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不就是要加(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在综武侠当皇帝[剑三]》 25、不就是要加(第1/1页)
朝会,就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被朱瑾“委以重任”的倒霉御史被同僚搀扶着,面如死灰地走出大殿;方应看则在一众或复杂或探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步履生风,眼底燃烧着压抑的兴奋与野心;诸葛正我抚须沉吟,似在思索陛下这番安排的深意;蔡京、傅宗书等人面无表情,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下朝后想必少不了私下的集会与商议;裴矩依旧是一副不显山露水的模样,随着人流平静离去,只是无人知晓,他心中转动的是否还有邪王石之轩的筹谋。
有人倒霉,有人激动,有人若有所思……散朝之时,可谓是众生百态。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局暗流,都与下朝后一心只想补觉的朱瑾没什么关系了。
朱瑾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倒头便睡,将那扰人清梦的早朝、心怀鬼胎的朝臣等等让他联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的存在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无人打扰朱瑾,随着他自然醒来,充足的睡眠驱散了疲惫,也让他的头脑重新变得清明。
听着私下求见的锦衣卫指挥使冷凌弃未在殿上禀报的消息,朱瑾若有所思,有点怀疑李阀和慈航静斋之间并未达成默契,但消息都到他耳边了,朱瑾也没收到李阀请罪或是解释的折子,尤其如果李阀的阀主李倓是他想的那个李倓,从东瀛回来的李重茂以及九天之一的“钧天君”李倓这对叔侄凑在一起,容不得他不多想。
朱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不禁感叹李阀这潭水,果然不浅。
冷凌弃的禀报还在继续,“根据安插在洛阳的耳目回报,近几日,洛阳城内陌生江湖人士数量激增,阴癸派、补天阁等魔门势力亦有活动痕迹。”
“此外……京城内外,近日莫名多了些身份不明的流民与江湖客,其中或有迷天盟的探子。”
听到“迷天盟”,朱瑾眼神微凝。
迷天盟没什么,但要是那个武功高到近乎非人,行事全凭心意近乎半疯的“战神”关七闹起来,可比什么江湖帮派械斗麻烦多了。尤其金风细雨楼和六半分堂得知关七的消息,不可能不动心思。
“朕知道了。”
朱瑾沉默片刻,对侍立一旁的米有桥吩咐道,“米有桥,你配合锦衣卫全力维持京城秩序。”
“京城可以有江湖恩怨,但绝不允许演变成大规模的帮派械斗,更不许出现势力团战,波及无辜百姓。”朱瑾直接定下底线,并进一步强调道,“京城江湖势力若有异动,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必要时候,可以联系天策府。”
天策府只有身为大夏天子的朱瑾和天策府统领李承恩能够调动,只要米有桥和冷凌弃速度够快,朱瑾可以让天策府先堵门。
米有桥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十足的郑重,“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冷大人,确保京畿安稳,绝不让宵小惊扰圣驾。”
被点名的“冷血”冷凌弃躬身应“诺”,起身后朝米有桥微微颔首,算是与对方达成了某种默契。
待冷凌弃与米有桥相继领命退下后,朱瑾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地叹了口气。
该干的活,终究是跑不掉的。
【真的吗?侠士您目前有一本奏折是自己批的吗?】
对系统的提问,朱瑾回答得十分坦然,“难道不是吗?”
【……】
【今日托管时长已消耗完,正在退出“托管”。】
【侠士请加油(祝福)。】
朱瑾:“……?”
