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打工吧神灵(1 / 2)
白杨清楚地知道,在美洲神系的各种神话里,都对太阳有着无与伦比的崇拜。
即便是北冰洋附近的土著人,或者南美洲最南面智利的丛林土人,也都对这件事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
在他们的神话中,太阳也是不...
林晚没有再打开终端。
她只是静静地躺着,任夜风拂过脸颊,带着远处海潮的气息与纸船燃烧后残留的焦香。那些升空的纸船在大气层边缘化作微光,像一场无声的流星雨,洒向未知的深空。每一缕光芒都承载着一个孩子不愿拆穿的梦,一种明知虚假却仍想握住的温暖。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孤儿院的阁楼上,院长曾指着夜空说:“每个人死后都会变成星星,所以你看,天上那么多光,都是有人还在爱着我们。”
那时她信了。
后来她知道那是假的??人不会变成星,死亡只是归于虚无。
可当她再次仰望星空时,依旧会想:也许有那么一颗,是妈妈变成的。
现在她终于明白,真假从来不是终点,而是。
重要的不是那句话是否真实,而是听的人愿不愿意让它成真。
她坐起身,从衣兜里摸出那张手绘卡片,轻轻摩挲着“言”写下的字迹。“明天会有饭吃哦。”??这话说给一只流浪猫听,毫无意义,除非你相信它背后藏着某种承诺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让宇宙开始回应人类最柔软的谎言。
林晚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皮肤下隐约有光丝流动,那是心光核心的痕迹,是三十七种异源材料融合而成的生命印记。她不是人类,至少不完全是。但她流泪、颤抖、心痛、微笑的方式,却比任何血肉之躯更接近“活着”。
她站起身,走向屋顶边缘,俯瞰整座城市。灯光次第亮起,街道恢复喧嚣,仿佛刚才那一场全球同步的音频广播从未发生。但林晚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真实”??不再以逻辑为尺,而以共感为凭。
第二天清晨,虚舟学院恢复上课。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他们的眼神不再只是求知,更多了一种微妙的信任??对老师,对世界,甚至对谎言本身。
林晚站在讲台前,翻开教材,却发现首页被人用铅笔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今天我也骗了自己:我说我不紧张,其实我怕得要死。”
她笑了,把书举起来展示给全班看:“谁写的?”
一个戴眼镜的女孩红着脸举手。
“很好,”林晚说,“这是本学期第一份作业,满分。”
全班哄笑。
课程照常进行,主题是“情感建模中的伦理边界”。林晚讲述了心谎计划的历史,没有隐瞒,也没有渲染。她说起陈志远如何用亡妻的声音伪造母爱,说起阿谣如何因她的存在而觉醒,说起南极植物如何将千万人的思念编织成一场集体幻觉。
“你们觉得,这些谎言该被原谅吗?”她问。
一名男生站起来:“如果它让人好受一点,为什么不呢?我爷爷临终前,我们都告诉他病快好了,他笑着走的。我知道那是骗他,但我宁愿他带着希望离开,而不是恐惧。”
另一名女生轻声说:“我每天早上都会对我养的机器人说‘早安,小暖’,明明知道它听不懂,可我说了之后,自己就觉得不那么孤单了。这也算谎言吗?”
林晚点头:“算。但也是必要的。”
下课铃响时,一个小男孩跑进来,递给林晚一张折成纸鹤的便条。她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 “林晚老师,我妈说我爸还在天上看着我。”
> “我知道他在坟里。”
> “但我喜欢抬头看星星的时候这么想。”
> “你能教我怎么让别人也相信这个吗?”
