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里程碑(1 / 2)
第514章 里程碑
俞兴对于内审部门如何追查一位总监的违规线索还是很好奇的。
他把人喊来一问,只得到一个极其朴实的答案。
没有什麽对供应链的抽丝剥茧,没有什麽对内外勾结的明察秋毫,是在洗手间的时候恰好听到对方打电话,然后再以此进行悄悄的验证。
只能说,这位梅总监的运道不行。
犯了事的梅鸿志很快就在事实面前无从解释,他连俞兴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清退,更在审计「不论是否实际展开业务,都会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恫吓面前痛哭流涕。
最终,他的名字与处理说明出现在全体员工的邮箱里,成为碳矽集团加强内审机制的一个典型。
截止到2014年10月,碳矽集团已然拥有超过2000名的员工,大致能分成四大块,研发团队超过1100名,供应链与生产团队超过400名,职能部门超过300人,以及下半年才开始快速建设的销售与服务部门的200人。
碳矽集团的研发团队占比超过55%,相较于传统车企15%左右的研发力量是明显偏高的,也超过了特斯拉大约30%的研发比例,但等到明年市场业务的重要性增加,第一款车型的正式销售,员工总体规模会大幅增加,这个比例便会有所缩减。
不过,就这样超过2000人的规模也已经是俞兴创业以来最多的了。
所以,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管理机制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十一月的第三天,俞兴吃完早餐之后抵达办公室,瞧了两眼桌上早就放好的文件,电话打给飞往京城的刘琬英。
过山峰已经彻底在汽车风暴之后隐匿了,尽管仍旧面临着监管部门坚持不懈的追查,但更多人的兴趣已经转为对车企们的处罚,而红隼资本就变得忙碌起来。
除了碳矽集团的C轮融资丶新加坡MusVid的融资接触以及新能源行业供应链公司的资金补充,它对移动网际网路的发展还有着浓厚的兴趣。
俞兴其实觉得围绕碳矽集团继续往上游蔓延的投资会有不错的协同作用,但这样的提议没有让刘琬英心动,只得到「先把第一款车卖出成绩再说」的评价。
他和刘琬英聊了一会红隼资本的动态,又聊了一会自己最近在公司里的感悟。
刘琬英有些无奈:「俞老板,我在临港的时候你不聊,我这边马上要开会了,你倒是有管理上的哲学要教我了。」
「不是九点钟才开始嘛,还有十分钟,我是怕你无聊。」俞兴笑道,「最近没见你提过东芝啊。」
刘琬英和俞兴探讨过日本系统性造假的疑似目标,东芝在当时被列了出来,也有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初步的调研。
她其实这一阵除了国内投资,另一部分兴趣在研究印度情况,这会听到俞兴的声音便说道:「暂时挂在名单里,主要是不好查,很难有能被我们掌握的实际的证据,这样的堡垒感觉还是容易从内部突破,我有考虑日本那边也做几个『稻草人』,但还得琢磨。」
东芝主要是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对劲,子公司毛利远超行业水平,但碰见原材料的涨价而成本超支时又没能在财报里体现。
过山峰想要对东芝抽丝剥茧,却也不急于一时。
俞兴又聊了几句,看到时间才到九点便要结束通话。
刘琬英这时却说了句:「红隼这次到京城是有件大事要处理,你有空的时候猜猜是什麽。」
俞兴没空,没猜。
等到晚上,他接到小英兴致勃勃的询问才猛然想起白天的事:「呃,唔,这个……反正就是投资呗。」
「你这个人……」刘琬英兴致稍减,但还是忍不住透露道,「我在参与美团的D轮。」
「红隼资本也是咱们国内知名的风投了嘛。」俞兴笑着说道,「美团的D轮都能混进去,啧,美团D轮要怎麽估值的啊?」
「70亿美元左右。」刘琬英有些神秘的说道,「但这次的融资接触都是要签保密协议的。」
俞兴等了一会不见小英继续往下说,知道她在吊自己胃口,沉吟片刻后问道:「美团要转投企鹅了?」
刘琬英大吃一惊:「怎麽猜到的?!」
「随便猜猜,团购市场都是巨头在打,市面上就那三家有份额,融资搞那麽神秘,不是拉百度就是拉企鹅。」俞兴说道,「百度不被阿里视为对手,但阿里和企鹅的关系这几年一直都很紧张,那你让我怎麽猜呢?」
刘琬英沉默几秒,叹道:「还真是,好吧,确实,美团应该会推进的很快,我这边被要求不能泄露信息,就是在防着阿里系的资金。」
她顿了顿,又说道:「企鹅这次是通过关联基金参与跟投,看起来两边还有进行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企鹅通过关联基金跟投,它这次就不会出现在公开投资方的名单里。
俞兴想了想,问道:「合规吗?」
他指的是,阿里本身就是美团的重要股东,现在明显是要绕开阿里了。
「合规。」刘琬英确定道,「美团注册在开曼,融资通过董事会的批准就行,阿里之前要求美团进入自家生态,这次是真的要闹翻了。」
阿里自2011年领投美团B轮之后就和它在定位上出现冲突。
阿里希望美团成为淘宝的本地服务搜索工具,还要把美团的商家数据同步到淘宝平台,但这被美团拒绝,近年来又施压美团关闭微聊支付的接口,只保留支付宝和微信的渠道,但又被美团拒绝。
基于双方渐渐凸显的矛盾,阿里筹备口碑网的重启,还传出要对『饿了麽』进行投资的消息,很明显的是要以此来制衡美团。
所以,美团与企鹅进行勾搭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