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160-170(第1/18页)
第161章 原来还是少年郎(两章合一)
还以为董仙祠的故事到此结束了呢。
董仙祠里哪来的兵器?
赵时晴顾不上去看赵行舟的笑话,泥鳅在前面开路,另外三个紧紧跟随,眨眼间便钻进人群。
兵器的确是在董仙祠里挖出来的,而且也是在那棵黄桷树下,与埋葬董秀才尸体的地方相隔不到一尺。
那是一只大箱子,箱子里不但有二十多件兵器,还有一副铠甲。
赵时晴看着从箱子里取出来的兵器,吃了一惊,因为这并非练武之人常用的刀剑,而是长矛和朴刀,再加上那副铠甲,这些都是军队里的,不应出现在这里。
李捕头和衙役们全都傻了,通安距离京城仅有百里,行政上隶属于京衙管理,治安一向很好,李捕头虽是捕头,可是平日里经手的犯人也只是泼皮和小偷,董秀才被杀案,便是通安最近三年来最大的案子了,上一次的大案,还是一起亲戚之间的纵火杀人案。
赵时晴猜对了,昨天赵行舟给李捕头看的是刑部的牌子,把李捕头吓得不轻,当即便将董家人带回了衙门,一审之下,竟然真的审出了杀人命案。
从昨天到现在,李捕头感觉手脚全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刑部的,昨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破案有功,被刑部破格提拔,去了京城,做了燕大侠的手下。
这个梦让李捕头心潮澎湃了一个早上,现在还没有恢复平静,就在董家挖出了兵器。
李捕头伸长脖子往人群里张望,昨天那位刑部的大人呢,快来告诉他,这事该怎么办?
可惜,此时的赵行舟正在距离人群几丈远的地方,因为调戏小姑娘,被和小姑娘一起来的大娘在脸上挠了几条血道子。
而在人群里的赵时晴,见李捕头像只呆头鹅一样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双手放在嘴边做喇叭,大声喊道:“不要傻站着了,把证据保护好,回去继续审啊,若是审出大案,立刻上报京城!”
李捕头终于反应过来,不知道说话的人是谁,他便冲着那拥挤的人群抱抱拳,算是谢过。
大案啊,这可是比杀人更大的案子,他能不能给燕大侠打杂,就看这个案子了!
衙门的人拉着那一大箱子的兵器浩浩荡荡地走了,围观的百姓却没有散去,大家议论纷纷,赵时晴在这里听几句,那里问几句,其他三人也是,四个人听了一肚子的八卦,待到想起赵行舟的时候,发现老骗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四人找了一家饺子馆,四个人要了四斤饺子,别问为啥要了这么多,问就是他们饿,而饺子不顶饿。
趁着饺子还没有端上来,四个人开始交换情报。
泥鳅:“董家旁边的那个院子常年空着,已经空了七八年,董家在没有变成董仙祠之前,就是正常的宅院,两家的墙头之间,原本有条夹缝小路,那棵黄桷树就是种在那里的。
董家显然是想占便宜,看到那个院子没有人住,便悄悄推倒墙头,把那棵黄桷树所在的夹道圈进了自家院子,反正隔壁没有人住,也不会有人和他家计较。
后来董家变成了董仙祠,隔壁那家还是没有人住。”
赵时晴懂了,原来那棵黄桷树所在的地方原本不属于董家,如果这箱兵器是在董家扩建院子之前埋进去的,董家就是冤大头。
谁让他家占便宜呢,活该!
不过,董老二董老三合谋杀害兄长,董家一家子帮他们隐瞒,再加上用董仙祠骗财,数罪并罚,即使没有这一箱兵器,董家上下也是死的死,发配的发配,有生之年,是回不来了。
凌波说道:“对,我也听到老街坊说起这件事,还说原本住在隔壁的那家人姓丁,和董秀才一样,也是读书人,不过丁秀才考上了举人,在外地的县衙里谋了个县丞的官职,就举家搬走了。”
沈望星点头:“我听人说,丁家的宅子当年是交给牙行代卖的,不知道有没有卖出去,但是这么多年了,如果真的卖了,肯定会有人来收房吧,一直没人收房,那就是没卖出去。”
赵时晴蹙眉:“我倒是听到一个说法,丁秀才不是考上举人了吗?当年他家搬走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这宅子里出了举人,风水好,想买这宅子,可不知为何,最后这宅子还是空着。”
交换完情报,四个人全都陷入了沉默。
丁家的宅子里出过举人,所以不愁卖,可为何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卖出去呢?
