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40-150

140-15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1/19页)

第141章

按照甲方给的人设, 她是在嘉庆时期造反登基,第一次中英战争必然提前发生。

因为秦念不会允许“烟”进入华夏。

以这时华夏的工业水平,就算她带着所有理论知识穿越过去, 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用燧发枪武装军队。

此时的英国的制式武器是滑膛燧发枪,甚至辅以更先进的线膛击发枪。

如此巨大的武器代差,那必然是一场惨胜。

………

刘彻目光一凛。

“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西域之西从海上发动战争,故而有那么一场“沿海抗登陆战”。

被屠杀的……

是华夏的军队。

想到这一点的人不只是刘彻。

——在单方面屠杀中,用人命堆出来的惨胜。

【李世民:朕必会开民智。】

李世民想起秦念曾在详述科举制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数以千万计乃至万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将国力推向巅峰。”

越是得知秦念一朝的艰难,李世民就越发能够理解她的“疯狂”。

倘若是大唐的军队遭遇那场惨胜的海战——

只是想想, 李世民都难以抑制愤怒……与恐慌。

更何况是历经这一切的秦念?

【秦念:这种枪短时间内造不出来, 但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会伴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比如……】

秦念想到各朝的皇帝都难以见到燧发枪,理论上有可能降低发展科技的热情。

于是果断又码了一堆“科技成果”发在群里。

同事们也相当配合,纷纷在遵循所扮演的皇帝的人设下,积极询问各项科技成果的细节。

就连祖龙都难得地开尊口, 询问“水泥”应如何配置。

秦朝最好基建, 这很符合人设。

【秦念:堡垒线将草原切割成无数的格子, 沿堡垒建造村庄分配牧场,再不断推进堡垒线蚕食草原,等到将整片草原纳入掌控,才能永绝后患。】

【李世民:此非一时之功,或需百年乃至数百年。但朕必会施行, 后世唐皇亦会延续此政。】

李世民已然明了。

这堡垒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长城。

一旦修成, 纵横交织的堡垒链将彻底截断游牧异族迁徙之路。

由于草原不适宜耕种, 北虏即便一时占据堡垒,也会因饥饿而不能借此据守。

但堡垒属于唐军,则粮草可通过修建的道路从后方运输而来。

如此必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然秦念早已给出富国之策,就连人力也有异族俘虏作为补充。

此举可行。

【秦念:说完了北边,那就来说说南边。】

【朱棣:交趾?】

一说到南边,朱棣立即想起他趁黎季犛弑帝篡位之机出兵征夷,于次年平安南,设交趾布政司。

但数年前交趾黎利反叛,虽多次为明军所败,却始终未能将此獠诛杀。

【秦念:交趾是经略西洋的关键,绝对不能有失。】

秦念经常看到网上有人为朱瞻基洗白,认为弃置交趾是当时的不得已。

甚至反向指责朱棣不该违背朱元璋的祖训攻打不征之国安南,还认为他打下安南是重大的军事失误。

但交趾那块地方,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障。

【朱高炽:……】

朱高炽再度冷汗涔涔。

他有着相当高的政治敏锐度,秦念这话一出他就知道交趾可能有失!

他已派遣太监山寿前去招安黎利。

【朱瞻基:……】

朱瞻基更是坐立难安。

去年祝洞之役、昌江之役皆败之后,他就与黎利议和,撤销交趾布政司,允许安南复国,立陈暠为安南国主。

到今年五月,黎利就上报陈暠已死,陈氏绝嗣,要求改立自己为国主。

如今朱瞻基让黎利寻访陈氏后裔,以此拖延时间。

但朱瞻基知道,如果没有其他转机,他就只能承认黎利成为安南之主。

【朱棣:朕应如何应对交趾之危?】

朱棣知道交趾多叛贼,叛寇潘僚、黎利、车三、侬文历至今未被擒获。

但现在这些叛逆远非官军的对手,都在逃窜之中。

但高炽和瞻基相继出言,他就知道交趾绝对出了大问题。

就是不知问题出在未来三年还是高炽继位之后。

………

朱元璋不知第多少次瞥向老四。

朱棣:“……”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其中交趾所在之处现今为安南国,是朱元璋所设的“不征之国”。

但朱元璋也没有出言斥责,他已经知道祖训治国有多么荒谬。

【秦念:你所在的时期,先把那个叫马骐的太监杀了以平当地民怨,再把张辅调回去镇压叛乱。】

【朱棣:马骐?】

朱高炽时期。

太师英国公张辅整理衣冠,他知道当今陛下不会再听山寿的谗言。

他曾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交趾既然是大明不能有失之地,他当为先帝再次平此地之叛!

