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9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80-190(第1/9页)
第181章 保姆和会计证
随后进屋的徐辉也听到了母女二人的对话, 跟着劝说董桃花:“桃花,我觉得荷叶说得对,你还年轻, 完全可以再开启一份事业。”
如果董桃花是那种很享受家庭生活, 不喜欢外出工作的人, 那她待在家里也很好,反正他有工作,闺女现在也不得了,能支撑得起他们的家。
但董桃花很明显不是这样的人, 让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每天在家围着灶台打转,很明显是在抹杀她的快乐和积极性。
见丈夫和女儿都支持她, 董桃花更加心动, 不过她还有一个疑虑,徐荷叶马上就要高考了。女儿前途重要, 所以她决定, “我还是想等荷叶高考结束再出去工作。”
“反正就半年, 也不久。刚好我对会计这行业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刚好可以利用这几个月,报个夜校, 一边上课学知识,一边照顾荷叶的三餐。”
“可是这样一来会不会太累?”徐荷叶想了想,觉得这样也行。会计可不好学,一边学会计, 一边照顾家里,可不轻松。
“不然咱们请个保姆吧。”请个保姆, 就能让董桃花从家务活的漩涡中脱离出来。
董桃花想了想,还是拒绝了:“还是不了,咱们普通人家请什么保姆。”
“妈, 你不能这么想。”徐荷叶劝道,“普通人家怎么了?普通人家就不能用保姆了?找了保姆,家里这一摊子事儿都有人做,而你就负责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不是很好?”
庞巧闻言,马上道:“这样说来,我们家也应该请个保姆。”
这两年,她爸公司经常加班,顾不到家。她妈呢,事业焕发第二春,每天忙着挣钱,也顾不上家里。
她和庞为两人上学吃学校食堂,放假在家要不吃清水煮面条,要不去外面小店吃饭,要不就来大姨家蹭饭,总之就没吃过几餐正儿八经的家常菜。
她都十八岁了,吃几顿食堂无所谓,庞为还小,还是应该有个人在家给他做饭,吃点健康营养的饭菜。
徐荷叶又想到小舅舅董福运:“那小舅舅家是不是也要找个保姆?”
“他那么忙,一忙起来就不着家,家里全靠小舅妈一个人张罗,又要带孩子又要上班,有个人分担肯定能轻松一些。”
董桃花道:“你小舅舅家估计不用找人。你小舅妈的爸妈在给他们帮忙呢。”对于王嘉把亲家长辈叫去帮忙带孩子,董桃花和董杏花都没什么意见。她妈早逝,王嘉没有婆婆帮忙,叫自己亲妈帮忙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还是问问他们吧,如果他们也需要保姆,咱们三家一起找。”免得王嘉心里有想法。觉得两个姑姐同进同出,就把他们家排除在外。
董桃花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做完决定当即去书房给董杏花和董福运打电话。
九一年翻过年,董桃花就联系移动公司,给家里书房装了个座机。董杏花和董福运买了新房,装修好后,不约而同地往家里装了电话,所以现在几家联系都挺方便的。
不出所料,董杏花同意了找保姆的决定,董福运那边王嘉拒绝了。有亲生父母帮忙,又没有公婆掺和,她不愿意请一个外人回去掺和她的生活。
董桃花也不勉强,本来也只是顺带问一句,王嘉想请,她就顺带一起找人,王嘉不想请,她也省了桩事。
说完请保姆的事情,董桃花又说起了董宏富夫妻今天来求的事:“对了,杏花,你认识的人多,知道最近什么工厂招工吗?方便的话,帮忙说说话,给你大哥大嫂找个工作。”
董杏花有些惊讶,但并不觉得意外。她大姐看着脸冷,其实心比谁都软。更何况董宏富和戴盈这两年的日子是真艰难,他们求到董桃花面前,董桃花会心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董杏花想了想:“有倒是有,不过是私人开的服装厂。没什么保障不说,工作还很辛苦。计件算钱,时常要加班,也没有加班补贴。”
