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再添双翼(3)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 / 2)
有的人抱着仅存的家当,四处奔逃,有的人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被大火吞噬的家园,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街边的树木歪歪斜斜地立着,有的已经焦黑,有的还在燃烧,在这血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凄凉。
整座城市被恶魔攥在掌心,肆意摆弄。
江晏清和宋时序淡定地散步,鞋底摩挲着粗糙的地面,扬起灰黑的碎片。
入目之处,皆是破败与混乱。
街头一片狼藉,随处可见的车辆骨架,金属外壳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好似痛苦挣扎后留下的残骸。街边的路灯东倒西歪,破碎的灯泡散落一地。道路两旁堆满了杂物,木板、砖块,还有尚未倒塌的断壁。
“这麽大的火,在国內竟然上不了热搜。”江晏清不免唏嘘。
这场山火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周,米利托的政府没有强行介入控制,市长嘻嘻哈哈地汇报工作,州长在废墟前笑谈土地兼并。
难道他们还指望房屋能从废墟上长出来?
“可能是因为,当成地狱笑话都不够地狱了吧,”宋时序神情漠然,“现在处于新旧总统的交接期,没有愿意为此负责。”
江晏清摇了摇头,无奈且悲哀。
他帮沈星牧消减米利托政府的开支,并不是因为沈星牧和米利托有多重要,而是为了平民百姓能好过一点,因为在埃德温降本增效的方案裏,首先要砍一……二三四五六七刀的就是医保费用。
在米利托繁荣的背面,是一个个普通百姓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高昂的物价、沉重的房贷、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活着,却在“两国对账”后,发现自己的幸福遥不可及,就连人权都得不到保障。
他们被曾经同情的人同情,真是讽刺。
诸华帝国的网民一次次被米利托震碎三观。
米利托的民众为了在生活的重压下寻得一丝喘息,尝试收集雨水以节省开支,这一行为却触碰了法律红线。
垃圾桶旁,偶尔会有饥肠辘辘的人翻找着能果腹的食物,可是,私自捡垃圾竟然也属于违法行为。
那些在自家小院种植蔬菜,缓解菜价压力的人,同样违法。
一个好心人救助流浪汉,倘若没有依法纳税,也会被认定违法。
一道道严苛的法规,就像一道道枷锁,紧紧束缚着普通民众的生活。
学校裏,所谓的“午餐贷”更令学子心寒。孩子们仅仅因为无法缴纳餐费,便会自动背负贷款,或者被夺走面前的餐食。
消防本是守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在米利托,消防服务竟然要收取高昂的费用。
监狱私营化更是让司法体系蒙上了金钱的阴影,为了追求利润,监狱的管理和运营往往充斥着各种问题。
工会在诸华帝国是劳动者坚实的后盾,可在这裏,并非人人都能轻易加入,普通劳动者想要借助工会维护自身权益,总会面临重重阻碍。
与此同时,□□血却在法律的允许下堂而皇之地存在,血液制品远销海外,这无疑是将人体的一部分化作了交易的商品。
高等教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阶梯,在米利托,上大学的贷款成了许多普通学生难以摆脱的噩梦。一笔笔沉重的债务,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勒住他们的脖颈和咽喉,拖垮他们的一生。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为了偿还贷款四处奔波,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被债务和利息压弯了腰。
米利托的女性在生育时面临的困境更是令人心惊,手术的费用竟然高达三十万人民幣,让无数家庭不堪重负。产后,她们根本不敢坐月子,也没有时间坐月子,因为一旦停下工作,就可能面临没有饭吃,甚至流落街头。迫于生活,她们只能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迅速回归工作岗位,继续为生计奔波。
生病就医,在米利托也成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煎熬,病人需要排队等待治疗,有的甚至要等上一个月之久。对于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无异于慢性死亡。
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果病人在医生面前因痛苦哭泣,还要缴纳所谓的“精神折磨费”,理由是他们的哭泣给医生带来了负面情绪。
为了维持家庭的运转,米利托的老百姓不得不拼尽全力。许多人一天要打两三份工,从清晨忙碌到深夜,疲惫的身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穿梭。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场意外、一次失业,都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绝境。
此外,米利托还有六十多万失踪的妇女和儿童,这些家庭支离破碎,亲人们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等待着奇跡的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对蔬菜的渴望只能停留在想象中,高昂的价格让蔬菜成为了奢侈品,他们不是不喜欢吃蔬菜,而是实在吃不起。
……
这些都是米利托社会的另一面。
那些虚假的繁荣,那些被忽视的真相,那些痛苦的挣扎,是潮水退去后,暴露的嶙峋礁石,迟早有一天,会让一艘大船触礁沉没。
宋时序见江晏清兴致不高,便带着他拐向热闹的主街,期望喧嚣的氛围能驱散爱人的沉郁。
两人走到路口,一群身着红衣的女人闯入他们的视线。
这些女人装扮成电视剧《使女的故事》裏面的形象,举着手写标语。
江晏清蹙眉,“这些人是环保主义者?”
