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1/19页)
第81章
【秦念:商品过关时缴纳的关税需明确税率, 不能每个关卡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哪些关卡能够收税也必须明确,任何地方不得私设关卡。】
各朝商人紧盯天幕!
除宋以外,其余各朝的关税都是极为混乱。
作为商人, 他们跨地行商要做最麻烦的事就是打点各关的守卫。
如今却看到有宋一朝,其关税居然是明确公开!
如此一来,跨地行商是赚是赔一算便知!
【秦念:另一种税叫交易税。商人按卖出商品的价格进行交税,税率也应当明确。】
【李世民:原来如此。赵匡胤,你是如何制定税率?】
【赵匡胤: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
【赵匡胤:过税为秦皇所言的关税, 住税为交易税。】
这段税率出自《宋史·食货志》, 没有记载是哪个皇帝定的。
但《文献通考》中记载:
“艺祖开基之岁, 首订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
——宋太祖开国那年,首次制定《商税则例》,(宋朝的)后世君王都奉为家法。
可见商税的制定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功劳。
秦念认为宋太祖的文治被普遍低估, 《商税则例》可以说奠定了宋朝商业繁华的基础。
………
其余朝代的商人眼睛都红了。
这商税就该大宋赚!
如此低额且明确的税率, 若在他们所在之朝, 当有多少利益?
【秦念:朕给你个改进的措施。交易税应针对不同的商品上下浮动,当然,这个浮动也必须足够明确。】
【赵匡胤:如何浮动?】
大宋百姓胆战心惊。
此前战乱之际,各种赋税纷杂混乱,他们饱受其苦。
如今各种赋税总算稳定下来, 他们也习惯了陛下制定的《商税则例》, 实在害怕再生混乱。
【秦念:平民百姓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尽可能压低税率;豪富权贵才买得起的商品,越贵税率就该越高,也叫奢侈品税。】
大宋平民皆松了口气。
显然,这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正相反还要降低他们的税率!
至于豪富权贵,对秦念这话有点异议,但也不算多。
“豪富权贵才买得起的商品”,以及“奢侈品”一词,倒是让他们有些得意。
税率高一点也无妨,要是高到买不起——那就不买了。
反正不是“生活必需品”。
………
刘彻看向桑弘羊,见其正快速记录秦念所言。
他想起秦念此前所言“权贵豪富才会用到的物品,可禁止私营以富国库”,这是对均输平准的建议。
这“奢侈品税”,应当可与均输平准相结合。
【赵匡胤:必遵从之!】
赵匡胤感叹:“这是侠义之风。”
“父皇,为何说秦皇是侠义之风?”
赵德昭不解。
但他现在已经有资格就不解的事情询问父皇。
“劫富济贫,自是侠义之风。”
………
墨家弟子目光灼灼。
他们尤喜这位秦皇!
此时他们正在与服徭役的秦民一道修建学宫。
其实始皇帝没要求他们修建,只是让他们在学宫落成后讲学,并研发后世秦皇所传授的各种技术。
始皇帝还为农家圈定百亩良田研发育种沤肥之术。
但墨家主张兼爱,又怎能坐享其成?
农家弟子亦是与民同修学宫。
两家学说虽有殊异,但经过这数日的精诚协作,已有惺惺相惜之意,刚好往后欲要增加粮食亩产,亦需彼此互通有无。
“这可是墨家兼爱?”有农家弟子问道。
“定是如此。”
墨家弟子皆叹始皇帝不用墨学,但墨家之学竟是为后世秦皇所用。
又因天幕之故,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始皇帝的决策,正如现在的百家学宫。
【秦念:民有积蓄、商道畅通、商税明确,这三者共同奠定富宋的基础。】
【赵匡胤:其实《商税则例》本是防止藩镇擅征商税,与中央争利。如此一来,也能遏制地方坐大,防止其威胁中央。】
赵匡胤道出缘由。
他发现太子对国政多有不解,赵匡胤明白这是因为他疏于对皇子的教导。
既是如此,已是皇帝的德昭必然也多有不解。
但他就不能像太子这般直言询问于自己,否则就是于天幕自曝其短。
赵匡胤将缘由示于天幕,实为教子。
………
赵德昭聚精会神地盯着天幕。
天幕上的言语,正是各朝明君在交流帝王之术。
父皇这段话,则分明是在教导于他。
【秦念:二凤,看好了,老赵这话可是重点,治的就是你朝羁縻之策的遗留问题。】
【李世民:多谢二位!】
藩镇与中央争利,地方坐大威胁中央。
李世民在大唐亡国之因上又添一笔。
“藩镇与羁縻之策有何联系?”