和国营工厂的待遇没法比,就连他们南方服装厂的待遇也没法比。
他们的厂虽然也是计件拿钱,但是赶货忙的时候,会给员工发加班补贴。加上全勤奖,优秀员工奖,夏季提供降暑凉茶,冬季提供暖身姜茶,待遇好,该给的钱也给得到位,员工粘性不输国营工厂。
“私人工厂也行。”董桃花道,“这件事我就不出面了。你找到了工作了直接联系他们就行。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去之前一定要和他们说好,那只是一份糊口工作,要很辛苦才能挣到钱。要是还抱着以前那种混吃等死也能发工资的想法,干脆就不要去了。去了也做不长久。”
“行。”董杏花点了点头,“我会和他们俩说清楚的。”
“对了,工厂那边你也隐晦地提醒一下,不要让他们做类似库管这样需要担责任的工作,以免他们担不起来造成损失。”
只是找人家帮个忙,不是奔着害他们去的。为了董宏富那一家子,得罪了人家可不划算。
“我懂。”董杏花也不是以前那个只顾着闷头干活的纺织厂女工了。这两三年来,她又要管工厂生产,又要出门采购,见到的人和事比她过往几十年遇到的都多。
他们厂里其实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老板不想把亲戚放自己公司当大爷,怕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就想法子塞进朋友公司里当个吉祥物。
不指望他们能做什么事,只要安安分分待着,按时上下班,就给他们发工资。
他们工厂这个,是厂里一个原料供货商老板的小姨子,做事嘛,还算认真,就是懒,喜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所以还没开除,纯粹是因为发给她的工资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姐夫打过来的。
不然就靠她自己干的那点活儿,养活自己都艰难。
不过她和大哥一家关系可不咋地,想让她像他们合作的那位供货商那样出钱养着他们可不行。进了厂,就是普通员工,老老实实挣钱养家,要是做不到,那她也没法子。
“那找保姆的事就交给我。”董桃花说道。
董杏花忙,估计没空精挑细选。保姆找得不好,以后照样糟心,比家里没保姆时还糟心。
董桃花原来在妇联工作,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有偷穿女主人衣服鞋袜的,还有和男主人搅和上的,还有偷家里财产的……,总之,各种各样奇葩的人都能遇见。不过也不乏好保姆,只是这样的人,雇主一遇到就舍不得放走,恨不得她留在家里,一人伺候三代。
她有时间,也会看人,正好可以慢慢挑选。
“姐,那这事儿就麻烦你了。”董杏花早就想找个保姆照顾家里,只是她没空去找人。家里两个小孩,一个高三生,一个还是小学生,要是找的人不好,她反而更操心。这一拖,就让两个孩子吃了两年食堂。
1993年,年假只有三天,初三国企还有事业单位就上班了。
不过私人工厂开工晚,很多商铺店门也没有开门,陆陆续续到了初七初八,才有店铺开业,返城务工人员也慢慢多了起来。
夫妻俩连着跑了好几天扈城就业市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保姆。
也找了几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80-190(第2/9页)
人回来试工,却是各有各的毛病。
有的不会做饭,炒菜舍不得放油放盐。董桃花说,人家还不高兴,说谁家不是这样做菜的?
放那么多油和盐,败家娘儿们才会做的事。
还有的走了另一个极端,重油重盐,一盘菜半盘油,吃不了两口就腻了。董桃花说了,人家点头应得好好的,回过头又端出一盘黑乎乎的菜。
还有的会做饭,但是卫生不过关。试菜的时候喜欢用勺子舀汤喝,试完的菜汤又直接倒回锅里,看得人反胃。
董桃花自己都难以接受,更别说徐荷叶了。他们是花钱找保姆来照顾自家起居的,不是花钱来吃人家口水的。
连着几天无功而返,董桃花不由得有些气馁,这找个合心意的保姆怎么就这么难?
