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30-140

130-14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但此时秦念说道的是朱棣为粉饰造反篡位而改史。

刘彻未曾改史,自是能理直气壮予以嘲讽。

“陛下,明帝亦是后世皇帝,此前还详谈制造楼船之事。此时与之交恶,倘若再有事务需要询问明帝,就难以得其详解。”

卫青只得再次提及楼船之事,寄望于陛下依旧会因此慎言。

“朱元璋朱棣所知,秦念亦知;他们不答,秦念自会作答。”

刘彻是领楼船之情,但他数次忍下讥讽朱祁镇,已然偿还此情。难道还要因为区区楼船,此后就只能保持缄默不成?

卫青知陛下心意已决:“陛下圣明。”

确定陛下俨然是以讥讽其他皇帝为乐,卫青也只得退而求其次:

后世皇帝中,就以那位秦皇最为促狭,只要陛下不是与她争执,他就无需再劝。

【秦念:就是整张脸非常狭长,下巴向前异常突出,比上颚长出一寸多,宛如一个鞋拔子——哦,也叫猪腰子脸。】

【刘彻:哈哈哈……】

发出笑声的远不只是刘彻。

只是其他皇帝多少都有了心理准备,没有让笑声现于天际。

【朱元璋:朱!棣!!】

【朱棣:父皇面如满月,绝非这般模样,乃是后世误传!】

太子朱棣深感绝望。

他知道父皇处置不了这个未来的朱棣,但能处置他。

朱元璋的确是怒火中烧。

老四篡位也就罢了,篡位之后改史却反过来牵连他这个开国皇帝!

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秦念:为了迎合明帝对太祖的神化,大明画师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神化力度,比如说把刘邦左股上的七十二黑子画在你的脸上。】

有种说法,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现存的画像中多为面部圆润、五官匀称的形象,鞋拔子脸应是清人对明太祖的抹黑。

但嘉靖年间进士的官员张瀚《松窗梦语》中有这么一段:

“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这就足以说明在明时,明太祖在民间就已经“变了模样”。

也有人觉得鞋拔子脸是朱元璋的审美。

根据成化年间进士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是朱元璋不喜欢写实风,只嘉奖了“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的画工,并将这幅画“传数本以赐诸王”。

但朱元璋喜欢的是“加穆穆之容”,也就是更加端庄严肃,且需要“稍于形似”。

张瀚在武英殿看到的明太祖画像也是“面如满月”,显然朱元璋并不喜欢鞋拔子脸。

【刘邦:噗嗤……】

刘邦本是不欲公然嘲笑后世帝王。

但秦念这话让他实在是没忍住,甚至没能做到掩饰笑声。

一张鞋拔子脸上有着七十二颗黑子……

这脸还能看吗?

【朱元璋:朱棣!朕无需你再澄清朕的长相,这七十二黑子不如点在你的脸上!!】

【朱棣:儿臣真的知错了!】

朱棣已经不知道自己认错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之后还要认错多少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6/19页)

早知改史的后果如此严重,他绝对不会行这般之举!

他改史的目的是美化自己的名声。

可如今看来,改史的结果却是让他声名狼藉,甚至连带父母兄弟一起被野史编排。

【秦念:因为著名的“洪武三十五年”事件,还有野史称你没有死在洪武三十一年,而是被朱棣囚禁了四年,亲自将皇位传给了他。】

至于这个野史其实出自后世的某种文学,群里的打工人们肯定都心知肚明。

秦念就是乐于迫害这位需要装作不知情的朱元璋扮演者。

【朱元璋:……】

朱元璋没有再在天幕上发怒。

他正在让宦官取来马鞭。

“父皇!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

朱棣连声为自己辩解:“儿臣绝不会犯下此种大错,错在天幕上的朱棣,并非儿臣啊!!”

众大臣皆不敢侧目,也不敢表露出丝毫情绪。

陛下和太子,他们都得罪不起。

【朱棣:绝无此事!朕甚悔矣,是朕不知改史的后果竟然严重至此!】

朱棣悔不当初。

野史野到这种地步,朱棣已经不敢想父皇将是何等暴怒!