这话他问的是天幕,被规则所阻,显然这被算作后世之君的具体史实。
于是李世民看向诸位大臣。
“臣以为,应是羁縻之策致使异族反叛,后世君王不得不设置藩镇以御外敌。藩镇坐大,致使外强内弱,威胁社稷!”
房玄龄出列道。
李世民颔首。
应就是这般缘由。
温彦博面红耳赤,他没想到羁縻之策的祸患居然还不仅是异族反叛。
………
遏制地方坐大?
刘彻对赵匡胤的商策越发喜爱。
既能富国助他征讨他国,又能内防地方坐大,遏制诸侯。
岂能不采纳?
桑弘羊奋笔疾书,他清楚地知道与商有关的政策最终都会交由他来推行。
张汤原本不喜商事,身为天生法家,他最厌恶的就是官商勾结。
即便陛下欲兴商,张汤也只当陛下是为了国政不得不逐利。
如今他才知道,原来商税竟能强中央弱地方。
【秦念:《商税则例》是华夏第一部系统化的商税法典。】
嬴政看向李斯。
无需陛下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2/19页)
言,李斯已主动领命。
首部商税法典居然不是出自法家,而是以儒治国的宋朝!
李斯不能接受。
【秦念:以律法确定税率,保障商人权益,严禁官吏横征暴敛,同样是抑制官商勾结的手段。】
【朱元璋:这怎么算是抑制官商勾结?】
朱元璋极为不解。
在他看来,商人皆为逐利,唯有大力抑制,才能阻止官商勾结。
岂有以律法庇佑商人之理?
【秦念:就是因为你完全不懂商业,才让你朝比唐朝还穷得多。】
【李世民:……】
李世民实在不觉得这是夸赞。
【朱元璋:请秦皇明示。】
接受大明比大宋穷五倍的现实后,朱元璋现在想做的当然是仿宋以富明。
朱元璋急于想要了解其中内情,就只能好言相问。
【秦念:朱八八,假设你是商人,如果官吏可以随意欺压你,你想要自保并赚取收益,你会怎么做?】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武将、皇帝。
唯独没当过商人。
【朱元璋:……寻求庇护。】
但这个结论不难得出。
朱元璋只觉头脑骤然清明。
原来打压商人的结果,其实是逼迫商人行贿!
【秦念:没错。商人只有寻求庇护,花钱买平安。抑商越狠,官吏的贪腐就越严重。】
【朱元璋:……】
【秦念:只有将“官吏庇护”改为“国家庇护”,以国之律法庇护商人行商,他们就不会被迫行贿,从而有效抑制贪腐。】
【朱元璋:朕竟不知此事,为何也没有臣子提醒朕?】
朱元璋问完之后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想到了汉朝的盐铁之议。
君臣的利益并不一致。
【秦念:清正廉洁的官吏,没有商人会想不通去贿赂他们,他们也耻于言商。而贪污受贿的官吏,又怎么可能会把致富之策告诉你?】
【朱元璋:……】
朱元璋扫视群臣。
他无法分辨这些臣子哪些是耻于言商,又有哪些是以此为“致富之策”。
【朱棣:宋朝已用律法庇护商人,为何贪腐之事亦未绝?】
【秦念:认识“抑制”这个词吗?知道“抑制”是什么意思吗?】
抑制,是约束压制。
不是禁绝。
朱棣连忙继续发问。
【朱棣:当如何禁绝官商勾结?】
【秦念:只要有利可图且利益高于风险,就一定会有官商勾结,我朝也只能做到尽量抑制。】
【秦念:而抑制之法,无非就是降低商人勾结官吏所能获取的利益、提高受贿官吏和行贿商人被抓且重判的风险。】
官商勾结之问题,刘彻此前就问过。
秦念的回答是“多培养张汤”。
想来这指的就是培养更多清廉的法家官吏,以“提高受贿官吏被抓且重判的风险”。
刘彻对秦念的说法接受良好——
由官吏来庇护商人,商人就会行贿给贪官污吏;
以国家律法庇护商人,那商人行……那就是国家来收取商税,这钱就是归他刘彻所有!