不,也可能卖出去了,但是没人住。
四斤饺子端上来,四个人便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了,埋头大吃,狼吞虎咽,今天走了很多路,又看了很多热闹,他们很饿,真的很饿。
四斤饺子转眼便见底了,四双筷子齐齐落在最后一只饺子上,然后其他三双默默退了回去,赵时晴把那个饺子塞进嘴巴里,便看到三双委屈巴巴的眼睛。
没吃饱!
赵时晴大手一挥,又要了一斤,每人又喝了一碗饺子汤,这一次四个人终于全都吃饱了。
旁边的一桌,坐着一对夫妻,那妻子低声说道:“四个人吃五斤饺子,可真能吃啊。”
丈夫附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就是这样的。”
妻子咂舌:“好在咱家是两个姑娘,吃得少。”
赵时晴听力好,全都听到了,银家又被伤害到了,银家也是姑娘啊。
虽然遇到了这样的事,但事不关己,四个人谁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就是当成故事听。
回到家里,便有好消息在等着他们。
梁地派来送信的人到了,万如意的户籍办好了,随信送来的还有万如意的路引。
但是和沈望星不一样,万如意的户籍不在白鹤村,而是在放鹤村。
在没有得到放鹤山之前,赵时晴一直都想给放鹤山改名,可是当放鹤山变成她的,她又觉得这名字不用改。
一个是白鹤,一个是放鹤,全都是她的,不用改!
有了路引,万如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
万如意拿着那份路引,好奇地问赵时晴:“现在我是不是就能出门了?哪里都能去了?”
赵时晴于心不忍,她不忍心告诉万如意,即使有了路引,她还是要小心谨慎。
她笑着说道:“回到京城,让秀秀指点指点你,以后每次出门你都给自己化个妆,次次不同,肯定好玩。”
万如意开心了,她虽然人到中年,却单纯得如同孩童。
“那位老人家为何要说我是戚家人?”
赵时晴:“他老眼昏花,认错人了。”
万如意有些难过:“老人家真可怜,眼睛不好还要出来,身边也没有人照顾他。”
赵时晴一怔,万如意竟然心疼赵行舟?
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只是见过一面!
这莫非就是父女天性?
赵时晴顺手拿了一根绳子,对万如意说道:“别说他了,来,我教你翻绳。”
次日城门一开,一行人便离开了通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160-170(第2/18页)
,走得干干净净,甚至还带走了阿黄。
赵行舟再次让人过来时,看到的便是一座空宅。
“没有人了?”赵行舟心中忽然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
“走吧,这里没什么好玩的了,回去!”
正如赵时晴猜测的那样,他的确是偷偷跑出来的,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偷跑出来了,经验丰富,再说,十年了,他那个狼儿子,已经坐稳了龙椅,同时也相信他心无杂念,是真的在修仙等死,所以最近这两年,对他松懈了许多。
赵时晴带着万如意顺利回到京城,一进京便听到一个消息,朱玉死在狱中,魏老夫人伤心病倒,去庄子里养病了。
赵时晴蹙眉,朱玉死了很正常,魏老夫人病倒也很正常,可是魏老夫人去庄子里养病就不正常了。
她把小妖往包里一揣,便去了如意舫。
萧真竟然不在!
赵时晴只好又去了苏记茶楼,向阿萍姐打听消息。
月余不见,阿萍姐看到她很高兴,听赵时晴问起朱玉和魏老夫人的事,便把她知道的如实相告。
“朱玉很可能是被宝庆侯府弄死的。”
阿萍姐语不惊人死不休。
宝庆侯府把朱玉族谱除名,侯府本来已经对他不闻不问了,可那天却忽然派人来给他送饭,当天朱玉吃完饭并没有任何不适,可是当天晚上便断气了。
仵作验尸后,死因是心疾。
刑部把朱侯爷请过来询问,朱侯爷对此矢口否认,指天发誓侯府是不会来给朱玉送饭的,已经被族谱除名的人,谁还会管他?
