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凤谋金台 > 160-167

160-167(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美人谋(重生) 我的救世主不可能这么可爱! 碰瓷幸村君,但翻车了 在猫猫星当珍稀动物 死遁后,顶流影后她失忆了 我死后队友们都成了大佬?! 榜一大哥总以为我暗恋他 网红科学家是小可怜穿越而来 我给师尊当炉鼎的那些年 难道我们不是宿敌吗

堵而不疏,或能得天下。

早朝之上,金銮殿外晨雾未散,殿内却比往日更加安静。吐蕃边乱、蜀道暴乱的急报已传遍京城,可朝堂上众大臣竟只对关中秋收、边军粮草略作寒暄,仿佛那两桩事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徐圭言站在右相之列,眉心微蹙。她原以为至少会有人提起蜀道赋税之弊,或是吐蕃兵情之危,然而——一轮奏对下来,没有一个字触及那两个烫手的话题。

奇怪。

她心底默念,眼神扫过诸位大臣,却见人人面色如常,像是早有默契地回避。

下朝后,宫门尚未全开,便有太监匆匆走来,低声道:“右相,太子殿下请您移步东宫。”

徐圭言心中隐有预感,随即整了整衣襟,缓步而去。

东宫议事殿内,香炉青烟袅袅,李起年坐在案后,手中翻着一份金笺折子,指尖轻敲案面。

“坐吧。”他淡淡开口。

徐圭言行礼后落座,目光正要落在他手中那份奏折上,却被他用案盖压住。

“吐蕃和蜀道的事,”李起年先开口,语调平缓却带着拒人千里的意味,“你不要再过问了。”

徐圭言微微一怔:“殿下——”

“我们刚到这个位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抬眼看向她,语中带着一种未加商量的决断,“父皇也没有让我就此事表态,更没有叫我去处置什么。所以,我们不要乱动。”

那句“我们”,听来像是拉近的姿态,实则是设定了边界。

徐圭言眉宇间的沉色更深了:“殿*下,您是储君,理应为天下百姓着想。若连您都避而不谈,那天下还有谁会为苍生担忧?不可恶紫夺朱,掩天下之患而不言。”

她的声音虽平稳,却带着不可动摇的锋利。

李起年的手指顿住,眸中闪过一丝不耐:“不可以。我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即便我是您的老师,也不可以?”徐圭言的目光直直落在他脸上,没有退缩。

“尤其是你是我的老师,所以更不可以。”李起年的唇角带着一抹冷意,“老师应教我稳重,不是让我卷入不该触碰的漩涡。”

一语,像在案上落了块寒石,砸得四周的香烟都冷了下来。

两人对视片刻,谁都没有再说话。徐圭言站起,行礼时衣袖翻起,像锋利的刀风。

她没有回头,径直转身离去。

殿门在她身后缓缓合上,李起年凝视着那扇门,眼底沉着某种不言的阴影——那不是单纯的恼怒,更像是对她理想主义的怀疑与隔阂。

而徐圭言走出东宫长廊时,天光正烈,她抬头望了望,心口像压了块石。

太子与右相,本该并肩。可若连志向的根本都不同——那并肩,终究是虚的。

又是一次上朝。

金銮殿晨钟初罢,群臣鱼贯而入,文武班列整齐而肃穆。

今早的气氛比往常更压抑,连那些惯常在早朝上交头接耳的老臣,也都低着头,一副不敢多言的模样。

李起年还没说话,鱼怀忠递过来一封折子,是李鸾徽给他的密奏。

他端坐御座,神色淡漠,手里翻着李鸾徽的密奏。

殿中只有翻纸的沙沙声与金炉里袅袅的香烟。

他忽地抬头,声音不大,却足以压住全场,念着圣旨:“吐蕃大乱,蜀道生变。昨日夜半,又有数十家弃地越关而去,投奔吐蕃。”

一瞬间,殿上气息一紧,低低的抽气声此起彼伏。

“这等背国之徒,置宗庙社稷于不顾,朕忍无可忍。”李起年语调冷硬,连吐字都如刀锋般锋利,“传朕旨意——凡逃往吐蕃者,一律格杀,不留一人。”

这句话落下,朝堂像是被冻住了。没人敢接话。

徐圭言更是皱眉,后唐要立于天下之巅,百姓就不可以只顾自己性命?