最后是何知君知道他们家想找保姆,推荐了两个人过来。
两人原来也是做保姆的,做饭手艺不错,也了解一些做保姆的避讳。
当然,她们是扈城本地人,原来服务的也一直是扈城本地的雇主,做的饭菜都是甜口的,很适合董杏花家的口味,和董桃花家倒是有点水土不服。
好在保姆的学习能力强,在董桃花和她强调了家里人的口味后,她便做了调整。除了扈城本帮菜外,还买了本菜谱学着做赣省那边的特色菜。
刚开始手艺自然比不上董桃花,但人家有这个学习的态度,董桃花觉得不能太苛责。慢慢地,保姆也越做越好了。
董桃花很高兴,有了保姆,家里一日三餐都有人管,卫生也有人打扫。从家务活中脱身后,董桃花立刻找了一家夜校报名学习会计知识。
学了一个月,觉得自己进度有些慢的董桃花,还找了个老师白天一对一辅导。
就在这种认真劲儿下,徐荷叶高考时,董桃花已经考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会计师证,如果不是报考中级会计师证需要从业经验,徐荷叶觉得她妈可能会一口气把会计证全都考到手。
第182章 高考
1993年7月7日, 高考。
早上简单吃了碗荷包蛋青菜面,夫妻俩一起送女儿去考场。为了取个好兆头,董桃花还专门买了件旗袍穿, 取义旗开得胜。
到了考场门口, 董桃花忍不住又问:“准考证、身份证还有文具笔什么的都带了吧?”
“带了。”徐荷叶点了点头, 拍了拍背包,“妈,放心吧,我都检查过了。”而且还是好几遍。
昨晚上临睡前看了一遍, 早上起床看一遍,吃完早饭出门前看了一遍, 出租车上看了一遍, 这么多遍检查下来,要是有问题早就发现了。
“那就好。”董桃花点了点头, “进去吧。”
徐辉也忍不住叮嘱:“荷叶, 考试开始别急着动笔, 先从头到尾大致看一遍卷子,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从头开始做起, 碰到不会的或者不确定的不要纠结,填个答案略过去,等全部答完,有时间再回来好好想想。”
这些都是他这么多年教学的经验之谈。
徐辉带了十几年学生, 三年一届,那么多学生参加高考, 有遇到过平时不显高考超常发挥的黑马,也遇到过平时成绩很好,高考却爆冷的学生。
事后复盘很轻易就能发现后面这些学生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平时该有的水平, 就是因为心态不行。
考试途中一旦遇到自己不会的,或者卡壳的,心就慌了,在这道题上死磕不放,磕到最后心态崩了,时间也没了,于是那些原本能做到拿分的也没做出来。
所以后来,每次带高三生,送他们进考场前,徐辉都会再三强调这一点,让大家放平心态。碰到难题也不要怕,略过去先把会做的分拿到手。
如今到了自己女儿,徐辉依然是这些叮嘱。
徐荷叶点了点头:“爸,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过了安检,徐荷叶回过头,却见父母还站在烈阳下,定定地看着这边,她摆了摆手,大声地喊:“爸,妈,你们回去吧,别在这儿站着了,太晒了,容易中暑。”
董桃花也对着她挥手:“放心吧,等你进考场了,我们再回去。”
“好。”徐荷叶点了点头,转身走向考场。进了教室,她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将各种证件摆到桌面上,过了一会儿,有监考老师下来检查学生们的考试证件。
又过了一会儿,考试铃声响起,巡考老师送来了一份厚厚的土黄色的密封文件袋。
徐荷叶知道,考卷送来了。
她看着监考老师拿出小刀,划开密封条,拿出一沓厚厚的试卷。
试卷一份份发放到考生手里,才印刷不久的考卷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味,徐荷叶深吸一口气,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考号,然后将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这份卷子对她而言是全新的,徐荷叶前世也参加过高考,不过89年回城时,她没能鼓起勇气和学校争取不留级,所以前世的她参加高考的年份要比今生晚一年,这也意味着前世高考的经验对今生的她而言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但徐荷叶并不遗憾,就算是全新的试卷,她依然相信自己能做好。因为她已经尽到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高考考的不是运气,而是对她这十二年努力读书的检验。