那天的牢头也去侯府挨个辨认过,并没有找到那天来送饭的人。
朱玉即使此时不死,也是死罪难逃,因此,刑部堂官许大人衡量利弊之后,将朱玉所涉命案全部结案,犯人已死,此案完结。
而朱玉之死,也不再追究,就当他是真的死于心疾。
听到这里,赵时晴冷笑:“心疾啊,呵呵,死于心疾的人可真多。”
父王是死于心疾,先太子孝康皇帝也是死于心疾,但凡是皇帝看着碍眼的人,全都死于心疾!
朱玉身上牵扯太多,让他多活一天,都是危机重重,所以就让他提前死吧。
赵时晴又问:“魏老夫人那般要强的人,为何要去庄子?她既然病了,在京城有太医给她治病不是更好吗?”
阿萍姐小声说道:“朱玉前脚刚死,朱侯爷的一个妾室便也死了,对了,还是一尸两命,那妾室有了身孕,据说是最近才抬进府的,正得宠呢。
朱侯爷很生气,大发雷霆,魏老夫人的病,有一半是被朱侯爷气出来的,所以她一气之下就去了庄子。”
话虽如此,可是赵时晴还是不相信魏老夫人是在和儿子赌气,她决定派小乖去探探。
她又问起刑部的事,阿萍姐说道:“今天一大早,燕大侠就出城去通安了,通安那边出了大案,当地办不了,就上报给刑部,也不知道那边出了什么案子。”
赵时晴扬扬眉毛,李捕头还真上报了,看来京衙是把这案子推出去了,也是啊,兵器,说不定会审出谋反来,这烫手的山芋只能推给燕大侠了。
赵时晴对燕大侠还挺有好感的。
赵时晴又问起京城的新鲜事,阿萍姐神通广大,不仅是刑部的,京城各府的事情她也知道不少。
赵时晴在她这里听了一肚子八卦,正准备打道回府,却见外面来了一驾马车,大壮来了。
大壮是来接她的,萧真回到如意舫,听说她来过,猜到她在苏记,便让大壮来接她了。
赵时晴很高兴,跟着大壮来到如意舫,便看到了以真面目示人的萧真。
“咦,你今天没戴那张假脸?”赵时晴好奇地问道。
萧真微笑:“那张脸太丑了,不想丑到你。”
其实那张脸并不丑,只是其貌不扬,是那种掉到人堆里便找不到的长相。
赵时晴笑了:“你莫非是为了迎接我,才换成真脸的吧?”
她只是顺着萧真的话开个玩笑,没想到萧真却点头,很认真地说道:“是啊,就是为了迎接你。”
赵时晴抿着嘴,心里有点小欢喜,却又不想让萧真看出来,可是没有忍住,还是笑得眉眼弯弯:“你这人还怪好的,回头我请你吃饭吧。”
“好啊,什么时候?在哪儿?去吃饭时我用假脸可以吗?”萧真问道。
赵时晴这人还真挺不客气的。
“还是去大石槛吧,我还想去看木偶戏。”那次去大石槛,最后也没看成木偶戏,赵时晴挺遗憾的,不过她又补充一句,“不要让外公知道。”
外公觉得大石槛不是好地方,如果让他老人家知道萧真带她去那里,又该骂萧真了。
“好,你哪天有空,和我说一声。”
屋里又安静下来,落针可闻,赵时晴刚想打破寂静,便看到萧真正在看着她,目光温柔得像是换了一个人。
赵时晴的心里猛的颤了颤,她低下头,茫然地眨了眨眼睛,又忍不住偷瞄萧真的侧颜,好久没有看到萧真的真脸了,不知何时,他已经不再是那半人半鬼的样子,而此时的他,卸去了几分锐利和清冷,分明是个清隽英俊的少年郎。
原来甄舅舅还这么年轻啊。
赵时晴心中感慨,下意识捂住自己的嘴。
第162章 那头猪该修理了(两章合一)
赵时晴心底有什么波动了一下,心底那片芳草地上,不知何时埋下的种子,正在破土萌芽。
耳尖微烫,赵时晴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耳朵。
已是夏末,临湖的窗子敞开着,微风带着湖水的微凉,悄然拨弄着少女清柔的发丝,远处残荷半枯的茎杆上,蜻蜓敛翅停驻,像是等着看热闹的小姑娘。
赵时晴专心致志看着那只蜻蜓,像是要在蜻蜓上看出一朵花来。
她知道萧真正在看着她,她就偏不回头,对,不回头!
