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60-70

60-7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但冷哼归冷哼,刘彻也知道他的“教科书”必然会包含秦念说的这五点。

再添上忠君、孝道……

等等,这孝算不算儒家思想?

【刘邦:为何无忠孝二字?】

【秦念:朕造反起的家,说忠不是搞笑吗?】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刘秀不认为自己是造反。

王莽才是乱臣贼子。

但看到高祖之名,刘秀很是无奈。

这秦念真是……

怎么这话就不被天幕视为违反规则二?

造反起家不算史实吗?

应是没详说如何造反,故而未被视作史实。

………

如此一来,声誉榜前九的九个皇帝,竟有六人自认行造反之举!

李世民正感叹之际,又想到朱元璋是朱棣的“父皇”。

这朱棣的登基方式竟是如他一般?

【刘秀:不倡忠君,就不怕反贼四起?】

在刘秀看来,王莽这样的人就是因为不忠君,才会成为乱臣贼子。

故而他也会优待王莽篡汉后选择隐居的官吏与名士。

【秦念:哪朝哪代不提倡忠君?哪朝哪代没乱臣贼子?上面那群刷省略号的,不是乱臣就是贼子。】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秦念笑得很大声。

这捧哏捧得真好啊!

………

但凡有得选,朱元璋一定会想办法让秦念别再说话了。

这个疯子大约是因为秦二世而亡,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仅不再相信王朝能够万世,甚至认定王朝无需设法尽量长久。

故而如此肆无忌惮地自认反贼!

【朱棣:倡导忠君尚有反贼,不倡导岂不是反贼更多?】

虽然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第6/18页)

身也是“乱臣”,但朱棣还是不由得发问。

【秦念:看看朕的民心,你觉得以上那些造反成功的皇帝来到我朝,有造反的资格吗?】

【朱棣:……】

朱棣不知道秦念的民心究竟有多稳。

但李隆基排在第二。

这个第二,应是开元盛世的极盛之时。

在极盛之时,造李隆基的反,难度有多高?

“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

如此盛世,尚不及秦念之民心。

无怪乎秦念如此自负。

【秦念:所以朕不需要倡导忠君,你们需要的话大可以在教科书上加“忠君”。】

刘彻冷着脸。

秦念这话说出来,他必然不会刻意在“教科书”中加上忠君之说。

明知这是激将法,他也不可能不中计。

他若是加上忠君之说,岂不就是承认自己不如秦念,需要借此来阻止臣民造反?

何况正如秦念所言:

各朝各代都提倡忠君,实则该反还是会反。

秦亡。

大汉亦亡。

【朱棣:但民心易去。】

现在天幕之上的唐玄宗,其民心甚至高于唐太宗。

此后却奢靡享乐,在极盛之时迎来安史之乱。

朱棣确信:如果唐玄宗加入群聊,若大唐百姓得知安史之乱,其民心必然陡降。

【秦念:前明后昏才会先得民心再失民心。朕若是变得昏庸,那朕不介意百姓造反换个皇帝,一姓哭总好过华夏家家哭。】

【朱棣:……】

果然,这就是个纯粹的疯子。

朱元璋虽暗骂数次疯子,但看向民心榜首之名时,却早已不觉疑惑。

除却秦念,无人有资格占据榜首。

倘若他为民时,有秦念这样的君王……

应不会“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

李世民再度看向李隆基之名。

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奇怪的李姓皇帝。

民心排名比他还高,声誉却在昏君之列。

如今答案出来了。

前明后昏。

贤明之时民心所向,昏庸之时……家家哭。

与李隆基声誉排名相仿的皇帝,皆有民不聊生之时。

【刘彻:既然“忠君”无用,又何必“爱国”?】

刘彻不是乱臣贼子。

他很不喜欢秦念否定忠君之说。

要知道他重用儒家,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倡忠君!