………

朱瞻基时期。

张辅露出笑容。

今年朝议,当今陛下决定放弃交趾,他虽极力反对却未能成功。

本以为安南之失已成定局,不想竟有天幕助他!

还有那马骐,文武诸臣合奏要判处其死罪,偏偏陛下没有诛杀他,反而将他与无罪的弋谦同样免为平民,引发朝堂内外的非议。

【秦念:你让马骐到交趾采办,他就在交趾横征暴敛。如今交趾叛乱四起,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史》明确记载:

“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

“僚者,故乂安知府季祐子也,嗣父职,不堪马骐虐,遂反。”

朝廷论罪时,马骐的罪名是“激变藩方”。

也就是直指马骐暴虐逼反交趾。

【朱棣:马骐!交趾之乱竟然是你之过?!】

【秦念:你装哪门子无辜?交趾布政司布政使黄福屡次裁抑肆虐交趾的马骐,马骐诬告黄福有异心,你说“此君子不容于小人”——你明知马骐是个小人,却放任他在交趾作乱。】

【朱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2/19页)

【秦念:是马骐这个宦官横征暴敛来的珍宝闪瞎了你的眼吗?永乐大帝。】

就算马骐征敛来的珍宝最终进入国库,成为朱棣北伐的资金,秦念也照嘲不误。

因为交趾的叛乱需要明军进行镇压,平叛带来的将士伤亡,这分明也是在消耗大明的国力。

朱瞻基时期的明军惨败,交趾丢失,更是马骐采办带来的连锁反应。

【朱棣:……】

朱棣脸色青白交加。

秦念说得没错,他知道马骐是个小人。

但他没有想到马骐的横征暴敛会引发交趾叛乱四起!

【朱元璋:你竟然为了一己私欲,让宦官作乱?】

【朱棣:是朕的过错!黄福,朕命你立即抓捕马骐及引发叛乱的相关人等,尽诛之以平民怨!】

朱棣清楚纵容宦官逼反交趾是他的责任。

朱高炽朱瞻基的沉默,甚至说明交趾因此有失。

“臣遵旨!”

正在交趾的黄福领旨之后,立即调派人手,亲自去捉拿马骐等人。

他都不必先彻查,共事多年,没人比他更清楚哪些人是马骐的同党。

只是此前陛下一直包庇马骐,他无可奈何。

如今不一样。

马骐的死期到了!

【秦念:朱高炽,要不是规则限制,头都给你骂掉,智障东西。】

【朱高炽:朕会立即将黄福调回交趾!亦诛马骐等人!】

朱高炽再度面红耳赤。

秦念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如此辱骂于他,朱高炽心知肚明。

他将黄福召回辅助太子,也召回了马骐。

但马骐回京没有多久,就矫诏让翰林院撰写敕文,又前往交趾采办金银珠香。

朱高炽得知此事后大怒,责问翰林院官员为什么会相信马骐的矫诏。

“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但他没有诛杀马骐,也没有将他召回。

如今看来,竟是致使交趾之乱愈演愈烈。

【秦念:你该被骂的只有这件事吗?你居然能蠢到让一个宦官去招安叛贼,招安后让叛贼留在当地为官,使得叛贼趁机坐大!】

【朱高炽:朕不会再议招安之事!】

朱高炽终于明白秦念在谈及更易太子时,为何略过他不提。

黎利竟是因此坐大,最终交趾有失!

【秦念:朱瞻基,你算是倒血霉才摊上这么个爹。当然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割地求和的懦夫。】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黎利看似是请求大明册封,实则就是大明失去了交趾这片疆域。

无论黎利的言辞如何恭敬,都掩盖不了这一事实。

【朱棣:朱瞻基!!!】

朱棣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上的“割地求和”四字。

被后世秦皇称作“懦夫”,皇太孙朱瞻基几乎抬不起头。

他此前还以为自己只是罢边主和,结果居然还不仅于此!

【朱瞻基:汉高祖以南越为藩属国,是因为此时征讨难以取胜,难道汉高祖应当不顾国情攻打南越?】

见皇祖父因秦念之言盛怒,朱瞻基就想反问若是秦念面对他的处境又该如何。

是他想割地吗?

是他继位之时,黎利就已成大患!