这辈子的她,能很自豪地说一句,她不惧检验。
徐荷叶想了很多,其实不过一瞬之间。她很快收敛心神,将注意力都放到考卷上。如父亲交代的那样,先快速把整个卷子从头到尾过一遍,选择题、现代阅读、文言文最后是作文,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后,徐荷叶开始答卷。
天气很热,考场外的绿化林上蝉鸣阵阵,徐荷叶拿帕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准备写作文。
她抬头看了眼考场上的挂钟,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小时。时间还早,徐荷叶决定先在草稿纸上打了个草稿。
将作文中的起承转合,开头结尾以及要用到的论据、名人事迹全都列下来,确定整篇文章的框架内容后,徐荷叶开始往答题卡上誊抄作文。
抄完作文,还有二十分钟,徐荷叶开始检查前面的题目。反复检查两遍后,徐荷叶卡着考试结束的铃声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交完卷,徐荷叶从教室里出来,往考场外走去。
路上遇到几个同学,彼此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也就作罢了。高中三年,徐荷叶始终没有遇到特别合拍的同学。
初中同学,孙慧读职中,不用参加高考。孔小月和表妹庞巧在另一个考场,也遇不到。
徐荷叶一出校门,徐辉立刻举着遮阳伞给她遮阳,“快快,爸叫了车,就在路边等着。天气太热了,咱们赶紧上车回家。”七月的烈阳,在阳光下站一秒都晒得人发晕。
父女俩上了车,关好车门,出租车司机也是熟人,老戴笑着递过来一颗硕大的向日葵,笑着道:“徐小老板,这花送你,祝你旗开得胜,一举夺魁。”
“谢谢戴叔。”徐荷叶接过花,小心放到自己位置边。
徐辉解释:“荷叶,你妈妈在家亲自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80-190(第3/9页)
厨做了好几道菜,待会儿回家吃了午饭就赶紧回屋休息一下。爸妈会看着时间,到点就叫你起来,不怕睡晚了耽误考试。”
“好。”出租车开到他们家楼下,徐辉给了钱,徐荷叶拿上向日葵,父女俩上了楼,家门开着,董桃花听见声音,立刻探出头,“回来了?还有一个汤,马上就可以吃饭了。”
董桃花没有做太多的大菜,三菜一汤——辣椒炒肉丝、清炒空心菜、清蒸鲈鱼,还有一道番茄鸡蛋汤,就是他们日常吃的模样。
怕天热吃多了油腥会闹肚子,董桃花还特意做得更清淡些,不过味道一样的好。
吃完饭徐荷叶回到房间,房间空调董桃花已经开了,里头很清凉,徐荷叶躺到床上,人还很精神,本来还以为会睡不着,没想到一会儿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徐荷叶听见了董桃花的声音,“荷叶,荷叶,醒醒,该去考场了。”
徐荷叶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刚好一点,下午两点准时开考,现在去还早,但一家三口一致觉得可以早点过去,以免路上出现意外,耽误下午的考试。
事实证明,夫妻俩这个决定是对的。
平时从不堵车的马路,这次竟然堵车了。堵了半个小时,才将将赶在入场截止时间前十分钟进了考场。
于是第二天,徐辉就在学校旁边的酒店开了间房。普通大床房定完了,徐辉咬了咬牙,定了个高级套房,里头除了卧房卫生间,连客厅厨房都有。
第183章 高考二
在徐辉和董桃花的全力呵护下, 三天高考顺利结束。
考完回到家,徐荷叶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去书房默写□□。
1993年, 高考填报志愿采取的是先估分再填报志愿的方式, 考生需要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完成志愿填报, 由于缺乏统一的分数线参考,高分考生可能因为保守填报而错失名校,低分考生“捡漏”热门院校,当然更有学生因为过分高估自己的成绩而滑档导致落榜。
所以考完后, 考场写的答案就是很重要的估分依据。
徐荷叶每场考试考完都会反复复盘,除了检查错题外, 也是为了记住答案。现在考完了, 趁着记忆还清晰,赶紧把答案写下来, 方便三天后去学校对答案估分。
写完答案, 时间已经临近深夜, 也不饿,洗了个澡, 回房间一觉睡到了第二天早上,被饿醒了,游魂一样从屋里出来,就见徐辉和董桃花坐在沙发上, 目光一直看着她的房门,“爸妈, 有吃的吗?”
