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露锋芒(1 / 2)
<div style="height: 0px;">
第4章 初露锋芒
又逢大朝会,文武百官依序肃立金銮殿內,气氛庄重。
池骋高坐龙椅,冕旒垂绦,掩去眸中神色,只听臣工奏事。他声音平稳,决策果断,一如既往地掌控着全局。只是那目光,总会若有似无地扫过翰林院队列中那个青色的身影。
吴所畏垂首站着,姿态恭敬,却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来自御座的视线。他唇角微不可察地弯了弯,随即收敛,依旧是一副认真的模范臣子模样。
议事过半,话题转至今岁江北漕运事宜。漕运总督奏报,言及今岁水量丰沛,漕船通行顺畅,预计可比往年多运两成粮草入京。
龙顏似有缓和,众臣亦纷纷附和,称颂天公作美,陛下洪福。
就在这一派祥和之中,一个清越的声音平静响起: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吴所畏出列躬身。
不少老臣微微蹙眉,觉得这新科状元未免过于踊跃,漕运大事,岂是他一个初入翰林的毛头小子能置喙的?
池骋的目光穿过冕旒,落在下方那身青衣上:“讲。”
“谢陛下。”吴所畏直起身,不卑不亢,声音清晰传遍大殿,“总督大人所言,水量丰沛自是好事。然臣近日翻阅近年卷宗,发现去岁及前年此时,江北降雨亦颇为可观,却皆因漕河几处关键闸口年久失修,启闭不畅,导致水流壅塞,反成水患,延误漕期不说,更冲毁良田民居。”
他微微一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连漕运总督的脸色都变了几变。
“臣并非质疑总督大人政绩,”吴所畏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只是据臣所知,工部去年便曾拨付专款用于修缮那几处闸口,却不知款项最终用度几何?修缮效果又如何?今岁水量更胜往年,若闸口隐患未除,恐非祥瑞,反成灾殃。臣愚见,不若即刻派员彻查闸口现状,并着户部、工部协同漕衙,拟定应急疏浚预案,以防万一。如此,方不负天降甘霖,亦保漕运畅通、百姓无忧。”
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直指要害,更是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与人事不修联系起来,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的高度。
殿內一时鸦雀无声。
许多原本带着轻视目光的老臣,此刻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只有一副好皮囊的状元郎。此子眼光之毒辣,心思之缜密,竟不像初出茅庐,倒似浸淫官场多年的能吏。
池骋端坐其上,心中讶异更甚。吴所畏所言之事,他案头亦有密报提及,只是尚未拿到明面上来说。没想到此人竟能通过公开卷宗便窥得玄机,还能提出如此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看着殿下那人,青袍玉立,侃侃而谈时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竟比那日琼林宴上更加耀眼。
“吴卿所言,不无道理。”池骋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漕运关乎国本,确应未雨绸缪。李尚书。”
工部尚书立刻出列:“臣在。”
“即刻选派得力干员,前往吴卿所言那几处闸口,详查其状,速速回禀。”
“臣遵旨!”
“王尚书。”池骋又看向户部尚书。
“臣在。”
“协同工部、漕衙,三日內将疏浚预案呈报上来。”
“是,陛下!”
处置完毕,池骋的目光重新落回吴所畏身上,带着审视与一丝极淡的欣赏:“吴修撰心细如发,忠于王事,甚好。”
“臣份內之事,不敢当陛下夸赞。”吴所畏躬身行礼,态度谦逊,然而抬头时,望向池骋的那一眼,却飞快地闪过一丝只有两人能懂的、带着点小得意的光彩,仿佛在说“看,我厉害吧?”
池骋被他那一眼看得心头微动,面上却依旧威严:“退下吧。”
“是。”
经此一事,朝臣们再看吴所畏的眼神已然不同。下朝之时,不少官员主动与他打招呼,言语间多了几分真正的重视。
吴所畏一一从容应对,举止得体,既不显得过分热络,也不失礼数。
兵部侍郎赵铭,年方二十八,亦是青年才俊,与吴所畏在琼林宴上有过一面之缘,此刻笑着走上前来,拍了拍吴所畏的肩膀:“吴贤弟今日一鸣惊人,真是后生可畏啊!方才那番见解,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