片刻后,李起年犹豫了一下之后才说:“冯知节,当初西陲用兵,有良机不取,养虎为患,今日之乱,皆因他之怠慢!这便是军门之恶习!——传旨,就地立斩。”

冯知节已经去往江南道,现在却又被叫停,施行死刑。

话音落地,群臣中顿时有几名武将面色骤变,似要出列替冯知节求情,却又硬生生咽了回去。有人偷偷看向文臣阵列,发现那些平日善言规谏的翰林学士,此刻全都低眉垂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凤谋金台》 160-167(第6/21页)

圭言心口一紧,手指忍不住蜷了蜷,她原本准备奏言“宽以待民”,但在这样的场面下,稍一抬头,便能感受到李起年目光中那种不容置喙的森冷。

她深知,这时候若贸然开口,极有可能把自己一并卷进去,但此刻不言,等人头落地再说吗?

李起年了解自己老师的品性,说完就离开了,没给她开口的机会。

早朝就这样在死寂中草草收尾。

下朝之后,殿门外的寒风灌进袖口,吹得人心头发凉。徐圭言脚步沉沉,却没有回相府,而是折身站在太极殿前的丹陛之下,缓缓跪下。

晨光斜照,映在她的衣袍和发上,镀上一层淡金色,她抬起头,眼神坚定:“臣徐圭言,请见圣上!”

殿内,李鸾徽正与道士低语,听到通传后眉头微蹙,抬眼看向守在一旁的李慧瑾:“她在门口跪着,这是做什么?是要拦驾,还是要示威?”

李慧瑾微微一笑,语带揶揄:“陛下,她是个倔的,怕是要劝您收回旨意吧。”

李鸾徽冷哼一声,摆手:“去问问她到底要干什么。”

李慧瑾走出殿门,看见徐圭言跪在台阶下,额前发丝被风吹得凌乱,却毫不在意。

“你想做什么?”她低声问。

徐圭言抬头,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吐蕃乱,蜀道反,固然要处置。但眼下边民流亡,是因赋税过重、徭役频仍。若不先疏通民怨,只用刀兵镇压,只会逼更多人背井离乡。应先谈和,再剿乱。”

“还有冯将军一事,请圣上收回成命。”

李慧瑾眼底闪过一抹若有若无的神色。

她活在帝王身边多年,太清楚这种话在朝堂意味着什么——这是逆着陛下的意思走,可偏偏,这样的直言,她又忍不住心生钦佩。

“你真是……”她叹了口气,没有劝,只淡淡道:“我会如实转达。”

李慧瑾回到殿中,将徐圭言的话一字不漏复述。

李鸾徽听完,唇角慢慢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她不是反对打仗吗?”

顿了顿,他抬眸看向李慧瑾,眸底光芒森冷:“那好,既然她懂得边疆战事,也敢说得这么轻巧——传旨,让她亲自去打吐蕃!”

这话像一记重锤落下。

当旨意宣到殿外时,徐圭言缓缓起身,接过诏书,目光如寒星般明亮。

风声猎猎中,太极殿的金瓦闪着冷光,是俯视一切的天意。

第163章 我欲从军征蚩张【VIP】

初秋,天色乍暖还寒,宫城上空的云层像被刀裁过一般整齐,隐隐透着锋利的亮光。

午门外,金鼓齐鸣,御前仪仗排开,朱红的诏亭被四名内侍稳稳抬出。那一刻,百官肃立,目光齐刷刷落在那卷覆着黄绫的圣旨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内侍尖亮的嗓音在城阙间回荡。

圣旨开篇不谈战事,而是长长地夸赞了一通徐圭言,说她“女中英豪、胆识过人、忠直可用”,说到最后,连文臣队列中都有人忍不住挑眉。夸到最奇怪的地方时,内侍声音一顿,微微扬高:

“……特封徐圭言为——宇宙大将军,统西陲三军,征吐蕃,靖边境,以雪国耻!”

这几个字一出口,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憋笑不敢笑——“宇宙”一字放在圣旨里,实在滑稽得过分。

莫不是将徐圭言比做南北朝梁汉帝侯景?

可是皇帝亲口定下的封号,谁又敢质疑?