“有,有。”董桃花几乎是从沙发上弹起来的,“早上煮了绿豆粥, 还有蒸饺,小笼包,够不够?不够的话,让你爸爸去小区外头的早餐店再买点麻团烧麦?”
徐荷叶摇了摇头:“我还困,喝点绿豆粥就行。”
“我给你盛。”董桃花说着,走进厨房舀了一碗绿豆粥,粥是一早熬的,放到现在已经放凉了,入口正好。
“谢谢妈。”徐荷叶端起碗,几口给喝完了,放下碗,爬回房间继续睡。这次直接睡到了下午,人才彻底醒过来。
睁开眼睛,就听到屋外传来小娃娃奶呼呼的笑声。徐荷叶换身衣服从房间出来,就看到屋里坐满了人。
“爸妈,小姨姨父,舅舅舅妈。”徐荷叶一一叫人,然后走到庞巧身边,对着她怀里的小苹果伸出手,“小苹果,姐姐抱抱。”
小苹果一看到徐荷叶,肉乎乎的小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徐荷叶抱过小孩,小苹果立刻抱住了她的脖子,将小脑袋靠在徐荷叶的肩膀上,嘴里还发出“姐,姐”的声音。小孩已经一岁三四个月,说话和过年时相比清晰了许多。
庞巧吃醋地点了点小苹果的鼻子,“喜新厌旧的小东西,一看到你荷叶姐姐就不要巧巧姐姐了。”
早上大姨给他们打电话,叫他们来吃饭,就是她抱的她,中午还给她喂饭,结果徐荷叶一出现,这喜新厌旧的小娃娃立刻就把她抛之脑后了。
徐荷叶瞪了庞巧一眼:“乱说什么呢,小苹果这么小,她懂什么?”
“好好,是我的错。”庞巧换了个位置,凑到小苹果面前,摸了摸她的小脸蛋,“小苹果,巧巧姐姐和你道歉,我不该说你喜新厌旧。”
“你不是喜新厌旧,你是太始终如一了,从出生到现在,一如既往地喜欢你荷叶姐姐。”
徐荷叶:“……”
她低下头在小苹果肉嘟嘟的小脸上轻轻亲了下:“小苹果,快闻一闻,是不是酸溜溜的?哎呀,咱们家醋瓶子被谁打翻了呀。”
“哈哈。”小苹果被徐荷叶逗得哈哈大笑。
小孩儿精力有限,没一会儿她就开始打哈欠。
徐荷叶把她放到自己床上,拍了拍,没一会儿小孩就睡熟了。
徐荷叶和庞巧轻手轻脚从屋里出来,关上门,其他人才问道:“荷叶,考得怎么样?”
徐荷叶想了想:“我感觉还可以。”
她接着看向庞巧:“你呢,考得怎么样?”