再三确定系统是真的不会让他再“托管”以后,朱瑾认命地拿起朱笔,开始批阅。
不少都是问安的折子,偶有几个会说说当地的情况,朱瑾对照着系统地图,一一对照分析写折子的人写了几分真实。
至于问安的折子,起初几本朱瑾还算看得认真,还用朱笔写下“朕安,卿亦需保重”之类的套话。但连续翻了十几本,内容大同小异,不是“陛下圣体安康否”就是“臣遥祝陛下万寿无疆”,在行宫被刺杀没多久的朱瑾越看越觉得虚伪,不过偶尔有几个会在问安的同时,献上一些地方的“特产”,如新茶、奇石、贡缎之类。
朱瑾批阅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从认真回复到只写一个“阅”字,再到后来干脆直接画个勾,表示已看过。
但是看到某位南方官员献上了一种名为“木梨”的水果时,朱瑾批复的动作不但慢了下来,还让内侍呈上木梨,洗净切了一块尝了尝。
味道清甜,汁水充沛,倒是不错。
类似“木梨”的情况逐渐增加,如此时而“高效”时而“低效”地批阅着,朱瑾的效率完全不如系统“托管”的时候。
就在朱瑾百无聊赖地勾完一本请安折子,下一本奏折的署名让他精神微微一振——玄甲苍云军统帅薛直。
薛直的奏折同样是先问安,但紧接着,便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谏言:“伏请陛下,慎用蕃将!”
奏折中,薛直详细阐述了如今大夏面临的北方威胁,以及为应对威胁而广泛任用蕃将,实行“羁縻府州”1制度的现状。薛直坦言,此举在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疆和增强军力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已显:大量蕃将及其部族被编入禁军和边军,尤其是安西、河东、范阳、平卢等重镇的节度使多由蕃将担任,他们不仅手握重兵,更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俨然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恐非国家之福!”
朱瑾甚至感觉对方仿佛就在他面前说话,看着薛直这笔力千钧的文字,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日系统地图上,北方和东北方向那一片刺目的红色势力标识——突厥、辽、女真……再结合薛直所描述的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情况,朱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薛直所言,极有道理!
这几乎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安史之乱”的预演模板。
放任地方军事长官,尤其是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中央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一旦有变,便是倾覆之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朱瑾揉了揉眉心,仔细盘点了一下大夏目前的人才库。
大夏能打的将领确实不少,天策府和苍云军皆是虎狼之师,但若要论及既能冲锋陷阵、带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的文武全才,却是凤毛麟角。
下意识的想到裴矩,朱瑾紧接着又把对方排除。
边疆重镇,情况复杂,非强力人物不能镇守,在汉人将领缺乏足够威望和能力的情况下,任用熟悉当地情况并勇悍善战的蕃将,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回忆着边军的情况以及关于薛直的种种信息,朱瑾突然发现一件事。
苍云军的先锋营统领,绰号“笑面阎罗”的宋森雪,他的生父……好像是李重茂?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在综武侠当皇帝[剑三]》 25、不就是要加(第2/1页)
朝会,就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被朱瑾“委以重任”的倒霉御史被同僚搀扶着,面如死灰地走出大殿;方应看则在一众或复杂或探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步履生风,眼底燃烧着压抑的兴奋与野心;诸葛正我抚须沉吟,似在思索陛下这番安排的深意;蔡京、傅宗书等人面无表情,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下朝后想必少不了私下的集会与商议;裴矩依旧是一副不显山露水的模样,随着人流平静离去,只是无人知晓,他心中转动的是否还有邪王石之轩的筹谋。
有人倒霉,有人激动,有人若有所思……散朝之时,可谓是众生百态。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局暗流,都与下朝后一心只想补觉的朱瑾没什么关系了。
