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50-60

50-6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攻打安市城三月不克才班师,最多也就是未能达成灭国成就,但说是大胜也不为过。

这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战败。

明朝万历年间,熊大木写了一本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虚构安市城主的名字为梁万春,小说中描述梁万春如何抵御唐军进攻。

此时没有射眼情节。

传到朝鲜,十七世纪的朝鲜随笔集《月汀漫笔》,沿用了这个故事。

十八世纪的朝鲜小说中有诗句“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梁万春变成了杨万春,出现了射眼的编造。

再往后,小说被记录为伪史,伪史在某国流传开来。

而在现代,某国教育部竟然在教科书中将公元前2333年作为该国历史起点,也就是所谓的檀君纪元,公然将伪史包装为正史。

虽然很快就在该国学术界的抗议下删除这部分内容,但足以说明该国伪史已经不只是影响民间。

拿小说情节当正史,倒不是该国独一份,西方史也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唐史没记载此次战况?】

李世民看出自己虽未能亡高句丽,但秦念说雉奴“未能除其根”,分明是指雉奴承他遗志,覆灭该国。

既然如此,这种谣言又怎么会为华夏百姓所采信?

【秦念:记了。但儒家老是改史——若尽信史书,你娶弟媳不也是正史记载的“史实”吗?】

秦念是故意夸大儒家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好让剧本里的各朝史官们慎重修史。

群里都是精通历史的人,秦念也不怕误导人。

如果群聊内容发布到外界——

那她一定会叮嘱甲方,必须标注这段话只是在夸大儒家改史的后患。

【李世民:呵!】

李世民现在是真被气笑了。

每次他以为对儒家已经足够失望的时候,儒家却还能给他创造新惊喜。

………

儒家出身的史官面色苍白。

有的史实,是君王干涉下不得不改。

但更多的史实,是他们按照儒家思想进行删改演绎,并且不觉得这么做有错。

史以载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部分,删改有何不可?

这是为了引导后世的君王成为仁德之君!

然而再多的狡辩,都比不过这一句“正史的可信度降低”。

儒家编纂的史书,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

【刘彻:朕都要开始怜悯你了。】

御驾亲征,大胜而归。

最后被传成战败,还是被射瞎一只眼这种屈辱的战败。

因为儒家改史,以至于正史难以为其正名。

刘彻摇摇头。

果然不能放任史官改史,遗祸无穷。

这斩草除根之说,倒是大善。

【秦念:你也别乐,该国伪史中,你刘彻曾向人家称臣。】

【刘彻:???】

【秦念:高句丽所在的地方,在你那叫做卫氏朝鲜。】

高句丽是包含在卫氏朝鲜的疆域内,两者都和某国没关系,嘉庆时期的朝鲜王朝和高句丽有显著的重叠,且朝鲜王朝的疆域包含现代的某国——但高句丽和某国毫无关系,纯属某国给自己脸上贴金。

只是明朝之后的事秦念可以随便编,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6/18页)

不用担心会误导群里通晓历史的人,为了让各朝对外不再用怀柔政策,秦念将黑锅扣在了高句丽头上。

【刘彻:……】

刘彻再度狠狠扫视朝中的儒生一圈。

都是儒家改史带来的祸患!

【秦念: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啊。】

【刘彻:你是要朕屠灭其国?】

刘彻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好好好,小小一个朝鲜,到了后世居然敢编造是他称臣?

都被灭国设郡了,还敢编这种伪史。

斩草除根,那就只能是屠灭其国!

只是这么做必然引发朝鲜的拼死抵抗,刘彻想要攻打的地方太多,不想将国力耗在这种小国。

那就问问秦念有何见解。

【秦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彻:?】

【秦念:不必屠灭其国之民。将其民大量迁徙,再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足矣。】

【刘彻:采!】

【李治:彩!】

【李世民:……确为始皇之后。】

李世民之叹,当然是因为秦念之言,分明就是延续始皇帝的“书同文”“焚书坑儒”。

【嬴政:?】

嬴政此时才刚完成天下一统不久,不明白李世民为何有此言。

【秦念:在灭其言改其文方面,儒家的有教无类倒是绝佳的方式。让儒生去同化蛮夷,才不负他们给人洗脑的本事。】

秦念没接李世民的“始皇之后”。

焚书坑儒与大一统显然都属于始皇帝时期的史实,还不能说。

【李治:谢秦皇之言。】

李治现在知道该怎么安置五姓七望的数万族人及仆从。

他绝不允许中伤阿耶的谣言再次出现!

