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出山(2 / 2)
太原之战,惨烈异常。
匈奴铁骑凶悍无比,连破三城。李承安率军迎敌,初战不利,折损千余人。然他并未退缩,反而深入敌后,夜袭粮道,火烧匈奴辎重营地,斩首三千级,夺回被掠百姓万余。
捷报传至长安,举国振奋。刘据龙颜大悦,亲书诏书嘉奖:“李承安忠勇可嘉,擢升骠骑将军,赐黄金百斤,宅邸一座。”
然而,当使者宣读诏书时,李承安却跪地推辞:“臣不敢受赏。太原百姓尚在水火,匈奴未退,臣何敢言功?请陛下允臣继续领军,直捣阴山,永绝边患!”
满朝哗然。如此胆识气魄,竟出自一介寒门少年。
刘据望着远方战场方向,久久不语。忽而问道:“这李承安……可有师承?”
使者答:“据闻其少时曾得一老尼指点兵法,后自学成才。”
刘据眉头微皱,似有所思。当晚,他召王陵入宫,低声问道:“可查清李承安身世?”
王陵点头:“已查。其户籍登记为陇西李氏旁支,父早亡,母病故,自幼流浪,后入军营。然……”他顿了顿,“有人曾在云溪集见过相似少年,据说那孩子常去慈恩庵,与一老尼同住。”
刘据瞳孔骤缩:“慈恩庵?那个地方……不是早就没人了吗?”
王陵低声道:“臣派人查过,那老尼名叫柳婆,二十年前确与霍光有过渊源。”
刘据沉默良久,缓缓起身,踱步至殿外高台。夜风拂面,星河璀璨。他仰望苍穹,喃喃道:“霍光啊霍光,你死了,你的儿子死了,可你的影子……为何还在朕的眼前晃动?”
与此同时,前线战事再起波澜。
李承安率军追击匈奴残部至阴山脚下,却发现敌军主力早已撤退,留下空营诱敌。他立即下令回师,然归途中突遭伏击??竟是朝廷派出的监军使团,以“擅自深入敌境、贻误战机”为由,当场解其兵权,并将其押送回京受审!
将士哗变,群情激愤。副将怒吼:“骠骑将军刚立大功,岂能如此对待?我们不愿回京!”
李承安却抬手制止:“服从军令,不得妄动。”他回头望了一眼阴山雪峰,眼神冰冷如刃,“时机未到。”
长安,未央宫。
刘据亲自提审李承安。大殿之上,烛火摇曳,君臣相对而立。
“你可知罪?”刘据问。
“不知。”李承安昂首直视,“臣奉命出征,击退匈奴,保全太原,何罪之有?”
刘据冷笑:“你违抗节度,孤军深入,若全军覆没,谁来负责?”
“若不出击,太原失守,百姓遭屠,又该谁来负责?”李承安毫不退让,“陛下,边疆将士流血拼命,不是为了在朝堂上争权夺利!”
殿内一片死寂。
刘据盯着他,忽然笑了:“好一个李承安……你很像一个人。”
“谁?”
“霍光之子,霍昭。”刘据缓缓道,“可惜,那孩子早在八岁那年就死在乱军之中了。”
李承安神色不动,只是轻轻抚过腰间佩刀,刀柄处,一道细微的划痕赫然可见??那是七年前赵义亲手为他刻下的“昭”字印记。
“陛下说得是。”他淡淡开口,“有些人,死了也就死了。可有些人……”他抬眼直视刘据,“哪怕躲在最深的山里,也会一步步走回来。”
刘据心头猛然一震。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霍光站在殿前的身影,听见了未央宫外刀剑交鸣的呐喊,感受到了那一夜血染宫阶的寒意。
他挥袖退堂,命人将李承安软禁府中,不得外出。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当夜,一封密信已由一名老仆送出城外,直奔陇西而去。信中只有八个字: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这八字,既是挑衅,也是宣告。
霍昭不再隐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父亲未竟之事??不是以霍光之子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崭新的名字,一把染血的剑,和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对决。
长安城外,春风拂过桃林,花瓣纷飞如雨。
而在遥远的陇西,一面黑底赤纹的战旗正悄然升起,旗上绣着一只昂首嘶鸣的玄武神兽,下方一行大字:
**为霍氏清冤,还天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