他对极端环保主义者向来没什麽好感,这些人片面地认为保护环境是重中之重,二氧化碳是万恶之源,压根不明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他们达成愿望的方式不是亲力亲为,种下一棵棵绿树,或者提高清洁能源的技术,而是一味地“闹事”。
就拿毁掉博物馆裏的名画来说,那些名画与环保毫无关联,却平白无故遭了殃。
极端环保主义者想借此刺痛成年人的情感,引发舆论,吸引众人的目光,这跟文化自恋和受害者心态的行径又有什麽分別?
宋时序点头,“米利托的环保主义者走上了歧路,每次抗议都像一场打卡式的表演,看不出有什麽组织性和持续性。参加活动的人要麽袒露上半身,要麽演变成万圣节游行,他们对抗议的结果没那麽在意,实际上也不会有什麽结果。”
江晏清收回目光,沉声道:“不知从什麽时候开始,人们的情绪变得廉价,政治抗议不再是为了表达群体的真实诉求,反倒成了宣泄情绪的垃圾场。”
宋时序对此表示赞同,“就拿这次山火来说,记者到灾区采访,问的是:你有什麽感觉?是不是很难过?如果是在我们国家,记者更关注政府的应急预案有什麽效果、受灾群众面临哪些困境、事后如何问责。”
“这次总统大选也是如此,”江晏清补充道,“民众很少关心安东尼的政策是否有效,更在意安东尼能不能带来希望和愉悦?能不能改变他们压抑与愤懑的情绪。”
宋时序牵着他走出人群,“米利托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情绪覆盖理性’的趋势,访谈和新闻之类的政治节目,都热衷于调动和操控群众的情绪,而不是对观点进行有效的探讨。”
“情感被过度放大,理性思考就成了奢望,关注数据和逻辑的人只会越来越稀缺。”江晏清轻嘆,“如果他们继续忽略严肃议题,只关注浮于表面的伪议题,长此以往,真正的问题只会在掩盖下不断恶化,成为难以根除的毒瘤,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就真的晚了……”
“两国对账”之后,米利托平民的负面情绪愈演愈烈,他们要求领导人立即给出解决方案,并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能做到的,只有善于忽悠和画大饼的骗子
他们呼唤强人,恰好安东尼回应了他们的呼唤。
安东尼提出,打击非法移民、从国际事务中退出、持续对华开展贸易战……
这些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非常符合老百姓情绪,让安东尼深受民众青睐,成功当选总统。
米利托也有专家质疑,担心会产生各种复杂到难以挽回的后果,可这裏的人不在乎专家意见,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情绪。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作者有话说:本章参考资料:
《孩童化》4:政治儿戏。
近期互联网上关于“XX对账”的探讨。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