第54章

武曌眉头皱起。

高宗时期, 安北都护府内突厥复国。

三年前突厥默啜可汗归附,但这种归附比不得都护府的辖制。

两年前契丹李尽灭反叛,大周初次平叛未果, 去岁突厥协周征讨契丹,孙万斩伏诛。

契丹余部已不成威胁,待粮草充足,武曌还会派军前去平定。

但大周如今西有吐蕃、北有突厥,无法如秦念所言对“高句丽”斩草除根。

倘若能早日知道“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

看着天幕上的李治二字,武曌摇摇头。

她不知道待话题轮到自己时,彼时的“武照”是否还有机会改称“武曌”。

【武曌:秦皇不妨尽道羁縻之策的弊端。】

武曌主动发言。

不管太宗高宗两朝的自己将是何境遇,武曌都不会让吐蕃、突厥等叛逆好过。

高宗一朝,若秦皇能医治好弘儿, 下一任唐皇应当还是她儿。

若是无法医治, 也还有李贤。

至于太宗一朝……

武曌不愿去想。

【秦念:贞观四年, 二凤,你获称天可汗了吗?】

【李世民:……】

放在之前,李世民必然傲然承认。

但这话是在武曌言“羁縻之策的弊端”之后出现,他隐约已经猜到接下来将会迎接秦念的讥讽。

【刘彻:天可汗?】

【秦念:这一年唐军将领活捉草原帝国的首领颉利可汗, 将东突厥纳入大唐版图。】

【秦念:贞观年间是大唐的全面扩张时期, 在二凤的到处出击之下, 疆域是你汉朝极盛之时的两倍有余。】

李世民大喜过望!

此时西域之地尚未收复,大唐的疆域远不及汉武帝时期。

“两倍有余”,意味着他必然击溃薛延陀部,且收取西域之地!

【刘彻:……】

【秦念:所以唐太宗被西北番邦尊称为天可汗,也就是——天下共主。】

【秦念:刘彻, 这是你汉武帝未能做到的伟绩。】

【刘彻:……】

刘彻怀疑人生。

他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能排在第二。

两倍有余的疆域!

天下共主!

如此战功赫赫之下, 民心甚至还排第……

因秦念言唐朝限制女子授田, 民心还只回到第九、现在是第八了。

同样是穷兵黩武,这李世民攻下的疆域更多,民心还能如此之高?

凭什么?

………

对天下共主四字极为在意的还有嬴政。

显然,现在大秦的疆域远比唐朝小得多。

嬴政眼中战意愈烈。

“怎么了?”

被护往咸阳的路上,韩母时时关心着孩子的神情,自是注意到他面色有变。

“我也要让陛下当天下共主!”

不满十岁的韩信盯着天幕,为后世秦皇之言触动。

看着孩子自幼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韩母笑道:

“好孩子。”

十二岁的项籍正在蒙恬府中看天幕。

若非蒙恬入宫觐见始皇帝,他现在应该正被蒙恬盯着读书。

项氏一族被押入咸阳后,嬴政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臣服,或者举族皆死。

在天幕言及项羽杀楚王之后,项氏一族就已经没有资格谈国仇。

就算此时不降,举族皆死,“不忠”之名也将永伴项氏一族。

他们只能臣服。

因谋逆之罪,项氏一族的成年男子被押去骊山修建陵寝,其余族人也皆为隶臣妾,唯有项籍交由蒙恬教导。

此罪非天幕之故,而是项梁曾欲纠集六国遗族攻破栎阳县城门,此事被人告发。

项籍唯有听从蒙恬的教导,来日为其先锋与匈奴作战,才能以军功赎出族人。

【刘邦:既有如此功绩,李世民为何屈居第三?】

刘邦当然向着刘彻。

但他记得秦念说过,他认为刘彻与李世民不分伯仲。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询问缘由。

免得各朝各代的人都以为汉不如唐。

【秦念:因为羁縻之策只为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无法将新的疆域彻底融入华夏。】

【秦念:那些曾经高喊着“天可汗”的部族,不久又变回了撕咬大唐的豺狼。】

【李世民:……雉奴,是这样吗?】

【李治: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7/18页)

