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归兮(1 / 2)
秋风萧瑟。
董仲舒沟壑纵横的面孔上,满是饱经风霜忧患的担心,花甲之年,全然不见稳健之色。
吾丘寿王惊愕有顷,以为孔家西逃的事动摇了人心中的儒家圣京,引起了董仲舒的不满,亦或者董仲舒担忧孔家...
昭帝二十四年,春末。
翠屏山庄外,山风猎猎,松涛阵阵,霍昭身着粗布短衣,背着一只旧布囊,站在山道口,望着眼前苍茫林海。赵远站在他身后,神色凝重。
“霍昭,从今日起,你便是山外李家之子,不得再提霍氏之名。”赵远低声叮嘱,语气中透着几分不舍与担忧。
霍昭虽年幼,却已知事,点头应诺,然眼中仍藏悲愤之色。
赵远望着眼前孩童,心中暗叹:“霍氏之仇,终有一日报。”他知朝廷必不会善罢甘休,遂召集山庄旧部,密议对策。
“霍氏已无退路,若朝廷来攻,唯有死战。”旧部中,有一人名唤赵成,曾为霍光亲卫,性情刚烈,言辞激烈。
霍忠摇头:“死战非良策,我等须为霍氏留一线生机。”言罢,目光落在霍昭身上,神色复杂。
赵成沉默片刻,终点头:“但凭霍执事吩咐。”
翌日,朝廷密探果至,化装成樵夫,混入山庄附近,意图探查霍氏踪迹。然山庄早有布置,密探未得半点线索,反被旧部识破身份,围困于山腰客栈之中。
“杀之灭口?”赵成请命。
霍忠却摇头:“不可,杀之则朝廷必知霍氏尚存,届时大军压境,山庄恐难保全。”
“那该如何?”赵成追问。
霍忠沉吟片刻,缓缓道:“放一人回京,令其传信于刘据,言霍氏血脉已死,断其追查之心。”
赵成虽不愿,然亦知此为上策,遂依计行事。密探中,仅一人逃脱,其余皆被灭口。
长安未央宫,刘据接密探残信,信中言霍氏血脉已死于乱军之中,朝廷可安心。刘据阅信,神色未变,然心中仍有疑虑。
“霍氏之子,年仅八岁,若真死于乱军,何以无尸可验?”刘据低声自语,目光冷峻。
尚书令王陵在侧,闻言道:“陛下所言极是,然若霍氏血脉尚存,必藏于民间,臣愿亲往山中,查明真相。”
刘据点头:“好,你即刻启程,务必查明霍氏血脉下落。”
王陵领旨而去,未央宫内,杀机未散。
与此同时,霍忠已知朝廷不会善罢甘休,遂决定将霍昭送入更深的山中,藏于霍氏旧部所建之隐秘山庄,山庄名唤“青崖”,乃霍光昔日所建,专为避祸之用,外人难寻。
“霍昭,从今日起,你便随赵成入山,习武读书,待时机成熟,再出山复仇。”霍忠语重心长。
霍昭虽年幼,然已知大义,点头应诺:“我定不负霍忠爷爷所托。”
赵成亦郑重承诺:“老仆必保霍氏血脉周全。”
夜色渐深,霍忠送霍昭出山庄,目送其入山,心中百感交集。
“霍氏之仇,终有一日报。”霍忠低声喃喃,目光坚定。
长安未央宫,刘据夜不能寐,常于未央宫高处远眺,目光深沉。忽有密探来报:“陛下,臣在山中发现霍氏旧仆霍忠踪迹,疑其藏匿霍氏血脉。”
刘据神色一震,缓缓道:“霍氏血脉?!”
密探低声禀报:“据查,霍忠已于战前将霍氏之子霍昭带往山中,藏于民间,至今未现。”
刘据目光微寒,缓缓道:“朕命你即刻前往山中,查明霍昭下落,务必将其斩草除根。”
密探躬身应命:“臣领旨。”
夜色渐深,未央宫灯火通明,刘据独坐殿中,凝视案上帛书,心中暗思:霍光之死,乃朕亲手所定,然霍氏之乱,亦只是朝局动荡之一角。朕若不早作打算,恐日后再生祸乱。
与此同时,山中青崖山庄内,霍忠已察觉朝廷密探踪迹,心中警觉。
“霍氏血脉,乃霍家最后希望,绝不能落入朝廷之手。”霍忠低声对霍昭言道。
霍昭年幼,然眼中已有坚毅之色,低声问道:“霍忠爷爷,我爹爹真的死了吗?”
霍忠点头,神色悲戚:“你爹爹已战死未央宫前,为霍氏复仇而死。”
霍昭眼中含泪,低声喃喃:“我要为爹爹报仇……”
霍忠望着霍昭,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霍氏之仇,终有一日报。”
昭帝二十四年,夏。
长安城中,烈日炎炎,街巷喧嚣。然宫墙之内,杀机未散。刘据虽已下令彻查朝中旧臣,然其心中仍感不安。夜深之时,他常于未央宫高处远眺,目光深沉。
“霍氏虽灭,然其仇未尽,朕若不早作打算,恐日后再生祸乱。”刘据喃喃自语。
忽有密探来报:“陛下,臣已查明霍氏血脉藏身之地,乃山中青崖山庄。”
刘据神色一震,缓缓道:“霍氏血脉竟仍在?朕命你即刻率兵前往,务必将其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