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2 / 2)
眼看妯娌两要掐起来,赵大壮适时拖开老吴氏,“娘,先问问堂弟妹为何要这么做吧?”
婆媳两互相呸了彼此一句,然后齐齐转开脸,异口同声道,“我哪儿得罪你了?”
邵氏搂着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仍不出声。
赵广从和黄娘子她们也来了,梨花看了眼人群,突然问,“赵文茵呢?”
闻言,邵氏脊背一僵,急声道,“和二娘没关系。”
邵氏多大点本事在场的人都知道,嫁进赵家多年,也就遇着儿子的事儿有点主见,其余时候都是得过且过的,元氏进门后,把她当仆人使唤她也不曾抱怨过半句。
见她反应如此大,老太太和老吴氏也琢磨过来,“二娘呢?”
赵广从赶紧去屋里喊人。
奈何喊了半天也没人应,老太太火气一来,直接把人撞开。
灯笼往里一照,就见赵文茵在床上缩成一团,不停的喊三婶。
堂屋里的邵氏失心疯似的推开人挤了进去,“二娘莫怕,三娘在呢。”
哭红眼跑来的赵书墨看得目瞪口呆,“阿娘,为了堂姐,你连儿子也不要了?”
邵氏搂着赵文茵,嘴里轻哄着。
她不想这么做,但大兄去了戎州,除非族里老人过世,否则回不来的。
还有大嫂和侄子,望乡村全是难民,母子两住在那儿,被欺负了也不知,为了让她们回来,只能用这个办法。
听了儿子的话,她怔忡了许久,“没办法,我也没办法啊。”
她一开始没想折磨老太太和老吴氏的,她吓唬老秦氏了两回,老秦氏怕死,天天喝药,别说生病,连咳嗽都不曾有,没法,只能吓唬老吴氏和老太太了。
心忧成疾,她想着两人当中有个人重病在床就行。
若是
老太太,可以打着侍疾的名义召大嫂她们回来,若是老吴氏,就让大嫂她们回来见婶娘最后一面的名义。
知道计谋歹毒,所以她说的是年底,而不是这个月。
赵书墨冲进去爬上床,朝赵文茵拳打脚踢,“你教的是不是?我阿娘这些年遭受了你阿娘多少冷眼?受了多少怨气?她从来没抱怨过,定是你怂恿她这么干的?”
这个月,他天天在外面跑,力气比以前大了许多。
隔着被子,赵文茵也疼得嗷嗷大哭。
邵氏急忙拉他,“不关二娘的事儿,是阿娘的主意,你和三娘有爹娘疼,你堂姐什么都没有。”
赵书墨边踹被子边哭,“她怎么没有了?从小大伯和大伯娘视她为掌上明珠,每次大伯从县里回来都给她买东西,大伯娘得了好布料就给她做衣服,她一年四季的衣服比我和阿姐加起来的都多。”
赵书墨委屈起来,“我有什么?我的衣服是用四郎不能穿的衣服裁了后做的”
邵氏愣住。
“阿耶给我买新衣,隔天你就改小了给四郎穿,我呢?”赵书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道,“外面的人都说你疼我,可我跟你吃不好穿不好,还要挨她们姐弟的打。”
邵氏泪流满面。
“我什么都没有。”赵书墨抹了把眼泪,“你要是再护着她,我就死给你看。”
邵氏瞳孔微震,“三三郎”
“阿姐跟着阿耶,常年不在家,不用受她们的气,可我受够了。”赵书墨跳下床,“你要是偏袒她,我这辈子,下辈子,都不会认你做娘了。”
说完,他冲了出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170-180(第6/18页)
留下赵广安紧张的拉过女儿询问,“她们没打过你吧?”