【秦念:这囚禁四年,加上你不断在史书中编造大量“我爱我爹”“我爹爱我”的内容,于是衍生出了你和你爹存在不伦恋的野史。】

秦念初次看到网上这个说法时,那叫一个深受震撼。

这个说法不算普遍,秦念拿出来说,既是为了迫害朱元璋父子,也是为了将著名的沟子文学与朱棣的改史联系到一起。

迫害得越狠,各朝剧本中皇帝改史的可能性就越低。

【朱元璋:?????】

【朱棣:这就是伪史!朕实不该改建文年号,父皇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崩!!!】

朱棣整个人都麻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因私愤改年号,却会引出这般……野史!

编造的父子情,也只是为了伪作父皇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是自己。

怎么到后世就传成了这副模样?!

………

“逆子!”

太子朱棣被他的老父亲拎着马鞭追得到处乱窜。

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朱棣清楚这段野史绝对会换来“大杖”,坚决不能受!

洪武朝的官员皆注视天幕,不敢分出半点眼神给这对尊贵的父子,更不敢露出肃穆之外的神情。

想想三族,自己绝不能神色异常!

………

“陛下!臣想起一事!”

卫青早已做好预案,一看到这“不伦恋”之说,就立即出言吸引陛下的注意力。

以免陛下在此时于天幕出言。

“何事?”

刘彻亦是心惊。

倘若没有大将军出言,他的“采”字就要脱口而出。

届时秦念极有可能又提及邪说。

故而卫青只是说出一件小事,刘彻也状似认真考虑。

涉及这种内容的野史,他绝对不能参与其中!

【秦念:而这不伦恋又衍生出另一知名野史——沟子文学。】

第134章

沟子文学其实算不上野史, 只能说是个梗。

出处在于2024年1月19日某乎用户对问题“朱元璋为什么保留他做过乞丐的历史”的回答。

秦念初见沟子文学时,甚至都不是这个回答。

因为这个梗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从那一个回答发展成了“知名文学”。

历史圈无数皇帝以及不是皇帝的名人惨遭毒手。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沟子文学纯属恶搞, 秦念的目的也只是强化改史的后果。

只需要委屈群里的明太祖就行,不用牵连他人。

【朱元璋:……】

朱元璋终究是老了,没能追上这个逆子。

看着天幕上的“沟子”之说,朱元璋脸色骤变。

因为他“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居然是……

【秦念:就是说你在那个老百姓都吃不饱的年代,却能乞讨三年养活自己,是因为……卖沟子。】

【刘邦:嘶……】

【刘彻:哈哈哈哈哈!】

【赵匡胤:咳咳……】

【武曌:……知名野史?】

武曌这声意味深长的“知名野史”,当然是故意为之。

她没忘记朱元璋故意说出她曾是太宗皇帝的妃嫔,以及豢养面首之事。

虽然秦念也没帮她瞒着,但武曌知道秦念只是促狭, 而朱元璋则是满怀恶意。

如今朱元璋因朱棣改史被编造这般伪史, 武曌当然要回报一二。

………

李世民突然觉得后世针对自己的虎狼之词算不得什么。

自家不会再发生的伦理问题, 相比朱元璋的野史,那也不算事。

但李世民还是三缄其口。

在这种话题,他不希望任何人注意到自己。

【朱元璋:朱!棣!!!!】

朱元璋已经要被气疯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朱棣的改史, 受害最深者竟然是自己!

太子朱棣又窜出数丈开外, 确保父皇不能在暴怒之中拿鞭子抽到他。

此刻父皇动手, 必是没轻没重!

【朱棣:这野史是假的!皆是朕改史之过,后世之人,不应谣传伪史!!!】

朱棣是真真切切知道错了。

早知如此,他必然不会再更改史书哪怕一个字!

正史不够正时,野史竟会发展至此!

【秦念:你朝改史改得朕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故而朕也无法阻止野史疯传。得你本人亲自认证, 才能修正后世的史书。】

【朱棣:……】

朱棣沉痛地闭了闭眼。

他甚至不能让秦念别说了。

本朝的史书, 他还能直接让史官改回来。

但后世的史书,真就只能通过天幕进行修正。

从秦念谈及明帝早逝的猜测来看,她确实难辨明史真假。

连她这般博学之人都难辨真伪,后世的百姓就更容易相信野史与伪史。

朱棣清楚现在的窘迫,都是他改史之下的自作自受。

………

朱元璋看到窜出老远的朱棣,知道自己确实老了,追不上这个逆子。

于是停下脚步,在太子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7/19页)

掩喜色时冷声道:

“来人,拿下太子!”