【朱棣:谢秦皇指教。】
赵德昭现在知道父皇为何对秦念那般看重。
这位帝王虽不在声誉榜,其治国才能却极有可能是诸皇之最!
………
各朝各代的君王亦尽皆醒悟。
抑商,实为迫使商人行贿,实为富官吏以穷国家!
如今秦念尽道抑商之弊与扬商之利,再无君王轻视商业。
收取的商税足够高,就可以降低农民的赋税以及“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这才是真正的利民。
商业、工业、农业,这三业果真是互相促进。
【秦念:而老赵另一项遗泽后世的开商政策,是打破坊市制度,允许商铺临街开设,取消宵禁形成夜市。】
正式立法全面允许临街开设商铺的是宋仁宗,但宋太祖赵匡胤是率先拆除坊墙,允许百姓随便摆摊开店的皇帝。
于是宋朝的零售业得到空前发展。
甚至还因“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行为过于普遍,把赵匡胤的皇家仪仗给堵在了大路上。
好在宋太祖的脾气相当不错,被堵在路上就只是把通利坊占道的民舍给拆了。
——宋朝汴京的通利坊是核心商业区之一。
这商家占道经营的问题,真就是古今共通。
【李世民:朕将即刻废除坊市制!】
这个好改,李世民迅速作出决定。
不就是允许商铺临街开设?
既然是善政,那就当场学。
至于取消宵禁,那还需要另行商议,以谨防动乱。
【赵匡胤:朕没有取消宵禁,只是缩短宵禁时间,允许早市、夜市的开设。朕也只在京城予以解禁,其余地区是否也应如此?】
赵匡胤被夸得有点慌。
其实唐朝时期江淮地区就已有草市,只是仍旧受到官府限制。
不过他确实明令将草市纳入商税征收之列,若秦念是以此认定是他打破坊市制,倒也不算错。
赵匡胤此前从未想过这种本意为获得更多税收的做法,会被秦念视作遗泽后世的功绩。
不容易——
这位后世秦皇此前说的最多的,可全是“遗祸后世”。
【秦念:你缩短的程度已经算得上取消了。至于其他地方是否解禁,当然要视当地经济与治安情况来决定。】
【赵匡胤:如此甚佳。】
赵匡胤决定等到此次天幕结束,就与群臣商议哪些地方可以解禁宵禁。
届时择一二先行尝试。
【刘彻:废除坊市,又如何确保商人不会欺瞒伪诈?】
这个问题是桑弘羊问的。
刘彻予以转述。
………
这个问题赵匡胤也想知道答案。
只是被夸得受宠若惊,他一时间没想起打破坊市制度后带来的问题。
与商税同样与日俱增的,正是商户诉讼案!
《宋刑统》中虽然有惩罚行滥短狭而卖者的条文,但商户相关的诉讼案就是越来越多,欺瞒伪诈者屡禁不绝。
【秦念:设立专职部门。设两个,一为市监部,二为城管部。】
第82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3/19页)
【刘彻:两个?】
刘彻能理解设立专职部门管制欺瞒伪诈行为, 可为何要设立两个?
市监部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监管市场。
这城管部又是何意?
【秦念:市监部,专门管理市场。坑蒙拐骗伪劣产品, 都由这个部门鉴定处罚。为防该部门以权欺商,也必须出台明确的商法】
【赵匡胤:城管部又是何意?】
【秦念:临街商铺违规搭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垃圾乱丢乱扔……老赵,你的汴京街道,已经快被占得连皇家仪仗都过不去了吧?】
【赵匡胤:……】
赵匡胤怀疑秦念能看到他的汴京!
现在汴京就是很繁华,繁华到大街一日窄过一日。
【秦念:继续放任,明年你的皇家仪仗就会被堵在商业区的大街上,你一怒之下怒了一下,把占道的民舍给拆了。】
【赵匡胤:……】
赵匡胤的沉默,既是无奈于他应是第一位因这种理由被堵在街上的皇帝。
更因骤然上升数十位之多的民心。
他明明还没被堵在路上!