朱瑾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倒头便睡,将那扰人清梦的早朝、心怀鬼胎的朝臣等等让他联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的存在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无人打扰朱瑾,随着他自然醒来,充足的睡眠驱散了疲惫,也让他的头脑重新变得清明。
听着私下求见的锦衣卫指挥使冷凌弃未在殿上禀报的消息,朱瑾若有所思,有点怀疑李阀和慈航静斋之间并未达成默契,但消息都到他耳边了,朱瑾也没收到李阀请罪或是解释的折子,尤其如果李阀的阀主李倓是他想的那个李倓,从东瀛回来的李重茂以及九天之一的“钧天君”李倓这对叔侄凑在一起,容不得他不多想。
朱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不禁感叹李阀这潭水,果然不浅。
冷凌弃的禀报还在继续,“根据安插在洛阳的耳目回报,近几日,洛阳城内陌生江湖人士数量激增,阴癸派、补天阁等魔门势力亦有活动痕迹。”
“此外……京城内外,近日莫名多了些身份不明的流民与江湖客,其中或有迷天盟的探子。”
听到“迷天盟”,朱瑾眼神微凝。
迷天盟没什么,但要是那个武功高到近乎非人,行事全凭心意近乎半疯的“战神”关七闹起来,可比什么江湖帮派械斗麻烦多了。尤其金风细雨楼和六半分堂得知关七的消息,不可能不动心思。
“朕知道了。”
朱瑾沉默片刻,对侍立一旁的米有桥吩咐道,“米有桥,你配合锦衣卫全力维持京城秩序。”
“京城可以有江湖恩怨,但绝不允许演变成大规模的帮派械斗,更不许出现势力团战,波及无辜百姓。”朱瑾直接定下底线,并进一步强调道,“京城江湖势力若有异动,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必要时候,可以联系天策府。”
天策府只有身为大夏天子的朱瑾和天策府统领李承恩能够调动,只要米有桥和冷凌弃速度够快,朱瑾可以让天策府先堵门。
米有桥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十足的郑重,“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冷大人,确保京畿安稳,绝不让宵小惊扰圣驾。”
被点名的“冷血”冷凌弃躬身应“诺”,起身后朝米有桥微微颔首,算是与对方达成了某种默契。
待冷凌弃与米有桥相继领命退下后,朱瑾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地叹了口气。
该干的活,终究是跑不掉的。
【真的吗?侠士您目前有一本奏折是自己批的吗?】
对系统的提问,朱瑾回答得十分坦然,“难道不是吗?”
【……】
【今日托管时长已消耗完,正在退出“托管”。】
【侠士请加油(祝福)。】
朱瑾:“……?”
再三确定系统是真的不会让他再“托管”以后,朱瑾认命地拿起朱笔,开始批阅。
不少都是问安的折子,偶有几个会说说当地的情况,朱瑾对照着系统地图,一一对照分析写折子的人写了几分真实。
至于问安的折子,起初几本朱瑾还算看得认真,还用朱笔写下“朕安,卿亦需保重”之类的套话。但连续翻了十几本,内容大同小异,不是“陛下圣体安康否”就是“臣遥祝陛下万寿无疆”,在行宫被刺杀没多久的朱瑾越看越觉得虚伪,不过偶尔有几个会在问安的同时,献上一些地方的“特产”,如新茶、奇石、贡缎之类。
朱瑾批阅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从认真回复到只写一个“阅”字,再到后来干脆直接画个勾,表示已看过。
但是看到某位南方官员献上了一种名为“木梨”的水果时,朱瑾批复的动作不但慢了下来,还让内侍呈上木梨,洗净切了一块尝了尝。
味道清甜,汁水充沛,倒是不错。
类似“木梨”的情况逐渐增加,如此时而“高效”时而“低效”地批阅着,朱瑾的效率完全不如系统“托管”的时候。
就在朱瑾百无聊赖地勾完一本请安折子,下一本奏折的署名让他精神微微一振——玄甲苍云军统帅薛直。
薛直的奏折同样是先问安,但紧接着,便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谏言:“伏请陛下,慎用蕃将!”
奏折中,薛直详细阐述了如今大夏面临的北方威胁,以及为应对威胁而广泛任用蕃将,实行“羁縻府州”1制度的现状。薛直坦言,此举在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疆和增强军力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已显:大量蕃将及其部族被编入禁军和边军,尤其是安西、河东、范阳、平卢等重镇的节度使多由蕃将担任,他们不仅手握重兵,更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俨然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恐非国家之福!”
朱瑾甚至感觉对方仿佛就在他面前说话,看着薛直这笔力千钧的文字,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日系统地图上,北方和东北方向那一片刺目的红色势力标识——突厥、辽、女真……再结合薛直所描述的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情况,朱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薛直所言,极有道理!
