书主动去求见,胤禛也以忙碌为由没见。
就在弘书心中嘀咕之时,弘时慌里慌张地跑进宫来。
“小六,四弟妹跑到我府里跪下,求我进宫来求你,救救她所出的小侄女。”
第115章
弘书带着吴谦和叶桂等人以最快速度赶到景园,见到了那个他小半个时辰前才听说的小侄女。
弘历被出家,四阿哥府也被下旨改造成黄教圣庙,四福晋和妾室孩子们自然不能再住在这里。胤禛对弘历虽狠,却没有打算迁怒儿媳妇和孙子,因此将临近圆明园的景园赐给了永璜,令四福晋和其他妾室一同居住于此,素日用度还是照皇子福晋和皇孙的规格令内务府供养。
而弘书在小侄女都三个月了才知道她的存在,却也实在不能怪他,毕竟弘时也是在四福晋去求他的时候才知道的。如果非要怪一个人,那这笔账大概只能算在弘历头上,时下人家添丁进口,都是要办洗三满月向外宣告的,但小侄女的出生因为被弘历厌恶,洗三满月一概没办,富察格格她们也不敢擅自向外宣告,因此外界大都不知道四福晋已经生产三个月了。
弘书看着眼前憔悴的富察氏,心中复杂难言,想当初她怀孕弘历还特地跑去给阿玛报喜,被当时才解了因为表妹之事而起的些微心结的自己和额娘听了个正着,谁能想到不过大半年时间就物是人非,富察氏生产无人知晓,额娘也躺在床上与病魔斗争。
定了定神,弘书收起心底那一丁点内疚,告诉自己,让富察氏她们变成现在这样的人不是他,而是弘历,没必要给自己戴过高的道德枷锁。
“四嫂。”弘书严肃地问道,“之前可有请太医给小侄女看诊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 110-120(第7/14页)
冤有头债有主,对弘历下什么狠手他都不会觉得有问题,但若是牵连到无辜之人头上,他不会姑息。别说富察氏等人也是弘历一方的既得利益者,就看看这些人现在的情状,她们享受的那点既得利益也早就还了回去,更何况小侄女不过一个才出生三个月的婴儿,能享受什么。
富察氏垂着头,不引人察觉的捏了捏手,低声回道:“不曾请过。”
弘书皱眉:“可是有人推诿?”弘历再怎么落魄,也是皇子,传太医的基本权利还是有的。
富察氏摇了摇头:“不是,之前请的都是民间大夫。”
弘书刚想问为什么,就瞧见弘时在一边给他使眼色,顿了顿不再问,转而安慰道:“四嫂不必忧心,吴院使和叶大夫医术高超,小侄女必定会没事的。”
富察氏依旧低着头,道谢:“多谢六弟。”
客气两句,到底不好与嫂子多接触,弘书便与弘时去了另一边,留三福晋陪着富察氏。
“三哥,你刚才给我使眼色作甚,可是有什么隐情?”弘书问道。
弘时摇头:“我也不知道,刚才是你三嫂让我给你使眼色的,应该是我进宫找你的时候,你三嫂问出了什么吧。”
弘书为弘时的不靠谱感到无语,不想再说什么,就等着吴谦他们那里出结果。
结果并不好。
吴谦用词依旧委婉,叶桂就直接的多:“四福晋孕中的时候应该是劳累过度、忧思过甚,根本没有养好胎,小格格出生便先天不足、乃早夭之相,能养到如今已是精心的结果,先前看诊的大夫并无问题,方子也很合适,小格格如今情况只能说是人力难敌天命。”
他这一番话却是叫院子里的女人集体哭的不能自已,富察氏哭她对不起孩子,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身体;富察格格跪在富察氏脚边,哭是自己害了福晋害了小格格,若不是自己生产后身体不好,福晋不会为了照顾永璜累的安不好胎;其他妾室亦朝富察氏跪下,哭自己等人不省心,常常惹怒爷要福晋挺着大肚子去救她们。
三福晋看着看着也跟着流起泪来。
弘时想起他早夭的长子,竟也背过身去抹眼睛。
弘书头皮发麻,他当然也为小侄女的情况难过,但、但这场面还让他怎么顾得上难过!