朱棣:“……”

终究是在劫难逃。

但这些事真不是他干的!他也不会做!

他都已经被立为太子,又何必改史?

朱棣暗自抱怨之时,又想到若非“明成祖朱棣”位列声誉榜前九,自己也不会被立为太子。

这难道是承其利,就必承其害吗?

【秦念:比如你那集伪史之大成的《奉天靖难记》——朱允炆,作为当事人,你也可以积极出言辟谣。】

《明实录》中许多内容与《奉天靖难记》相仿,秦念也不知道朱棣是先篡改前者再让人写出后者,还是后者书成后再要求史官照着改前者。

相比起来,前者的改史力度比后者略逊一筹。

所以秦念拿后者说事。

【朱棣:……】

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朱棣希望《奉天靖难记》这本书就此消失于世上。

史上有那么多史书遗失,为何就不能多这一本?

偏偏就流传到了秦念时期!

【朱允炆:?】

骤然被提及,朱允炆第一反应自然是茫然。

但仔细看——

《奉天靖难记》。

朱允炆嘴角抽了抽。

他已经决定依照皇祖父的诏令禅让于朱棣。

有皇祖父的诏令,此番禅让之后,朱棣也应会善待于他。

——既然朱棣才是皇祖父亲口定论的太子,那么自己对他就已无威胁。

这辟谣之事,他还是保持沉默为佳。

【秦念:因为太子朱标多次行为失道忤逆朱元璋,朱元璋就责备他。朱标对他有怨言,就在宫中行诅咒之事,还招募了三千私兵。朱元璋想要改立你为太子,朱标得知后派人日夜监视朱元璋?】

【朱元璋:并无此事。】

看着被擒下的朱棣,朱元璋竟是被气笑了。

“儿臣绝无此意!这、这就是那个朱棣欲定自己为正统,才会编造此言!”

朱棣连声认错!

然后挨了一顿抽。

从挨抽的力道,朱棣感觉得到父皇留了手。

——朱元璋不可能真对太子下重手。

但朱棣还是哭天喊地不断求饶。

有着丰富的挨抽经验,朱棣清楚自己要是一声不吭,父皇必然怒火难消。

【朱棣:天幕出现之前,父皇并没有改立朕为太子之意,相关内容皆系朕所伪造!】

朱棣不仅承认秦念所说的是伪史,连带着相关的所有内容也一起否定。

他可太清楚自己都编了些什么伪史。

一并否定的目的,就是希望秦念不要再提及相关内容。

然而秦念并没有顾及他的想法。

………

秦念不仅不会顾及朱棣的想法,甚至认为朱棣的扮演者在配合她讨论这部分内容。

迫害朱棣的同时还能迫害朱允炆和朱元璋。

这叫一举三得。

【秦念:都是伪造?所以朱元璋重病时要召你回京改立你为太子,你都已经到了淮安,朱允炆却矫诏让你返回藩地,也是假的?】

【朱允炆:……】

朱允炆早就猜到朱棣会编造此事。

果不其然。

但世事无常,因天幕之故,燕王朱棣竟然真被皇祖父改立为太子。

【朱棣:是!】

朱棣眼一闭心一横,迅速承认。

早认早结束。

他现在只求这个话题尽快说完。

秦念总不能拿他改过的史书说上两个时辰!

【秦念:“矫诏令上归国,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写得这么情真意切,居然是假的啊。】

【朱元璋:……】

【朱棣:……】

朱棣愈发绝望。

他知道现在还只是开始——他在《奉天靖难记》里编造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秦念:既然朱重八就没想换太子,那你大哥朱标岂不是很冤?书中记载他因朱重八偏爱你,对你产生猜忌,还经常拉着晋王朱棡一起诬告你。】

《奉天靖难记》这本伪史并不是一无是处。

秦念常在网上看到朱标有多么友爱弟弟,说朱标要是活着,朱棣肯定不会想要造反。

可只要看这本书里朱棣是怎么造朱标的谣,就知道朱棣对朱标并没有多少敬重。

关于朱标友爱的对象,正史中明确记载的是“秦、周诸王”,有晋王朱棡,还有朱文正、李文忠及沐英这些人。

不包括朱棣。

当然,也有可能是朱棣没犯过错,不需要朱标替他求情,又或是朱棣把自己犯的错都给删了。

不过朱棣造朱标的谣,已足以作为“朱棣不服朱标”这种猜想的旁证。

………

朱棡:“……”

