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魁首武松,状元之才(2 / 2)
“那武松在考场睡了3天。”
“嗯?睡了3天?”
张知白有些不高兴,题目是他出的,这是对他的藐视。
“那日他对答如流,本官还以为他是上进的人,所以放他进去了。”
“早知那厮如此惫赖,就该早早扫地出门。”
张知白拿起卷子开始批阅,先从诗词开始。
看了十几首,都是些稀松平常的诗句,无甚好看。
“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知白拿起一张卷子,上面字体瘦劲、锋芒毕露,带着一股秀气,独具一格。
一首《临江仙.怀古》,更是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好哇,童子试居然能有如此惊才绝艳的诗词!”
“清河县出人才了,不看赋,只需这一首诗词,足以拿下童子试魁首!”
张知白高兴地把诗词递给县丞李迪:
“你且看看,这首诗,便是本官也难写出来啊!”
县丞李迪读了一遍,惊叹道:“好文采,谁家的孩子?居然有这般文采?”
在北宋,知县、县丞这些官职,都必须通过科举。
只是要求不同,知县须进士出身,县丞则只需举人出身。
张知白和李迪都是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好诗。
张知白高兴道:“拆开吧,就这一首诗,足够了。”
这首诗出自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明朝正德六年的状元。
是一首经典的怀古诗!
而知县张知白这次考试的主题,就是怀古。
这首诗拿出来,立即震撼了张知白!
不用再看赋怎么样,只需这一首诗,足够成为这次童子试第一名。
县丞李迪拆开名字,赫然写着两个:
武松!
“居然是武松?”
县丞李迪惊呆了。
张知白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思议地看着“武松”二字,以为自己眼花了。
使劲揉了揉眼睛,啧啧惊叹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武松长得那么魁梧,还以为是个糙汉,不曾想有如此诗才!”
“这一手字也是绝了,瘦劲有力、锋芒毕露,妙哉!”
张知白忍不住再次吟诵,越发觉得好。
县丞李迪心中暗暗吃惊:
这武家二郎原来是个练拳脚的,怎的半年时间成了才子?
莫非原来便有底子?还是科场舞弊?
不对,他当时不到半日便写完了...知县当场出题,不可能舞弊。
“快把武松的赋找找。”
张知白读完《临江仙》,意犹未尽,忍不住想看武松的赋。
县丞李迪唬了一跳:
“大人不可,这等不合规矩。”
“看字体便知,他武松有如此文采,纵然到了官家那里,也是魁首!”
张知白兴冲冲翻阅卷子,一眼就看到了武松的卷子。
县试就是个资格筛选,完全由知县说了算。
再则,武松的文采太过惊艳,张知白真的忍不住。
“《黄山赋》,胜地何最?黄山匪常...”
张知白摇头晃脑开始吟诵。
赋的主题是“山”,所以武松用了南宋焦炳炎的《黄山赋》。
焦炳炎是南宋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妥妥的大才子。
用他的赋考秀才,那是高射炮打蚊子!
“风动而山林鼓乐,春来而禽鸟争喧;碧枕卧千秋之榻,麻衣留百世之庵。”
张知白摇头晃脑读完,忍不住又读了两遍。
砰!
张知白狠狠一掌拍在桌上,李迪吓了一跳,惊问道:
“大人怎么了?”
“妙哉,没想到我的治下居然有如此奇才!”
李迪也很震惊,刚才一首《临江仙》已然震撼,没想到赋也写得惊才绝艳。
“武松此子必成大器,必成大器啊!”
“以他的文采,一甲进士少不了,甚至可以中状元!”
听着张知白的称赞,李迪感觉有点晕晕乎乎。
清河县居然能出状元?
“今年童子试魁首定了,就是武松!”
张知白拿出红笔,在武松的卷子上狠狠写下“魁首”二字!
“来人!准备20两礼金,本官要亲自给他报喜!”
“哎呀,日后这武松中了状元,我和他也有一份师生情谊!”
在古代,从哪个考官手下中的,就会称呼一声“恩师”,算是他的门生,有一份香火情。
今日张知白点了武松的魁首,也就算是武松的老师。
能有武松这样的门生,张知白感觉日后仕途宽阔了。
当下,衙役取了20两银子,跟着张知白出门。<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