现在该怎么办?该说点什么?弘书头一次体会道束手无策的感觉,一个劲儿地去瞄吴谦和叶桂等人,结果这些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个个缩在角落当自己不存在,一点儿没看到弘书向他们伸出的求救之手。
弘书没办法,只能先去拉弘时:“别哭了,先去安慰安慰三嫂。”
弘时倔强地一抹眼睛:“我没哭!我就是沙子眯眼了!”
行行行,弘书懒得戳穿他,催着他赶紧去把三嫂安慰好,然后三嫂再去安慰那一群女人。
好不容易安抚好了,弘书也没有再待着的理由,便留下一位院正和许多药材,带着其他人离开了景园。
弘时一同离开,不过三福晋会留在景园几天,帮衬照顾。
回去的路上,弘书道:“三哥,回头你帮我跟三嫂说说,请她平日里多关照四嫂和永璜他们,若有小人落井下石,一定要来告诉我。”
他现在也是没有福晋,不方便出面去关照富察氏她们,只能请三福晋帮忙。
弘时抬眼瞧了他一眼又收回,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道:“小六,老四他……”
不止弘书为弘历这一出的急转直下感到震惊,弘时弘昼他们也是同样,不同于弘书知道这事完全是阿玛的手笔,弘时弘昼却怀疑这事弘书也有参与,或者不该说怀疑,几乎相当于肯定。
在这样的想法下,弘时弘昼面对弘书就不由地感到胆寒,曾经他们以为,身为皇子,哪怕参与夺嫡,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像是大伯二叔那样,被圈禁。但现在,弘历却用事实告诉他们,还有比圈禁更狠的。毕竟圈禁只是限制你的行动自由,一辈子窝在家里当个宅男,但你还能好吃好喝,睡妻妾生孩子。出家呢?不止没有行动的自由,连吃喝、和老婆困觉的自由都没有了。
弘时弘昼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男人,从小在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中熏陶,他们无法想象那种常伴青灯古佛的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他们现在就害怕,弘书会不会以后也把他们送去和弘历作伴?
弘昼打定主意,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废物废物再废物,离弘书要多远有多远,除非必要绝不在他面前出现。
弘时呢,他自问已经上了小六的船了,跑是跑不掉的,就想旁敲侧击一下,弘历是因为什么又惹了弘书,让他这次直接出手断了弘历的所有后路,他好作为警戒——上次弘历借皇额娘生病邀名,小六都只是收拾了弘历的势力而已。
弘书却误以为弘时是怕与富察氏她们接触过多会连累自身:“弘历是活该,但这不关四嫂和永璜的事。永璜命苦,摊上这么个阿玛,皇阿玛心中也是怜惜他的,三哥你不必担心会惹皇阿玛不快。”
弘时心中一动,有点猜测到什么,所以,这次皇阿玛这么配合小六收拾老四,是因为永璜之事吗?看来皇阿玛对皇孙还是看重的,也是,皇阿玛至今也就永璜这么一个孙子,不看重才怪,老四也是糊涂,怎么会同意让永璜去当什么转世灵童。要是永珅还在,有人上门跟他说要永珅去做转世灵童,他一定会把人打出去!