接连大败,明军已无控制交趾的可能。

他若是继续派兵,那就是行隋炀帝之事。

但直接说安南现状被规则限制,朱瞻基只能想办法绕过规则。

以历史话题中的汉越自比,果真就能现于天际。

………

朱棣对朱瞻基的怒火转移到太子朱高炽头上。

居然让宦官去招安,给了叛贼坐大的时机,以至于交趾之于朱瞻基有如南越之于汉高祖!

朱高炽连声认错。

【刘邦:明朝的小皇帝,因后世秦皇一言,赵佗已然归汉,此时正在朝中与朕同观天幕。】

刘邦笑意不改,这话却是在贬明以抬高秦念。

南越的情况和这交趾明显不同。

赵佗本是秦将,南越并非归属于大汉,是他让陆贾出使南越,劝服赵佗臣服汉朝。

到刘彻时期就以武力灭南越国。

这明朝的交趾,却是得而复失,甚至被秦念指责为“割地求和”。

拿交趾比南越,乃公可不认。

四十四岁的赵佗就在安排好国内事务后,带一队精兵快马加鞭入汉,于不久前入朝拜见汉帝刘邦。

刘邦当时承诺继续让赵佗治理南越,甚至要封其为南越王,只是需要接受推恩令。

但赵佗主动请辞,只求为一郡郡守。

这种请求刘邦当然不会拒绝,诚邀赵佗在长安多待一段时日。

【朱瞻基:……】

朱瞻基这才确定“秦皇”指的竟然真是始皇帝之后。

第142章

刘盈一朝, 四十九岁的赵佗同样入朝,接见他的是吕后与汉帝刘盈。

他也被留在长安,以待始皇帝和秦念两朝的话题结束。

吕雉担忧此后的话题会使得南越有变, 故而暂且留下赵佗。

她给的理由是让赵佗教导刘恒南越事务。

赵佗求之不得。

他自知寿数很长,往后必然要在刘恒继位之后为臣多年,甚至还会在刘恒之子刘启一朝为臣。

能在刘恒为皇太弟时有为师之实,于他未来有大利。

………

刘恒时期。

六十五岁的赵佗同样入朝觐见,如今正在回南越的路上。

陛下有意施行推恩令,担忧诸王作乱,让他速回南越。

若有诸侯王作乱,他当以南越太守的身份奉诏平乱。

………

刘启时期的赵佗已有九十一岁,不能再舟车劳顿, 代他捧着南越王印绶入朝的是孙子赵眜。

如今的太子是刘彻, 赵佗心知孙子和曾孙子都是无能之人。

这南越王之位还是不要为好。

【刘彻:赵婴齐亦回长安——早在朕的话题结束后, 他就奉印绶入汉。】

有汉人谈及天幕之事,丞相吕嘉将此事呈于赵婴齐,劝他诛杀樛氏,改立长子赵建德为储君。

在吕嘉谏言后, 赵婴齐就去见了已被冷落数日的王后。

“南越无法与大汉抗衡。难道杀了我和兴儿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3/19页)

后, 南越就能够违抗陛下吗?”

樛氏心知唯一的生路就是劝大王归汉。

唯有南越入汉, 大王才不能对她和兴儿不利,那只会让陛下怀疑大王的忠诚。

“大王,你也能看到天幕,你早就视自己为陛下的臣子。”

没错,赵婴齐也能看到天幕, 才会冷落王后数日。

他在汉帝身边担任宿卫长达十二年, 早已以臣事汉帝。

“你与安国少季……”这才是赵婴齐冷落王后的缘由。

“你若是早逝。我与兴儿孤儿寡母在南越无依无靠, 必然为丞相所迫。我是为了兴儿的性命,才不得不交好汉使以求平安!”

赵婴齐被说服了,他在樛氏的建议下,亲自携南越武帝玺和南越王印绶前往长安觐见。

【秦念:朱瞻基,既然已经到了汉初面对南越的地步,那确实没有强攻的必要。只能等到国力提升之后,再去收复失地——反正你要是收不回,这割地求和的名声就永远跟着你。】

成化年间宦官汪直想要收复交趾,结果遇上被儒家所称颂的短视官员刘大夏。

“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阯,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先不管当时是不是出兵的时机,也不管出兵的利弊如何。

皇帝问臣子要档案,臣子觉得这仗不能打,不是想着谏言说服皇帝改变主意,而是直接隐匿军事档案。

就这么件事,居然被史官大肆称赞,写进史书。

可见明朝的官员是真不把皇帝当回事。

【朱瞻基:……朕必会雪耻。】

朱瞻基已经明白罢边主和是错,割地求和更是错。

黎利坐大非他之过,但失地之后不再想着如何收复失地,这就是他的过错。

“懦夫”之称,朱瞻基实在不愿接受。

【秦念:交趾所在的中南半岛,南部地区有着许多稍作开发就可以一年三熟的天选优良耕地。】

【刘彻:朕要了!】

刘彻盯着地图上的中南半岛——

这里的耕地居然可以一年三熟!