“没。”赵文茵看她不顺眼,阴阳怪气是有的,动手却不曾有过。
赵广安松了口气,“你阿弟是男儿,挨几下没什么的。”
然而他心里仍然酸酸胀胀的不舒服,他其实很少给儿子买衣服,可能布庄掌柜看他出手阔绰,劝他再买两件就送个小玩意,恰好那个小玩意入了他的眼,他就会顺手给儿子买件衣服。
没想到就这样买的衣服,儿子却一直记着的。
他朝漆黑的院里看了看,问女儿,“你阿弟不会想不明白投河了吧?”
床上的邵氏听到这句,啊啊啊尖叫的跑了出去。
被褥里的赵文茵伸手抓了下,抓空后,忐忑起来,“不不是我,是三婶做的,我什么都不知道。”
老吴氏气急打了邵氏,但要她打个小姑娘,她有点下不去手,“三嫂,你说怎么办吧?”
“送去戎州跟着老大吧。”老太太原本想撵出去任其自生自灭的,念她让自己活得比妯娌久的份上,决定放她一马,“三娘,你说呢?”
赵广昌在戎州没有固定住所,赵文茵跟着他注定要吃些苦头的。
梨花说,“送去望乡村吧。”
赵文茵不敢相信梨花这么轻易就放过自己了,揉了揉发疼的胳膊,大气也不敢出,就怕梨花反悔。
老太太皱眉,“会不会太便宜她了?”
“不会。”梨花笑了下,“大伯母拎不清,有人拎得清的。”
她偏头看向赵大壮,“堂伯,明早劳烦你送她去望乡村,告诉四郎,这是最后一次,再有下次,我会让李解杀了她。”
赵文茵身子一颤,不知是怕了还是冷的。
赵大壮点头,“好。”
送走了赵文茵,还有个邵氏呢,梨花说,“把我阿娘也送走吧,她想做个好三婶,我成全她。”
她对邵氏素来就没什么感情。
在那段记忆里,赵广昌提出卖了她,邵氏不曾担心过她的处境,而是担心她是否能卖个好价钱。
母女情分浅薄,何苦强求?
处理完这事,梨花准备扶老太太回屋睡了,老吴氏仍愤愤不平的,“天杀的,遭了无妄之灾不说,连遭的灾也比旁人凶?”
赵广安过意不去,上前赔罪。
老吴氏睨他,“做错事的是你媳妇,跟你有何干系?”
她瞥了眼心绪平复下来的妯娌,“算了,冲她连婆婆也诅咒,我不怪她了。”
“”老太太瞪她,“你说什么?”
“不是吗?但凡你平日多留意留意,不至于眼皮子底下出了歹人都不知。”老吴氏是有点气老太太的,家里不睦,老太太有大责。
老太太被堵得哑口无言。
一场闹剧就这么结束了,老吴氏走出院,碰到姗姗来迟的老秦氏,她顺着胸口,气喘吁吁道,“他们说,他们说我时日无多是广安媳妇故意吓唬我的?”
有些人胆子小,没病也吓出病来了。
冬天本就冷,这把年纪要是生病,很难熬过年底的。
老吴氏拂手,“知道就行了,三娘已经处置了她们,往后莫要再提了。”
“为啥不提?我要是胆小就被吓死了,那她不就如愿吃席了?”老秦氏攥紧拐杖,咬牙切齿道,“广安媳妇呢?”
“追书墨那娃去了。”老吴氏道,“你说咱一把老骨头了,怎就被个年轻媳妇骗了呢?”
有句话刚刚她就想说了,“你不觉得丢人?”
“”老秦氏噎住。
丢人也不是她们的错啊,她们信奉神明,哪儿晓得会有人借此大做文章?
老吴氏扯她衣服,“这么冷的天,快回吧。”
翌日,梨花睡醒后,发现邵氏竟然没随赵大壮离去,而是端着个盆,准备去小溪边洗衣服。
她的脸还肿着,走路的姿势也太不对。
昨晚送老太太回屋后,想出门找找赵书墨,老太太拦着不让,说邵氏绝不会不管赵书墨的。
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再疏远也排在侄女前面的。
“三娘醒了?”老太太从灶间探出头,见她望着邵氏的背影,解释道,“你娘寻死觅活的不肯走,你堂伯的意思是让她待在谷里洗衣服做饭,这样你阿耶轻松些。”
“阿弟呢?”
