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协助查案(4) 我派车去接你。(2 / 2)
沈星牧既然没死,就继续当他的棋子吧。
江晏清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死遁,现在,他只用考虑,怎麽让这一场死亡利益最大化,点燃所有深埋的引线。
宋时序心领神会,为沈星牧默哀三秒。
如果沈星牧发现自己错杀了最爱的人,不知道该有多崩溃。
可宋时序不会同情他。
当初沈星牧让他尸骨无存,害得他与江晏清天人两隔,导致江晏清遇害的时候,自己神魂不稳,没能守在江晏清的身边,这件事,让宋时序一直耿耿于怀。
余秋雨曾说:命运观念的悲剧论者持论较为深入的一点是认为悲剧人物之所以成为悲剧人物,原因在于他们身上有各种与普遍律令不相符合的缺点和片面性,而这种缺点和片面性又是无法克服的,是他们生命存在的独特性体现。所以承受惩罚,陷入危难,均属无可奈何。如果说,自足而能动的自然和理念是造成悲剧的外部依据,那末人物克服不了的缺点和片面性则是內部依据,两相对照,两相交叠,就构成悲剧的必然。[2]。
所以,不论沈星牧未来的命运如何,皆是克服不了缺点和片面性造成的必然结果,怨不得別人,换做江晏清和宋时序,都不会把自己路走死,而且还是每一次。
江晏清将计划细细盘算,不一会便抵达医科大法医司法鉴定所。
“尸检结果还要等几天,你需要看尸体吗?”陆安欣带江晏清从后门进入。
江晏清点头。
两人在门口登记,按程序消毒后,换上防护服,戴好医用口罩和手套。
工作人员准备了一套简易的尸检工具,然后带上纸笔,跟在两人身旁记录。
江晏清推开停尸间的门,一阵刺骨的冷气扑面而来。
他步入停尸间,如同步入了一片寂静的冰原,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防腐剂的气味。
冷气机在头顶不知疲倦地工作,让室內保持恒定的低温,这种温度延缓了尸体的腐败,也给这个空间增添了几分阴冷。
在房间的中央,有一个不锈钢的尸检台,上面摆放着唐倾梦的遗体。
江晏清的目光落在那张无法辨认面孔的脸上,內心与脸色一样平静无波。
小女孩引以为傲的容貌,早已被火焰无情地抹去,她的皮肤表层呈现出炭化的状态,一层黑色的焦壳,覆盖在原本柔嫩的肌肤上。
江晏清观察起尸体的外部特征,口述烧伤的范围和程度。
皮肤上的烧伤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焦黑,这是由于火焰接触时间的长短和热度的不同造成的。在身体右侧,皮肤已经完全炭化,而在身体左侧偏下的位置,还保留着一些未完全烧毁的组织。
他细致地检查了小女孩的呼吸道,寻找吸入性烧伤的跡象。吸入性烧伤通常表现为口腔、鼻腔和喉部的烧伤,这些地方的皮肤和黏膜较为薄弱,容易被高温气体和烟雾损伤。
他用镊子轻轻拨开小女孩的口部的位置,观察口腔內部是否有烟灰沉积,这是吸入性烧伤的典型标志。
接着,江晏清开始检查小女孩的四肢。
他用指尖轻触,感觉到了异常的硬度。
由于长时间的高温作用,肌肉组织已经出现了收缩和硬化的现象,右臂的肌肉组织在高温下萎缩,暴露出白色的骨骼。
江晏清重点关注了小女孩的內脏器官,他轻轻掀起表皮组织,暴露出了下面的肌肉和內脏,他仔细观察这些器官的顏色、质地和是否有出血跡象,这些都是判断死亡原因的重要线索,还能排除唐倾梦在此之前就被侵害的可能。
整个尸检过程,江晏清都保持着专业和冷静,动作轻柔而精确,每一步都遵循着法医的操作流程。
他的身上挂着顾问的工作牌,总不能那麽业余,更何况,他的叔叔还是季铭洲。
江晏清不断口述初步检查的情况,趁工作人员记录的间隙,他把手按在唐倾梦的额头上,闭上了眼睛,神识直接侵入唐倾梦的灵魂。
他一般不欺负小孩子,唐倾梦这种熊孩子例外。
江晏清的指尖轻轻贴在唐倾梦的额头上,肌肤相触的那一刻,一个脆弱的灵魂在他的手下颤动。
他的神识渗入了唐倾梦的灵魂,随着神识的深入,唐倾梦临死前的画面如同走马灯一般,在他的眼前放映。
唐倾梦在精英儿童研学项目,与同学起了冲突。
她的嘴角挂着轻蔑的笑,眼中闪烁着傲慢的光芒,江晏清看着熟悉的一幕,几乎在一瞬间,就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麽。
唐倾梦嘲笑班裏的学生又穷又丑,活该被父母抛弃,仿佛那些孩子的不幸是她快乐的源泉。
随后,画面转换到了活动室。
唐倾梦如同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霸占了整个房间,将不愿服从命令的孩子全部驱逐出去。
三个男生勇敢地站出来,试图据理力争,却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唐倾梦的巴掌甩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明显的红印。
后来,唐倾梦开始制作椪糖,在点火融化白糖的那一刻,唐倾梦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逆转。
火星点燃了她的围裙,以及脚下毛茸茸的地毯。
唐倾梦惊慌失措,尖叫声在室內回荡。
三个男生冲出了活动室,然后从外面把门紧紧关上……
江晏清将神识收回,缓缓睁开了眼睛,在收回手的瞬间,顺手将唐倾梦灵魂从尸体裏扯了出来。
担心唐倾梦的灵魂受损,还要轻声细语地把唐倾梦的灵魂哄出来?
开什麽玩笑。
唐倾梦这样的人,灵魂能脆弱?
-----------------------
作者有话说:[1]来自互联网,出处存疑。网上说这句话出自毛姆《人性的枷锁》,但我查了全文,没有找到类似的话,等我再查查別的。
[2]原文出自: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83:465.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