【秦念:中南半岛西侧的印度半岛,那里在周朝就开始实行儒家尊卑贵贱的加强版——种姓制度。】

【秦念:高等人世代高人一等,低等人永远低等。军事实力弱小得不可思议,对异族跪得也比儒家更快,原住民数千年来都为异族所奴役。】

各朝儒生面色青白交加。

他们知道,既然秦念已经说出有这么一个地方,往后探索海洋时,就必然会有人抵达印度半岛。

倘若那里的国家正如秦念所言那般,则儒家在宋明两朝亡国后的对异族失节就不是偶然。

而是儒家治世的必然。

必然弱小,必然为异族奴役。

【刘彻:这里的耕地如何?】

刘彻最关注的还是耕地。

看世界地图就知道,印度半岛距离大汉极远。

至于金银矿物,仅大汉与倭国的矿产,数百年都挖不完。

桑弘羊曾说当金银足够多,金银的重要性就比不上粮食。

【秦念:印度半岛的面积不到唐朝极盛之时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却大于唐朝,因为其疆域的一半都是优质耕地。】

【刘彻:!!!】

深感震惊的远不止刘彻一人。

各朝的百姓都在看到这段话时红了眼!

【朱棣:印度半岛上的诸国虽弱,但海途遥远,难以占领如此遥远的疆域,秦皇可有良策?】

【秦念:朕曾说可用粮食控制异国经济。而在海军和民间远航船队不够多的情况下,可以反其道行之。】

【朱棣:何意?】

朱棣当然记得秦念的“纸钞第五利”。

可这反其道而行之又当如何?

【秦念: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在返程途中在东南亚灭海盗后,设旧港宣慰司,这是华夏史上唯一的海外飞地。】

再度被点名的郑和愣住。

借助天幕,他知道“飞地”指的是被他国领土隔开的疆域。

能与张骞齐名,郑和已是受宠若惊。

却没想到后世秦皇竟然认为他还有拓土之功。

只是旧港宣慰使施进卿虽受朝命,犹服属爪哇,其地狭小,非故时三佛齐比也。

这样也能视为大明的疆域?

但很快郑和就意识到,陛下有意开海,旧港宣慰司将变得极为重要!

【秦念:以飞地为据点,可以驻扎几年一换的军队保护港口。可用丝绸瓷器与当地贵族换取粮食,也能出动海军为当地国王维护政权来换取更多或更大的飞地。】

【朱棣:竟是如此!】

朱棣已然明白秦念的意思。

“纸钞第五利”是指“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反其道而行之,则是以武力助当地国王维持稳定,换取更多飞地,便可以徙民到飞地进行耕种。

国内粮食充足,就用粮食迫使外国使用大明纸钞;反之可借飞地之利,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

【赵匡胤:灭海盗方能获取飞地?】

【秦念:当然不是。你还可以花足够的钱与异族购买飞地,或是长租港口。】

【赵匡胤:谢秦皇指教,朕已知当如何施为!】

赵匡胤正为开荒耕种与治河之间的矛盾而头疼。

秦念这话让他茅塞顿开。

国内耕地不足,但可去“飞地”肥沃之地耕种!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飞地不会被他国觊觎,那就必须兴建海军。

恰因汉武帝之故,朱棣已于天幕道出楼船如何制作。

这海军不仅可以用于维护海外,平辽之战,这海军也当有大功效。

赵匡胤不惧辽国亦知天幕之事——

制作楼船需要的工匠、巨木、钱财,辽国都不具备。

【秦念:海外贸易的巨利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船只航行速度会越来越快,做生意的汉人会越来越多,移居海外飞地的百姓也会增加。】

【秦念:等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就该是纵横家上场——朕之前说过的对外政策都可以施展。你们应在西域之西等国崛起之前,将更多西洋之地纳入华夏版图。】

【刘彻:只是西洋?不能趁着西域之西这些国家尚弱,皆汉化之?】

自从知道“汉族”一词因他而出现,刘彻就极为喜爱“汉化”之说。

既然能够汉化西洋诸地,何不汉化全球?

