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还都之争(1 / 2)
第543章 还都之争
缅甸王国积极备战,很快传到了安南都护府。
同外界预想中的不一样,收到消息的李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欧洲殖民者向缅甸王国提供支持,正是他想要看到的。
从踏入海洋开始,就注定了东西文明之间,必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
可这一仗什麽时候打,在什麽地方打,采用什麽方式打,都是有讲究的。
江南士绅遭到各方联手打击,连带着他们控制的产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这些产业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
福建丶两广丶安南都护府,都是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
尤其是后两者,因为蒸汽机的诞生,加速了纺织业丶采矿冶金丶造船业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最直观影响就是进出口贸易额,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除了传统的丝绸丶茶叶丶瓷器三件套外,船舶丶布匹丶铁器制品出口也在迅猛增加。
除了本土市场外,最大的买家就是欧洲殖民者。
没有别的原因,单纯是安南都护府的商品,更有性价比。
就连都护府淘汰下来的老式火器,也被这些殖民地商人倒卖到了世界各地。
现在缅甸王国花费重金,从欧洲人手中采购的天价军火,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都护府淘汰下来的。
从搜集到的数据来看,今年安南都护府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有望突破两千万两白银,占据了都护府对外贸易总额的七成。
如果加上两广地区的话,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
按照百分之二十五的平均关税计算,光这些贸易就贡献了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实际徵收比例,通常还会更高一些。
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安南都护府和两广一直处于入超状态,预估年度贸易顺差高达八百万两。
放大到整个大虞帝国,贸易顺差还会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欧洲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财富,有近四分之一通过贸易方式,流入到了大虞境内。
大量的金银流入,为银票发行奠定了基础。
足够的金银储备,保障了银票的币值稳定。
发展到现在,从南洋到中南半岛上的大宗商品贸易,基本上都是采用银票结算。
大虞境内因为被宝钞坑怕了,商人士绅们相对保守一些。
不过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大家也开始使用安南都护府发行的银票。
只不过这些商人不敢长期持有,每次交易完成之后,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兑换成现银。
对这些人的谨慎,李牧没有干涉。
大家愿意使用银票结算,在推广纸币的路子上,就迈出了一大步。
体会到了银票结算的便捷,就会有第二次丶第三次,使用的次数多了,慢慢也就习惯啦。
搞定了大宗商品结算,在商业体系中建立了银票的信誉,后续就可以发行小额面值,逐步取代铜钱的地位。
商人肯收银票,朝廷徵税能收银票,下面的百姓自然会慢慢适应。
持续十几二十年后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习惯了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银票,纸币发行也就成功了。
至于老派的土财主,喜欢囤积白银,那就让他们屯着好了。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降临,白银的产量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收不完根本收不完。
如果需要的话,还能改银本位为金本位,从金融市场上收割一波财富。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官府手中必须持有足够多的金银储备。
毕竟,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市面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在纸币被广泛接受前,依旧需要大量的金银在市场上流通。
自己开采是一个解决办法,通过贸易手段从外界获取,也是金银的重要来源。
在这种背景下,同西方世界的贸易,短时间内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工业时代,经济循环体系中各行各业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因为战争丧失了外贸出口,不光政府财政会受到冲击,国内初生的工业体系也会遭到重大打击。
如果战争持续下去,甚至还会影响银票的币值稳定。
哪怕去抢了石见银山,也填补不了这个缺口。
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东西文明之间的正式碰撞,最好放在帝国统一之后。
大统一政权和割据政权,抗风险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尤其是在认同感上,安南都护府再怎麽牛逼,在百姓眼中也只是大虞帝国的一个外派机构。
一旦遭遇困境,那帮商贾们跑的飞快。
换成大统一帝国,情况就截然不同。
长期顶着天朝上国的名头,从士绅勋贵到商贾百姓,都有与生俱来的傲气。
欧洲殖民者,在大家眼中就是土鳖。
这种发自骨子里的蔑视,能够影响大家的信心。
人心只要稳住了,纵使和西方世界长期对抗,也只是短期正统。
大统一王朝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外部的压力再大,也动摇不了根基。
庞大的内需市场,能够消化掉出口中断,带来的大部分冲击。
要实现这个目的,先得让欧洲殖民者知道厉害,最好选择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双方干一架。
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才会有和平。
事实上,南洋地区能够保持稳定,也是军事讹诈的结果。
欧洲殖民者能够获得大虞的情报,可不是他们情报部门多麽厉害,而是李牧故意让他们的知道。
当然,在具体内容上,还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他们搜集到的讯息,都是大虞帝国的纸面实力。
因为没有无法深入内陆,他们只能在沿海港口贸易,接触最多的就是安南都护府的军队。
在这帮殖民者心目中,安南都护府军队的战斗力,就是大虞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哪怕大虞境内发生内乱,他们也没敢趁火打劫。
错误的认知,让他们高估了大虞帝国的军事实力,为安南都护府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刚进入南洋的时候,欧洲殖民者们没动手,后面他们就算想开打,手中的实力也不允许。
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时间,安南都护府造军舰就和下饺子似的,几乎每个月都有军舰下水服役。
光南洋舰队拥有的军舰,就超过了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地区水上力量的总和。
尝到了甜头,李牧准备再搞一次。
利用缅甸战争,把欧洲殖民者引过去,在战场上给他们一个深刻教训。
纸面数据上的优势,终归只是一组冰冷的数字,远没有亲身感受来的冲击大。
想要一战打出十几年的和平,就必须留下充足的时间,让欧洲殖民者加大多缅甸王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