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7(1 / 2)
有修养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懂得遵守遗言的人。
因此在国际审批通过他的资料后, 他处理完M国的一些琐碎的事情, 便坐上了国际航班回到了华国。
落地首都,辗转来到南城, 所见所闻都让他血脉偾张, 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呼唤。
尤其是当他看到红方乡那一望无际的乡野时, 他感觉到他的心脏在颤抖。
从那一刻起, 他便清醒地知道,他这一趟回来的目的是什么。
是把技术带回父亲的故土, 带给他的国家。
杨凯是外商带着外资,所有陪同的人员都是在为他服务。
因此,一个作为向导的老乡很紧张,但是他还是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南城红方乡的土地种植情况。
“之前大米产量都不高的,湖省的杂交水稻种普及过来以后,逐年的水稻产量才高了一点。老百姓这才有了足够的粮吃。”
“那些年人都穷,家家户户都吃红薯饭,现在能吃细粮,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老乡向导一一为杨凯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变化。
陪同人群最后面,市委办投资科科员王维维戳戳蒋彦辞,小声地说:“这个David千里迢迢就过来投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他不太理解,南城到处都是可以投资的产业,干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奔波折腾到一个乡镇投资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蒋彦辞没有着急回答他,瞥他一眼,拢了拢外套,乡里平阔的土地有风,吹到人身上会有一些冷。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他平静地说:“你知道这橘子跟一个橘子罐头的价格差距吗?”
王维维不太理解他的话。
“前些年,一斤橘子的价格是五毛,但是一瓶橘子罐头的价格而是一块五,这还是有票的价格,没票的话一瓶橘子罐头更是一物难求价格不菲。”
“红方乡有水源,土壤质量也好。在这里种出来的粮食甚至也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山核桃树甚至结的果子都要更多一些。但是,这里的农民依旧很缺钱。”蒋彦辞说。
他的声音不大,但是在一小众陪同人群当中,安静下来听也是能听到的。
最前方的杨凯,以及陪同的市委办副主任,红方乡乡长、书记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因为,这场考察本就是一个各自发表意见的一个过程。
蒋彦辞也并没有因为听众的加入,而放弃之前的表述,依旧问王维维:“南城经济已经发展七八年了,但是下属的红方乡经济依旧没有进展,你清楚其中的原因吗?”
王维维也并没有因为他的质疑而生气,他是一个和气的人,也是一个实干的科员。所以面对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一番,给出了他的答案。
“路不通,不好卖东西。”
这几乎是所有乡村经济发展都面临的问题。路不通,不通路就意味着来这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边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东西就卖不出去,农民就无法增收。
“确实,路不通是很重要的一点。”蒋彦辞点点头,然后指着地里面的庄稼说,“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地里的东西太便宜了,农民挣不到钱。”
“面粉、大米这些必需品价格太低,甚至这些农民们忙活一年庄稼的价格或许都不如上山采的野参值钱。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的意义就在于此,将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提高它们的价值。”
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