李世民看了眼因看不见天幕而茫然的颉利可汗,目光逐渐冷漠。

他问雉奴,其实问的是各部族何时反叛。

这个时间并不能直接询问,否则有可能违反规则。

所以他没问何时反叛,而是问是否如秦念所言。

雉奴回答是,则说明异族或是在他还活着时候就已经反叛、要么就是雉奴继位之后。

都符合秦念所说的“短暂的和平”。

【秦念:唐朝的羁縻之策,是在异族之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当地首领世袭都督、刺史等职。既允许当地保留军队,也无需向中央缴纳赋税。】

【刘彻:这是在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刘彻觉得这是莫名其妙。

高祖分封异姓诸侯,是当初楚汉相争不得不封,在天下一统后就着手废除异姓王。

这李世民被誉为“天可汗”,他为什么要去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就不怕诸侯作乱、“五霸七雄”再起?

………

李世民原本不觉得羁縻之策有问题。

甚至觉得这样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治理的难度,不会空耗大唐国力。

可当汉武帝说出“封诸侯”时,李世民就感觉到不对劲。

不过他的羁縻之策并非分封诸侯。

【李世民:都督刺史等职虽为世袭,但不同于分封诸侯,大唐可以罢免失职官员。】

【秦念:周天子理论上也可以罢免诸侯。】

【李世民:……】

秦念摇摇头。

羁縻之策与分封制有很多区别,但很多区别都只是名义上的区别。

比如罢免失职官员这一点。

除非是当地叛乱,否则怎么定义“失职”?

指望当地百姓会冒着全族一起死的风险举报首领失职?

唐朝的羁縻之策,说白了就是拉拢当地首领来治理当地民众。

就算有天选之子跑出来举报首领失职,大唐也不可能随意罢免首领。

至于叛乱——

人家都叛乱了,还管你罢不罢免?

【秦念:人家周宣王真处决过诸侯王,至于你……李治,说说你爹罢免过几个当地首领?】

【李治:……】

李世民神情极为凝重。

他知道秦念说话虽然难听,但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其目的往往是绕过规则指出治国隐患。

秦念如今说羁縻之策有如姬周的分封制,羁縻之策有弊端更是后世皇帝武曌所提出的问题。

这难道是在隐晦地提醒他,大唐也会面临“诸侯作乱”?

不,还不仅仅是诸侯作乱。

李世民突然想到,秦念言贞观年间大唐疆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有余。

他虽同样更易太子,却并未引发巫蛊之乱这等祸事。

可他的声誉排名在秦念眼中,却与汉武帝不分伯仲。

难道羁縻之策引发了大唐巨祸?

【刘彻:嗤,这不还是世袭分封?】

【秦念:说羁縻之策是周朝的分封制都算辱周了。】

【刘彻:?】

【秦念:姬周分封诸侯,要么封姬姓的同宗,要么封华夏的同种,他大唐倒好,封的是当地的异族首领。】

【刘彻:朕无法理解。】

“陛下!羁縻之策不同于分封制,划分十州都督府是为了扶持亲唐势力,用于以夷制夷!”

“其中又有定襄、云中为大唐直接辖管,用以制衡其余八州,这绝非分封之制!”

李靖大破突厥,十余万突厥部众降唐。

为了安置这些人,宰相温彦博与众臣商议出羁縻府州之策。

此刻被秦念讥讽为不如周朝的分封,温彦博当然无法接受,连声辩解。

李世民更愿意相信秦念的判断。

雉奴未出言维护,就足以说明羁縻之策的弊端在雉奴一朝就已经显现。

他寿数也就五十一岁,雉奴十九年后就会继位。

短短几十年就弊大于利,李世民怎么可能愿意再采用此策?

但他还是决定转述温彦博之言,哪怕必然会引发秦念的讥讽。

因为唯有知道羁縻之策究竟有哪些弊端,才能设法避免。

【李世民:朕本欲在漠南设置十州都督府,其中八州为羁縻州,二府为直辖。八州以夷制夷,亦可以相互制衡;二府监管八州,既可镇压叛乱,亦可调动羁縻州府军队平乱。】

看到“欲”字,秦念就知道大唐的羁縻州府制还没有正式施行。

甲方卡在李世民灭突厥成为“天可汗”、又还没有系统性采用羁縻政策的这个时间。

这应该就是唐太宗时期需要处理的意难平。

【秦念:刘邦也觉得分封同姓王能够拱卫中央,可调用诸侯军队平叛平乱。他封的可都是刘姓宗室,后果你看到了。羁縻府州封了一群异族诸侯,你觉得会是什么后果?】

【刘邦:咳,朕已经决定采用推恩令。】

【秦念:对,人家汉朝还有推恩令,你大唐在干什么?】

【李世民:……】

“汉朝分封同姓诸侯,很快就引发七国之乱。我大唐用的是尚且不如汉朝分封制的羁縻之策,诸位认为会是什么后果?”