这几乎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安史之乱”的预演模板。
放任地方军事长官,尤其是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中央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一旦有变,便是倾覆之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朱瑾揉了揉眉心,仔细盘点了一下大夏目前的人才库。
大夏能打的将领确实不少,天策府和苍云军皆是虎狼之师,但若要论及既能冲锋陷阵、带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的文武全才,却是凤毛麟角。
下意识的想到裴矩,朱瑾紧接着又把对方排除。
边疆重镇,情况复杂,非强力人物不能镇守,在汉人将领缺乏足够威望和能力的情况下,任用熟悉当地情况并勇悍善战的蕃将,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回忆着边军的情况以及关于薛直的种种信息,朱瑾突然发现一件事。
苍云军的先锋营统领,绰号“笑面阎罗”的宋森雪,他的生父……好像是李重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在综武侠当皇帝[剑三]》 25、不就是要加(第3/1页)
朝会,就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被朱瑾“委以重任”的倒霉御史被同僚搀扶着,面如死灰地走出大殿;方应看则在一众或复杂或探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步履生风,眼底燃烧着压抑的兴奋与野心;诸葛正我抚须沉吟,似在思索陛下这番安排的深意;蔡京、傅宗书等人面无表情,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下朝后想必少不了私下的集会与商议;裴矩依旧是一副不显山露水的模样,随着人流平静离去,只是无人知晓,他心中转动的是否还有邪王石之轩的筹谋。
有人倒霉,有人激动,有人若有所思……散朝之时,可谓是众生百态。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局暗流,都与下朝后一心只想补觉的朱瑾没什么关系了。
朱瑾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倒头便睡,将那扰人清梦的早朝、心怀鬼胎的朝臣等等让他联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的存在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无人打扰朱瑾,随着他自然醒来,充足的睡眠驱散了疲惫,也让他的头脑重新变得清明。
听着私下求见的锦衣卫指挥使冷凌弃未在殿上禀报的消息,朱瑾若有所思,有点怀疑李阀和慈航静斋之间并未达成默契,但消息都到他耳边了,朱瑾也没收到李阀请罪或是解释的折子,尤其如果李阀的阀主李倓是他想的那个李倓,从东瀛回来的李重茂以及九天之一的“钧天君”李倓这对叔侄凑在一起,容不得他不多想。
朱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不禁感叹李阀这潭水,果然不浅。
冷凌弃的禀报还在继续,“根据安插在洛阳的耳目回报,近几日,洛阳城内陌生江湖人士数量激增,阴癸派、补天阁等魔门势力亦有活动痕迹。”
“此外……京城内外,近日莫名多了些身份不明的流民与江湖客,其中或有迷天盟的探子。”
听到“迷天盟”,朱瑾眼神微凝。
迷天盟没什么,但要是那个武功高到近乎非人,行事全凭心意近乎半疯的“战神”关七闹起来,可比什么江湖帮派械斗麻烦多了。尤其金风细雨楼和六半分堂得知关七的消息,不可能不动心思。
“朕知道了。”
朱瑾沉默片刻,对侍立一旁的米有桥吩咐道,“米有桥,你配合锦衣卫全力维持京城秩序。”
“京城可以有江湖恩怨,但绝不允许演变成大规模的帮派械斗,更不许出现势力团战,波及无辜百姓。”朱瑾直接定下底线,并进一步强调道,“京城江湖势力若有异动,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必要时候,可以联系天策府。”
天策府只有身为大夏天子的朱瑾和天策府统领李承恩能够调动,只要米有桥和冷凌弃速度够快,朱瑾可以让天策府先堵门。
米有桥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十足的郑重,“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冷大人,确保京畿安稳,绝不让宵小惊扰圣驾。”
被点名的“冷血”冷凌弃躬身应“诺”,起身后朝米有桥微微颔首,算是与对方达成了某种默契。
待冷凌弃与米有桥相继领命退下后,朱瑾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地叹了口气。
该干的活,终究是跑不掉的。
【真的吗?侠士您目前有一本奏折是自己批的吗?】
对系统的提问,朱瑾回答得十分坦然,“难道不是吗?”
【……】
【今日托管时长已消耗完,正在退出“托管”。】
【侠士请加油(祝福)。】
朱瑾:“……?”