“天不亮就和你阿耶出去了,带了十天的干粮。”
第173章 173百姓投靠有粮者,八方来靠……
天再冷些就不宜出门了,所以赵广安想赶在冬雪前给药材施一遍肥。
她问梨花,“三娘接下来有何打算?”
“要去趟峡谷,给堂叔他们送些菘菜,顺道把织出来的布拿到益州城卖了”
“那阿奶给你装干粮。”老太太拿过墙边的拐杖,风风火火地往灶房去了,嘴里不忘说道,“你堂婶她们做了野菌馍馍,香得很,我给你多带些。”
整个秋天,族里囤了上千斤野菌,有些晒干后存放在库房,有些则剁碎后和着粗面盐巴等调料烤成了馍馍。
顾及还有李解,老太太装了四十个烤馍。
另外煮了二十个鸡蛋鸭蛋。
梨花现在出门爱背布袋子,但东西太多,布袋塞得胀鼓鼓的不说,还沉得勒肩膀。
“阿奶,太多了?”
“哪儿多了?你和李解都是正长身体的时候,饿肚子可不行,而且你古阿婶离村多日,给她带几个烤馍尝尝鲜也好啊。”老太太还给梨花装了五六个细面馒头。
知道赵广安出门就要好几天才回来,她昨晚就揉好面搓了面团剂子放蒸笼里,天不亮就起床蒸着了。
馒头已经亮了,老太太嘱咐,“配着热水吃啊。”
梨花提了提布袋的绳子,担心绳子断了,“阿奶,馍馍为何这么重?”
摸着硬邦邦的,跟石头似的。
“这样才管饱啊。”老太太看袋子沉甸甸的,朝外喊李解,“李解个子高,袋子给他背着吧。”
“不用。”
李解推了辆车,车上装了几十颗新鲜的菘菜,还有两百多斤烤熟的菘菜叶。
到峡谷后,
将东西交给赵申,梨花就去看姑娘们织的布。
许是工艺越发精细,这批布更加绵软细腻,矮妇不在,春花她们没了主心骨,便天天任劳任怨的织布。
知道梨花要进城,春花殷切的问矮妇什么时候回来。
梨花道,“城门戒备森严,她一时半会估计回不来,你有事找她吗?”
春花连连摇头,月光斜过梭机前的姐妹们,又轻轻点了下头,“我的胭脂快用完了,小娘子进城的话,能否帮忙捎盒胭脂回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春花以色侍人多年,爱打扮的习惯改变不了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170-180(第7/18页)
加上庄子与世隔绝,平日没什么开销,手里银钱不买胭脂买什么?
梨花没有答应,而是问,“你还有钱?”
她的钱不是被姓王的骗了吗?
春花不自在的揪衣角,低声道,“有点钱。”
人牙子给矮妇的匣子里装的是碎银,矮妇进城做掌柜时,给勾栏院的姐妹们都拿了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梨花看向其他姑娘,落到秋月姑娘身上时,她细声细气解释了钱的由来。
“成。”梨花说,“你们想买什么列个清单,能买的我给你们买回来。”
姑娘们欣喜不已。
秋月怕梨花不高兴,惴惴道,“小娘子,我们以前不这样的,实在是山里太无聊了,刘娘子她们聊的家长里短我们插不上话,只能找点乐子打发时间。”
“我懂。”梨花过问钱的来历,无非是怕银钱来路不正。
既是矮妇给的,怎么花随她们的意。
梨花又去问其他娘子,刘娘子现在什么也不缺,就是嘴馋了,让梨花给她带份糕点。
她没什么钱,让梨花先问价,价格太贵就算了。
世道不好,攒点银钱在手里总是好的。
那边,卸完菘菜的赵申跑来,“三娘,你们既推了车,要不要拉些柴火去城里卖?咱们庄子囤的最多就是柴火了,如果能卖钱,给大家伙买猪油沾沾油腥吧。”
族里人打猎,用兔子皮下的肥肉熬了好几坛子油。
梨花忘记这边可能缺油了,问李解,“你推得动吗?”