徐圭言抬眼望去,圣旨上的墨迹在日光下反着光,像是嘲讽,又像是某种讥讽式的嘉奖。她很清楚,这封号并非单纯的玩笑,而是一种明晃晃的标签——既是“任重道远”,也是“让满朝都看她笑话”。

圣旨读罢,百官齐呼“万岁”。徐圭言跪下领旨,嘴角含着似笑非笑的弧度:“臣——领命。”

出征的日子定得极快。

三日后,清晨未明,东城门外旌旗猎猎,披甲的骑兵列成长龙,马蹄在青石上敲出铿锵之声。

徐圭言着银白鳞甲,外披玄缎战袍,腰间悬佩刀,额前的发束被寒风吹得笔直。

她上马时,长安的晨雾像一条缓慢收拢的绸带,将她的背影衬得孤挺而决绝。

秦斯礼站在人群之中,看着她远去。

他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正在秦府与幕僚研读账册。忽然听得家丁慌慌张张闯进来,连声道:“秦大人,出大事了——右相今日启程去西陲,带兵讨吐蕃!”

夜色的风吹进来,屋内的人都是一惊。

“什么?”秦斯礼猛地起身,连椅子都被掀倒在地,脸色瞬间变了。在屋中来回走了几步,他这才反应过来,“什么和什么?什么时候的事?是徐圭言吗?她去哪儿?圣上下旨了?”

侍从听着这一连串的问话,也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便将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说出来,“今日下朝后,徐相去找圣上询问折子的事,而后圣上大怒,便让徐相去吐蕃平定战乱。”

秦斯礼愣了一瞬,李起年都已经是太子了,她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吐蕃的事?

前有一个冯知节被贬,现在她徐圭言不就是想要做宰相吗?!

秦斯礼缓缓坐下来,本能告诉他影响一些更有用的事,可那一刻,他的脑中几乎只有一个念头:徐圭言要走,而且是带兵去边疆——这路,一去不知归期。

感情的不舍与理智的应对对垒,秦斯礼犹豫片刻,顾不得披外衣,便快步往门外走,走了几步后,停下脚步,急匆匆地说:“备马!去见长公主!”

夜色沉沉压下,皇城的宫墙在月光下冷得像刀锋。

李慧瑾的寝殿里炉火正旺,龙涎香缓缓燃着,甜腻的香气夹杂一丝冷意。厚重的檀木门外,秦斯礼已经跪了很久,膝盖下的青砖被寒气浸透,透骨的凉从膝骨一路爬上心口。

殿中帷幕半卷,李慧瑾正在案前翻阅一摞密封的奏章,笔尖在宣纸上缓缓勾勒,似乎全然不在意殿外那道固执的身影。

终于,内侍小步走到她面前,低声禀道:“长公主,秦大人求见。”

李慧瑾头也不抬:“让他跪着。”

一刻钟过去,外面的寒风割得人面皮发疼,秦斯礼却纹丝不动。直到案头最后一封奏章合上,李慧瑾才放下笔,缓缓起身,衣袖一拂,声音清冷:“让他进来。”

殿门吱呀推开,暖意与灯火涌出,秦斯礼抬步跨进,却并未站起,而是径直在殿中跪下。

“臣……有一事相求。”他抬起头,眼神透着一种近乎固执的亮,“请长公主殿下,劝圣上撤回徐圭言去吐蕃征战的圣旨。若徐圭言真的去了吐蕃——”他顿了顿,声音却更稳了,“——那臣也请旨,罢官随她而去。”

李慧瑾微微一愣,随即嘴角勾起,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罢官随她而去?我还以为,你会请求参军随行呢。”

,笑意里带着讥讽,却是对自己的:“我若请求参军,您会答应吗?”他抬眼望她,目光锋锐,“我最了解你,必自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凤谋金台》 160-167(第7/21页)

其辱。”

李慧瑾的笑意更深,像看一只落入陷阱她缓缓绕到他的侧方,语气懒散:“你想好了?留在长安,尽享荣华富贵;离开长安——来,“苦海无涯。”

秦斯礼磕下一个头,额头与冰冷的地面轻轻碰响,声音主成全。”

李慧瑾仰头轻笑,笑声走到他面前,低垂眼睫,视线从上往下压着:“她顿了顿,声音忽然像利刃,“不过,你我之间的约定,还没有完成。完成后,你再走。”