想到永珅,弘时黯然了一会儿,又想到自己荒凉的膝下,和福晋前不久再次提起的选秀之事…犹豫了下,他吞吞吐吐地和弘书道:“小六,你那边,有没有、有没有擅长…子嗣问题的大夫?我想请来给你三嫂她们看看。”
“有,还不止一个,回头我请他们都去一回你府上。”弘书答应的很痛快。
弘时喜上眉梢:“多谢多谢。”
弘书却话音一转:“不过,三哥,我觉得光给三嫂她们看还不行,你不如也叫大夫给瞧瞧。”
弘时今年二十六,成婚也有九年了,却除了大婚前令妾室怀孕生下一个永珅,之后不论妻妾再没有开怀过,这恐怕不能说是女方的原因,弘时自身估计也有问题。
但这事,无论哪个男人都受不住,弘时胀红了脸,都顾不得刚才想的不要得罪弘书的事儿了:“小六,你什么意思?!你觉得是你三哥我不行?!我行不行我自己能不知道?我告诉你,我行的很!这次我就当你是小孩子不懂,以后这种话不要随便乱说了!”
说完,他气冲冲地叫停马车冲了下去,径直离开,连声道别的客气话都没说。
弘书无奈扶额,问朱意远:“我刚才的话是不是说的不太委婉?”
朱意远缩着脖子点了点头,何止不太委婉,简直太直白了,这话哪个男人能听得?就是他这样去了势的太监也听不得啊,也亏得是主子,但凡换个人,三阿哥今儿必不可能只是自行离开。
不过主子才十一岁,连梦遗都没有,要他懂这个有点难为了:“主子您还小,不懂这事也正常,不过此事事涉身为男子的尊严,主子你回头还是好好给三阿哥道个歉解释一下,想来三阿哥能理解的。”
结果他就听见主子嘀咕:“这跟男人的尊严有个屁的关系,我又不是说他不行,能不能生孩子这事跟行不行又没关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 110-120(第8/14页)
。唉,还是医学不够发达……也不对,医学发达了也没啥用,照样大把人不承认不能生孩子跟男人有关系,想想,以后该怎么让这些人不当鸵鸟……要不我做个表率算了,等我结婚的时候,医学应该也有了一些长足的发展,到时候先想办法不生孩子,然后把这个锅扣在自己头上,借着这个由头科普医学知识,嗯,可行……”
朱意远听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心里甚至升起一道匪夷所思的腹诽:主子啊,你就没想过你以后真的会不行的可能吗……
主子怎么在盯着他!朱意远耸然一惊,难道他刚才不小心把腹诽说出口了?要死要死要死,该怎么求饶!
“你刚才,没听见什么吧?”弘书习惯性地嘀咕以后的打算,说完才想起来这不是在书房,旁边还有个朱意远,不得不出言敲打。
呼,原来是警告啊。朱意远松了口气,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奴才什么都没听到,您刚才说话了吗?”
弘书满意的点点头,继续完善自己的计划,直到回宫面见阿玛。
“孩子如何?”对于自己唯一的孙女,胤禛也是关心的。
弘书低落地摇摇头:“胎里就不好,先天不足。”
胤禛沉默了下,就放过这事:“正红旗的护军参领你选好了没有?”
“选好了,就布三吧,他精通满蒙语,鄂罗斯语也有涉猎,去了那边与各方交涉也方便。”弘书道。
胤禛点头:“行,那朕就下旨,令他们二月初出发。”
“是。”
“下去吧。”
弘书不动,阿玛好容易愿意见他了,有些事得抓紧问。
“皇阿玛,《大义觉迷录》您是如何打算的?”
“儿臣有些想法,想和您说说。”
第116章
胤禛先不说自己的打算,而是问弘书:“你又有什么想法?”