“推得动。”
布匹不占地方,运些柴火也行,他问赵申,“有炭吗?装些炭给古阿婶她们带去。”
赵申点头,“有。”
他也带人建了炉子烧炭,但不知什么原因,烧出来的炭都是小块小块的,比不得族里烧的炭好。
很快,他抬着半筐炭过来,“这种炭行不?”
“行。”
要是成品好的炭,守城官兵就该起疑了,他和梨花不过两个孩子,哪儿学的烧炭的本事?
“那我再抬半筐来。”
梨花和李解到城门口已经是第二天了,许久没来,城墙上的守城官兵一时没有认出她们。
直到梨花娇滴滴的喊人,他才让人开了城门。
“你们咋弄了辆车?”官兵问。
梨花笑眯眯的回,“山里捡的,我表姑她们不是在城里吗?我和阿兄捡了些柴火送来。”
“底下筐里装的什么?”
总共有两个箩筐,叠着堆放的,梨花抱走箩筐上的茅草,“炭,益州的冬天冷,我和阿兄没经验,烧了许多柴火才能烧出这点炭来。”
这炭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炭,形状大小不一就算了,还有点受潮的样子。
“你们有心了。”官兵没有看底下箩筐,问起每次都会问的问题,“看到岭南人了吗?”
他们不知道岭南人吃肉后死在戎州的事儿?梨花平静的摇头,“没看到,我和阿兄天天撒完麦子就进山捡挖野菜了,没看到过岭南人,不过”
她顿道,“看到了好几拨益州人。”
城门关闭,每日出去哪些人官兵一清二楚,他说,“她们说戎州城有银子,成群结队的去挖宝。”
“挖到了吗?”
“挖到了。”官兵看梨花也算老熟人了,因此没有隐瞒,“她们的箩筐沉甸甸的,看样子不少。”
为此,好几位百户都想组织人去趟戎州城呢,只是城里事务还没忙完,脱不开身,再就是遇到岭南人就麻烦了,他问梨花,“真没看到岭南人?”
岭南人也太反常了,没趁机占据南边几个村子就算了,如今连踪迹也全无。
他不由得往西山峻岭瞅了瞅,“你们兄妹去过那片山岭吗?”
莫不是岭南人改了道,准备翻过那片山岭攻过来?
“去过啊,山里有白骨,没有活人。”梨花探他的话,“岭南会不会跟王都达成了某些共识,决定两州和平往来啊?”
一守城小兵哪儿知道那么多?
“可能吧,益州王有意跟荆州联姻,岭南人定是怕了。”
荆州跟岭南关系匪浅,益州想通过联姻来拉拢荆州可行吗?
面上不表现分毫,乐呵道,“真好,这样咱就不用怕岭南人了。”
进城后,待四下无人,她问李解对此事的看法,李解说,“咱不曾与荆州王打过交道,不了解他的为人,但难保他不会用婚事蒙蔽益州王,等益州放松警惕之时借道给岭南人攻打钦郡城。”
岭南有野心,荆州王又何尝没有?
往后数年是群雄逐鹿的世道了。
“岭南人要是攻破钦郡城,益州城肯定不保。”
“是啊,希望益州王有防人之心吧。”
梨花纵有通天的本事也阻止不了两州联姻,何况联姻是好是坏还没个定数呢。
她说,“回去后问问李家兄弟对那位荆州王了解多少吧。”
眼瞅着囤了粮,日子好过点,结果又听说了这种事,梨花心里不免蒙了层阴霾,直到看到麦地施肥的古阿婶,心情才好了点,“古阿婶”
弯着腰的古阿婶抬起头,看到梨花,喜出望外的迎了出来,“你们来了?”
