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191:不赚白不赚(1 / 2)
第193章 191:不赚白不赚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日,京城。
一场夜雨又带来了几分秋意,清晨的阳光透过北影厂会议室的窗户,洒在略显陈旧的暗红色地毯上。
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人。
王盛坐在主位,左手边是美术指导霍健起丶执行导演,以及《当幸福来敲门》的剪辑师丶录音师丶配乐师等核心后期主创;右手边则是制片主任丶财务代表以及盛影传媒负责宣传的负责人。
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综上所述,《当幸福来敲门》的全部拍摄素材已于昨日清点丶整理并完成了初步的场记对接工作。
从技术层面看,曝光丶焦点丶声音基准都没有出现重大瑕疵,可用素材充足。」剪辑师傅推了推眼镜,结束了他的前期汇报。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王盛。
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剪辑笔记。
「素材我看过大部分毛片了,」王盛声音平稳道:「基础很好,老葛和芭图的表演,尤其是情绪递进,非常精准。摄影指导在镜头语言的把握上,也完全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于平淡中见惊雷的效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剪辑师和霍健起脸上:「现在,我们面临最关键的一步——定下剪辑的魂。我要的,不是一部单纯的苦情戏,更不是一部粉饰现实的赞歌。」
他的语气加重,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我们要的,是『励志』,是能够『振奋人心』!要让观众看到,陈建国这个东北下岗工人,他在困境中每一次挣扎丶每一次跌倒又爬起,不是因为他天生强大,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那份不肯向命运低头的『韧劲儿』!」
「这种韧劲,不是靠煽情的配乐和慢镜头堆砌出来的。」
王盛的手指在剪辑笔记上划拉着:「是靠细节!是他蹬三轮车时,背心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脊梁骨上的那个镜头;是他躲在证券公司厕所里,就着冷水啃干馒头,却对着镜子努力练习微笑的那个瞬间;是他拿到第一笔微薄佣金,第一时间不是给自己买件新衣服,而是给儿子买了支奶油冰棍,看着儿子舔舐时,自己喉结滚动,却露出满足笑容的那个眼神!」
他语速不快,但描绘的画面极具感染力,让在座的人都仿佛看到了那些鲜活的片段。
「节奏!」王盛强调:「前半部分下岗后的迷茫和困顿,节奏可以沉,但不能『闷』,要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喘不过气。
中间部分在魔都实习的艰辛,节奏要『紧』,像上紧了发条,展现竞争的残酷和体力丶精力的双重透支。最后,当他穿着不合身但乾净的西装,抱着儿子走进交易大厅,那一刻……」
王盛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构想那个画面:「节奏要『扬』起来!不是靠音乐硬推,而是靠前面所有压抑情绪的积累,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要让观众觉得,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应得的!是千千万万个在时代浪潮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缩影!看完电影,观众走出影院,心里应该是暖的,是充满希望的,是觉得自己也能像陈建国一样,再咬牙坚持一下的!」
他顿了顿,总结道:「总之,剪辑上,我要求刀锋更利落,情绪转换更果断。」
剪辑师认真地点点头道:「我明白,王总。这部戏的『魂』在于抗争和希望,」
「好!」
王盛对剪辑师道,「老张,就按这个方向,你先出一个十五分钟的精剪片段,重点把『下岗初期的混乱』丶『实习期的挣扎』和『最终录取的释放』这三个关键情绪点做出来。一周后,我们看初剪。」
「没问题,王总。」剪辑师老张信心满满地应下。
接着,会议又讨论了后期配音丶音乐风格丶以及初步的宣发构想。
王盛明确指出,这部电影不仅要赚钱,更要赚口碑,要成为盛影传媒乃至北影厂在现实主义题材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