弘书觑了下他的眼色,斟酌了一下后道:“《大义觉迷录》您要是实在想颁刻也不是不行,不过儿臣建议,您最好是将书里用来佐证的内廷记录去掉,它们的存在只会喧宾夺主,会让所有人只去关注那些宫闱秘闻,这与您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胤禛点点头,其实上次儿子提到这一点后他就想过了,加入内廷记录这一招确实做的不太好,他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这一点确实是朕思虑不周,已经命御书处的人修改了。”
阿玛肯听劝!弘书意识到这一点很高兴,这意味着稍后关于吕留良之事的劝谏能被接受的可能或许会更高些。
“皇阿玛英明!”弘书拍了个马屁,继续进言,“去掉那部分后,儿臣觉得,您还可以适当减少关于您的谣言部分,将关于华夷之说的论辩作为主体,由此也可以开启一场思辨风潮。为了配合您这本书,儿臣打算在报纸上开一起论辩专题,分正反两方辩论,论题就是华夷之说是否正确,接受所有人投稿,文章影响最大的可以奖励京城的一座宅邸。儿臣相信,天下总有读书人是不认同华夷之说的,令他们之间互相论辩,比咱们强塞观念给他们的效果会好得多。想要人们接受一个观念,只令他们听是不行的,还要令他们参与,这样他们才会更真情实感,也会认为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而不是被别人强加的。”
胤禛眼睛一亮:“这个主意不错。”
“那您是答应了?”弘书问道。
胤禛点点头,沉吟了下道:“文章最好之人再奖励一个庶吉士的名额,进翰林院。”
弘书不太赞同:“奖励同朝廷官方扯上关系目的性就太强了,他们会认为这又是朝廷控制下的一场秀,会引起反感不说,最后的效果也会差上许多。”
胤禛扬眉,反问:“难道这天下还有人不知道报纸的背后是你?”
“不一样的。”弘书摇头道,“即便所有人都知道报纸的背后人是我,但只要没有明目张胆的和朝廷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不敢百分百确定我和朝廷是站在一起的,毕竟报纸面世以来,还是揭露过不少贪官恶少、将他们斩落马下的。有这一点,报纸在百姓心中,是有一个模糊的公立公正形象的,这就是在养成信誉,对以后很重要,没必要现在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浪费。”
胤禛沉默地看了儿子一眼,随后无奈道:“你呀,真是一点也不知道收敛和警惕,就凭你刚才那番话,不论搁哪个皇帝身上,你都别想讨着好。”
弘书笑容腼腆,语气嚣张:“我阿玛厉害,我不怕!”
厉害阿玛胤禛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行了,既然如此,这事朕就不管了,你自己弄吧。还有正事没有,没事就退下吧。”
“有有有。”弘书连忙道,“那个……吕留良您打算怎么处置啊?”
胤禛眉心微拢,语气平平地道:“此事刑部会进行会审,如何处置需等会审结果。”
没有处置,那他劝谏的话就不好说了。弘书皱眉想了想,罢了,也不急于一时,等结果出来再劝谏也不迟。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结果一等就是两三年。
闲话不多说,完成了部分既定目标的弘书离了养心殿,转身投入到二月初即将启程的部队身上,拉着布三和其他负责人开了一个又一个会,做了不知道多少个计划和突发情况预案。
在他忙昏了头的时候,朱意远告诉他,富察氏出的小格格还是不幸夭折了。
弘书叹了口气,吩咐道:“你亲自去送一送,多备些东西,尤其是永璜能用得上的。还有太医院那边也打声招呼,让他们安排人,每个月去景园那边请一回平安脉。”顿了顿,他道,“算了,太医院这个我一会儿去永寿宫看额娘,让张永福去。”
“嗻。”朱意远自去安排不提。
弘书将手上事情收了个尾,便去永寿宫例行陪额娘。
乌拉那拉氏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她本不想这个样子被儿子看见,中间一度试图拒绝弘书的看望,但终究没能拗过,是以弘书现在才能在喝完药后亲自给她擦脸擦手。
“额娘今天吃了什么?”弘书很平常的问道,叶桂的方子虽然起了些效用,但不管如何那都是药,喝同一种药久了,人的身体是会产生耐药性的,所以乌拉那拉氏在恢复食欲了一段时间后,那种想吃东西的欲望又渐渐消失了。
“虾,鱼,粥。”乌拉那拉氏尽量让自己说话的声音显得正常。
弘书笑道:“鲜虾鱼片粥啊,不错,是不是从□□捞来的鱼?那里的鱼本来就呆,这天气恐怕更呆,皇额娘您吃了多少,可别被这些鱼传了呆气。”
乌拉那拉氏眉眼微动,睨了儿子一眼:“打趣额娘,该打。”
“是是是,儿子该打。”弘书笑着打了自己两下,又说了两句逗额娘高兴,直到看见额娘露出疲惫之色,他才起身离开。
叫来张永福吩咐了太医院之事,弘书沉吟了下,问道:“后宫这些日子可还安稳?”