梨花朝院里看了眼。
竹篱笆较之前更高了,顶部还挂了密密麻麻的荆棘,她问,“城里治安不好?”
古阿婶丢了手里的粪瓢,伸手帮忙拉车,“白天有官差巡逻,没出过什么乱子,半夜天黑就不行了,这几日,街头有好几户人家进了贼,去衙门高官,到现在也没把人抓住。”
“谨慎起见,我就重新围了圈竹篱笆,买了些荆棘回来挂着,这样真有贼人,我也能知道及时喊人。”
怕梨花担心,她朝隔壁院点了点下巴,“不过咱隔壁住的就是官爷,贼人不敢来这儿偷盗。”
梨花看向半掩的屋门,“芳姨呢?”
“去集市没回来呢,咱的布卖完了,整天无所事事的,她爱凑热闹,每天都去集市跟人聊八卦。”
古阿婶喜欢独自待着,就没去。
“没出什么事吧?”
古阿婶迟疑了瞬,“有件事不知道算不算。”
“什么事?”
“你芳姨不是好八卦吗?有次说漏嘴,提到了庄子,与她走得近的几家人都想投靠咱。”这事出乎古阿婶的意料,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们求到我面前来,我说要问过你的意思才行。”
“她们品行如何?”
“我和她们接触不多,不了解。”古阿婶犹豫道,“不过看她们屋前屋后的麦地打理得还算好,应该不会懒惰之人。”
“她们以前是干什么的?”
“在酒楼打杂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170-180(第8/18页)
梨花想了想,“等芳姨回来问问再说。”
这一等,就等到了天黑,梨花装了一筐菘菜,晚饭是烤馍配菘菜汤,汤汁清香浓郁,矮妇一进门就问,“煮什么呢?”
见梨花坐在桌边,跟老鼠遇到猫似的,眉眼顿时耷拉下来,“小小娘子,你怎么来了?”
“无事来看看你们。”
矮妇偷瞄古阿婶,心虚得不行,要知道,古阿婶更得梨花信任,但她仗着是掌柜,卖完布其余事一概不闻不问,天亮出门交友,天黑回家吃饭,比山里不知舒适了多少。
她躬身走到桌前,讪讪道,“小娘子什么时候来的?”
“上午。”
矮妇心头咯噔,岂不知道她一整天都不在?她脑袋垂得更低了,“我小娘子不是让我打听消息吗?我去集市逛了逛。”
人的性子是很难改变的,梨花没有刁难她的意思,“坐下说吧。”
矮妇忐忑的拉开凳子坐下,脑子转得极快,“前阵子,王都那边死了许多人,百姓们怀疑是瘟疫,好些人都来了益州,知道我为小娘子你办事,有心追随你”
梨花定定的注视着她,“人牙子回来了?”
矮妇怔了怔,“王都不好混,他只能回益州,他让我传句话,若你肯收留他,十年内他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
“他人在哪儿?”
“先前的宅子塌了,回益州后,在集市那边搭了个草篷住着的。”
“他还在做老本行吗?”
“在的,只是粮食紧缺,卖人的多,买人的少,尤其城里没盐,一小袋盐都能换四个人生了。”矮妇承了死鬼的情,自然要偿还,“小娘子,你要不要见见他?”
“明天吧,还有谁想追随我,通通带过来。”
从安福镇回来的路上梨花就偷偷算过了,以目前的囤粮,到明年六月山里人都不会饿肚子。
而明年开春有吃不完的野菜,所以多养些人没问题的。
矮妇喜上眉梢,“我替他谢过小娘子了。”
“为时过早,我有粮,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你还在打听到哪些事?”