如今却是不必了。

至少可见天幕的汉人,绝无可能相信忠君之说。

高祖已被秦念定论为乱臣,且高祖未能反驳。

刘彻知道高祖为什么不能反驳——

天命异象皆为秦念所否,高祖代秦就是造反,而不是天命在汉。

没有天命,就是乱臣贼子。

【秦念:忠君的反面是造反,爱国的反面却是卖国。在华夏一统的情况下,卖国就是向异族乞怜。宣扬忠君无用,爱国却是华夏存续的基础。】

第64章

又是华夏。

各朝皇帝对于秦念此言并不惊讶。

从秦念过往的言辞中, 诸帝都知道他对华夏的重视。

【刘秀:又为何无“孝”?】

刘秀沉思许久。

既然秦念不认为“诚信”是儒家的思想,那么“孝”也不应算是儒家思想。

【秦念:二凤杀兄囚父上位。他若是孝顺,早就死在他哥手里, 又怎会有惊艳古今的大唐盛世?】

【李世民:……】

若是只有后半句,李世民必然极为欣喜。

但加上前半句,分明就是在说他不孝。

一时间,李世民竟然不知该喜该忧。

倒是李渊给儿子倒了杯茶。

“不孝也好。”

不是讥讽,是在看到如今的大唐之后,李渊发现当初不更易太子才是错误的选择。

建成并非无能的太子,但世民太过出彩。

这是千古一帝。

“阿耶……”

李世民再度红了眼眶。

【刘秀:国在家前,李世民为国舍家,不孝情有可原。若因此不倡孝道, 岂不是罔顾人伦?】

【秦念:你们所在的朝代, 都将子女视为父母的附庸, 就连秦法都认为父母打死子女无需报官。但朕不这么认为,可孝,却不可顺。】

【秦念:子女应有独立的思想,应胜于父母, 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有如此, 华夏才能不断进步更加富强, 而不是沦为孱弱的夜郎国。】

【刘秀:……受教。】

夜郎国这三个字一出,刘秀就明白秦念的所思所想是痛定思痛。

强盛如华夏,却有朝一日沦为异族眼中的“夜郎国”。

“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刘秀已有所悟。

比起孝顺,他也更希望太子胜过自己。

………

看着面露茫然的扶苏, 嬴政按了按额角。

扶苏虽孝, 但嬴政并不希望他这般孝。

子女应胜于父母……

秦念所言, 深得他意。

若有秦念这样的子嗣,大秦的太子早就定下了。

【李世民:县试又当如何?】

秦念的科举制与此时的科举制殊异巨大,且明显优于此时。

李世民继续询问。

【秦念:通过县试的学生十六岁之前可以在县学就读,十六岁之后则可在乡学教学。】

【李世民:若通过县试时已高于十六岁,就不能入学县学?】

【秦念:已经十六岁,就不该留在里学与县学浪费教育资源。若是大器晚成,可设法请人私下教学,或自学成才。】

【李世民:朕明白了。】

李世民已明白原委。

里学是为幼童启蒙,乡学应是更进一步。

十六岁……

就不会影响徭役。

………

通过乡试可入学乡学,可于里学任教。

通过县试可入学县学,可于乡学任教。县学学生限龄十六岁。

嬴政看着天幕,推导剩下的郡试、国试、殿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第7/18页)

国试可推导为通过国试可入学国学,于郡学任教。

这殿试又是什么?

【秦念:县试的试题是语文数学历史,语数难度会更高,历史按教科书出题,旨在让考生粗略了解华夏史。】

【秦念:郡试则由律法替代历史。通过者二十岁之前可以在郡学就读,可在县学教学。】

考虑到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秦念认为考试科目不宜过多。

太多了就对平民不公平。

历史是加强华夏归属感。

而律法,在不能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唯有知法才不会轻易被官吏欺瞒。

【李世民:法……?】

虽然知道秦念是依法治国。

但看到律法替代儒学,李世民还是不由得想到大秦的二世而亡。

有点慌。

【秦念:你朝考的是经文填空、杂文写作、时政策论,这些都可以归纳进语文考试。无非是经文改为百家经典、杂文别考诗赋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华而不实。