【秦念: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是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上永远存在被太阳照射之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4/19页)

嬴政眉头皱起。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秦念提及的那场海战,是此国妄想吞并大秦?

秦念面对的竟是这样的敌国。

【秦念:所以这个国家也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刘彻:!!!】

刘彻有了全新的目标!

与他有着同样目标的皇帝不少。

【秦念:朱棣,知道你的“永乐大帝”之称是由何而来吗?】

【朱棣:……不知。】

此前秦念每次提及这个称号,都是在讥讽于他,以至于朱棣看到这四个字就提心吊胆。

但他知道这次应当不是讥讽。

两个时辰快到了。

【秦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在五征漠北、收复安南;二在《永乐大典》。】

【朱棣:原来是《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修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永乐二年修成《文献大成》时,朱棣审阅后发现收录的内容不完备。

于是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让礼部选拔朝野内外官员以及学识渊博的人纂修,又选拔国子监以及郡县学中擅长书写的生员抄写,直到永乐五年才修成。

朱棣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也清楚地知晓这将是他在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如今在秦念口中说出,他怎能不为之欣喜?

【秦念:《明会要》记载:“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这本书集天下古今事物于其中,堪称鸿篇巨制。】

【朱棣:正是如此!】

朱棣对此相当自傲。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古今各种事务就不再是散落众多书卷之中难以检阅。

甚至这百家之书也有利于大明重振百家。

【秦念:可惜了,朕未能一睹此书全貌。】

【朱棣:……为何?】

以朱棣的聪慧,秦念这话一出,他自是猜到应是《永乐大典》散佚。

【秦念:历经多次火灾与战乱,到朕的手上,就只剩下九千余册。】

这是采用乾隆年间的清点数据。

如果是算到现代,全球就只剩几百册。

秦念本该把数据说得越少越好,来刺激剧本中的朱棣多备份《永乐大典》的副本,以及干掉异族防止战乱。

但代入感太强,秦念希望自己剧本里的华夏也能少些遗憾。

【秦念:你应该多刊印些副本,这些是华夏的文化瑰宝,佚失一册朕都倍感痛心。】

【朱棣:朕必将尽力而为。】

朱棣不是没想过要刊刻,但其中工费浩繁,难以实现。

但秦念早就在唐太宗话题说出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改良之法。

大明若是能富如唐宋,刊刻之事必然可以提上日程。

这是他的功绩,朱棣当然上心。

………

朱元璋眯了下眼。

既然有《永乐大典》,就可以有《洪武大典》。

甚至可以让朱棣这个不孝子来编订。

而其他各朝看到集百家之书被视作极大功绩,也皆是极为意动。

这种文治之功相对于武功耗费更小,却同样能享誉后世!

【秦念:朱高炽,朱瞻基,把建文和永乐年间所有的天灾都报一遍。】

至于为什么不是从永乐十九年开始,那当然是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各自存在一个朱棣。

既然朱允炆时期的历史话题已经开放,那当然是从建文元年开始报天灾情况。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全员禁言之后,天幕上就从第一个话题开始呈现。

朱瞻基试图平静地观看每一个话题,但总会被惊得失态。

当看到秦念居然是女帝时,朱瞻基目瞪口呆。

等到看秦念是如何指责太祖皇帝,朱瞻基更是胆战心惊。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缓过神来。

当效仿太祖、太宗皇帝,依秦皇之言尽快修改国策!

【甲方:明日话题:汉光武帝刘秀。】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

第143章

【今日话题:汉光武帝刘秀。】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刘庄、刘炟。】

永平十二年, 议修汴渠,刘庄召见王景。

王景详细论述治理黄河的利弊,对陛下的询问对答如流。

“善。”

考虑到王景此前已经成功治理浚仪的水患, 刘庄当即就决定将汴渠之事交付于他。

正要赏赐其《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时,忽闻天有异象。

………

元和元年,谷价昂贵,县官经费不足。

刘炟决定采纳尚书张林的进言,停发钱币来降低谷价,并再度实行武帝时的均输平准法。

正要下诏施行之际,听闻天降祥兆。

刘炟连忙走向殿外,竟见到大父之名!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秦念一眼就看到“开放历史话题”中出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名字——

王莽。

看来甲方也知道汉光武帝可以讨论的内容太少。

秦念原本就打算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提及王莽是如何篡位, 无非就是不能详说篡位细节。

现在直接开放王莽话题, 那秦念不仅能说细节, 还能关联王莽入仕涉及的数个汉帝。

“要是王莽进群就更好了。”