矮妇端直脊背,清了清嗓子,眉飞色舞道,“戎州城埋着金银珠宝,去那儿的人个个都笑弯了腰,小娘子要不趁此机会大捞一笔?”
城里值钱的已经叫李解他们搜空了。
剩余的都是碎银和铜板。
铜板重,不好携带,梨花暂时还瞧不上,但没有表现出来,“有机会我会派人去的。”
“那得抓紧了,自从前几拨人尝到了甜头,城里好多人都按耐不住了。”矮妇善意提醒,“据说已经捡了十几筐铜钱,再往后就没了。”
“还有呢?”
人牙子是从王都回来的,知道不少王都的事儿,矮妇接着说,“益州可能要跟荆州联姻了,不过前戎州节度使好像不乐意,觉得益州王会威胁他在荆州的地位,但益州王压根不屑去荆州,还骂前戎州节度使害得数十万百姓丧命,不配为将”
益州王没骂错,戎州节度使确实该死。
“然后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都的人都说荆州王也不是什么好人,不乐意两州联姻,还说荆州水患,荆州百姓流连失所,荆州是想借联姻挖益州的能人志士帮忙治理水患的。”
矮妇没有去过荆州,院里也没荆州来的姑娘,只能转述人牙子的话,“联姻不成,两州定是要交恶了,王都的人请命,要益州王加强城门戒备,半月前,王都就只出不进了。”
是故,人牙子出来就回不去了。
梨花道,“还有其他吗?”
“京城开设恩科了,欢迎天下读书人进京考科举,益州王不允许,把王都的读书人全关押起来了。”
人牙子消息灵通,知道些别人不为人知的事儿,“益州王承诺那些读书人,年底会在王都开科举,考中者年后就为官上任,益州目前有五县,其中四个县没有县令县丞”
她小心翼翼打量梨花,“小娘子家要是谁想做官,这次是最好的机会。”
梨花不由得瞟向李解,后者摇头,“我才疏学浅,哪儿有那本事?”
矮妇侧目,眼睛顿时一亮,“李郎君仪表堂堂,定能高中的。”
李解不吭声了。
他连秀才都不是,哪能入得了益州王的眼?
梨花看他不愿,跳过这个话题,“就这些了?”
“益州粮仓渐空,益州王吩咐底下将士耕地的事儿你已经知晓,暂时没其他的了。”
梨花道,“那就先吃饭吧。”
矮妇看不出梨花是否满意,在衣服上擦了擦手,这才拿筷子,倏地,想起另一件事来,“明年,益州会有大批将士解甲归田。”
“为何?”梨花立刻想到了窦娘子她们的丈夫,他们钦佩益州王,不肯留在山里怎么办?
虽然窦娘子说会继续在山里种地,可夫妻产生分歧听谁的?
“好像是荒废的田地太多了,必须囤些军户。”矮妇拨了拨碗里的嫩叶,双眼放光,“菘菜?小娘子哪儿来的?”
“种的。”
菘菜里添了猪油,吃起来香喷喷的,矮妇胃口大开,话更多了,“不怪外面的人羡慕我,我前半辈子身处勾栏院,受尽世人鄙夷嘲笑,但小娘子你让我还良,堂堂正正做了回人。”
古阿婶好笑,“刚进城那会你不想着重操旧业吗?”
“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吗?”矮妇不觉得丢脸,“以为重操旧业能过得轻松些,但世道早就变了,男人也没那么好伺候了。”
集市上不是没有接客的,但无不鼻青脸肿,伤痕累累。
她再也不想做老本行了。
暖汤下肚,她问梨花,“明天什么时候让他们来合适?”
“午后吧,我这趟主要送布来的,明天就回去了。”
矮妇说好。
结果,第二天梨花睡醒,篱笆外就有人来户徘徊着,她看过去时,他们立刻不动了,待她进了屋,又左右来回走动。
古阿婶哭笑不得,“约莫怕你不声不响的走了。”
“城里吃不起饭的人很多吗?”