李世民欲言又止。

但秦念说得没错,诗赋的确不能治国。

【朱元璋:若是考百家经典,平民学子如何考得过世家子弟?】

正是出身贫寒,知晓平民不易。

朱元璋才会限定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须以朱熹注解为准。

如此平民考生方能与世家子弟相争。

【秦念:县学的语文教科书,每个学派只能取一定比例的内容加入其中。教科书可以按照朝廷的需要在当年的郡试结束后修改,郡试试卷与教科书同步。】

【朱元璋:这倒是不错。】

朱元璋这才明白教科书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学生学什么,还是依照朝廷制定的内容而来。

虽含百家学说,亦不会掺入异端邪说。

考试只考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无需担忧平民学子过于弱势。

【李世民:法家单开一科?】

因秦念没有回答律法一事,李世民再问一遍。

真的要将科举,变成法家之学的依仗吗?

虽说秦念的民心足以说明严刑峻法之弊可解,但李世民还是觉得不太稳妥。

事实上,也不仅是李世民感到不稳妥。

除了本就以律法取官吏的大秦,各朝各代都觉得难以接受。

就算儒家不可取,法家……

就可取了吗?

………

朱元璋却是已经猜到秦念为何将律法作为郡试内容。

他于洪武八年要求各地官府在乡社间兴办社学以教导民间子弟,除基本的识字之书外,便是教学儒家经典,兼读《御制大诰》和明朝律令。

【秦念:一个不通律法的官吏,无法成为优秀的官吏。】

【李世民:有明法科学子相辅即可,应无需精通律法。】

明法科,就是唐朝科举制中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录取官吏的科目。

李世民这么说很有道理。

现代也没要求所有公务员先考个律师资格证书。

但秦念设想的“法律科”也没要求官吏精通律法。

【秦念:精通律法,是指所有具体案例都要知道该怎么判刑,但郡试的法律只需考核与百姓相关的律法管辖范围。】

【李世民:原来如此。】

既然只考核“管辖范围”,考核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这门科目的作用不大,正常的考生都能拿到满分,依旧是语文与数学……

等等。

李世民突然明白秦念设立这一科目的具体用意。

通过郡试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唐官吏。

但只要想参加郡试,就一定会去学“律法管辖范围”。

这是……以民监官?

【刘彻:怎么还有数学?若只是算十几代后有多少宗室,需要从乡试考到郡试?】

【朱元璋:……】

【秦念:桑弘羊这种人才,可以通过数学考上来。数学也是能治国的大学问。】

【刘彻:哦。】

刘彻想起让他和张汤一起被秦念所讥讽的白金三品。

此前他私下找桑弘羊询问此事。

在他说完白金三品的设想后,桑弘羊那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刘彻现在都忘不了。

按桑弘羊的理论,秦念所说的“全民盗铸潮”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经济学,确实是能治国的学问。

桑弘羊接手币制改革才二十日,如何整治混乱的币制就已经有了章程,并开始实施。

【李世民:国试又是如何?】

【秦念:国试在京城举行,通过者三十岁内可在国学就读。国学汇集百家顶级教育资源,当朝重臣亦可在其中讲学,学生三十岁后可到郡学教学。】

【李世民:考试内容依旧是语文数学与律法?】

【秦念:对,但三科分开计算。不计总分,难度可以提到最高。任何一门达到该科录取数量的名次,则算作通过。】

李世民陷入沉思。

语文,以治国策论为重。

数学,选拔的是桑弘羊这样的人才。

律法,即是明法科。

秦念的科举制,就是将进士科、明经科计入语文,剥离儒学特权,计入百家;数学为明算科;律法为明法科。

“该科需录取的数量”,秦念未言,应是由各朝自行决定。

【刘彻:殿试又是什么?】

这科举制极合刘彻之意:

确实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

兼顾教学与取士,又能削弱名门望族。

何乐而不为?