她的脚尖轻轻点在他膝盖旁的地砖上,仿佛在提醒——他现在还没资格起身。

“你不让我好过,”她的嗓音低而缓,像是猫爪挠心,却带着毒刺,“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秦斯礼缓缓抬头,眼中有拒绝、有倔强,也有无法掩饰的厌倦。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锋,像刀剑碰撞,火花几乎要从空气中迸出。

李慧瑾缓缓俯身,声音压得更低:“你那条烂命,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她的唇角带着淡淡的嘲弄,“你想后半辈子和徐圭言在一起?那就付出你该付的代价。”

她的语气忽然冷硬起来:“你我都不是小孩子了,也不是那种一腔热血、想要改变天下的无知读书人。别被爱冲昏了头脑。”

“况且,她自己选择的路,你我能拦得住吗?圣上的旨意,是你想驳回就能驳回的吗?”

秦斯礼的指节在地面轻轻收紧,青筋浮起,却一句话不答。

李慧瑾俯下身,几乎与他的面庞平齐,那双眼像一汪漆黑的深井,既能吞人,又能映照出人的影子:“我看出来了,你现在不清醒……我让你清醒清醒。”

她直起身,手指一勾,立在一旁的侍卫立刻上前,两人一左一右扣住秦斯礼的肩膀。

秦斯礼的身躯被硬生生拉起,他的脚步被迫后退,却依然保持着直视李慧瑾的姿态,像一只被逼入死角却不低头的狼。

“送下去。”李慧瑾的声音轻得像一句闲话。

殿门重新阖上,炉火依旧旺盛,香气依旧缭绕。她回到案前,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在权衡下一步棋。

外头的长廊上,秦斯礼被拖行而去,靴底在青石板上摩擦出刺耳的声响。寒风再度扑面而来,他的眼神渐渐冷下来。

徐圭言的身影越来越小,融在人群之中成了一个点。

金色的阳光正破云而出,照在她肩上的铠甲上,闪着刺目的光。

有那么一瞬间,秦斯礼一点也不害怕,他好像也能感觉到徐圭言的雄心壮志,她决绝的背影好像是告诉所有人,哪怕这个封号再荒诞,她也会让“宇宙大将军”四个字响彻边关。

而长安的风,正把这个名字送得很远,很远。

东宫内,烛影摇曳,檐外的风卷着落叶扑打在朱红的门柱上,带着刺骨的凉意。

殿中酒香氤氲,李起年独坐在阔案前,青玉酒杯在他指尖轻转,杯中映着烛光,仿佛有万千碎金浮沉。他抬手,将杯盏缓缓举起,举向空处,像是在与某个不在场的人对饮。

他神色很平静,却在平静下透着难以掩饰的荒凉与失落。那种失落,不是骤然撕裂的痛,而是冰雪慢慢浸入骨髓、无声无息地夺走温度。

脚步声在殿外传来,沈溪龄轻步走入。她一身深色宫装,鬓发高挽,眉间的端庄与冷意让她看上去与平日温婉的形象判若两人。她目光落在李起年的酒杯上,神色一沉,走到他面前问道:“你的老师,去了边境打仗,你不去送行吗?”

与此同时,长安城南,离京大道。

队伍往前走,徐圭言突然注意到她的战马喷着白雾,她用手轻摸了一下,明明才入秋,长安怎么会这么冷?

皇帝的圣旨就在她腰间的锦囊里,上面写着那个既威风又讽刺的封号——“宇宙大将军”,这圣旨硌得她有些疼。

街道两侧挤满了百姓,有人挥手,有人低声议论,有人默默垂泪。徐圭言没有回头,只是抬眼望着那条通向西南的官道——那是她必走的路,也是一去难回的路。

李起年手中的杯微微一顿,却没有放下,只是目光越过她,落在窗外随意落下来的红叶。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他的声音很低,似乎在刻意压抑什么情绪,“我本以为,她会留在我身边,辅助我掌管江山。可她,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沈溪龄蹙眉,声音中带了几分质问:“她有自己的使命——可是,她是你的老师!你怎能用这种冷淡的话送她离开?”