【刘彻:皇帝被堵在大街上只是怒了一下?】
刘彻惊叹。
赵匡胤究竟是怎么忍住不杀人的?
一怒之下就怒了一下, 只是拆了占道的民舍?
这性情未免太过仁懦。
【赵匡胤:咳。城管部就是整治这三类问题?】
赵匡胤纯属转移话题。
他确实过于纵容商铺摊贩。
实在是商税收得太多了。
若是过于干涉就有可能导致商业萎靡, 一旦商税减少, 又如何支撑得起北伐的巨额消耗?
【秦念:由于问题越来越严重,后世宋帝专门就这三类问题成立了类似于城市管理部门的街道司,但整治失败。】
成立街道司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
庙号都带上“仁”字了,整治失败那是必然的。
【赵匡胤:……】
【刘彻:嗤。】
【李世民:这是为何?】
李世民连忙发问。
他已决定效仿宋朝兴商, 但不愿有朝一日, 自己出行也被堵在大街上。
同为爱民之君, 届时他也不可能对这些商贩严加处置。
后世宋帝为何整治失败?
他会不会步其后尘?
【秦念:给摊贩划定摆摊区域、以及禁止倾倒垃圾这两部分成功了,因为街道司处置得了小摊小贩。】
【赵匡胤:……】
赵匡胤已经猜出后世宋帝整治违建为何会失败。
【秦念:汴京临街的商铺,哪个背后不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小小的街道司敢动他们吗?】
汴京各大商铺背后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
赵德昭时期的权贵豪富们还不了解秦念,就算被点出此事也无动于衷,甚至窃笑。
没错, 他们就是权势滔天。
要动他们的商铺, 小小的街道司也配?
………
赵匡胤时期占道商铺的后台们, 却是个个面色难看。
看过三次天幕话题的他们深知秦念的能耐。
凡是秦念点出来的问题,大多会有解决之法,且解决的办法往往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办法。
【李世民:你朝竟然允许官吏军队经商?】
【赵匡胤:……】
【秦念:其他还没放宽官吏军队经商的朝代,看到了吗?这位宋太祖被堵在大街上过不去,就是前车之鉴。】
赵匡胤苦笑。
【赵匡胤:还请秦皇教朕处置此事。】
【秦念:官吏与军队绝对不能经商,这是底线。你的纵容只能获利一时,但后患无穷:大宋变大怂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赵匡胤:朕是不得不为。】
秦念沉思片刻,发现赵匡胤这话没错。
宋太祖的确是不得不为。
以黄袍加身这种方式登基,就必然要让利。
比如其他朝代都是严令禁止官吏和军队经商,但看《宋史》看到的官员因经商受罚,都是因为经商方式违规,而不是经商本身违规。
兵变篡位却能稳坐皇位并完成中央集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原因。
说是共治,其实就是让利。
放开商业限制,就是让利的一种。
如此一来,宋朝的官吏军队经商问题,就很难进行处置。
大宋尚未一统,此时大刀阔斧改革,显然不是时机。
【秦念:短期方案,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
除去宋朝,各朝皇帝皆是不解。
既不解赵匡胤为何说允许官吏军队经商是不得已,也不解何为以毒攻毒。
【秦念:既然小小的街道司管不了这些贵人,那就让更贵的人来管。让太子和宰相兼任城管部正副部长,看看谁家的商铺敢把这两位的脸面踩在脚下。】
【赵匡胤:谢秦皇相助!】
此时的太子赵德昭,与就在不远处的宰相薛居正都无言以对。
他们成“毒”了?
不过后世秦皇说话就这样,经常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这不算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秦念最后那句话绝的是他俩的后路。
“看看谁家的商铺敢把这两位的脸面踩在脚下。”
待城管部创立,他们兼任正副部长之后——
汴京再有违规搭建的商铺,那就是踩他们的脸面。
天下人共鉴之!
此时占道商铺背后的贵人们同样无言。
就知道这秦念不是个好相与的皇帝!
但比起这赤裸裸的阳谋,更令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这仅为“短期方案”。
只是不违建,他们勉强可以接受。
长期方案又会是什么?
“官吏与军队绝对不能经商”?
这触及他们的底线!