再三确定系统是真的不会让他再“托管”以后,朱瑾认命地拿起朱笔,开始批阅。
不少都是问安的折子,偶有几个会说说当地的情况,朱瑾对照着系统地图,一一对照分析写折子的人写了几分真实。
至于问安的折子,起初几本朱瑾还算看得认真,还用朱笔写下“朕安,卿亦需保重”之类的套话。但连续翻了十几本,内容大同小异,不是“陛下圣体安康否”就是“臣遥祝陛下万寿无疆”,在行宫被刺杀没多久的朱瑾越看越觉得虚伪,不过偶尔有几个会在问安的同时,献上一些地方的“特产”,如新茶、奇石、贡缎之类。
朱瑾批阅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从认真回复到只写一个“阅”字,再到后来干脆直接画个勾,表示已看过。
但是看到某位南方官员献上了一种名为“木梨”的水果时,朱瑾批复的动作不但慢了下来,还让内侍呈上木梨,洗净切了一块尝了尝。
味道清甜,汁水充沛,倒是不错。
类似“木梨”的情况逐渐增加,如此时而“高效”时而“低效”地批阅着,朱瑾的效率完全不如系统“托管”的时候。
就在朱瑾百无聊赖地勾完一本请安折子,下一本奏折的署名让他精神微微一振——玄甲苍云军统帅薛直。
薛直的奏折同样是先问安,但紧接着,便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谏言:“伏请陛下,慎用蕃将!”
奏折中,薛直详细阐述了如今大夏面临的北方威胁,以及为应对威胁而广泛任用蕃将,实行“羁縻府州”1制度的现状。薛直坦言,此举在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疆和增强军力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已显:大量蕃将及其部族被编入禁军和边军,尤其是安西、河东、范阳、平卢等重镇的节度使多由蕃将担任,他们不仅手握重兵,更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俨然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恐非国家之福!”
朱瑾甚至感觉对方仿佛就在他面前说话,看着薛直这笔力千钧的文字,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日系统地图上,北方和东北方向那一片刺目的红色势力标识——突厥、辽、女真……再结合薛直所描述的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情况,朱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薛直所言,极有道理!
这几乎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安史之乱”的预演模板。
放任地方军事长官,尤其是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中央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一旦有变,便是倾覆之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朱瑾揉了揉眉心,仔细盘点了一下大夏目前的人才库。
大夏能打的将领确实不少,天策府和苍云军皆是虎狼之师,但若要论及既能冲锋陷阵、带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的文武全才,却是凤毛麟角。
下意识的想到裴矩,朱瑾紧接着又把对方排除。
边疆重镇,情况复杂,非强力人物不能镇守,在汉人将领缺乏足够威望和能力的情况下,任用熟悉当地情况并勇悍善战的蕃将,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回忆着边军的情况以及关于薛直的种种信息,朱瑾突然发现一件事。
苍云军的先锋营统领,绰号“笑面阎罗”的宋森雪,他的生父……好像是李重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在综武侠当皇帝[剑三]》 25、不就是要加(第4/1页)
朝会,就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被朱瑾“委以重任”的倒霉御史被同僚搀扶着,面如死灰地走出大殿;方应看则在一众或复杂或探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步履生风,眼底燃烧着压抑的兴奋与野心;诸葛正我抚须沉吟,似在思索陛下这番安排的深意;蔡京、傅宗书等人面无表情,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下朝后想必少不了私下的集会与商议;裴矩依旧是一副不显山露水的模样,随着人流平静离去,只是无人知晓,他心中转动的是否还有邪王石之轩的筹谋。
有人倒霉,有人激动,有人若有所思……散朝之时,可谓是众生百态。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局暗流,都与下朝后一心只想补觉的朱瑾没什么关系了。
