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1 / 2)
<div style="height: 0px;">
第 18 章
三月的雨下得黏稠,厂区的水泥地面积着一汪汪油光发亮的水洼,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姜小早觉得自己的骨头缝裏都渗进了湿气,连带着心也一起发了霉。
连续两周,他像个被抽打的陀螺,在白天的课堂与刘教授的办公室、夜晚的流水线、凌晨的医院之间疯狂旋转。每个身份都在撕扯着他——
在刘教授面前他是勤勉恭顺的实习生,在流水线上他是麻木的质检员,在病床前他是强撑笑顏的儿子。
这天在刘教授办公室整理材料时,他发现了一张特殊的票据——
某高端海鲜酒家的消费凭证,金额惊人,开票日期恰好是他父亲手术前一晚。票据背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学术交流"。
他的指尖在键盘上停滞。那晚的情景歷歷在目:他守在病房外,看着护士进出,母亲靠在他肩上无声流泪。
"下周要和客户去参观工厂,你准备一下。"刘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自然地抽走那叠票据锁进抽屉,"这些琐事我来处理。"
当晚的流水线格外漫长。传送带上的手机外壳仿佛永无止境。他的眼皮沉重得快要粘在一起,手指的动作完全依靠肌肉记忆。
"这个划痕超差了。"
汪无限的声音让他一激灵。男人站在他身旁,指腹按在一道明显的刮痕上。
"去洗把脸。"汪无限的声音不容置疑。
他跌跌撞撞地走向洗手间,将脸埋进冰冷的水流中。镜子裏的人双眼布满血丝。他想起明天还要陪刘教授去应酬,胃裏一阵抽搐。
回到工位时,他发现汪无限还在附近调试设备,目光时不时扫过他这边。
凌晨三点,他的意识开始模糊。恍惚间,他好像又回到了昨晚的酒桌。
"小心!"
汪无限扶住了他摇摇欲坠的身体。
"你这样不行。"
下工时,天刚蒙蒙亮。雨已经停了,但空气依然湿冷。汪无限推着自行车走在他身旁。
"你的手在抖。"汪无限突然说。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右手,这才发现指尖在不受控制地轻颤。
"太累了。"他实话实说。
汪无限沉默地走了一段:"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转。"
走到公交站时,汪无限从车篮裏拿出一个保温杯:"王姐熬的姜茶。"
第二天参观食品加工厂时,他强打精神跟在刘教授身后。经过包装车间时,他看见一个年轻女工正以惊人的速度将产品装盒,她的手指磨破了皮,缠着厚厚的胶布。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在流水线上的自己。
"小姜同学觉得怎麽样?"厂长突然问他。
"很好,"他听见自己说,"生产线很先进。"
女工低下头继续工作。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像个可耻的叛徒。
回程的车上,刘教授心情很好:"这个项目很有前景。小早,下周的推广方案就交给你了,要突出'匠心'和'品质'。"
他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突然很想念工厂裏那股熟悉的塑料和机油的味道。
手机震动,是汪无限发来的消息:
「今晚要赶工一批急单,能来吗?计件工资,单价高两毛」
他盯着这条消息,手指微微发抖。这一刻,他无比渴望回到那个嘈杂却真实的地方。
"能。"他回复道。
放下手机,他看向窗外。雨又开始下了,密密麻麻的雨点打在车窗上,像是无数个细小的问号。
断裂或许不可避免,但他至少可以选择断裂的姿势。
春雨绵绵不绝,下得人心头发慌。姜小早感觉自己像一台同时承受着拉伸、扭转和冲击的多轴加载试验机,每一个方向的力都在把他往不同的方向撕扯。
经济压力只是最直观的那一根稻草。更深层的,是身份认同的危机,是道德底线的动摇,是体力的透支,更是对未来的彻底迷茫。
这天在《媒介伦理与法规》课上,老教授正在讲"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案例正好涉及企业宣传中的虚假营销。
姜小早坐在台下,如坐针毡。他想起正在为那家食品厂撰写的推广方案,那些被要求刻意夸大的"匠心故事",那些被隐去的添加剂信息。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像在抽打他的脸。
"姜小早,"老教授突然点名,"你怎麽看这个案例中媒体的责任?"
他猛地站起身,大脑一片空白。全班同学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那些眼神裏有好奇,有同情,也有不易察觉的轻蔑——
他频繁请假、成绩下滑的事早已不是秘密。
"我认为......媒体应该坚守底线......"他的声音干涩,像是在念別人的台词。
"说得好,"老教授点点头,"但现实中,很多媒体人却在利益面前低了头。"
他僵硬地坐下,手心全是冷汗。这一刻,他既不是象牙塔裏的学子,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更不是刘教授身边的得力助手。他像个无处依附的游魂,在每个身份之间徘徊,却哪个都不属于。
下课铃响,他逃也似的离开教室。在走廊裏,他撞见了同班的冯俊霞。女孩看着他,欲言又止。
"姜小早,"她最终还是开口,"学生处在统计贫困生补助名单,你......要不要申请?"
他像是被烫到一样猛地摇头:"不用了,谢谢。"
冯俊霞嘆了口气:"你別硬撑。大家都看得出来你很辛苦。"
这句话比任何怜悯都更让他难堪。他寧愿被忽视,也不愿成为別人口中的"那个可怜人"。
中午他去了刘教授办公室。今天要完成推广方案的初稿。对着电脑屏幕,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些华丽的辞藻像鱼刺般卡在喉咙裏。
"怎麽?没灵感?"刘教授端着茶杯走过来,"小早啊,做我们这行,要学会把平凡的东西包装出价值。那个食品厂的产品很普通,但我们要让消费者相信它不普通。"
他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突然问:"教授,如果我们明知道一个东西没那麽好,还要把它说得天花乱坠,这算不算欺骗?"
刘教授的笑容淡了些:"这是商业传播,不是学术论文。你要学会区分。"
这时,刘教授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语气亲热:"李总啊,放心,方案一定让您满意......那个发票的事好说......"
姜小早低下头,手指在键盘上收紧。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咱们穷,但不能穷了骨气。"可现在,他正在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骨气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