“是啊,春夏那会儿,大家还能吃野菜,现在草木枯萎,不投靠富裕人家,便只能吃树根了。”古阿婶也是吃过树根的,那玩意久煮不烂,嚼起来跟鞋底没什么两样,她说,“三娘会收留他们吗?”
“那就得看他们是否入得了我的眼了。”
到晌午,街上徘徊的人更多了,巡逻的士兵见了,问古阿婶,“你家的新布开始卖了?”
古阿婶家的布便宜,一拿到集市就遭哄抢。
古阿婶笑道,“是啊,午后开始卖。”
士兵没有起疑,集市的布要价高,好多百姓都买不起。
所以只能买便宜布。
梨花带的鸡蛋没有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170-180(第9/18页)
完,午饭就吃了两个鸡蛋和两个馒头,李解吃的烤馍。
吃完后,他请示梨花,“我叫他们进来了?”
“进来吧。”古阿婶请人建了个草篷,里头堆的全是杂物,梨花走进去。
人牙子冲进院,紧张的拽了拽衣衫,到草篷后,恭敬的给梨花行礼,“见过小娘子。”
除了他,还有卖给她鸡鸭的掌柜,梨花问他,“掌柜怎么也来了?”
“哎,物价疯涨,东家给的那点工钱养不活全家老小了啊。”他一直知道梨花不是泛泛之辈,“小娘子你宅心仁厚,还望给我们一条活路啊。”
后来的人噗通声就跪了下去,“还请小娘子给条活路。”
梨花朝隔壁瞅了眼,语气渐沉,“起来说话。”
这幕要是被隔壁士兵看过,定会怀疑她在密谋什么。
人牙子会察言观色,急忙叫大家伙起身说话,“小娘子,我是从王都来的,一个月前,王都的粮铺就没什么粮食卖了,在那以前,粮价贵归贵,至少有钱能买得到,可现在,有钱也不见得能买到粮了。”
他走上前,捂着嘴小声道,“二十天前,军营组建了一只队,专门出城收粮食。”
要不是快到绝路,益州王不会这么做的。
梨花挑眉,“真的?”
“真的,官府禁止百姓议论,那两天抓了好多人。”人牙子说,“要不是害怕引起动乱,官府何至于如此?”
这事干系重大,到益州后,他谁都没有说过。
“芳姨说你十年不要工钱是真是假?”
“只要小娘子能赏口饭吃,别说十年,二十年我刑文都不要工钱。”他举手发誓,“我要违此誓言,叫我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掌柜也急忙表态,“我家有四个小子,小娘子若肯施舍口饭,我这辈子做牛做马报答你。”
其他人也纷纷举手发誓。
她们经历过地动,知道饥饿的痛楚,只要梨花肯收留,她们做什么都愿意。
梨花问人牙子,“带纸笔了吗?”
人牙子精神一振,“我家里有,我这就去拿。”
说着,他转身跑了,梨花看向其他人,“挨个说说家里以前是做什么的,现在家里有哪些人,近两个月有没有吃过肉”
人牙子走后,第一个就成了掌柜,他姓武,“我家以前经营鸡鸭生意的,现在家里还有六口人,我媳妇地动时伤了腿,到现在都没好,我家四个小子最大的已有九岁,最小的两岁多,上个月吃了次肉。”
后面的人有秩序的上前。
人牙子回来时,正好轮到一个皮肤松弛,满脸皱纹的老妇。
她没有立即开口,而是上下端详着梨花,“你我我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第174章 174分批出城峡谷北面
她穿着件半新不旧的袄子,眼窝凹陷,眼角满是青黑之色。
人牙子在边上,适时出声,“不能吧,小娘子深居简出,极少出门的。”
老妇虚起眼,灼灼的望着梨花的脸,半晌都不曾想起在哪儿见过梨花,找补道,“许是小娘子面善,跟庙里的菩萨有点像。”
这话明显拍马屁,梨花面无波澜,问她从前做什么营生,家里还有多少人。
老妇面露哀色,“我以前在酒楼打杂,后来做了管事娘子,京都攻打益州的消息传开,我便带着家人去王都讨生活,食肆的掌柜嫌我年纪大,只能靠浆洗过日子,小娘子,别看我年纪大,但我有的是力气,重活累活我都能做”
百姓们还未离去,闻言,轻轻催促,“
你还没说家里有多少人呢?”