就很绝望。

不是绝望于自己被造谣,而是绝望于造谣他的老四是现在的太子,未来的“明成祖”。

他甚至知道老四为什么造他的谣——

朱棡确实和大哥关系更好,当初他被人告发有异谋时,是大哥“为涕泣请”,父皇才赦免他。

自此以后他就改过自新,变得恭敬谨慎。

他既曾有异心,又与大哥关系极佳。

结果现在太子变成了老四!

——其实朱棡用不着绝望,洪武三十一年他就先于朱元璋离世。他要是活着,朱棣起事的难度必然陡增。

——《明史》记载:“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朱棣:……大哥确实猜忌朕,但并无诬告之举。】

秦念知道朱棣的扮演者为什么采纳“猜忌”这部分记载。

《奉天靖难记》中有一段蓝玉对朱标所说的话:

“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度,恐此语一间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

行文逻辑是朱标因蓝玉的话开始猜疑朱棣。

当然,这段话一看就是朱棣在给自己脸上贴“得人心”“君人之度”“天子气”之类的金。

由于朱元璋的儿子中带兵能力最得他认可的就是朱棣和朱棡,秦念有理由怀疑朱标哭着为被告“有异谋”的朱棡求情,就是为了制衡朱棣。

所有合格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8/19页)

太子都会猜忌优秀的兄弟,尤其这个兄弟有藩地能带兵,能够威胁自己。

不猜忌的只有傻白甜,而傻白甜绝对不是合格的太子。

【朱元璋:朕竟不知你与标儿不和。】

朱元璋叹道。

他若是提前知晓此事,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就必然会设法处置这一隐患。

但朱元璋却还得为此感到庆幸。

正是因为不知,才会让老四有“靖难”的机会,掀起内乱篡位登基。

朱允炆和老四的差距太大了。

此时抽了太子一顿,朱元璋的怒气也削减许多。

【秦念:正常,唐太宗也不知道两儿子在私底下斗得你死我活,朱棣可比李泰更会隐忍。】

【李世民:……是朕偏心之故,非承乾与青雀之过。】

又被提及。

涉及承乾和青雀,李世民只能出言解释。

【朱元璋:朕未曾偏爱老四甚于太子。】

【秦念:李泰属于二凤的偏心滋长了他的野心,但这位永乐大帝不一样,他就是狼子野心。】

既然朱棣的扮演者承认“猜忌”属实,秦念就知道按群里的设定,朱棣就不是被朱允炆削藩逼得造反,而是早有反心。

秦念当然要配合朱棣的剧本。

《明史》记载,和尚姚广孝被相者袁珙定论为“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姚广孝对此大喜。

“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姚广孝到北平住持庆寿寺之后,“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这时朱元璋还没死,显然朱棣不是因为削藩才有反心。

明朝的人也不觉得“朱标不死,朱棣不反”,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就写朱棣之所以“语甚合”,是因为姚广孝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

白帽子王,就是皇。

【朱元璋:……】

朱元璋再次瞪眼。

这老四!

藏得挺深,他竟是半点都没看出来。

按老四的说法,标儿早就猜忌他。

朱元璋曾经以为他的子嗣都非常友爱,才会觉得藩王能拱卫京师。

如今看来,完全就是老大老四藏得太深!

【朱棣:……】

“永乐大帝”,朱棣很喜欢这一称呼。

但秦念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朱棣就只能沉默。

朱棣改史就是想掩盖“狼子野心”,塑造被迫靖难的形象。

假装自己并不是想造反,只是想靖难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

是朱允炆自焚,在诸王及百官的再三请求下,自己才不得不继承大统。

结果后世是一点都没信,直接认定他是狼子野心、篡位登基。

朱棣再度后悔不该改史——

百害而无一利!