朱瑾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倒头便睡,将那扰人清梦的早朝、心怀鬼胎的朝臣等等让他联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的存在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无人打扰朱瑾,随着他自然醒来,充足的睡眠驱散了疲惫,也让他的头脑重新变得清明。
听着私下求见的锦衣卫指挥使冷凌弃未在殿上禀报的消息,朱瑾若有所思,有点怀疑李阀和慈航静斋之间并未达成默契,但消息都到他耳边了,朱瑾也没收到李阀请罪或是解释的折子,尤其如果李阀的阀主李倓是他想的那个李倓,从东瀛回来的李重茂以及九天之一的“钧天君”李倓这对叔侄凑在一起,容不得他不多想。
朱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不禁感叹李阀这潭水,果然不浅。
冷凌弃的禀报还在继续,“根据安插在洛阳的耳目回报,近几日,洛阳城内陌生江湖人士数量激增,阴癸派、补天阁等魔门势力亦有活动痕迹。”
“此外……京城内外,近日莫名多了些身份不明的流民与江湖客,其中或有迷天盟的探子。”
听到“迷天盟”,朱瑾眼神微凝。
迷天盟没什么,但要是那个武功高到近乎非人,行事全凭心意近乎半疯的“战神”关七闹起来,可比什么江湖帮派械斗麻烦多了。尤其金风细雨楼和六半分堂得知关七的消息,不可能不动心思。
“朕知道了。”
朱瑾沉默片刻,对侍立一旁的米有桥吩咐道,“米有桥,你配合锦衣卫全力维持京城秩序。”
“京城可以有江湖恩怨,但绝不允许演变成大规模的帮派械斗,更不许出现势力团战,波及无辜百姓。”朱瑾直接定下底线,并进一步强调道,“京城江湖势力若有异动,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必要时候,可以联系天策府。”
天策府只有身为大夏天子的朱瑾和天策府统领李承恩能够调动,只要米有桥和冷凌弃速度够快,朱瑾可以让天策府先堵门。
米有桥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十足的郑重,“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冷大人,确保京畿安稳,绝不让宵小惊扰圣驾。”
被点名的“冷血”冷凌弃躬身应“诺”,起身后朝米有桥微微颔首,算是与对方达成了某种默契。
待冷凌弃与米有桥相继领命退下后,朱瑾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地叹了口气。
该干的活,终究是跑不掉的。
【真的吗?侠士您目前有一本奏折是自己批的吗?】
对系统的提问,朱瑾回答得十分坦然,“难道不是吗?”
【……】
【今日托管时长已消耗完,正在退出“托管”。】
【侠士请加油(祝福)。】
朱瑾:“……?”
再三确定系统是真的不会让他再“托管”以后,朱瑾认命地拿起朱笔,开始批阅。
不少都是问安的折子,偶有几个会说说当地的情况,朱瑾对照着系统地图,一一对照分析写折子的人写了几分真实。
至于问安的折子,起初几本朱瑾还算看得认真,还用朱笔写下“朕安,卿亦需保重”之类的套话。但连续翻了十几本,内容大同小异,不是“陛下圣体安康否”就是“臣遥祝陛下万寿无疆”,在行宫被刺杀没多久的朱瑾越看越觉得虚伪,不过偶尔有几个会在问安的同时,献上一些地方的“特产”,如新茶、奇石、贡缎之类。
朱瑾批阅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从认真回复到只写一个“阅”字,再到后来干脆直接画个勾,表示已看过。
但是看到某位南方官员献上了一种名为“木梨”的水果时,朱瑾批复的动作不但慢了下来,还让内侍呈上木梨,洗净切了一块尝了尝。
味道清甜,汁水充沛,倒是不错。
类似“木梨”的情况逐渐增加,如此时而“高效”时而“低效”地批阅着,朱瑾的效率完全不如系统“托管”的时候。
就在朱瑾百无聊赖地勾完一本请安折子,下一本奏折的署名让他精神微微一振——玄甲苍云军统帅薛直。
薛直的奏折同样是先问安,但紧接着,便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谏言:“伏请陛下,慎用蕃将!”
奏折中,薛直详细阐述了如今大夏面临的北方威胁,以及为应对威胁而广泛任用蕃将,实行“羁縻府州”1制度的现状。薛直坦言,此举在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疆和增强军力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已显:大量蕃将及其部族被编入禁军和边军,尤其是安西、河东、范阳、平卢等重镇的节度使多由蕃将担任,他们不仅手握重兵,更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俨然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恐非国家之福!”
朱瑾甚至感觉对方仿佛就在他面前说话,看着薛直这笔力千钧的文字,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日系统地图上,北方和东北方向那一片刺目的红色势力标识——突厥、辽、女真……再结合薛直所描述的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情况,朱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薛直所言,极有道理!