今天的发髻是她自己梳的,早知如此,就让凌波帮她梳了,凌波梳得一手好头。
哎呀,萧真怎么不说话呢?
好在她终于听到了萧真的声音:“那只蜻蜓有问题吗?”
赵时晴
“很有问题,说明这里蚊虫很多,甄大公子,你该熏蚊子了。”
赵时晴边说边转身,脸上是她一贯的轻松笑容。
萧真的目光落在赵时晴洁白如玉的耳朵上,他不会看错,刚刚他看到小姑娘的耳朵红了,只是红的快,褪得也快
赵时晴已经说起她遇到赵行舟的事了
“你说他是太上皇?”这个消息如同惊雷,瞬间便让萧真将心中涌起的悸动压了下去。
赵时晴点点头,把她的几点怀疑全都讲了,最后总结:“除了太上皇,我想不出他还能是谁。”
萧真沉默不语,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太上皇虽然活着,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160-170(第3/18页)
是在他心里却早已是个死人。
前世无论是太子,还是长公主夫妻,他们的死都没能令太上皇有过丝毫动容,太上皇只关心他能不能成仙,能不能长生不老。
做为父亲,他对儿女没有亲情,做为皇帝,他没有尽到天下之主的责任。
只是萧真做梦也没有想到,太上皇竟然会悄悄跑到民间,通安倒也罢了,毕竟这里距离长寿宫也不过几十里,可是吴地呢,上次是在吴地见到他,而且每次他都是孤零零一个人,穷困潦倒。
萧真相信太上皇身边肯定会有暗卫保护,可即便如此,这也是冒险的行为。
哪怕是话本子里皇帝微服私访,身边也会带上宫女太监侍卫军师,甚至还会带个宠妃。
太上皇却连侍僮都没带,这说明什么,正如赵时晴所言,说明他是偷跑出来的,越是偷跑,越是不能带上平时服侍的人,因为那些人还要留在长寿宫,像往常一样地侍候“他”。
萧真脸色微寒,声音里没有半丝温度:“他把天下都交出去了,他可以躲在长寿宫里到老到死到飞升,他可以不用出去的,毕竟,他连自己的皇位都不在乎了,还能在乎什么,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出去,甚至去到吴地那么远的地方,难道他是去体察民情的?可笑!”
萧真的这番话里,对这位外祖父毫不尊重,但是赵时晴却听出了他的疑惑。
“你是说这个世上还有他关心的事,他出去就是为了这件事?”
话音未落,赵时晴想到了她的外祖父甄五多。
甄五多在海边住了一辈子,放着骄奢淫逸的日子不过,巴巴地跟着萧真跑到吴地,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他是去找自己的女儿!
“太上皇该不会早就知道丽太妃的阴谋,他是去找女儿的?”赵时晴试探地问道。
萧真眼中满是嘲讽:“家母是他最疼爱的女儿,可是在梦里,家母含冤而死,他却不闻不问,面对从小疼爱的女儿尚且如此,你猜他对那个从未见过,生死未卜的女儿又有多少感情?皇家无亲情,这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赵时晴摸摸鼻子,萧真说的很有道理,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赵行舟既不是体察民情,又不是寻找女儿,那他出来做什么?
只是为了透透气?
离开如意舫,赵时晴一路都在想这件事,到了家门口,还没进去,便听到里面传出的犬吠声。
不用问,小夜和阿黄又打起来了。
自从家里多了一只狗,小夜地位岌岌可危,大家都是狗,论颜值,一黄二黑三花四白,一个老一,一个老二,差别很大;
论能力,虽是半斤八两,但是阿黄有经验,小夜还是不如;
论狗缘,阿黄不但能言善道,而且还乖巧听话,至于小夜,好吧,正是淘的年纪。
即使如此,小夜仍然表示不服,于是便从昨天打到现在,阿黄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又是初来乍到,所以一再忍让,可是小夜不肯善罢甘休,阿黄不和他打,他就创造机会令阿黄不得不打,所以从昨天到现在,家里的狗叫声就没有断过。
赵时晴见怪不怪,她叫来泥鳅:“去打听打听,京城里骟牲口的,有没有会骟狗的?”
泥鳅寒毛都立起来了,几个意思?那两只狗终于把二小姐惹毛了,要把它们给骟了?