“儿子从军去了,就剩我和两个儿媳,以及五个孙子孙女。”
“那婶子还算有福之人。”一妇人感慨,“地动频繁,气候诡异,好多老人生病死了,婶子能带着全家老小活下来实属不易。”
谁说不是呢?
城里人心惶惶,她不仅要防备陌生人烧杀抢夺,还要防备亲戚好友的威逼利诱,日子艰难得很,怕梨花嫌她老了不中用,她咚的声跪下,“小娘子,老婆子全家就指望你了啊。”
梨花瞟了眼人牙子,后者识趣的上前搀扶老妇,“隔壁有人,你这不是让小娘子为难吗?”
“我”老妇胀红了脸,支支吾吾道,“我我不是”
梨花虚扶了下她,“起来说话吧,不瞒你们说,我的庄子已经塞不下人了,但顾及大家生活困苦,我愿意解你们的燃眉之急,然而凡事得按我的规矩来”
大家伙只想有个去处,哪儿会忤逆梨花的意思,“小娘子请说”
“诸位需卖身于我。”梨花瞅向隔壁进进出出的士兵,低低道,“谁家的粮食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诸位现在有求于我,自然事事顺从,可日后生出歪念,我找谁说理去?”
人牙子颔首,“小娘子说的是,我愿意一辈子听候小娘子差遣。”
识时务者为俊杰,碰到矮妇后,他就想投靠梨花了。
大家伙面面相觑。
梨花看出她们的纠结,说道,“十年,诸位替我做十年事儿,十年后,诸位若有更好的去处可自请离去,若那时还愿跟着我,我每个月会给诸位发工钱作为报酬。”
矮妇蹲在麦地假模假样的扯草,听到这话,心里浮起几丝侥幸。
梨花承诺她们干完五年就有工钱拿,无儿无女的人还为她们养老,待遇比这些人好太多了。
人牙子躬身,“是。”
老妇看人牙子应得爽快,稍作思忖后,跟着附和,“只要小娘子给口饭,老身愿意为你鞍前马后。”
掌柜也紧随其后的表态。
见状,其他人慌了,连忙答应下来。
梨花说,“愿意的,回去叫上家人,然后随人牙子去衙门登记。”
黑市上人口买卖随意,梨花却想办正经手续,她叫李解,“阿兄,你和她们走一趟。”
“好。”
这么多人,突然自卖于李解,衙门的人少不得多问几句,李解对答如流,“南郊的村子废弃了,我们兄妹两人住着始终有点害怕,买些人回去,既能帮着开荒,若有歹人也能帮忙抵御一下。”
“卖价几何?”
“她们不要钱,只要粮食。”
衙门的人不问了,集市天天都有吆喝自卖的人,给半斗粮就行,比起那些人,哪有跟着长久管饭的人踏实?
他告诫人牙子,“既有主了,日后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吧。”
“小人知道的。”
手续办得很快,共八十九人,包括人牙子手里那些来历不明的,总共有一百一十人。
李解忙时,梨花在屋里盘算安顿这些人的地儿,永乐村倒是不错,但人心复杂,如果这些人里有那居心叵测的,顺着进山的路找到村里怎么办?
峡谷宽阔,但她不想让这拨人跟刘娘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