虽然没点名,但张永福明白小主子问的是谁:“回小主子的话,还算安稳,只景仁宫的海常在因为没有遵守新出的出行规矩,被齐妃娘娘罚闭门思过三月。”
三月后,差不多选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 110-120(第9/14页)
就要结束了,届时宫里至少也会进两个新人。
“另外,因为五月要选秀,皇上说,雍正四年入宫的小主们伺候已有三年,没有功劳也苦劳,吩咐齐妃娘娘和懋妃娘娘准备给后宫的小主们升一升位份,也算是为主子娘娘冲喜了。”
弘书点点头,他没有为阿玛在额娘病重时还要选秀感到生气,因为他知道,这选秀不是单为了皇阿玛举办的,它更大的作用是为了宗室和八旗的未婚男女们栓婚。
至于到时候宫里会进新人?这是避免不了的面子工程,即便阿玛进后宫的次数寥寥无几,他作为皇帝,后宫摆也摆一些妃子给外人看。
还有升位分,这事弘书就更不会操心了,以阿玛的性子,如今后宫里那些,最多也就是升个贵人什么的,别说出个妃位了,嫔位都难。
所以这些听过就罢,一点都没在心中留下痕迹。
去东北开荒的队伍搞定的差不多后,弘书也没能歇一歇,几个厂子和医院在排着队等他呢。
黑板厂和粉笔厂是最简单的,如今都已经生产出了一批样品,弘书亲自去抽查产品合格率。
结果还算满意。
“做的不错,继续保持。”弘书夸了一句,看向黑板厂厂长,想了一下才道,“…你是那个苏色对吧,觉罗氏。”
新人一下子来的太多,他还不够熟悉。
“是。”苏色严肃着脸,话不多。
“跟内务府对接过了没有,按照目前的生产效率,多久能够供应完朝廷那边的需要?”
黑板和粉笔目前完全不准备对外销售,所有的产量都会交给朝廷,由朝廷配发给各个地方的官学。
苏色汇报了预算的大概时间。
“太久了。”弘书皱眉,“这样,先以目前的规模生产一季,等生产线的工人们都熟练了,再继续扩大规模,至少要将供应时间缩短一半。”
他转身对着粉笔厂厂长说道:“你这边也是一样,甚至你的任务还要更重些,和黑板相比,粉笔是个消耗品,别弄到最后,偏远地方还没普及,厂子的产量连周边都不能持续供应。”
粉笔厂厂长吴正清苦了脸:“六阿哥,不是奴才推诿,实在是奴才没想到这粉笔的消耗能那么快,以如今的规模,便是再扩大几倍,也是跟不上的,咱们的官学太多了,天下一千多个县,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县学,更别说州府了。”
他没说的是,听说皇上还有继续扩大官学规模的打算,这要是真的,那就是把他掰成八瓣也完不成任务啊。
弘书能理解吴正清的难处,他也明白,只凭一己之力想要完成全国供应是不可能的:“我明白你的意思,放心,你先按照最大的能力来,剩下的我会想办法。”
最好还是能把这事交出去,不过不能交给那些只在乎利益的商人,得想个法子,看怎么能让百姓凭这个沾点实惠。
看完黑板厂和粉笔厂,弘书又跋涉到水泥厂和红砖厂,这两个因为原材料和生产环境的原因,离京城比较远,离矿山比较近。
红砖厂还好,借了内务府原有的瓷窑为基础重新翻盖,如今已经竣工,也进行了几次试烧调整,再过几日就能正式开炉了。
水泥厂是最麻烦的,虽然研制的时候很简单,但一旦涉及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难度就高了许多,主要是这时候没有工业基础,每一个步骤所需要的东西都需要现弄,所以花费的时间就多了许多。
如今厂房倒是建起来了,但生产线还没搞完。
弘书叹气:“本来还以为今年医院能落成,照现在的情况看,怕是悬了。”
催着雷金玉把建筑图纸和烫样早早搞定的常保此时有点后悔,不该那么着急催雷金玉的,现在材料到不了位,医院迟迟不能动工,他这个负责人没事情做,倒显得他偷懒一样。
不行,主子手下的人越来越多了,自己可不能闲着,不进则退啊常保,快,去找主子再要个差事。
“你想去水泥厂帮忙?”弘书诧异,“怎么突然想去那儿?是对建房子不感兴趣,想搞实业吗?”