【秦念:朱重八,可能就是因为你不偏爱朱棣,他才会努力编造你偏爱他的伪史,被后人戏称“明太祖诈尸传位明成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越缺什么越要强调什么”。】

第135章

朱棣编造“燕王仁孝, 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工吾所属意”、“朕欲建燕王为储贰, 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

还编造朱元璋是因为学士刘三吾说“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才放弃立他为太子。

而《明史》中就只有“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显然,朱棣编造的鬼话, 连清朝的史官都不信。

同样令秦念想笑的, 是朱棣在各种文献上对朱元璋的夸赞——

比如“然不阶一旅而得天下者, 惟汉高帝,我皇考迹与之同,而功业过之”这样的捧一踩一。

又比如“皇考神圣,与天同运”“神武睿文, 通明信塞”这样直白的称赞。

怎么看都透着心虚。

【朱棣:……】

朱棣羞愧欲死。

父皇在乎所有子嗣, 但大哥作为储君得到最多的偏爱, 朱棣难免感到不甘。

此事被秦念当着父皇的面说出来,朱棣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甚至还得庆幸秦念没有叙述原文。

至于后人戏称“明太祖诈尸传位给明成祖”——朱棣只能暗自辩驳他不是明成祖。

【朱元璋:老四,你是朕最优秀的儿子。】

看到秦念说老四“努力编造你偏爱他的伪史”,朱元璋的满腔怒火反而散去不少。

哪个子女不期待父母的偏爱?

他知道老四这么做,也应有得位不正, 需要借此自证正统之故。

但朱元璋清楚自己确实忽视了老四的才能。

这是数千年间声誉榜跻身前九的皇帝!

关于自己的那些野史, 也并非老四所愿。

冷静下来后, 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又被秦念的话术所欺。

秦念或许确实不能分辨明史的真伪,但不可能无法分辨“鞋拔子脸”与……

她就是故意拿这种野史讥讽他!

可即便知道,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他只想当作没见过这般邪说,肯定不能主动再提。

【朱棣:父皇……】

朱棣只觉眼睛酸胀。

即位十九年来,他每日都会想到父皇会如何看待篡位的他。

待他离世,又要如何面对父皇的质问。

可如今,他获得了父皇的认可。

他不必再编造伪史,父皇已然于禁止谎言的天幕上道出:

“你是朕最优秀的儿子。”

【秦念:真是感人的父子情,看来朱重八是原谅你的伪史了,但这里还有另一个苦主。】

【朱允炆:……】

朱允炆已经打定了主意不出声。

朱棣无非就是编造他荒淫无道的伪史,既然秦念在天幕说出来,那就已经是为他正名。

他何必去得罪现在的燕王朱棣?

【朱棣:凡是言及朱允炆荒淫的内容皆为伪史,还请秦皇换个话题!】

想起自己是怎么编排朱允炆的,朱棣瞬间就从感动中抽离。

不能让秦念说出来!

但他也只能请求。

且朱棣还知道即便这般请求了,她也很有可能继续往下说。

毕竟秦念极其厌恶改史,儒家史官就因为改史被秦念斥责无数次。

她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

【秦念:哟,现在知道慌了?晚了。】

【朱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9/19页)

朱允炆感觉很不祥。

他怎么觉得如果只是单纯说他荒淫无道,这个四叔也不该这般紧张。

看起来甚至比秦念说他编造“偏爱”的伪史还要紧张。

【秦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

【朱允炆:?】

朱允炆是打定了主意不说话。

但他可以不说话,却不能不心生疑惑。

【朱元璋:……】

再次被朱元璋横一眼的朱棣:“……”

【朱棣:……】

【秦念:“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嘴角抽了抽。

老四这个竖子!

【秦念:“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

【朱允炆:???】

【朱棣:……】

朱棣时期。

为陛下编纂《奉天靖难记》的史官们默默移开视线。

他们已经不敢往下看。

【秦念:“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

各朝帝王及臣民:“……”

这后世的明帝编造伪史居然编成这样?

………

秦念写的都是《奉天靖难记》的内容。

其实朱棣在《明实录》中也没放过朱允炆,只是略有收敛,收敛得也不多:

“简宗庙之礼,兴土木之役,遣官者四出,选女子充后宫,媚悦妇人嬖幸者,恣其所好,穷奢极侈,亵衣皆饰珠绣,荒淫酒色,昼夜无度。”

以及“倚信阉竖”“凌辱衣冠,虐害良善,纪纲坏乱,嗟怨盈路,灾异叠见”这类常见的诋毁内容。

【朱允炆:燕王!你竟然如此编造伪史!!!】

朱允炆这下忍不了了。

士可杀不可辱!