【秦念:殿试,是君王亲自主持的考试。君王可出数题,涵盖各个官职亦或国政。考生可择题而答,由君王决定哪些人可以成为官吏,担任哪些职务。】

【刘彻:采!】

刘彻极喜殿试之说。

所有的考生都是乡试县试郡试国试层层筛选,最终为他所用!

………

武曌眼中异彩连连。

考题可以出数道,考生可择其善者而答。

她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秦念:你喝彩的对象应是殿试的开创者。】

【秦念:武曌。】

【武曌:朕之所创并不像秦皇所言这般完善。】

【秦念:武皇不必自谦,开创的难度远高于完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第8/18页)

元璋心中一震。

他禁止后宫干政,其中当然就有武曌篡位的原因。

对于女子,他也持相当轻视的态度,甚至不认为武曌应该位列声誉榜前九。

然而武曌创立的殿试制度沿用近七百年,朱元璋亦在沿用。

这是开创之功。

甚至到秦念时期,殿试也依旧是科举制中的终试。

抛开偏见之后,朱元璋不得不正视武曌的才能。

【武曌:那朕就欣然受之。】

武曌倒是想说谦辞,她起初说的就是“秦皇谬赞”。

但这句话被天幕判定为谎言,她就只能改为欣然受之。

【秦念:除去殿试,其实还有武举之功。】

【秦念:武曌。】

【武曌:武举?朕未有此举。】

武曌疑惑。

难道是史书记载出现谬误,让秦念误以为她有此功?

【秦念:那就是还没到你有此举的时间。】

原来如此。

武曌试着询问具体时间,然而又被天幕所阻。

【李世民:何谓武举?】

秦念对科举的完善,让李世民赞誉有加。

李世民隐约猜到“武举”是相对于文试的科举,但并不确定,于是追问道。

【秦念:武举当然是选拔武艺出众的人才,也可以逐级选拔,后世在武举中增加了兵法策论的考试内容。】

武曌所创的武举被宋朝沿用,秦念所说增加兵法策论的“后世”就是宋朝。

元朝时武举被废除,朱元璋则于洪武六年恢复武举。

朱元璋神色复杂。

原来他承袭武曌之政多矣。

【李世民:果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后世,武皇亦是大才!】

武曌竟有开创殿试、武举之功。

李世民感慨声誉排名靠前的帝王,果然都有其独到之处。

【秦念:记住你说的这句话。】

【武曌:……】

武曌原本正在斟酌如何回应太宗皇帝的称赞。

可见到秦念此言之后,武曌就只能默然。

她当然明白秦念为何出此言。

【李世民:?】

第65章

秦念这话莫名其妙, 而武曌的沉默则让李世民若有所悟。

这武曌……

难道是介于大唐与赵匡胤之间的一朝?

李世民试图出言相问,果不其然为天幕所阻。

若真是如此……

想到秦念对汉高祖的态度,李世民虽有些怅然, 但对武曌却并无恶感。

大秦之亡,亦不在于汉高祖。

………

李治愈发怀疑武曌的身份。

若非通过天幕的“开放历史话题”与“观众组”成员,李治确定话题轮到武曌之时,他应当也会在“观众”之列,他必然要想方设法询问此事。

倘若“观众”并不能看到天幕,李治无法确定武曌是谁——

那就只能尽诛武姓男丁。

【秦念:再往后,武举就并入科举,在郡试中有专属武举的名额。达到武试要求后按文化成绩排名录取,不入郡学入军校。】

【刘彻:军校?】

【秦念:专门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学校, 无需参加殿试, 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军队。】

各朝皆叹秦念之尚武。

但想到他面临的处境, 也都能理解他为何如此。

【朱元璋:那些往届的国试考生,也能参加殿试?】

朱元璋有此问,是因为秦念的“国学”之说。

既然学生三十岁之前都在其中就读,且已是国学生, 应无需参加下次国试。

【秦念:当然。】

【朱元璋:那参与殿试的考生未免也太多了。】

【秦念:当年通过国试的考生及国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殿试;其余往年通过国试的考生, 君王可提前以书信传题进行殿前试, 合格方可参与殿试。如此,参与殿试的人数可控。】