李世民冷声问道。

温彦博这才意识到秦念并非单纯反对羁縻之策,而是羁縻之策造成了比七国之乱更严重的后果。

难怪房玄龄等人一直静默不语,他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臣认为应将突厥人尽数遣返草原,命他们远离大唐!”

魏征再度谏言。

他一直反对温彦博的“置突厥于河南河北”的羁縻之策,然而陛下还是决定采纳温彦博之策。

如今看来,突厥果然成为大唐大患,甚至是比七国之乱还要严重的大患!

温彦博本欲辩解这是依汉武帝安置匈奴的政策,可他很快意识到虽然都是羁縻之政,但汉政与他所献之策并非全然相同。

【赵匡胤:汉武帝亦以羁縻之策设五属国安置匈奴,为何汉唐之策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看到“结果截然相反”,温彦博最后一点侥幸也荡然无存。

他不明白,他只是将汉武帝的羁縻之策修改得更怀柔一些,以防突厥人不满生变。

怎么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

刘彻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原来他的排名比李世民更高,是因为李世民虽然开疆拓土出汉朝两倍有余的疆域,但不会治理。

民生他不如李世民,但李世民治异族远不如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8/18页)

照着抄都不会!

先前秦念说汉朝抄秦之政法,现在刘彻也能用“抄”来讥讽唐朝。

【刘彻:朕以五属国安置匈奴,军政要务皆由朕派遣的属国都尉治理,治民比郡。】

【刘彻:这种“无需缴纳赋税、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的羁縻之策可别说是抄的朕,朕没有如此蠢笨的弟子。】

第55章

【李世民:……】

遭到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的嘲讽, 李世民竟然无言以对。

李世民也终于知道他的羁縻府州之政问题出在哪里。

他就不该为了安抚异族,并吸引更多异族的依附,就将军政事务交还异族。

【秦念:你拿“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这点嘲讽二凤, 那真是一点都没嘲错。最高首领为异族,加上允许当地“因俗而治”,唐朝的羁縻政策对异族的同化程度基本为零。】

在秦念看来,按唐朝这个治理方式,能够同化当地的异族才是见鬼了。

说好听点叫以夷制夷,说难听点叫就换来一个名义上的内辖。

打下来了,但同化进度约等于无,丢失后约等于前功尽弃。

之所以是“约等于”,那是因为还有“自古以来”这个作用。

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 虽说同化程度也有限, 但至少完成了对部分匈奴人的汉化。

五属国为西汉维持边境稳定一百三十年, 是汉朝面对匈奴侵袭的重要屏障,直到王莽篡汉后政策失当,才引发属国集体反叛。

这也使得汉武帝的羁縻政策成为后世羁縻政策的范本——

可惜学歪了。

唐朝对突厥的羁縻政策,同化程度基本没有, 唐高宗李治时突厥就与吐蕃一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患。

【刘彻:朕看着这更像是藩属国, 藩属国也能算唐朝的疆域?】

刘彻对疆域差距耿耿于怀。

既然找到机会, 那反手就是一个质疑。

当然他也注意到秦念对“因俗而治”的鄙夷,显然他的五属国政策在“对异族的同化程度”上也有缺陷。

这一点可以之后再议。

【李世民:羁縻府州并无国君。】

李世民已经决定放弃羁縻之策。

但刘彻直接否定大唐的疆域,那就必须辩解。

他这个时期不会再采用这个政策,但雉奴那边可还用着!

【秦念:世袭首领和国君除了名义上的区别外,还有什么不同?】

秦念也觉得羁縻府州更像藩属国。

毕竟这么捋下来, 羁縻府州唯二的义务就是上贡一点当地特产和配合大唐调动军队。

但汉朝也可以调用藩属国的军队, 藩属国也需要称臣纳贡。

【李世民:……相比藩属国, 朕可以拆分其疆域归属不同府州。】

这话说出来,李世民自己都有点脸热。

他确实打算这么做,用以削减突厥反叛的威胁。

但事实已经摆在他面前——

突厥还是叛了,且没过多少年就叛了,远不如汉武帝对五属国的控制。

反倒像是汉光武帝以士族世袭控制属国,结果不到五十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及对异族的苛刻,就引发二十余万匈奴人反叛。