李起年终于转过头来,眼神中没有愤怒,没有辩解,只有一层淡薄的冷光,像一泓被冰封的湖水。

“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缓缓说道,“她若回来了,我长史的位置,永远为她留着。但去边疆打仗一事,我与她意见相左。这种分歧,不是几句话可以弥合的。”

“我更不想假惺惺地去送她离开。”

他顿了顿,像是怕自己失了分寸,抬杯饮尽,酒液顺着喉间灼烧下去,仿佛这样才能把心底那丝酸楚压下去。

徐圭言没有回头去看长安的城门,她知道,如果回头,就会看到那些不该牵挂的面孔——甚至,可能看到那个人站在风雪中。

可她不能。

她只能高仰着头路,一路向前。

马蹄声踏出沉重的节奏,这是诀别的鼓点。

“她走的事,也没同我讲。”李起年的语气更轻了,几乎带着一丝疲惫,“我知道,这是她不想让我卷进这场局面。”

他们这段时间没见过面,可他们之间的默契,旁人永远无法替代。

沈溪龄盯着他,忽然觉得眼前的这个男人与过去大不相同。曾经那个还能为一封私信失眠、为一句玩笑而脸红的皇子,此刻却端坐如雕像,冷酷、孤绝,甚至带着帝王独有的疏离与戒备。

殿外的风更急了,吹灭了廊下的一盏灯,整个东宫内,变得昏暗。

可东宫外,艳阳高照。

李起年的背影,被烛火拉得很长,孤单得像要被黑暗吞没。

一个在宫墙之内,将杯中酒饮尽,苦涩压在心底。

一个在关道之上,策马向前,不能回头。

从长安到西陲的官道像一条灰色的长带,蜿蜒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

半月的行军,徐圭言才真切感受到战马的热气、盔甲的沉重,以及黄土路上那股永远挥之不去的风沙味。

傍晚时分,大军在一片空旷的河滩扎营。炊烟自铁锅里冒出,军士们围坐在篝火旁,拆开干粮,低声交谈。

徐圭言从马上下来时,营中立刻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私语。她走过去,几个年轻士兵忙不迭起身行礼,但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

“宇宙大将军,您请这边坐。”一名副将硬憋着笑,把一块干净的木墩搬过来。

徐圭言挑眉,淡淡应了一声:“多谢。”

她心里清楚,这个称号一开始是讽刺,如今在军中传得飞快,已经成了半个笑话。可她并不急着反驳,反而在心里默默想:笑吧,等到真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凤谋金台》 160-167(第8/21页)

起来,这几个字就能砸在你们自己嘴上。

晚饭是煮到半生不熟的羊肉和硬得能砸人的饼,徐圭言咬了几口,嚼得下巴生疼。她不说话,只默默地看着对面几个士兵狼吞虎咽的样子。

忽然,一阵哄笑从另一堆篝火那边传来,隐约能听见有人学着尖细嗓音念圣旨:“……特封徐圭言为——宇宙——大——将军——”最后一个字拖得老长,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她抬眼看去,几个老兵正拍着大腿乐不可支。副将有些尴尬地低声说:“将军,他们没恶意,就是……”

“就是觉得好笑。”徐圭言替他说完,语气平静,“笑没关系。打过一场仗,你们再笑看看。”

篝火的光映在她的脸上,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锋利。那几个士兵被她淡淡地扫了一眼,笑声竟慢慢止了。

夜更深,西风卷着沙石拍打帐篷,带来隐约的马嘶声。徐圭言披着斗篷在营外巡查,看见几名新兵冻得直打颤。她没说什么,只吩咐副将把备用的厚披风分下去。

副将小声道:“将军,您这衣服……”

“我的兵,不能被冻着。”徐圭言淡淡回了一句。

她回到主帐时,案上摊着地图,几支油灯在风口摇曳。她伸手压住地图的角,目光顺着路线一直延伸到那片被标记为“吐蕃”的高原地带。

她坐下来,长叹一口气。

冯知节走得那么急,圣旨又下得那么快,他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冯竹晋也是,不知道他在路上要怎么过。