不愧是王府里出来的,王府里有的是公公。
赵时晴回到自己的屋子,便看到正在窗前梳理羽毛的小乖。
“咦,小乖回来了。”
小乖回到京城便不见了踪影,赵时晴不用问也知道这家伙去哪里了。
肯定是宝庆侯府。
这家伙早就把宝庆侯府当成他的第二个家了。
她伸出手,小乖便把脑袋放在她的手上,这是跟着小妖学的,贴贴。
赵时晴摸摸他的脑门,又给他抓痒,问道:“这么早就回来,是不是听到什么了?”
小乖一边享受赵时晴的服务,一边把他在宝庆侯府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那对姐妹花有了身孕,起初朱侯爷因为兰姨娘小产的事,不想把她们抬进府里,只想在外面养胎。
可是魏老夫人不放心,外面哪里比得上府里,再说,她的大金孙,总不能生在外面。
于是姐妹花便被抬进府里,正式成为朱侯爷的妾室。
可是没几天,软软就小产了。
这件事赵时晴之前已经从阿萍姐那里听说了,现在小乖告诉她的,则是她没有听到的。
小乖告诉赵时晴,昨天半夜,他飞进一个院子,看到有个女人从树下挖出一个娃娃,然后点火烧了。
让赵时晴觉得更加诡异的是,这女人烧完娃娃很开心,嘴里咿咿呀呀唱了起来。
赵时晴立刻想到这是谁了。
戏子出身的孙灵芝。
次日一早,赵时晴便让凌波去找阿萍姐,打听宝庆侯府的那个小妾是因为什么原因小产的。
阿萍姐出去打听了一圈,傍晚时分便把消息送了回来。
软软半夜醒来,看到有具婴儿的尸体挂在她的窗户上,她吓得大喊大叫,从床上摔了下来,当场便见红了。
值夜的丫鬟掌灯,却发现窗户上什么都没有。
丫鬟们前前后后查看一遍,哪有什么婴儿的尸体,可是软软肚子里的孩子却没能保住。
阿萍姐除了是茶铺的女伙计,她还在刑部当差,这种在街上打听不到的消息,于她却不难。
前有兰姨娘,后有软软,朱侯爷认定是府里的风水不宜他的儿子,因此,魏老夫人去庄子养病的时候,带上了柔柔。
而从那以后,朱侯爷就更有理由不回来了,就连还在坐小月子的软软也置之不理了。
赵时晴想到小乖看到的事,心里便明白了。
哪里是什么死婴,那分明就是一个娃娃。
孙灵芝用娃娃冒充死婴吓唬软软,致软软小产。
现在看来,兰姨娘小产肯定也和孙灵芝有关系。
孙灵芝也有身孕,这会儿差不多也该显怀了,看来宝庆侯的热闹还在后面。
而阿萍姐同时还带回另一个消息,燕侠回京了,那个兵器的案子已经报上去了,事情闹大了。
因为燕侠查出,隔壁丁家的宅子并没有卖,当年的确委托了牙行,可是没过多久,丁家便来人,又把宅子收回去了。
而这个丁家,也不是普通人。
丁举人的太太也姓董,虽然与董秀才同姓,可这两个董家却是天壤之别。
董秀才的董家,就是通安本地人,虽然有些家底,可也只是小门小户。
而丁举人的太太,却是出身“一门四翰林”的那个董家。
董家不但出了四位翰林,还出了一位太子妃。
太子妃董氏,与丁举人的太太是同宗,虽然隔了房头,可是按辈份,太子妃还要叫她一声姑母。
而丁举人的那份差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160-170(第4/18页)
,虽然只是小小的县丞,可却是薛晋给安排的,薛晋,是东宫属臣,太子的人。
因此,这个案子就连燕侠也不能擅自去查了,他回来后便进宫了,将他查到的情况如实禀告永嘉帝。
别说是燕侠了,就连赵时晴这个旁观者也是目瞪口呆。
她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通安,小小的董家,竟然牵扯出当朝太子。
不是说七八年前丁家就搬走了吗?
不是说前几年董家就把墙头外扩了吗?
阴谋,这当中都是阴谋!