【刘彻:何为长期方案?】
大汉明确禁止官吏经商,也不会放开这一限制,刘彻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他就是纯粹想知道秦念还能有什么谋划。
这以毒攻毒之法就很不错。
以后有些不好办的事情,就可以这么办。
【秦念:官吏军队及其亲属经商,必须上报家族资产及经营状况。市监、税务等部门给予重点关照。一旦查出不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4/19页)
从严从重处置。】
宋两朝经商的贵人脸色骤变!
若是直接禁绝他们行商,他们还能互相勾结抗法,甚至是造反。
但秦念此法却极为微妙。
如何“从严从重”?
“严重”到什么地步?
若触及他们的底线,皇帝只需略微放宽,就可以轻易瓦解他们的“联盟”。
放宽还是从严,皆在皇帝一念之间。
且皇帝查的是“不法”,有理有据!
【赵匡胤:秦皇大才!】
这不是秦念的长期方案。
赵匡胤心知肚明。
这不过是过渡方案。
秦念的最终目的,必然是禁止军队与官吏经商。
隐而不言,是因为天幕为天下可见。
只是不知德昭是否能察觉此事。
民心的上升就是赵匡胤的底气,他已无需如此前那般隐忍——民心越高,百姓被煽动造反的可能性就越低。
………
赵德昭并没有看出秦念的言外之意。
但他记住了秦念此前所言:军队与官吏绝对不能经商。
他绝不会让大宋变成大怂!
他习惯隐忍,也知道父皇为何称不得不为。
此时不是禁绝军队与官吏经商的时机,那就先按父皇所支持的“长期方案”来做。
………
亲属?
刘彻意识到一个问题:
大汉禁止官吏经商,却没有禁止官吏亲属经商。
这上报资产与经营状况,及重点关照从严从重,可都是处置官商勾结的好手段。
察觉“亲属”问题的也不止刘彻一人。
【秦念:除去官吏军队之外,全民皆商其实是件好事。你朝后期农民皆半耕半商,正是极富之时。】
【赵匡胤:竟是这般?】
赵匡胤难得看到后世宋帝的好消息。
【秦念:富宋的根源,就源于你定下的国策对工商业足够友好。而某朝穷到开历史的倒车,正是因为将你的政策全部推翻。】
【朱元璋:……朕亦有沿用宋制之处。】
【秦念:你先打住,你沿用的方式跟二凤学刘彻似的,是赵宋绝对不会承认你这个逆徒的程度。】
看到朱元璋说沿用宋制,秦念想到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大明宝钞。
虽说宋朝的交子在后期也崩了,但前期作为高效的支付工具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明宝钞的作用,大概就是帮朱明割了一轮百姓的韭菜,还是用律法强行割取。
【李世民:……】
【刘彻:哈哈哈。】
【朱元璋:……】
【赵匡胤:……】
赵匡胤在忍笑。
怎么说朱元璋都是后世的皇帝,他得罪不起。
朱元璋一朝能比大唐还要穷,被秦念认定为“开历史的倒车”。
赵匡胤想不出他是怎么学的宋制。
再想到唐太宗学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最终学成了在大唐疆域之内分封藩属国,埋下安史之乱的隐患……
赵匡胤就更想不出朱元璋是怎么学的。
【秦念:既然说到工商,那就不得不提你朝废除工匠世袭制度。】
唐朝就有官府支付报酬雇佣的工匠,叫做明资匠。
但明资匠的数量极少,绝大部分还是无偿且强制劳役的轮番服役制。
而到了宋朝,工匠开始从强制无偿服役制转变成雇佣制,这也是宋朝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农民可半耕半商,商人得到保障,工匠被赋予自由身。
这是封建时代平民百姓上升渠道最开放的时代。
只可惜赵光义及其子孙实在太废,未能守护这难得的正向变革。
元朝灭宋,就将这些政策全部推翻。
明朝代元之后,更多的是继承元朝的制度。
【李世民:废除世袭?朝堂又如何征用匠户?】
李世民疑惑。
若是废除世袭制度,朝廷需要征用匠户但匠户数量不足又当如何?