这几乎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安史之乱”的预演模板。
放任地方军事长官,尤其是蕃将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中央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一旦有变,便是倾覆之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朱瑾揉了揉眉心,仔细盘点了一下大夏目前的人才库。
大夏能打的将领确实不少,天策府和苍云军皆是虎狼之师,但若要论及既能冲锋陷阵、带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的文武全才,却是凤毛麟角。
下意识的想到裴矩,朱瑾紧接着又把对方排除。
边疆重镇,情况复杂,非强力人物不能镇守,在汉人将领缺乏足够威望和能力的情况下,任用熟悉当地情况并勇悍善战的蕃将,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回忆着边军的情况以及关于薛直的种种信息,朱瑾突然发现一件事。
苍云军的先锋营统领,绰号“笑面阎罗”的宋森雪,他的生父……好像是李重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在综武侠当皇帝[剑三]》 25、不就是要加(第5/1页)
朝会,就在略显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被朱瑾“委以重任”的倒霉御史被同僚搀扶着,面如死灰地走出大殿;方应看则在一众或复杂或探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步履生风,眼底燃烧着压抑的兴奋与野心;诸葛正我抚须沉吟,似在思索陛下这番安排的深意;蔡京、傅宗书等人面无表情,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下朝后想必少不了私下的集会与商议;裴矩依旧是一副不显山露水的模样,随着人流平静离去,只是无人知晓,他心中转动的是否还有邪王石之轩的筹谋。
有人倒霉,有人激动,有人若有所思……散朝之时,可谓是众生百态。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局暗流,都与下朝后一心只想补觉的朱瑾没什么关系了。
朱瑾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倒头便睡,将那扰人清梦的早朝、心怀鬼胎的朝臣等等让他联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的存在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无人打扰朱瑾,随着他自然醒来,充足的睡眠驱散了疲惫,也让他的头脑重新变得清明。
听着私下求见的锦衣卫指挥使冷凌弃未在殿上禀报的消息,朱瑾若有所思,有点怀疑李阀和慈航静斋之间并未达成默契,但消息都到他耳边了,朱瑾也没收到李阀请罪或是解释的折子,尤其如果李阀的阀主李倓是他想的那个李倓,从东瀛回来的李重茂以及九天之一的“钧天君”李倓这对叔侄凑在一起,容不得他不多想。
朱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不禁感叹李阀这潭水,果然不浅。
冷凌弃的禀报还在继续,“根据安插在洛阳的耳目回报,近几日,洛阳城内陌生江湖人士数量激增,阴癸派、补天阁等魔门势力亦有活动痕迹。”
“此外……京城内外,近日莫名多了些身份不明的流民与江湖客,其中或有迷天盟的探子。”
听到“迷天盟”,朱瑾眼神微凝。
迷天盟没什么,但要是那个武功高到近乎非人,行事全凭心意近乎半疯的“战神”关七闹起来,可比什么江湖帮派械斗麻烦多了。尤其金风细雨楼和六半分堂得知关七的消息,不可能不动心思。
“朕知道了。”
朱瑾沉默片刻,对侍立一旁的米有桥吩咐道,“米有桥,你配合锦衣卫全力维持京城秩序。”
“京城可以有江湖恩怨,但绝不允许演变成大规模的帮派械斗,更不许出现势力团战,波及无辜百姓。”朱瑾直接定下底线,并进一步强调道,“京城江湖势力若有异动,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必要时候,可以联系天策府。”
天策府只有身为大夏天子的朱瑾和天策府统领李承恩能够调动,只要米有桥和冷凌弃速度够快,朱瑾可以让天策府先堵门。
米有桥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十足的郑重,“臣定当竭尽全力配合冷大人,确保京畿安稳,绝不让宵小惊扰圣驾。”
被点名的“冷血”冷凌弃躬身应“诺”,起身后朝米有桥微微颔首,算是与对方达成了某种默契。
待冷凌弃与米有桥相继领命退下后,朱瑾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地叹了口气。
该干的活,终究是跑不掉的。
【真的吗?侠士您目前有一本奏折是自己批的吗?】
对系统的提问,朱瑾回答得十分坦然,“难道不是吗?”
【……】
【今日托管时长已消耗完,正在退出“托管”。】
【侠士请加油(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