“应该还可以吧。”庞巧耸了耸肩,“反正我会的都写了,不会的也没空着。”
“那你考完有把答案记下来吗?估分要用。”
庞巧点了点头:“记下来了。”
“学校开高考动员大会时,班主任还有各科老师都反复强调过。”
“那就好。”徐荷叶和庞巧都没有要和对方对答案的想法。
反正去学校还是要对答案的,何必多此一举。
再说了,两人的考试科目也没有对比性。
九三年扈城高考改革,采取了“3+X”模式,3项必考项目分别为语文、数学和英语,X项目则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六门科目中任选一科考试。
徐荷叶选择了历史,华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浩瀚如星海,她觉得很有意思。最重要的是,人生很多困难疑惑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方案。古人说学史以明镜,就是这么个意思。
庞巧选的是地理,她的想法很朴素,学好了地理,将来出门玩儿都不用担心迷路。
第184章 特氟龙
两天时间一晃而过, 很快就到了估分填志愿的日子。
对完答案,带了徐荷叶三年的班主任吴老师很高兴,“徐荷叶, 以你这个成绩, 报考京市那两所顶级高校完全没有问题。”
每个考生可以填报六所高校, 第一梯队徐荷叶填报了燕京和水木大学的经济系,二三梯队选择了扈城的复旦大学和京市的人民大学,第三梯队选择了扈城的交通大学和财经大学。”
以她平时的发挥以及这次估分来看,她上那两所顶级高校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徐荷叶依然按照填报志愿的上中下原则, 把三个梯队的志愿都好好填报了。
上是超常发挥,努力与机遇缺一不可, 中是正常发挥, 而下是保底,让自己无论如何也有一个学校可读。
估分结果很好, 但徐荷叶也不会盲目自大地觉得自己就一定能被那两所顶级高校录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80-190(第4/9页)
填完志愿, 徐荷叶回到家, 没多久,庞巧填完志愿也来到了徐荷叶家。
“姐, 你报了那几所学校啊。”
徐荷叶说了下,然后问她:“你呢?”
“志愿报好了吗?”
“嗯,都报好了。”庞巧点头,说出自己填报的结果, “表姐,第一梯队我填了京市的师范大学和咱们本市的财经大学。
第二梯队我选择了深圳大学还有浙省的大学, 深圳大学现在声名不显,不过我听说那边现在也发展得很快,深圳大学放在当地应该还是很够用的。
至于浙省的学校, 浙江大学我是够不上了,所以同样报了所师范,浙省离咱们扈城近,以后上大学回家就方便了。至于第三梯队的,我报了两所普通的211本科。”
她的水平自己了解,能考上京市师范或者扈城财经绝对是撞大运,最大概率就是去深市或者去浙省上大学。但事无绝对,表姐这样的牛人都会给自己留后路,她就更不能盲目自信了。
万一她发挥得不好,或者估分过高,去不了深市或者浙省,好歹有学校托底。读不了名牌大学,能读一个普通大学也很好。
这个时候大学还没有扩张,大学生依然很有含金量。读完出学,同样有前程。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被京市的师范录取,这样咱们就能在一个地方读书了。”庞巧抱住徐荷叶的胳膊,说出自己的期望。
“会的。”徐荷叶道。
她辅导了庞巧三年,对她的水平还算了解,庞巧的成绩不错,如果这次考试她能稳定发挥出自己平时该有的考试水平,被京市师范录取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表姐,你选的大学怎么都是京市和扈城的啊。”庞巧放开徐荷叶,往沙发上一摊。以徐荷叶的水平,就算是第三梯队的保底学校也可以选择更好点的学校。
“未来几年是咱们厂发展关键时期,我还是要盯一盯的。”
扈城是大本营,京市那边的新市场也等着他们去开拓。
去京市是奔着燕京水木两所大学去的,如果上不了顶级名校,倒不如留在扈城读大学,还方便了管理工厂。
“明白了。”庞巧对着徐荷叶举了举大拇指,“果然是我姐,做什么都奔着利益最大化。”
徐荷叶:“你就祈祷自己不会被京市师范大学或者咱们扈城财经大学录取吧,不然这四年你也别想跑。”
徐荷叶说着,踢了踢庞巧的小腿:“别趟了,起来,我们去厂里。”
“去厂里做什么。”
“看面料。”
高考前几天,工厂那边就传来了新消息——徐荷叶让纺织研发部设计研发的新面料终于有了进展。
只是她当时忙着高考,暂时腾不出手来管,现在高考结束了,志愿也填完了,该把后续的计划都安排起来了。
“新面料?”庞巧身体坐直了些,“表姐,你是说你之前让厂里研发部设计的新面料做出来了?”
