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酒徒》 31(第1/2页)
我说:
——新诗的道路不止一条。我反对押韵,因为韵律是一种不必要的装饰。我反对用图像来加浓诗的绘画性,因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卖弄。我认为格律诗已落伍,图像诗也不是正常的道路。音乐家在答复外在压力时,很自然地诉诸于音符;画家在答复外在压力时,很自然地诉诸于颜色;诗人在答复外在压力时,应该很自然地诉诸于文字。过分的矫作,有损于诗质与诗想的完整。
——关于新诗的难懂,你的看法怎样?荷门问。
——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必须知道诗是怎样产生的,我说。诗人受到外在世界的压力时,用内在感应去答复,诗就产生了。诗是一面镜子。一面蕴藏在内心的镜子。它所反映的外在世界并不等于外在世界。这种情形犹之每一首诗旨含有音乐的成分;却并不等于音乐。内心世界是一个极其混乱的世界,因此,诗人在答复外在压力时,用文字表现出来,也往往是混乱的,难懂的,甚至不易理喻的。
一一如果那首诗是不易理喻的,教读者如何去接受?荷门问。
——不易理喻并非不可理喻。诗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选择自己的语言。那种语言,即使不被读者所接受;或者让读者产生了另外一种解释,都不能算是问题。事实上,诗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让每一位读者对某一首诗选择其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如此说来,我们就可以不必凭借智力去写诗了?
——有一种超现实诗是用不合逻辑的文字堆砌而成的,旨在表现幻想与潜意识的过程。胡适称之为不重理性的诗,其实却是纯心灵的、不可控制的表现。我认为:难懂的诗是可以接受的;不懂的诗必须扬弃。.
——你的意思:诗人仍须用理智去写诗?
——是的。在探求内心真实时,单靠感觉;或无理可喻的新奇,是走不出路子来的。
——对于新诗,你的看法怎样?
——第一,新诗要是出现差不多现象的话,是可忧的。第二,应该注意语法。第三,诗人们字汇不够。诗人们似乎特别喜欢选用某些惯用的名词。第四,大部分诗作过分缺乏理性。第五,诗人刻意追求西洋化的新奇,甚至在诗中加插外国文字,忽略了诗的民族性……不过,我的看法很肤浅,未必对。
——我们的《前卫文学》是不是也选登新诗?
——诗是文学的一个部门,不能不登。
——对于诗的取舍,《前卫文学》将根据什么来定标准?
——只要是好的,全登。我们不能像某些诗刊,专登标新立异而违反语言组织的新诗;更不能像香港某些《青年园地》式的文艺杂志,专登无病呻吟的分行散文。总之,诗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诗作,绝对刊登。
——具有独特个性这句话,是不是指完全不受西洋文艺思潮的影响?
——不。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吸收西洋文学的精髓,加以消化,然后设法从传统中跳出,创造一个独特的个性。
——这是我们选诗的态度?
——这是我们选稿的态度。 麦荷门赞成用这种态度去选稿,只是担心佳作不易获得。我建议先作一次广泛的征稿工作,然后决定出版日期。
麦荷门主张请老作家们写一些创作经验谈之类的文章。
理由是:可以给年轻的作家们一点写作上的帮助。
——举一个例,他说,有些年轻作者连第一人称的运用都不甚了解,总以为文章里的“我”必须是作者自己。其实,这是一 种错误的想法。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狂人日记》,文章里的“我”,当然不是鲁迅。否则,鲁迅岂不变成狂人了?前些日子,报馆有位同事跟我谈论这个问题,我说:一般人都以为《大卫·考伯菲尔》是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但是我们都知道大卫·考伯菲尔并不等于狄更斯。后者虽然将自己的感情与生命借了一部分给大卫,然而大卫与狄更斯绝对不是一个人。
——这是肤浅的小说原理之一,何必浪费篇幅来解释?我们篇幅有限,必须多登有价值的文字,像你提出的“第一人称”的问题,只要是有些阅读经验的人,不会不了解。你的那位同事一定是看惯了章回体小说或武侠小说的,才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不必争取这样的读者。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弄不清楚的话,怎么能够希望他来接受我们所提倡的新锐文学?
麦荷门点点头,同意我的看法。
谈到封面设计,我主张采用最具革命性的国画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