温彦博也正是以此为戒,认为应当对异族怀柔。

【秦念:如拆。】

【刘彻:嘁。】

刘彻当然记得秦念上次这么说,是说杨仆与荀彘的会师“如会”。

这“如拆”显然也是指的好像拆分了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达成拆分的目的。

可偏偏就是这“如拆”和没有国君的名义,那些疆域就算作了唐朝的领土,远胜于大汉。

【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看出必是他借助怀柔的羁縻政策获得大量异族的归附,大唐才得以迅速开疆拓土。

但这般怀柔,却导致大唐未能“同化”异族,最终酿成比“七国之乱”更大的祸患。

其中取舍,李世民不难作出决定——

比起怀柔带来的“天可汗”虚名,他更愿意让大唐百姓获得更长久的安宁。

【秦念:你这离谱的羁縻之策,追根溯源起来,其实是刘小猪尊崇儒术的结果。】

【刘彻:与朕何干?朕都教他怎么安置异族了,谁让他改成这样?】

刘彻完全不想接受这种论断。

怎么什么事都能关系到他尊崇儒术?

虽然早就知道抑黜百家是错,但也不能什么错事都归咎于他!

【秦念:你以为主张对异族怀柔、把你的五属国政策改得像创建藩属国是哪家学派的高见?】

【刘彻:难道儒家之过错都得归咎于朕?】

【秦念:那不然呢?你个始作俑者。】

【刘彻:……】

先前支持羁縻政策的大唐重臣皆无地自容。

在大唐的疆域之内“创建藩属国”,这就是后世秦念、以及汉武帝刘彻对这项政策的评价。

若只是评价也就罢了,偏偏下一任唐皇李治始终保持缄默,就足以说明羁縻府州之弊。

魏征再度谏言远逐突厥人。

李世民依旧没有采纳。

将已经降唐的异族逐出,难道就不会成为大唐的后患吗?

李世民早就发现自身的局限。

在没有他人点出儒家之过错,很多事情只凭李世民自己,根本无法发现问题所在。

正如羁縻府州有如藩属国,他竟然直到被汉武帝所讥讽才察觉此事。

好在还有天幕。

声誉榜靠前的皇帝,必有其独特的治国之道。

【李世民:朕当如何治夷?】

【刘彻:五属国之策,不是教你了吗?】

刘彻两年前才对归附的南匈奴采用这项政策,此前并不知道效果。

如今却是充满信心。

哪怕存在“同化”上的问题,但秦念的推崇就足以说明这一政策的效用。

【李世民:朕所占领的疆域太大,并不完全适用五属国之策。】

【刘彻:……】

李世民并不想得罪汉武帝,但事实如此。

若是可以完全效仿汉武帝之策,他又何必非要让异族首领世袭都督、刺史等实职?

疆域太大,就不可能如汉武帝那般将五属国尽皆纳入控制之下,稍有异动则即刻出兵镇压。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会采纳温彦博之言,以怀柔之策安抚突厥。

………

刘彻很不高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9/18页)

什么叫做“疆域太大”?

看着着实令人不快。

虽然不高兴,刘彻还是密切关注着天幕。

以后大汉的疆域说不定也会“太大”,以至于属国政策亦不再适用。

秦念既然如此讥讽李世民,必有解决之策。

【秦念:参照高句丽。】

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

李世民沉思片刻,认为并不可行。

【李世民:高句丽紧邻大唐,因地狭而聚居,能依此策。但突厥之属土地广袤,部族众多。以此策进行治理,极易激起各地反叛,且大唐难以一一平定。】

【秦念:先把你的儒家脑子丢开,仔细想想这些异族最值钱的是什么?】

秦念当然清楚,在交通条件受限的古代,羁縻政策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无法控制过远边境的不得已而为之。

