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卸甲(2 / 2)
第四日黎明,他独自登上长安南郊的杜陵台??那是霍氏祖坟所在,早已夷为平地,唯余一片荒草。
他取出那枚铜牌,置于石台上,点燃三炷香。
“祖父,父亲,孩儿回来了。”
风起云涌,香火飘摇。
远处,快马奔腾,尘土飞扬。一名斥候飞驰而至,滚鞍下马:“将军!陇西大军已渡泾水,前锋距长安仅两百里!霍远将军请您速归!”
霍昭收起铜牌,翻身上马,最后回望一眼这座千年帝都。
“走。”
马蹄声起,踏破晨雾。
而在长安城最深处,未央宫玄武门前,一面尘封已久的青铜钟突然自行震响,嗡鸣久久不绝,惊醒了沉睡的守门老兵。
老卒揉眼望去,只见钟上刻着一行古篆:
**“玄武启门,忠魂归来。”**
他知道,那一夜终究要来了。
大军推进神速。
霍远率主力沿渭北大道东进,沿途百姓箪食壶浆,争相投效。许多曾受霍光恩惠的地方豪强纷纷揭竿而起,或献粮草,或助器械,更有数百名退役老兵自发组织乡勇,加入义军行列。
消息传开,关中震动。
原本观望的诸侯开始动摇,一些与霍氏有旧的文臣暗中联络,意图策应。甚至连朝廷内部也有官员悄然递出降书,声称“不愿助纣为虐”。
王陵急奏请战,愿率羽林军迎击。
刘据却摇头:“不必。”
“陛下!”
“这场仗,不是打给敌人看的。”刘据立于高台,望着东方天际渐起的烽烟,“是打给天下人看的。朕要让所有人明白,即便我杀了霍光,他的儿子依然能赢得民心。”
他转身,下令:“打开城门,撤除防御工事。朕要在玄武门前,亲自迎接李承安。”
群臣哗然。
“陛下不可!万一此人挟兵逼宫……”
“那也是朕该受的。”刘据平静道,“若朕连面对真相的勇气都没有,又凭什么自称天子?”
七日后,霍昭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但他们并未攻城,而是在城外十里扎营,竖起玄武大旗,发布《讨逆檄文》,历数当年霍氏蒙冤始末,并声明此行只为“清冤正名,非为篡位”。
百姓闻之,涕泪交零。
第八日清晨,霍昭单骑出营,身穿白袍,未披甲胄,腰间只佩一把旧刀。
他缓缓行至玄武门前,只见城门大开,刘据独立阶前,身后无兵无将,唯有王陵一人持节相随。
两人相距十步,隔空对视。
风吹动玄武旗,也吹乱了两人的发丝。
“你来了。”刘据说。
“我来了。”霍昭答。
“你要什么?”
“三个字:对不起。”
刘据怔住。
“我不求您下罪己诏,不求您废帝位,只求您当着天下人的面,说一句??霍光忠于汉室,未曾谋逆;霍昭一家,含冤而死。”
silence 延绵许久。
终于,刘据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围观百姓,朗声道:
“朕在此昭告天下:昔年处置霍氏之事,过于严酷。霍光虽权倾一时,然始终未行篡逆之举,其功绩不可抹杀。霍昭一门忠烈,实为冤案。自即日起,恢复霍氏名誉,重修宗庙,录入国史,以慰忠魂!”
话音落下,万籁俱寂。
旋即,掌声雷动,哭声四起。
老人跪地叩首,青年振臂高呼,孩童牵母衣问:“娘,霍家叔叔是好人吗?”
“是啊……”母亲含泪点头,“他们是被忘记的好人。”
霍昭仰望天空,泪水滑落。
八年隐忍,七年磨剑,三千里奔波,只为这一刻。
他不是要毁灭刘据,而是要战胜仇恨本身。
他走上前,从怀中取出那枚铜牌,双手奉上:“陛下,这是霍氏执事令。今日归还朝廷,愿它不再象征权力之争,而成为一段警示??提醒后人,莫让忠臣寒心。”
刘据接过铜牌,凝视良久,忽然笑道:“你确实不像你父亲。”
“哦?”
“你父亲宁死不低头,而你……”他目光深邃,“选择了和解。”
霍昭也笑了:“因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复仇,不是杀死仇人,是让历史记住真相。”
数日后,朝廷正式下诏,为霍氏平反。
霍昭拒绝一切封赏,辞别长安,重返陇西。临行前,柳婆前来送行。
“二狗,今后去哪儿?”
“去云溪集。”他望着远方青山,“我想把慈恩庵修好,让它重新有点香火。也许将来,那里会成为一个讲史的地方??告诉孩子们,什么叫忠,什么叫义,什么叫不该被遗忘的过去。”
柳婆点头:“好。”
马车远去,夕阳洒在归途上。
而在未央宫中,刘据将那枚铜牌供于宗庙之内,亲笔题匾:
**“忠魂不灭”**
史官记曰:昭帝二十八年夏,霍氏遗孤李承安率义军至长安,不战而胜,天子亲迎玄武门,为霍光父子平反。自此,朝野清明,民心归附,史称“玄武清冤”。
而那场没有流血的胜利,成为了后世千百年间,关于正义与宽恕最深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