【赵匡胤:给以雇值。】
【李世民:……】
李世民沉默了。
之前秦念说宋富于唐三倍,他其实没有意识到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如今赵匡胤一句“给以雇值”,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大唐的贫穷。
没错,李世民只略作心算,就确定如今的大唐给不起雇值。
此刻他的民心跌到了第五位。
而原本民心仅为中上游的赵匡胤,其民心已然跃居前三十。
………
赵匡胤知道自己的民心为何涨幅如此巨大。
比如不久前才收取江南,江南百姓的民心必然处于极低点。
然而秦念不断言及他的爱民政策,新增之地的民心就随之迎来骤增。
………
刘彻也注意到了李世民与赵匡胤的民心变化。
李世民的民心下降,应是唐朝的匠户看到宋朝匠户有雇值,对李世民产生了不满。
不只是唐朝的匠户不满,群里秦汉唐各帝、武曌、朱元璋、朱棣的民心也都有下降。
呵,民心。
刘彻本欲讥讽一番民心的不知足,却又看到了稳居首位的秦念。
“……哼。”
【秦念:钱给够,自然多的是百姓愿意从事工匠行业,国家就不会缺工匠。】
秦念“贴心”地予以补充。
第83章
【李世民:朕当效仿宋制富国, 届时亦会效仿宋朝善待工匠。】
李世民想起秦念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不去改变农民的苦,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如果这叫做爱民,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强制工匠世袭, 亦是虐民之举。
当李世民作出承诺,他的民心就又回到第三。
这是大唐百姓对他的信任。
他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秦念:将服役制改为雇佣制,换来的是大宋工业的迅速发展:铁产量超唐朝六倍有余、丝织业两倍以上。】
【李世民:朕今日方知抑工之弊。】
大唐对匠户的管理沿用的是以前的制度,李世民从来没觉得有哪里不对。
甚至认为匠户世袭服役于国有益。
可见到唐宋的差距,李世民也就明白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5/19页)
念为何执着于提高工商的地位。
宋朝疆域远少于大唐,却能三倍富于大唐。
【秦念:工商业的发展带动造船技术的迅速迭代,为海上贸易奠定基础。】
【秦念:开宝四年,赵匡胤在广州设立华夏史上第一个专职海关机构:市舶司。】
唐玄宗时期就有“市舶使”,但这只是“使职差遣”, 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专设部门。
其形成主要是被动应对外国商船来唐。
而宋太祖设定的市舶司, 则是将海外贸易直接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秦念不得不感慨宋太祖有着长远的眼光。
【赵匡胤:海外贸易?】
【秦念:在你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 后世宋帝积极推进造船业的发展。又将招揽外商定为国策,派遣官员主动出使南海诸国,与数十国建立海上贸易。】
海上数十国?
秦汉两朝的皇帝此时意识到他们对世界有误解。
世界有极,而极内有着诸多国家。
【秦念:而这海上贸易, 能为大宋贡献五分之一的财政收益。】
只占财政的五分之一, 看起来似乎不多。
但宋朝财政的五分之一, 是大明全年的财政收益!
朱元璋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比大宋穷那么多。
为了防治倭寇,他撤销泉州、明州、广州三大市舶司,严禁濒海居民及守备将卒私通海外诸国。
如此施为,是因为“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且张士诚、方国珍诸贼残部都入海与倭寇纠集袭击沿海地区。
朱元璋曾以为这项政策正确无误——
在得知海上贸易的收益能与全国财政持平之前。
“老四……朕是不是错了?”
朱棣想要为父皇辩解, 最终却是讷讷不能言。
待他继位, 他不可能延续父皇海禁之策。
朱元璋没有再问,也没有在此时取消海禁。
他已经做好被秦念讥讽的准备。
届时,想必秦念也会给出治倭之策。
【赵匡胤:朕不知海上贸易巨利至此,多谢秦皇相告。】
赵匡胤叹道。
他设立市舶司时,只知海外贸易有利益,却真不知巨利到这般地步。
否则必然会更加重视。
如今秦念提前告知此事,他就知道应尽快兴修海船、招揽外商。
【秦念:工商业说得差不多了,那就来说说你的《宋刑统》。】
“朕应会被讥讽抄袭《唐律》。”
赵匡胤叹道。
没错,大宋《刑统》的律文几乎就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只是将敕令格式与律文合编,形成律令并行,并对部分条文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