眼看主子误会他不想盖医院,常保连忙摆手:“不不不,奴才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目前医院不能动工,奴才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水泥厂帮帮忙,学习学习,万一以后医院建完了,您也让奴才去办厂呢。”
竟然是个主动要求加班的,弘书顿时对常保刮目相看,好啊,这样的卷王属下好啊,多来几个,他何愁大清工业不兴。
“好,自己知道主动学习上进,非常好。”弘书高兴地夸了夸,只把常保夸得眉飞色舞,暗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不过水泥厂就算了,那儿的人手够,就是需要时间。”属下想要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打击,弘书沉吟了一会儿,想起一事,“这样吧,刚好最近朝廷在说重修一条直隶到江南的大道之事,皇阿玛准备派工部侍郎他们沿路去踏勘,确定新道的走向。我跟皇阿玛说一声,你也跟着去看一看,等医院准备动工了你再回来。”
“不出意外的话,这条道应该是会用水泥修的,到时候你修完医院,也算有了一点经验,我可以跟皇阿玛保举,令你进工部,去参与这条道路的修建。”
第117章
主子要保举他入工部任职!吃下一口大饼的常保兴高采烈地回家收拾行李,连蹦带跳地跟着踏勘队伍出门,一路上将他的未来上司——带队的工部侍郎照顾的无微不至,搞得工部侍郎法保还有点尴尬,后来都有点躲着常保走的意思。
这些事弘书当然不知道,常保虽然一路上都在给他写信,但也不会写自己是怎么巴结未来上司的,主要还是揣摩着弘书的喜好汇报一下沿路的风土人情。
将几个厂的事情安排好,弘书稍微喘了口气,就投入到即将在报纸上展开的论辩专题之事、以及未来医院员工的‘招聘’上去。
“好,那你就先回家处理好家中之事,医院这边估计今年底或明年初能落成,你赶在那个时间回来就好。若是家里人愿意,其实也可以一起接过来,医院旁边到时候也会建官舍,像您这样入职的大夫每位都能有一套房子,是医院免费送的,不用担心没地方住,至于生活方面,到时候也会有安排,不会叫你们为难的。”弘书亲自把着一位刚谈好入职医院的大夫的臂膀,将人送出门,然后接过朱意远递上的一个小包袱,“这是咱们医院给各位准备的回乡车马费,每位都有,拿着,你们走时可能不能亲自去送,见谅。”
四十多岁的大夫感动的一塌糊涂,虽然六阿哥年纪小,但身份高贵,就算只看抗生素和医学报这些东西,也是一个人品高贵、学识渊博的值得尊敬的人。这样一个人如此郑重的对待他,如何能不叫他铭感五内。
“六阿哥放心,小民一定快去快回,早早回来为您效力,绝不在外耽误时间!”大夫说的铿锵有力,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样子。
弘书又劝了一番身体为重不用赶时间的话才将人送走,扭扭脖子:“人见得差不多了吧?”
朱意远回道:“是,此次入京的外地大夫,除却叶桂以及几位名医外,其他的您都见过了。”
弘书点点头,轻松了些:“战果不错,如果叶桂他们也能留下,就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