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嬗变(1 / 2)
廷议毕。
诸侯王和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退殿。
丞相公孙弘留了下来。
望着霞光中逐渐消失的王公背影,刘据从御座而下,公孙弘立刻就要起身,却被阻止了,“老相国,坐下说。”
...
昭帝二十一年,冬末。
未央宫内,风雪交加,殿外寒风呼啸,殿内却寂静如死。刘据独坐御案之前,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帛书,目光凝重,神色阴沉。此帛书乃霍光临终前所留,原封未启,今被赵德供出,始得呈于刘据案前。
杨敞立于殿侧,神情亦是凝重:“陛下,此帛书若真为霍光所书,或可揭示当年隐情。然臣恐其中所言,或有惊天之秘,陛下需慎重以待。”
刘据缓缓点头,手指轻抚帛书,沉声道:“霍光一生忠于大汉,朕虽年少即位,然其辅政之功,朕不敢忘。然其身死之后,霍氏竟敢谋反,毒杀忠良,朕若不查明真相,何以对得起先帝?何以对得起霍光?”
言罢,刘据缓缓展开帛书,目光一凝。
帛书之上,字迹苍劲有力,正是霍光亲笔所书:
“臣霍光,受先帝托孤之重,辅佐陛下至今。臣虽老迈,然心系大汉社稷。陛下年长,理应亲政,然霍氏权势已盛,臣恐其心怀不轨,故欲归政于陛下,以保江山社稷。然臣知霍宸、霍曜等人必不肯甘休,若臣一朝归政,霍氏必生变故。臣愿以己命换陛下之安,若臣死,望陛下明察,勿为霍氏所惑。霍氏若乱,陛下当断然处置,以正纲纪。臣死无憾,唯愿陛下谨记,霍氏非忠,臣亦非忠,然臣心在社稷,非为私利。陛下圣明,臣伏惟再拜。”
帛书至此,戛然而止。
刘据读罢,面色铁青,手中帛书微微颤抖,良久未语。
杨敞见状,低声道:“陛下……霍光之意,似已早有预料,愿以己命换陛下之安。然霍氏终究未能守住本分,反叛朝廷,霍曜更密谋毒杀霍光,实为大逆不道。”
刘据缓缓合上帛书,目光冷峻:“霍光之死,原为霍氏内乱所致。霍曜既知霍光欲归政于朕,恐权柄旁落,遂先下手为强,毒杀霍光。朕若不知此事,便真以为霍光乃病亡,霍氏亦不过权臣之乱,然今真相既现,霍曜之罪,更胜于霍宸。”
杨敞点头:“陛下圣明。然霍光之言,亦有深意。他言霍氏非忠,臣亦非忠,然心在社稷。此话之意,恐霍光早已察觉霍氏之乱,亦知自身终难善终,故愿以死明志。”
刘据目光微沉:“霍光之忠,朕自知之。然霍氏之祸,亦不可轻纵。朕虽念其旧情,然国法不容私情。霍曜既为毒杀霍光之人,朕若不追查到底,岂能对得起霍光?岂能对得起天下?”
杨敞拱手应命:“陛下圣断,臣愿辅佐陛下,彻查此案。”
刘据缓缓起身,步至殿前,望向殿外风雪,低声道:“霍光之死,乃霍氏祸乱之始。今霍曜虽死,然赵德供出霍光死因,更有帛书为证,此事已非霍氏一案,而是关乎朝纲,关乎社稷。朕若不彻查,何以服众?何以安天下?”
杨敞沉声道:“陛下之意,臣已明了。臣请陛下下令,命廷尉彻查霍曜毒杀霍光之案,凡与霍氏旧部有关之人,皆不可放过。另命密探司彻查霍曜狱中自尽之因,若有人暗中相助,亦不可轻饶。”
刘据缓缓点头:“传朕旨意,命廷尉彻查霍曜毒杀霍光一案,凡与此案有关之人,皆不可轻纵。另命密探司彻查霍曜狱中自尽之事,若有内应,务必揪出。”
杨敞躬身应命:“臣领旨。”
未央宫外,风雪未止,杀机再起。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关于霍光之死的传言愈演愈烈。有传言称,霍光并非病亡,而是被霍曜所毒杀;亦有传言称,霍光之死乃刘据所为,为夺权而弑忠臣;更有传言称,霍光之帛书乃伪造,乃刘据为清算霍氏而设之局。
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刘据得报,怒极,下令彻查谣言源头,凡传播者,皆斩。
一时间,长安城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未央宫内,刘据独坐殿中,望着霍光画像,久久不语。
画中之人,须发皆白,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刘据喃喃道:“霍光……你若真欲归政于朕,朕必尊你为辅政之臣,保你霍氏荣华富贵。然你霍氏旧部,竟敢毒杀于你,实为大逆不道。朕若不杀霍曜,岂能对得起你?岂能对得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