赵时晴对甄五多说道:“外公,我发现当太子真的挺不好的,危险重重。”
甄五多摇着大蒲扇,点头附和:“是啊,尤其是自幼便被封为太子的,就没有几个能顺利登上皇位的。”
赵时晴感慨:“难怪萧真说皇家无亲情。”
甄五多翻翻眼皮:“戚太后不让戚氏女进宫,看似对娘家无情,可实际上,她却是帮了那些戚氏女,不做皇家妇,未免不是一件幸事。”
赵时晴看他一眼,她怎么觉得小老头是一语双关呢。
“外公您放心,我姓赵,这辈子是不可能嫁进皇室的。”
小老头继续摇着他的大蒲扇:“和皇室沾边的也不行,麻烦事太多,我好好的大孙女,要美貌有美貌,要靠山有靠山,要银子有银子,什么样的男人找不到,何必去淌这滩浑水?大孙女,你说对不对?”
赵时晴:不好的感觉又来了,小老头绝对是在针对某人。
“外公,银家还是个宝宝呢,您说的这些,银家听不懂啦。”
小老头显然不买账:“别捏嗓子,养成习惯就改不过来了。”
赵时晴暗地里做个鬼脸,转身走了,她要早点睡,京城里越来越热闹了,明天她要去找二哥,让二哥最近能不出门就不要出门了。
现在皇子们的争斗已经上升了一个等级,二哥太单纯,她担心二哥被人当枪使。
而甄五多却不想去睡觉,找个机会,把那头猪叫过来修理修理。
此时宫中,永嘉帝同样不能入眠。
通安的事是谁做的?
那箱兵器,摆明就是为了陷害太子。
那会是谁做的呢?
肯定不会是老三,这么低劣的手法,破绽百出,不可能是老三。
老五?
老五事事都听老三的,没有老三的吩咐,老五不会轻举妄动,擅作主张,所以也不会是老五。
至于老二,就更不可能了,那就是个书呆子,恨不能住在藏书楼。
还有老四
想到老四,永嘉帝马上便否定了。
老四是个残疾,这皇位传给谁也传不到他的头上,相反,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会善待他,因为他最没有威胁,用他来体现兄友弟恭、皇恩浩荡,再恰当不过。
至于其他几个,年纪太小,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不是这几位皇子,那还能是谁呢?
莫非是他们手下的人自作聪明?
永嘉帝决定,还是把这个案子交给燕侠,燕侠看似鲁莽,但做事却是有分寸的。
次日,永嘉帝便叫了燕侠,让他继续追查此案。
燕侠领命,正要走的时候,永嘉帝忽然叫住了他。
“你还没有订亲?”
燕侠一怔,没想到永嘉帝会忽然问起这个。
“是,臣尚未订亲。”
永嘉帝微笑:“你也有二十了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有心仪的姑娘?朕可以给你们指婚。”
燕侠忙道:“臣没有心仪之人,臣现在的心思全都用在案子上,暂时还不想分心。”
永嘉帝想起被朱玉害死的那位表小姐,据说那女子就是燕侠内定的妻子,也难怪燕侠拼了性命也要把朱玉绳之于法了。
忽然,永嘉帝觉得皇后的提议也是可行的。
燕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与那位表小姐虽未成亲,但若不是为了与他议亲,表小姐也就不会来京城,不来京城,也就不会被朱玉掳走,说表小姐是因燕侠而死,也是可以的。
以燕侠的性情,哪怕另娶淑女,也会永远背负着对那位表小姐的愧疚。
说不定还会把表小姐当成亡妻祭拜。
活人是永远争不过死人的。
所以,燕侠的妻子哈哈
第163章 原来我一无是处(两章合一)
燕侠出宫后,没有直接去刑部衙门,而是先回府,这个案子不好办,他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他决定回家拿上书本,去国子监上课。
燕侠是国子监的学生,只是他一个月里也上不了几天课,因此,他入国子监五年,还没能升级。
大雍朝的国子监仿效前朝,设立四厅六堂。
学生进入国子监,按照成绩分为三等,如果修习完《四书》便可进入初级三堂,学制一年半,之后经过考试,合格者进入修道堂和诚心堂学习,学制还是一年半,之后再次经过考试,经史皆通,文理俱优者,便可进入国子监的最高班级率性堂了,率性堂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学分便可毕业。
进士为甲科,监生为乙科,虽然监生毕业后也可入仕,但是朝堂素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则,那些从各地优选出来的监生想要谋取好前程,大多会在成为监生之后参加科举,以进士的身份入仕。