但巧了,史书上还真有针对这个问题的处置办法。

——国内的周史,以及国外15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

虽然说有点缺德,但这就只是个聊天扮演群,又不会影响现实,她缺德点又不犯法。

皇帝扮演群嘛,封建一点那叫扮演还原度高。

【李世民:……?】

【秦念:抛开儒家的仁德之说,想想异族什么最值钱?】

【秦念:其他人也别只看着,也都可以想想。】

【朱棣:牲畜?】

朱棣想到北地的马匹牛羊。

历朝历代皆受北胡侵袭,就是因为哪怕将其覆灭,也会在数十年后又出现一支以十万计的精骑南下掳掠。

【秦念:错。下一位。】

【赵匡胤:西域的珠宝香料?】

【秦念:错,下一位。】

【刘彻:土地?】

刘彻想要向外攻打,除了对北胡是恨之入骨,攻打其他地方多是为彰显国威。

开疆拓土是最大的功绩。

既然是开疆拓土,那最值钱的就应是土地。

【秦念:在朕这个时期,这话是对的。但在你们的时期,开发程度不高的土地还算不上最值钱的东西。】

【刘邦:人。】

各朝各代皆大惊。

【秦念:不愧是你。】

【李世民:……人?】

【秦念:将异族看作商品试试?】

人口贸易,在现代是非常反人道的行为。

但放在古代——

异族掳掠华夏,掳走的人口也都是成为异族的奴隶。

异族可以掳掠华夏人为奴,华夏却只能善待异族——这是儒家的道理,不是秦念认可的道理。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才是秦念的道理。

【李世民:!!!】

【刘秀:这未免太过……】

后半句刘秀咽下去了。

因为他想起他要说的,正是秦念之前要求李世民抛开的“仁德”。

【嬴政:秦念,说下去。】

以异族为商品?

嬴政隐约触摸到了什么,但不是很确定。

他会将攻打下来的地方都视为秦地,在这些地方生存的人则会被他视为秦民。

这也是秦国数百年间不断吞并异族土地、融合异族人口的方式。

但这种融合需要时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嬴政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秦念:异族掳掠华夏人口之后,会将其视作奴隶,如商品一般买卖。价格不如牛羊,待遇不如猪狗。】

【秦念:按照儒家的道理,异族待华夏不如猪狗,华夏却得以德服人。】

【秦念:于是夷狄之害数千年不绝。这么软柿子的国家,谁来了不得捏一下?】

各朝无数黎民百姓被秦念挑起怒火!

被掳掠的往往都是平民。

凭什么异族待他们如猪狗,儒家却要求他们以德服人?

【李世民:朕知你极厌儒家,但儒家尊崇周礼,周朝确实以周礼变诸夷为夏。为何周礼可行,而儒礼却不可行?】

看到李世民的问题,秦念点了点头。

这是问到点子上了,符合二凤的机智人设。

秦念对周礼的恶感略低于儒家。

周礼在那个小部落林立的时代,是华夏同化周边部落的绝佳手段。

【秦念:按照周礼,覆灭异族之后,俘虏的异族算作百姓还是算作奴隶?】

【李世民:……奴隶。】

虽然儒家经典没有对此作出直接说明。

但李世民知道秦念这么问,答案就必然是奴隶。

他也很快就从《周礼·秋官·司隶》中找出明证:“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

其中的“四翟之隶”,就是“蛮隶、闽隶、夷隶、貉隶”,都是指周王朝对外征战时获得的战俘。

【秦念:没错。按照周礼的“伐其国,俘其民”,因战败被俘及被迫归降的异族,哪怕是平民也会被视为俘虏,归纳为奴隶。】

董仲舒目光呆滞。

周礼竟是将战败的异族、以及战败后归降的异族全部视为奴隶?

儒家既然崇周礼,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么重要的历史?

因为春秋笔法。

不利于儒家的不记载。

董仲舒:“……”

他原以为剔除崇古,剩下的就是精华。

然而崇古的侧面居然还有春秋笔法隐去的史实,这也会造成儒学的谬误!

【秦念:周礼的要求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秦念:到了儒家,就不知道发的什么癫,变成“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第56章

各朝儒生想要反驳, 却无法反驳。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记载了周天子的姻亲臣属、阳樊大夫苍葛所言。

这是周礼对异族的态度。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出自《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子对儒家治国之术的总结。

这是儒家秉持的对待异族的方式。

【李世民:原来如此。】

李世民曾经只当儒家崇周礼,儒礼皆继承自周礼。

却没想到儒家的隐史自孔子而起,而孔子为了推行儒家的“仁”,会刻意隐去周礼中的“不仁”。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虽然也记载于典籍之中,但隐去异族俘虏皆奴隶之后, 这段话就会被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嫁进龙族的小狐狸 穿成恋爱脑渣反派 村边杏花白 归田乐gl 系统要我当地主gl 邪神今日有喜 赔钱,立刻马上! 协约后,影后前任全网追我 抢夺继妹白月光O 仙门第一话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