朱元璋不想算,让老四算。

朱棣无奈。

不过其实不用算。

“国学学子数额可按每年招录人数调整,殿前试亦可由君王确定数额,人数的确可控, 可多亦可少。”

【朱棣:朕观你的科举制, 考生皆可任老师——可是通过乡试即可赋税徭役皆免?】

在大明, 通过院试的秀才及家中两名男丁可免除徭役。

但院试难度不低,每年新增的秀才有限,不似秦念这般欲开天下民智,乡试要求还极低。

朱棣想要知道更多细则。

【秦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在学的学生,本人都不需要服徭役。若名下无田地,就不必缴纳田赋;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已有科举制、且举人秀才可免田赋的各朝都深感茫然。

啊?

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这算什么话?!

【朱元璋:转让田地?考生名下不能有田地?】

【秦念:你什么理解能力?考生要不要当老师,要不要转让田地,都是考生自己的选择。】

【朱棣:即便通过国试,亦不能免数百亩田赋及全家徭役?】

【秦念:有个朝代给举人免数百亩田地的田赋,后来这个朝代能收取赋税的耕地少了一半,你猜是哪个王朝这么自掘坟墓?】

【朱元璋:……】

看秦念的语气,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所说的“某朝”必然是大明!

贪官污吏都该杀,他重视科举才会循古制定下免田赋之权,结果换来的竟是一半耕田被隐匿?

现在看来,秦念之政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考生若是家贫,就去就任老师,无需田地也无需缴纳田赋,可领取俸禄度日!

【秦念:至于免全家徭役,凭什么?免其个人徭役即可,免得其名下突然多出几十个子女。】

【朱棣:受教。】

朱棣亦认可秦念之言的同时,却又见暴论——

【秦念:朕连朝廷重臣家属的徭役都不会免。】

【李世民:何至于此?】

【秦念:这样官吏才有动力设法为万民减轻徭役赋税。二凤,你若是爱民,就不要让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否则只会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李世民:……】

李世民环顾殿内诸位重臣。

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就不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第9/18页)

顾及万民的疾苦。

大唐的赋税是租庸调,即使不免除官吏家属的徭役,亦可以纳绢代役。

但若是不免除徭役,则每次调用徭役的时候,就需要纳绢一次。

………

嬴政扫视殿下诸臣一眼,诸臣皆冷汗涔涔。

他们毫不怀疑,陛下必会效仿秦念之政,重臣家属亦需服徭役。

但没人敢出声反对。

既是惧陛下之威,亦是无法否定秦念之言。

“让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只会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这话对吗?

很对。

………

大秦臣民不敢妄言秦念之过。

其余各朝的官吏就没有这层顾忌,纷纷以暴秦辱骂秦念。

然而黔首听得官吏的骂声,再看向天幕的两位秦帝时,反倒犹豫起来。

让官吏家属同样需要缴纳赋税徭役,算是暴秦?

………

赵匡胤笑着与诸臣否定了秦念之说。

爱民的皇帝不多,群里却不少。

而他现在还不能是。

大宋尚未一统,他的民心排名也不算高。

此时认可秦念的治国理念,恐怕黄袍加身又要上演一次。

………

朱元璋与朱棣商议多时,最终作出决定:

先部分试行秦念的科举制。

大明已有社学,无非是将儒家经典修改为“语文数学”。

若真有效用,再论徭役赋税之事。

【秦念:不过各朝各代面临的情况不同,应按照本朝的情况修改科举制,全部照抄肯定会水土不服,出现反作用。】

“完善的科举制”就是秦念根据各朝科举制的利弊编的。

她无法确定可行性。

这是一个严谨的皇帝聊天群,秦念当然得发免责声明。

她只负责说出理论上弊端最少的科举制,让群成员的剧本有参考对象。

【赵匡胤:此言有理。】

秦念这话说出来,赵匡胤的压力就更小了。

【秦念:老赵你一搭话,朕就想起科举制必须提防的一个问题:作弊。】

这话不是秦念随便找了个由头。

赵匡胤对科举制的完善,主要就是一系列防止作弊的手段。

比如锁院制:确定考官人选后,将考官锁在贡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

又比如弥封制:用纸糊姓名籍贯。

前者如今的公考都在沿用这个办法,后者更是稍微正规一点的考试都在用。

——弥封制起源于武曌在吏部铨选考试中的“自糊其名,暗考定等”。

——吏部铨选指的是分配官职,分配对象是已经通过科举或其他方式获得当官资格的人。

【秦念:作弊的手段层出不穷,反制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但有一点不会错,那就是重罚。参与作弊者皆可杀,直系血亲五代以内不得参考。】

【刘彻:此言朕甚喜,贪官污吏之后,也应数代不得参与科举。】

刘彻见猎心喜。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刑罚。

有的官吏不应以死罪处置,这数代不得入仕倒是极佳的刑罚。

若真有才能出众之辈,亦可用君权赦免其罪。

如此能够增强君权的政策,他如何不喜?

【李世民:朕早已规定刑家之子、工贾异类禁考。这五代……是否过于严苛?】

【秦念:你这规定就不对。】

【李世民:?】

【秦念:五代不得入仕,是因为朕极度厌恶贪官污吏和以作弊破坏科举公平的蠢货。你若是觉得严苛,改成几代都行。】

【秦念:但科举制的目的,是招收有才能的人,为什么工贾异类要禁考?】

李世民没想到他随口提到的工贾异类禁考会引起秦念的注意。

【李世民:防官商勾结。】

【秦念:官吏和军队确实都应该禁止经商。但你可以要求入仕商户必须脱离商籍,甚至要求其大部分家产充公,而不是禁止商户科举。】

李世民当然认可前者,大唐本就禁止军队、官吏及其亲属经商。

可秦念所说的商人之后可入仕,哪怕财产充公……

会不会引发商重于农?

这个问题刚出现,李世民就想起秦念早已就农商问题给出答案: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

赵匡胤面不改色,似乎没将“官吏和军队确实都应该禁止经商”放在心上。

【秦念:手工业者不得参考就更奇怪了,为什么?】

秦念当然知道为什么。

她就是要与李世民的扮演者打配合,把古代科举制的弊端说出来。

李世民一说“工贾异类禁考”,秦念就知道这是要解决士农工商抑制“工商”的意难平。

【李世民:士农工商,四人各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李渊默默放下茶杯。

他觉得接下来要挨骂了。

秦念这人,除了始皇帝嬴政,就没有他不敢骂的皇帝。

没错,这“士农工商,四人各业”正是出自他的诏令。

【秦念: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秦念:看似在抬高“农”,实则是以周礼的尊卑贵贱,将农工商一起贬入尘埃。】

【李世民:……秦国亦抑工商。】

李世民也没想到,他居然不得不学汉武帝围秦救唐。

【秦念:秦汉就没有科举制。你唐朝要碰瓷,也别往大秦身上碰。】

【李世民:朕无此意!】

“理解”碰瓷的含义,指的是故意将瓷往人身上碰,从而讹诈钱财之后,李世民连忙否认!

他只是为阿耶略作辩解。

士农工商之说,并非源于阿耶,而是古已有之!

【秦念:农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服徭役,没钱付束脩,更没资格脱产学习。科举制说是允许农家子参加,他们有参加的能力吗?】

【秦念:倒是工人与商人或许能给子女读书的机会,却被剥夺科举的权力。】

【秦念:二凤,你确定你的科举制是在抑制工商,而不是唯有士族的豪门寒门有资格参考?】

【李世民:朕……】

李世民无法辩解。

绝大多数的农民根本不认字,更别说参与科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独家修复 亡灵法师捡到邪修后 我怎么会爱上公主病?! 重生后首辅火葬场了 不要和会让你哭的男孩子谈恋爱 势不可挡[快穿] 哥哥开门,我是嫂子 我家京郊有片楼 鸾凤何鸣 穿到虫族的炮灰们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