按甲方给她的设定,比起夸人,她更适合对其他皇帝冷嘲热讽。

刘秀的过错相当少,几分钟就能说完。

要是换作王莽, 那她能从话题开启骂到话题结束。

可惜胡亥和杨广都没入群, 王莽肯定也不会。

【刘秀:刘庄?】

早在武帝话题时, 刘秀就想过话题轮到自身时,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继任者。

如今的太子是长子刘彊,但刘秀并不认为他会是继承人。

当初阴丽华以郭氏有后为由主动推辞后位,且当时朝政不稳,刘秀不得不立郭氏为后。

天下渐定, 他就有废立皇后之意。

几年前阴丽华的母亲邓氏及弟弟阴欣被盗贼劫杀, 刘秀就诏令大司空:

“吾微贱之时, 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5/19页)

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

这道诏书是为了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弟欣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

也是在告知大司空:他认为阴丽华有“母仪之美”,更适合立为皇后。

刘秀既有废后之意,他属意的太子也当然不会是刘彊,而是阴丽华为他生下的第四子,刘阳。

这刘庄……是他吗?

【刘庄:阿父!是你和阿母来看我了吗?】

话题一开就是父慈子孝。

秦念不觉奇怪,毕竟汉明帝刘阳还真就是爱情的结晶。

只是汉光武帝和阴丽华的爱情背后,有着郭圣通这个政治牺牲品。

好在郭圣通虽被废后,但得以善终。

其家族也得到汉光武帝和汉明帝的关照:

“帝怜郭氏,诏况子璜尚淯阳公主,除璜为郎。显宗即位,况与帝舅阴识、阴就并为特进,数授赏赐,恩宠俱渥。礼待阴、郭,每事必均。”

【刘秀:……】

只看这个省略号,秦念就确定刘秀的扮演时间点是在改立太子之前。

建武十九年,“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刘秀是在问刘庄是谁,但刘庄以为这是刘秀的在天之灵,压根没回答自己是谁。

于是刘秀只能回以省略号。

【秦念:刘庄,原名刘阳。】

年仅十岁的刘阳自幼聪明睿智,阿父常将他带在身边教导,此时就已是通晓《春秋》。

得知“刘庄”就是自己,刘阳立即看向声誉榜。

位居明君之列,且处在上游。

“阿母!是我!”

阴丽华看着得意的阳儿,连忙捂住他的嘴:“慎言!”

如今的太子还是刘彊,阴丽华不能让陛下为难。

刘阳点头,表示明白阿母的用意。

阴丽华这才放开手。

【刘秀:朕此时为建武十三年。】

不等秦念询问,刘秀已主动道出所在时间。

也是为了提醒刘阳,自己和他的阿母并非已逝。

天幕刚出现时还是建武十二年,如今两个多月过去,已经到了建武十三年。

【刘庄:阿父,阿母……儿臣很想念你们。】

刘庄立即就明白阿父之意。

按捺住对父母的思念,他立即在声誉榜中寻找太子刘炟之名。

不错。

排名虽不算极为靠前,但已是合格的储君。

………

秦念有点想知道这时候刘庄有没有哭。

刘庄是汉朝明君中难得的感情相当充沛的皇帝。

永平十七年正月,汉明帝四十七岁,“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

醒后“悲不能寐”,立即查看历书,发现次日是吉日,就领百官和旧臣前往陵园拜祭。

拜祭结束后回到宫中,看到太后镜匣中的梳妆之物,“感动悲涕”。

【刘炟:炟拜见大父、阿父!】

刘炟找到了刘肇。

自己应是改立皇后抚养的第四子刘肇为太子。

看着刘肇在声誉榜上的排名,刘炟微微颔首。

窦皇后看着天幕,很是高兴。

她不断向陛下诬告宋贵人,刘炟对宋贵人和太子已有疏离之意。

刘肇既然名列天幕,她知道自己的谋划必然功成。

【刘秀:皆善。】

【刘邦:王莽是何人?】

见刘秀已与后人相认,刘邦立即询问王莽。

历史话题中突然出现这个人,且此人声誉榜排在尾部。

刘邦怀疑他就是那个篡汉的“文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嫡女归来:逆天小毒后 琥珀色蔷薇 坐怀岂能不乱 继承饭馆,火爆全网 带着豆丁点灵力开饭馆[美食]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 当卷王穿到信仰世界 她是贵族学院的路人甲 被权贵轮番精养 白月光重生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