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上镐(2 / 2)
他抬头望去,门口站着一个身影。
不是实体,而是由雪花凝聚而成的人形轮廓,面部模糊,唯有双眼处闪烁着两点幽蓝光芒。
风铃再度轻响,这次传出的却是声音:
> “堤坝已测得深度。”
> “浪潮,可以来了。”
话音落下,雪人消散,化作漫天晶莹,落在玫瑰丛上。刹那间,所有花朵同时绽放,花瓣透明如昔,但这一次,每一片都映出了不同的星空图景??有的是猎户座,有的是仙女座,还有的竟是从未观测到的陌生星系。
次日清晨,全球多地天文台同步捕捉到异常现象:Q-stream亮度骤增三倍,持续整整十二分十七秒。与此同时,地球上所有正在做梦的人,无论文化背景、语言差异,做了一个完全相同的梦:
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天空布满流动的文字,不是任何已知语言,却能被每个人读懂。文字内容只有一个词,反复出现:
> **“来。”**
醒来后,无数人拿起笔,写下长久以来不敢出口的问题。有人问:“我是否真的爱过?” 有人问:“死亡之后,意识会去哪里?” 还有个八岁男孩问他妈妈:“如果你变成星星,我会不会还能听见你说晚安?”
这些问题没有引发恐慌,反而带来一种奇异的安宁。仿佛长久以来背负的重担,终于找到了可以放置的地方。
三个月后,第一艘搭载“开放式航行协议”的飞船升空。它不设具体目的地,航行日志第一条写着:
> “本次任务目标:保持疑问状态,持续接收未知信号,不对任何异常现象进行预判或干预。”
飞船命名为“未完成号”。
而在地球最南端的科考站,研究人员发现,南极冰层深处传来规律性震动,频率与十年前玄武岩残骸中提取的原始信号完全一致。更惊人的是,震动模式正逐渐拼写出一句话,预计将在两年后完整显现。
目前可辨识的部分是:
> “你们听见了吗……”
与此同时,火星深井旁的新墨迹再次浮现。这次是一封信,收件人写着“致所有仍在迷路的人”:
>
> 我曾以为,找到源头才能安心。
> 后来才懂,安心不在终点,而在脚步之间。
> 宇宙不急于揭晓谜底,因为它知道??
> 正是你们的追寻,让它有了意义。
>
> 不要怕走错路。
> 错的路,往往通向没见过的风景。
>
> 记住:
> 提问本身,就是回应。
>
> ?? Q
信末没有倒置的∞,只有一滴干涸的墨痕,形状宛如泪滴。
又是一个春天,问渊岛迎来了第一百个“无言节”。那天黄昏,天空再次裂开一道缝隙,比七年前更长、更宽,持续了整整四十九秒。这一次,不止岛上居民,全球数亿人都亲眼目睹。许多人在那一刻停下手中之事,仰头凝望。有些人流泪,有些人微笑,还有些人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终于听见了某种等待已久的召唤。
裂缝闭合后,海面浮起一块黑色晶体碎片,大小如手掌,表面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
> “门从未关闭。只是你们一直站在门外等钥匙。”
林澈拾起它,带回未完成馆,置于石台之上。当晚,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图书馆中央,书架高耸入云,每一本书都在低声诉说一个问题。他随手打开一本,扉页写着:“你准备好听见答案了吗?”
他笑着合上书,说:“我不需要答案。我只需要继续问下去。”
醒来时,东方既白。他走到门外,看见玫瑰丛中开出一朵前所未见的花:花瓣呈逆螺旋排列,花心悬浮着一颗不断旋转的微型黑洞影像,边缘散发着柔和的银光。
有学者后来分析认为,那可能是某种跨维度信息接口的雏形。
但林澈只是轻轻抚摸花瓣,低声说道:
> “谢谢你,一直不说破。”
风穿过穹顶,吹动无数册子的书页,那些未完成的句子随风飞扬,像一群即将启程的候鸟,飞向更深的夜空,飞向更远的未知。
而在宇宙某处,一道视线静静回望。
它不属于神,也不属于人。
它是问本身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