“设计部说是研发出了密度更紧实,支数更细,防风且不易渗水的料子,但是具体有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还需要试验。”
“不过,如果咱们能赶在其他竞争对手前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三防面料,咱们厂就真的迎来起飞了。”徐荷叶看着庞巧,“巧巧,别小看了这一块小小的料子,它对羽绒服、冬衣行业的冲击将是无比巨大的。用这种料子做的羽绒服、冲锋衣,乃至登山服,都会给咱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为什么直到近现代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
难道是古人笨,不知道鸡鸭绒羽可以保暖?
当然不是了,古人会收集鸡鸭毛羽做被褥就足以说明他们清楚这种材质的保暖性。
之所以不用这些毛羽做衣服,就是因为纺织行业落后,做不出足够细密防钻绒的衣服。
面料纹理稀疏,填充的毛羽裹不住,再加上小农经济,家家户户养殖的带毛牲畜少,每一根毛羽都是重要财产,充到衣服里,穿两回,毛羽就跑了,倒不如存着,做被褥来得更实用。
“那姐,咱们现在就去厂里?”说实话,对于徐荷叶口中防水,不钻风,还不沾油污的面料,庞巧还挺感兴趣的。
两人打车很快赶到了原来的申一纺织厂,现在的南方服装厂。
“来了。”董杏花直接把徐荷叶带到了面料研发部,和她介绍,“这是咱们面料研发部的盛宏盛主任,这次的面料研发就是他主持的。”
徐荷叶点了点头:“辛苦盛主任了,听说新面料已经研发出来了,我想现在去看看。”
“好,这边请。”盛宏也不多话,带着徐荷叶去看他们设计部九个月辛苦研发出来的新料子。
“这就是我们设计部研发出的新料子,刚开始我们走的是三元混纺布的设计思路,通过调整聚酯纤维、锦纶和棉纤维的比例,以增加面料的强度、耐磨性以及防水性。”
“和普通棉麻相比,这种料子确实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着色性也好。不过不管我们怎么调整,它始终做不到您要求的滴水不沾。”
“研究迟迟没有进展,我们都挺着急的。春天梅雨季节,大家上下班都挺不方便的。设计部有个员工灵机一动,雨伞也是用布做的,但它却有极好的防水性。如果把这种工艺运用到我们的面料中,是不是就能设计出真正防风防雨的面料?”
“我想到了古代制作雨布的方式,通过在纸张或者布料上涂抹桐油来防雨,但是桐油易燃,不安全,而且用桐油涂抹过后的面料虽然防水,但同样会让面料变僵硬,硬邦邦一块做成衣服穿着也不舒服。”
“不过方向是对的,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寻找那种安全无毒且不会改变面料质地的涂料,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看中了一种被称为‘塑料之王’的材质特氟龙。”
“特氟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耐温范围大,让它在冷冻温度下工作而不脆化,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会融化。兼具化学惰性、低摩擦系数和绝缘稳定性。
用它制作的面料,具有极佳的不沾性,耐热耐冷、抗湿,不沾水和油渍,耐磨耐腐蚀,名副其实的三防面料。”
第185章 大棒和大枣
徐荷叶很高兴:“盛主任, 方便现在带我们去看看面料吗?”