第一天清晨,军号响起,天边泛起鱼肚白,徐圭言戴上头盔跨马,铠甲在晨光里闪着寒芒。

几个昨夜还在暗笑的士兵,望着她背影时,表情里已多了几分凝重。

四个月后,他们终于到了吐蕃和后唐的边境。

黄沙漫天,吐蕃边境的风呼啸着卷起尘埃,白雪也在其中,更轻。

徐圭言骑在马上,目光如炬地望着远方绵延的戈壁,心头却沉甸甸的。

一旁的副将徐锋肃立,他眼神坚定,暗中已经联络了留守的精锐部队,“将军,我们能稳住阵脚,但不能再等朝廷指示拖延。”

“对。”徐圭言轻声应道,“我们不能只靠镇压,必须找到疏通的办法,才能稳固民心。”

见到冯知节留下来的小部分精锐部队的人,徐圭言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崔彦昭?你怎么也在这里?”她分明记得他留在了长安。

崔彦昭行礼后,毕恭毕敬地对徐圭言说:“听闻大将军来这里征战,作为从前的下属,理应随您而行,为您鞠躬尽瘁才是。”

多的话崔彦昭说不出来,徐圭言看着他,真诚的笑容在她脸颊上显露。

两人相视一笑。

这条路再难走,也是会有同伴的。

然而,在遥远的长安城,朝堂上的风暴并未平息,权力的博弈仍在继续。

落日余晖如血染长安城,城门外的尘土飞扬,秦斯礼背负着沉重的心事,缓缓跨出这座他曾经熟悉且厌倦的都城。

被罢官的消息如同一记沉重的铁锤,击打着他的骨血,更多的是释然。他的脸色凝重,步伐却坚决,每迈出一步,都是对这座权力旋涡的告别。

他要去找徐圭言。

他没有回头看一眼长安的城墙。

长安对他来说是噩梦发生的地方。

京畿道上,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曾经叱咤朝堂的权臣的离去,只是有零星的百姓窃窃私语,眼神中带着复杂的好奇和怜悯。

走了两个个月,在最平常不过的一日,秦斯礼穿过长街小巷,来到城门前,听到远处有几个农夫低声讨论:“听说圣上陛下病重不治了。”

“可不是嘛,前几日听说太医们日夜守候,可惜……没撑过去。”

“皇上驾崩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长安城今夜怕是要变天了。”

这几个声音像冰冷的风,冷冷地吹进秦斯礼的耳朵。往日朝堂的激烈权谋,在此刻化作一片无力的低语。秦斯礼猛地停下脚步,深深吸了口气,仿佛要将这风声灌进肺腑,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

与此同时,远在边疆的徐圭言也正行进在通往前线的荒野驿路上。清冷的晨风穿过松林,夹带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雪也被风吹起来,像沙子一样纷飞。

她一行人马紧张而有序,徐圭言的脸上挂着难掩的疲惫,但眼神却依旧坚定。

忽然,军报急传,她从随行幕僚手中接过一张报纸,手指微微颤抖,字迹清晰却像一道晴天霹雳:“圣上驾崩,朝局动荡。”

徐圭言紧紧握着纸张,眸中闪过复杂的神色。风声呼啸,马蹄声急促,她感受到这一刻的沉重远远超出军情本身。

然而,让她更为困惑的是,关于继位的消息却迟迟没有传来。按照惯例,皇子继承大统的诏令应当在第一时间公布,但如今无一人提及李起年登基的消息。

徐圭言眉头紧锁,内心隐隐升起一股不安。她知道,这其中定有隐情,而这隐情,足以动摇整个后唐的根基。

秦斯礼继续前行,道路愈发荒凉,路旁的百姓脸上写满了惶恐与迷茫。偶有小商贩轻声议论:“长安被封锁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话像锋利的刀刃,一遍遍划过秦斯礼的心。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刻被放逐出局。

她成功了吗?秦斯礼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

他的目光穿过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看见那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正在暗流涌动中逐渐走向未知的深渊。

徐圭言一行人夜宿距离敌军时分近的驿站,围着篝火,众将士脸色凝重。她端坐火边,手中那张圣上驾崩的奏折早已被放进怀中,却始终无法释怀。

“将军,朝中消息断断续续,没人敢确定新皇是谁。”

崔彦昭慢条斯理地说,时不时拿起茶杯喝一口,不远处吐蕃人投来的石头溅起的尘埃落在茶杯之中。崔彦昭拧着眉头将茶杯中的水泼出去,无奈地摇头,又斟了一杯茶。

“没错,风声鹤唳。”参谋细声补充,“长安城中,权臣们暗潮涌动,太子的位置尚未稳固。若真无人出面公布,恐怕会引来更多混乱。”