而此刻已经获得李景隆投诚的朱棣:“……”

他因湘王朱柏自焚而对朱允炆这个侄子极为不喜。

但看到未来的自己编造出这等野史时,朱棣也觉无颜面对亲信的目光。

“这不是本王所为。”

半晌,朱棣只能从牙缝中挤出这么一句。

父皇已改立他为太子,他已无需如此编造朱允炆无德。

未来的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前面的部分还能理解,这一句到底是在编些什么?!

【朱元璋:朱棣!你可有半点为人四叔的模样?!】

朱元璋额角青筋直跳。

倒不是怒火中烧,而是头疼不已。

老四是怎么长成这个德行的?!

【朱棣:朕错了!】

朱棣认错的速度相当快。

他现在只想秦念赶紧把《奉天靖难记》说完!

【秦念:后文是周王朱橚被捕,朱允炆下诏与你商议如何治罪,这时候的你因守丧而积忧成疾?】

秦念问这话,当然是要谈及朱棣一个流传极广的“谣言”。

其实她也不确定那是不是谣言——

关于朱棣究竟有没有装病装疯。

《明史》记录“有诏责燕王,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但《明实录》和《奉天靖难记》没有装疯的相关记录,只提及装病。

秦念认为装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朱允炆又不是个真傻子。

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就疯了,这时候朱允炆能信才是见鬼了。

他完全可以将计就计,以朱棣已疯为由接他入京医治。

但装病的可能性很大。

秦念很难相信朱棣这样的人,会“居丧守制,忧悒成疾”。

【朱元璋:橚儿何罪?】

身陷囹圄的朱橚静静看着天幕。

不知次子朱有爋何时与当今“陛下”暗有往来,诬告他谋反,致使他被废为庶人。

换作以往,他会期盼四哥说出自己的冤屈,好让父皇得知朱允炆是如何陷害他与其他兄弟。

可秦念说出自己与诸多兄弟的罪行,以社稷迫使父皇大义灭亲。

朱橚清楚哪怕四哥登基,他也依旧会是庶人。

这是他应得的。

【朱棣:是朱允炆为了削藩而强加罪行。】

秦念原本是想说朱棣装病还是装疯的问题。

甚至还可以延伸到睡猪圈的野史。

不过既然朱棣的扮演者已经将话题引到朱允炆削藩,秦念也只能放他一马。

【朱允炆:……】

朱允炆无法辩解。

这十日来他辗转反侧,难眠的不是将要禅让一事,而是如何向皇祖父解释十二叔的死。

如今所恐慌之事就要来临,他依旧没有想好该如何解释。

【朱元璋:削藩为何是从老五开始削?】

确定老五并没有犯下其他罪行,朱元璋松了口气。

他早就知道削藩无错,分封制下诸侯必然会反,正如汉朝,又如本朝。

此时他不解的是朱允炆的削藩过程。

怎么会想到先削周王?

【朱允炆:……】

【秦念:这就是为什么说朱允炆是个废物——削藩不从最强的藩王削起,居然先削没有反心且军事实力不足的朱橚。】

【朱棣:因为他深信儒家的“师出有名”,找不到朕的过错,就决定先削在父皇时期犯过错的周、齐、湘、代、岷诸王,还认为老五是朕的同胞弟弟,削周是剪朕手足。】

【秦念:蠢得出奇。】

秦念知道朱棣这话是来源于《明史》的记载:“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

齐泰起初建议朱允炆先削燕王朱棣,但他也是个“大儒”。

当黄子澄主张要“削之有名”时,齐泰就轻易被黄子澄说服,以最利于朱棣的方式开始削藩。

结果就是藩王人人自危,就算不倒向朱棣,也不会助朱允炆平叛。

当然,朱允炆也不相信这些叔叔。

靖难兵起时,朱允炆就召辽王朱植及宁王朱权还京,然后将奉诏的朱植改封荆州,朱权不来,就削他护卫。

显然朱允炆就没指望藩王助他削藩,他反而在担忧藩王和燕王一同起兵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原神]当萌王穿到提瓦特 娇卿 汛期将至 遇见茉莉雨 遇见月光 梧桐火 玫瑰苦艾酒[破镜重圆] 少侠我身上有你的情劫buff[综武侠] 贵妃有只喵 人在古代,已经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