“没问题。”盛宏带着三人来到设计部,拿出样布,“老板, 董经理, 这就是我们设计部最近设计的三防面料。”
他接着让手下的人拿来一瓶水、一壶油以及一瓶酱油, 然后将布料打开,依次把水、油还有漆黑的酱油倒到面料上。
水落成珠,等了大概三分钟后,盛宏拿了块碎布头往布料上一抹, “你们看,水珠擦去后, 布料还是干的。”
徐荷叶上手摸了摸, 确实是干的。
庞巧见状也跟着伸手去摸,“真的哎, 一点都不湿。”
“现在倒油试试, 看下面料防不防油。”盛宏说着, 往面料上倒了一些油,滑溜溜的油珠在布料上来回滚动, 但始终没有沁到面料肌理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80-190(第5/9页)
擦去油珠后,盛宏拿来酱油试验,这次他还反复摩擦了几次,然后才擦去酱油。
布料依然如新。
“现在试验抗风能力。”盛宏让两位研究员展开面料, 然后拿了扇大风扇过来,对着面料吹, 他自己则和其他人站到面料另一面,只见面料被风吹的鼓起,然而面料另一头却感受不到什么风感。
“不错。”徐荷叶点了点头。
盛宏摆了摆手, 让两位研究员将面料收起来,然后才对徐荷叶和董杏花道:“老板,董经理,幸不辱命。”
南方服装厂盘下申一纺织厂,是徐荷叶坚持保留纺织部门,并且成立了研发部,让他担任主任,负责新面料的研发工作。
盛宏的压力挺大的,他入职南方服装厂近九个月,之前一直没有成果,厂里不是没有闲话,大家暗地里都说他们研发部是吃干饭的。屁事不做,白拿工资。
盛宏自己都差点绝望了,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力有限,胜任不了这份工作。
但董杏花一直坚持,让盛宏安心工作,其他闲言碎语她来处理。好在经过九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研发出了符合老板要求的面料。
“肤感怎么样?”徐荷叶提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三防面料,主打卖点是防水防油防污,但面料,最后还是要做成衣服穿到顾客身上,最基本的舒适性不能丢掉。
说到肤感,盛宏迟疑了一下,“加了特氟龙涂层后的面料,确实没有之前那么柔软了。”
“不过我觉得作为面布,不贴身穿应该还好。”
徐荷叶摇了摇头,伸手摸了摸那块样布,摇了摇头:“还是太硬了,就算是面布不沾皮肤,可以牺牲部分舒适性,但也不该硬得像一张纸壳。”
她刚才就发现了,盛宏刚刚倒酱油试验防污功能时,抓着面料摩擦的几下,就暴露了面料不够灵活的缺点。
“而且,料子太厚了。”徐荷叶抓起料子边缘,对着光线看了看,“面料都这么厚了,再加上羽绒、里布,做成的冬衣肯定更加笨重。这样的衣服虽然保暖,但失了轻便性,顾客穿上身就会觉得累。”
“一件保暖却会让人觉得很累很不舒服的衣服,顾客会愿意为它买单吗?即便一时兴起买了一件,还会复购吗?”
“所以我希望你们针对这两点继续改进。”
盛宏有些为难:“但是面料轻了薄了,防水防油防污能力就没有现在这么出众了。”
徐荷叶摇头:“不,你们一定可以研发出兼具柔软轻薄以及防水防污功能的面料。”
“之前我让你们研发这个三防面料,你们不也打了退堂鼓,觉得自己做不到?但现在看来,大家的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盛宏脸上写满了苦涩,但还是点了点头:“小老板,我们会继续改进的。”
徐荷叶点了点头:“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过水后的效果你们试验过吗?”
盛宏:“……”
“过水一次,十次,乃至二十次、三十次后,面料的功能还能保留几成?”
外穿的冬衣一般人每年大概会洗三到四次,穿个五六年,差不多就是过水十几二十次,如果这块料子过水二十次后还有基本的三防功能,这个质量就很过硬。不至于让人骂货不对板,虚假宣传。
盛宏不说话,盛宏的脸色更苦了。
两位研究员也是苦着脸,估计心底已经在骂她。
老板一张嘴,底下人跑断腿。
“我知道大家都辛苦了,为表奖励,这个月研发部的员工每人多发半个月工资。盛主任多发一个月工资。”为了减轻大家的怨念,徐荷叶给完大棒,又给了个甜枣。
这话一出,盛宏脸上的苦意顿时退了三分。
两位研究员脸色都没那么黯淡了。
果然,不管什么时候,钱都是最大的动力。
徐荷叶继续给大家打鸡血:“从零到一很难,从一到二就要简单很多。我知道大家辛苦,再克服一下,继续研究研究。等你们研究出真正轻薄柔软又舒适的三防面料,我还给大家发奖金,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