徐圭言望着火光,喃喃道:“权力的交接,比战场上的拼杀更危险。”

她心底清楚,此刻,她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镇压边疆叛乱,更要警惕那隐藏在京城权力之中的暗流。

秦斯礼路过一处集市,看到一群人围着,正在传递着一张紧急奏章的抄写稿。他凑近一看,正是关于圣上驾崩的消息,还有一些隐晦的字句暗示朝堂内部分势力在争夺继承权。

他嘴角露出苦涩一笑。

所谓权力,不过是冰火交织的赌局,能活下来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强,而是最会算计的。

等他看完这封信,被最后几个字惊到。

“泰王李起云,在圣上驾崩那日,起兵泰州,一路北上,势不可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凤谋金台》 160-167(第9/21页)

第164章 识权超物乐天机【VIP】

夜幕沉沉,边境的风如同野兽的呼吸,带着沙粒和冰渣扑面而来,打得人眼睛生疼。天穹深邃,只有一弯细瘦的月牙挂在空中,月光微弱得几乎无法辨清脚下的路。

徐圭言披着厚重的铁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领着十余名精锐亲兵,沿着崎岖的荒地潜行。

这里离吐蕃前线不足五十里,白天远远可以看到敌营旗帜在风中猎猎,夜晚则只余几簇火光在漆黑中摇曳,像溺水者挣扎时露出的最后一口气。

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夜探敌营外围,查清粮草所在、后勤转运路线。如果情报准确,便可在三日内发动奇袭,重创敌人补给。徐圭言心知,这种任务容不得半分闪失。

队伍行至一处沙丘下,徐圭言忽然抬手,所有人立刻半蹲、屏息。沙丘后传来低低的牲畜喘息声,以及铁器偶尔碰撞的清脆响动——是粮草运送队。

徐圭言趴在地上,透过一截干枯的沙棘,静静观察。月光下,数十匹牦牛缓缓行走,背上驮着鼓鼓的麻袋,旁边有吐蕃士兵押送。两盏昏黄的油灯在夜风中摇晃,勉强照出他们的脸。她将人数、路线、警戒分布一一刻在脑中,心底已有了初步的作战构想。

“撤。”她低声下令,手势干脆利落。

小队像潮水般静静退去,沿着原路折返。可就在这时,耳边忽然响起“咔嚓”一声脆响——那是干枝断裂的声音,在死寂的荒原上格外刺耳。

徐圭言的心猛地一沉,几乎立刻循声望去。那是队尾的一个年轻士兵王九,手里握刀的姿势歪歪扭扭,围巾勒得紧紧的,脸半埋在毛领里,一副畏冷缩脖的模样。脚边的断枝清楚地昭示着他的分心。

虽说敌军并未被惊动,但这一刻,徐圭言的眉心已经拧得能夹断一根针。夜探敌情,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可能让全队人命丧荒原。

她压下怒火,没有当场发作,只是让亲兵将他调到自己眼皮底下。队伍继续行军,谁也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刻意压得极轻。

回到军营时,营地里篝火正旺,炭香和烤肉味混着雪地的寒气扑面而来。大多数士兵松了口气,解下武器坐在火堆旁,有人悄悄活动冻僵的手指。

徐圭言却没有下达“解散”二字,而是缓缓扫视众人,目光在王九身上停住。

“王九,出列。”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冰刀一样刺得人心口发凉。

王九愣了半秒,磨磨蹭蹭走到场中央,低着头不敢看她。其他人立刻安静下来,火光映着他们或紧张或幸灾乐祸的表情。

徐圭言走近,停在他一步之外,眼神冷得像风刀雪剑。

“军中无小事,尤其是夜探敌情。你若在真正的战场上,也这样分心偷懒,你可知会死多少人?”

王九喉结滚了滚,唇齿间挤出一句:“末将……只是太冷——”

话未说完,只听“啪!”的一声脆响——徐圭言从亲兵手中夺过一根军棍,重重甩在冰地上。那一声响,震得火堆旁的木炭都颤了两下。

“二十军棍,立刻执行!”