但是,对于燕侠这样的勋贵子弟,以及在京质子而言,他们是不会多此一举参加科举的。
质子们会一直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甚至为这些质子和勋贵们专门开了一个少年班,他们多是五六岁入学,一边玩一边学,十五岁后免试进入国子监的初级三堂中的正义堂。
国子监对他们的要求很低,别人考核的是考试成绩,他们则是出勤。
他们每出勤一天,便会在考勤本对应的名字下画一个红圈,一年半的正义堂、一年半的修道堂,加在一起是三年,这三年里,只要他们积满七百个红圈,便可免试升入率性堂。
普通监生想要从率性堂毕业需要考试,考试后还要实习,而他们依然是画圈,只要红圈达到一定数量,他们便从国子监毕业了。
质子们可以继续留在国子监混日子(不用画圈,也不用考试,就是纯混),勋贵子弟们则可以去六部和大理寺等衙门谋个正儿八经的官职,而不是让自家老爹在五城兵马司或者旗手卫里给安排个低品武职,而本来有荫封的前程会更好,而不会像普通监生那样,到死也只是个四五品。
也就是说,对于勋贵子弟而言,国子监相当于镀金。
而他们只要在国子监画够红圈,就会有一份好前程在等着他们。
然而这七百个红圈,对于燕侠而言却难于登天。
今年是他在国子监的第六年,也只攒了二百多个红圈,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频率,别说毕业了,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160-170(第5/18页)
想升入率性堂,也还要十二年!
然而,没有人敢嘲笑他,上一个嘲笑他的人,已经被挂在了国子监门前的大树上。
燕侠回到府里便开始找他的书本,卫国公府现在只住着他们一家五口,别看住得宽敞,可是书房却只有两间。
一间是国公夫人余氏的,与其说是书房,不如说是账房,余夫人每天在这里看账本,发号施令,偶尔还会打打马吊,推推牌九。
而另一间,则是那父子三人的,当然,等到小十六长大一些,这间书房便是父子四人的。
燕侠很少在家,卫国公年纪越大便越不爱读书,因此,目前使用这间书房最多的,是九岁的燕十一。
燕十一正在国子监读书,以他的年纪,六年后便可升入正义堂,如果燕侠不能在六年内升入修道堂,便会和燕十一同班。
因此,为了能和大哥成为同班同学,燕十一每天都会做功课,因为少年班能否升入正义堂的标准便是每天布置的功课,每个月超过十天不写功课,就会记入考评,记入考评的次数多了,便不能从少年班毕业。
其实这就是吓唬小孩的,少年班的夫子们巴不得到了岁数就把他们全都打发走,一群熊孩子,谁想留他们啊。
燕十一信以为真,每天都会用心做功课。
这个时辰,燕十一已经去上学,书房里空无一人,燕侠找齐自己的书本,便准备去国子监画红圈。
刚刚走出书房,迎面便撞上了余夫人。
“哎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世子爷这是要去上学啊。”
燕侠头疼,怎么就碰到老娘了呢。
“是,去上学,否则就要和小十一做同窗了。”
余夫人笑靥如花:“反正你也凑不够那七百个红圈,索性就别管那个了,你好不容易回家来,陪娘说说话。”
燕侠:我娘真是我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最后,燕侠万般不愿地放下书本,进了余夫人的书房。
余夫人把桌上还没收拾的叶子牌推到一边,胳膊肘拄在桌上,托着腮,上上下下打量着面前的儿子。
“啧啧啧,我儿子人高马大,还一表人才,我可真会生,恭喜你,你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燕侠一脸的生无可恋:“上一次您自夸自擂是姑婆要来京城的时候,您说给我订下了一个媳妇,正在来的路上,还说您老人家生出我这么优秀的儿子,劳苦功高,所以看在您的功劳上,我最好不要拒绝这门亲事。”
燕侠故意提起死去的姑婆,果然,余夫人眼里的星星没有了。
表小姐尸骨未寒,她却又想给儿子订亲了。
说不愧疚那是假的。
可这也不能怪她啊,首先,她可没让姑婆带孙女进京,是姑婆上路之后才通知她的,其次,表小姐是朱玉害死的,而她的儿子,为了给表小姐报仇,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哪怕有愧,也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