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1 / 2)
<div style="height: 0px;">
边界
日子像结了冰的河面,看似平静,底下却凝固着刺骨的寒意。我很少再去想关于她的一切,父母偶尔打电话来,我也不知道该怎麽回
他们看我状态不对,便也没再问什麽,我妈只是说没必要太当回事,世界上有太多玩弄別人感情的人
她还说我只是太久没谈恋爱,分不清对闺蜜的感情和爱情了
对此我无数次想要反驳,但却发现没有什麽可以反驳的突破点。
是啊,她不就是这麽做的吗…和玩弄感情有什麽差別吗…那我呢,我对她到底是爱情
……还是依赖
项暖看出我的不对劲,旁敲侧击了几次,都被我含糊地搪塞过去。
她最后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小秋,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有些人,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
我知道她说得对。我和张子枫,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只是我投入了太多不该有的期待,才摔得这麽惨。
关于张子枫的消息,我刻意屏蔽了。屏蔽带有她名字的话题,不再看娱乐新闻。
那个枫叶杯垫,被我塞进了储物箱最底层,眼不见为净,一如之前面对那把黑伞的态度。
时间就这麽不咸不淡地滑过了一个多月。北京进入了深冬,干冷的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但对我的情绪而言,九牛一毛。
就在我几乎要说服自己已经彻底放下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将一切又打回了原形。
那是一个周六下午,我被项暖硬拉去逛一家新开的独立书店。
书店很大,人却不多,暖气和书香混在一起,让人昏昏欲睡。我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穿行,直到在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展台上,看到了一本摄影集。
封面是黑白的,逆光下,一个纤细的背影站在废弃的铁轨上,远方是模糊的山峦。书名很简单,《群山回响》。
而作者的名字,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刺进我的眼裏
张子枫。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想转身走开。可双脚像被钉在原地,眼睛不受控制地黏在封面上。
她还会摄影?还出了摄影集?我从未听她提起过。
我伸出手,拿起了那本厚重的影集。
触手是微凉的纸张质感。我翻开第一页,是空白的。
再翻,是一张张黑白照片。没有人物特写,全是风景。
大多都是斑驳老墙和雨中街道……色调沉郁,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
这完全不像我印象中那个熠熠生辉的张子枫,倒像是一个孤独的漫游者,用镜头记录着世界的寂寥。
我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呼吸渐渐变得困难。这些影像裏的情绪,太沉重了。直到我翻到中间某一页,动作猛地顿住。
那一页,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是在一个室內拍的,光线昏暗,分不清是清晨还是黄昏。镜头对准了一扇老旧的木格窗,窗內,有一个伏案工作的剪影,虽然极其模糊。
照片下面,只有一行手写的日期,和一个地名缩写。那个日期……是我生日后不久,我们项目最焦头烂额的那段时间。那个地名缩写,是我当时租住的小区。
我的呼吸开始急促,情绪翻江倒海。
她拍下了我的窗口?她是知道的吗?还是无意的?
所以,那些看似偶然的靠近,或许并不完全是我以为的一时兴起?
可是如果曾经有过这样的关注,后来的回避,又算什麽?
我几乎是逃离了那家书店,那本摄影集我没买,但它裏面的影像,尤其是那一张,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裏。
接下来的几天,我心神不寧。那个窗口在我脑子裏挥之不去。
我忍不住去网上搜索了关于这本《群山回响》的信息。
信息很少,只知道这是她利用拍戏间隙拍摄的,筹备了很长时间,风格极其个人化,与她的公众形象大相径庭。
有少数几条专业评论,提到了作品裏“深刻的孤独感”和“对距离与守望的凝视”。
距离与守望……
接下来的几天,我心神不寧。一种荒谬的感觉攫住了我。我以为的偶然靠近,或许是她有意的凝视?
我以为的单方面悸动,或许也曾得到过回应?那后来的疏远呢?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藤蔓一样疯狂滋长,搅得我寝食难安。
我甚至开始回想我们之间每一次交流,她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试图从中找出被忽略的蛛丝马跡。
但越想,脑子越乱。她就像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我以为翻到了结局,却发现可能连扉页都没读懂。
项暖的电话打了进来,打断了我的思绪。
“小秋!你看今天的娱乐头条了吗?!”项暖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又急又惊。
我心裏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没看。又怎麽了?”
“我的天!张子枫……她接受了一个挺严肃的文化访谈,专门谈她那本摄影集!裏面……裏面提到了你!”项暖几乎是喊出来的。
提到我?在公开访谈裏?她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