两名军士上前,将王九压到木桩前。第一棍落下时,他闷哼一声,咬紧牙关,肩膀的肌肉因疼痛而微微抽搐。第二棍、第三棍……棍声在寒夜中格外沉重,好像每一下都敲在围观士兵的心头。

有人垂下眼帘,不忍直视;有人握紧拳头,暗暗在心里告诫自己绝不能犯同样的错。

当第二十棍落下时,王九的背上已渗出血迹,呼吸急促如拉风箱。徐圭言收起军棍,冷声道:

“在我军中,没有怕冷的借口,没有偷懒的时辰。你们不是来边疆享清福的!一人偷懒,要一整队的人陪葬,知不知道!”

她环顾四周,火光在她的甲胄上跳跃,映出一抹寒光。

“记住——我的军令,违令者,军法处置!”

一阵狂风掠过,篝火摇曳,士兵们齐声应道:“诺!”

徐圭言背过身,走向自己的营帐。风雪中,她的背影像一柄插在荒原上的长剑,冷峻而不可撼动。

而在角落里,王九捂着伤口,眼中却闪过一抹复杂的光——羞耻、愤怒,还有……隐约的敬意。

第二日,探查敌情回来,天色已近黄昏。

军营里笼罩着一层灰黄的暮霭,风里裹着远方炊烟与血腥气混杂的味道。小队任务完成,按军规可以轮休一夜,于是几名士兵相约去了城中酒肆。

徐圭言本不打算去,但这几日连夜奔波,心神紧绷,难得有机会喘口气,便也随行。

酒肆里灯火摇曳,帷幕低垂,暖色的油灯映得木梁泛的艺伎正在台上弹唱,手中琵琶的音色细细,

她们的,贴在脸上,不会随心而动。

徐圭言坐在靠窗的位置,背对着门,半是防备,半是盏,她虽不嗜酒,但这几日的上了头,耳畔的喧闹声逐渐模糊。

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阵低低的争吵声。

一个粗壮的士兵拽着台下的一名艺伎,满脸通红,口气里夹着醉意与占有欲。那艺伎挣扎着往后退,声音颤抖却坚定:“客官,妾身卖艺不卖身,还请自重。”

周围几人顿时起哄,,谁信?今儿爷高兴,你就从了吧!”

徐圭言侧目望去,那艺伎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细眉薄唇,脸色苍白,眼底却有一股倔强。

可那士兵反而被激怒了,猛地一拍桌子,酒碗滚落在地,溅了满地的酒渍。他的声音拔高,带着战场上惯出来的霸道:“要不是我们护着你,你们还能有好日子过?早就被吐蕃的人上了不知道几轮了,娃娃都生出来了!”

周围的人哄笑起来,有人还附和:“就是啊,她们还能在这儿唱曲儿,不都靠着咱拼命杀出来的?”

笑声里带着一种自得与傲慢,仿佛他们的刀锋不仅能护国,也能为自己索取任何代价。

那士兵又靠近一步,嘴角带*着酒意的猥亵笑容:“你的命,你们全家的命,都是爷我给的。我睡一下你又如何?”

听到这话,徐圭言心口一震,酒意瞬间被寒意替代。她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然而她还未来得及开口,那艺伎的眼中已涌起泪光,双唇因愤恨而颤抖。她缓缓退到二楼的栏边,背后是虚空,面前是那群兵痞的笑脸。

她仰起头,泪水在灯光下晶莹:“被你们睡,和被吐蕃的人睡,有什么区别?”

笑声瞬间凝固,几张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与愠怒,可没有人出声阻止。

“我为后唐打天下,睡你一个艺伎,有什么要紧的?等老子回长安了,有的是世家大族的小姐,排着队等着要和我成亲呢!你别废话。”

那人说着就又拉着艺伎要走。

徐圭言醉是醉了,但脑子清醒,不过身子有些疲乏,她拖着沉重的身子往过走,“你们愣什么呢!赶紧放人!”

这话没被人注意到。

艺伎的声音带着颤,却像刀子一样割破了酒肆的空气:“你放开我!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离后怀了仙尊的崽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啾!老公你会说鹦语吗? 全民选夫 重生后改嫁前夫他爹 雄虫大人缺乏常识却过于上进 直男扮演限制文工具人有多惨[快穿] 哥哥是并盛大魔王 带着糊涂系统追权臣 全灵异圈都在赌我能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