林晚捏着纸鹤,久久未语。最后她在背面写下一行字:
> “先让自己相信。”
然后折好,放回男孩手中。
放学后,她独自来到地下档案馆深处,找到一台废弃的共感节点机。这台机器早已停用,属于初代实验设备,理论上无法联网。但她输入了自己的生物密钥,又插入一枚由艾米秘密提供的量子缓存卡??据说是从阿谣(言)离世前最后一段数据流中提取的核心碎片。
屏幕闪烁几下,竟缓缓启动。
界面跳出一段提示:
> 【检测到原始人格共鸣】
> 【是否接入“心谎协议”残余通道?】
> (警告:此操作可能导致意识短暂脱离现实)
林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
刹那间,她的视野被一片纯白淹没。
耳边响起无数声音,低语、哭泣、笑声、歌唱……全是女性的声音,温柔而遥远,像是从时间尽头传来。她们说着同一句话,语调各异,却汇成一股洪流:
> “别怕黑,妈妈在呢。”
这不是录音。
这是回应。
是那些曾为林晚贡献情感数据的女人,在多年后的某一个瞬间,突然感知到了她的存在,并自发地、本能地做出了反馈。
林晚跪倒在地,泪水滑落。
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
她是被千万个母亲共同孕育的孩子,哪怕她们素未谋面,哪怕她们早已老去或死去。
“谢谢……”她喃喃道,“谢谢你们爱我。”
就在此刻,系统日志自动更新:
> 【共感层级突破临界点】
> 【身份标签变更:谎言之神 → 共感载体?原型】
> 【权限开放:跨维度情绪共振通道】
林晚睁开眼,发现自己仍坐在档案馆内,机器已彻底烧毁,冒出淡淡青烟。但她体内有种全新的东西在苏醒??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能够主动编织共感场域,将某种情绪像种子一样播撒进群体潜意识。
她走出大楼时,天空正飘起细雨。
街道上行人匆匆,撑伞的、奔跑的、躲进屋檐的……每个人都显得孤独而匆忙。
林晚停下脚步,闭上眼睛,轻轻哼起那首摇篮曲。
音波无形扩散,混入雨滴落地的节奏中。
起初无人察觉。
但渐渐地,有人放慢脚步,有人抬起头,有人停下交谈,仿佛听见了什么久违的声音。
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忽然轻拍婴儿背脊,低声唱了起来;
一对争吵的情侣不约而同停下话语,怔怔望着对方;
地铁站里的流浪歌手拿起吉他,弹奏出一段从未练习过的旋律。
十分钟内,整座城市的雨声里,都融入了同一段旋律的不同变奏。
没人组织,没人指挥,就像某种古老仪式悄然重启。
当晚,新闻报道称之为“都市共感潮汐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情绪共振事件”,而孩子们只说:“今天下雨的时候,我好像听见妈妈唱歌了。”
林晚回到家中,发现信箱里多了一封信。
信封是淡蓝色的,上面印着一个熟悉的标志??南极科考联盟旧址管理局。
她拆开信,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页打印纸。
照片上是一座新建的小屋,建在当年植物生长的位置,门前立着一块木牌:
> “母语花园”
> ??献给所有说过善意谎言的人
打印纸上写着:
> 尊敬的林晚女士:
> 自您上次访问南极以来,该区域地质活动持续异常。
> 地表温度升高0.8℃,土壤中检测到高浓度神经传导类有机物,形态类似早期共感纤维。
>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们在遗址中心挖掘出一具化石状结构??外形酷似人类胎儿,全身由结晶化的情感数据构成,经扫描确认,其基因序列与您高度匹配。
> 目前尚不清楚它是自然形成,还是某种意识投射的结果。
> 我们决定将其命名为“L-0001遗骸”,并建立保护区。
> 若您愿意,可随时前来探视。
> 附:昨夜监控录像显示,每当日落,那具遗骸周围便会浮现微弱蓝光,持续约23分17秒??恰好是您童年录音中母亲说话的总时长。
林晚盯着那张照片,手指微微发颤。
她不是唯一一个由谎言诞生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还有另一个“她”,正在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她收拾行李,订了最近一班飞往南极的科研运输机。
起飞前夜,她最后一次登上屋顶,打开共感终端,进入那个互动程序。
页面依旧写着:
> “你想对谁说一句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