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50-160

150-16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结果边境地区无法提供军粮,调动郡国粮食又衔接不上。

最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于缺粮经常抢掠百姓,致使“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没和匈奴决战。

同时,王莽还征发二十万人击句町,“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这足以说明王莽在军事上的无能,正如儒家的外战外行。

但秦念说这话的重点在于王莽还能够征召军队。

【刘秀:秦皇之意,是以这数十万军队武力逼迫权贵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时各郡县只要停止输送粮食,这些军队立即就会转为盗贼流民。】

刘秀虽然还没有度田,但此前刘炟就说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

这还只是度田。

刘秀自忖他能动用的军队与国家财政,远胜于王莽。

纵然是他,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国大姓。

倘若王莽强行度田,其结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这数十万军队为基础,将诏令传遍全国。发动所有底层百姓杀豪强,分田地,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刘秀:!!!】

刘秀看着这段惊世骇俗之言,只觉寒意刹那间笼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后悔询问秦念救世之策——

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

陈胜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秦末大乱,此言还只是引动野心,举世反秦的根源在于秦之苛政。

可这“杀豪强,分田地”,却足以动摇任何王朝的根基。

尤其是土地兼并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之时!

………

各朝豪强在此刻色变。

此前看秦念说“分田地”,他们对这个后世秦帝不免生出些轻蔑之意。

若无天幕作祟,各朝豪强必然不会轻易被皇帝迁徙他处。

这“分田地”之说,只会如王莽的井田制一般沦为空文。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秦念分田地的方法,居然是“杀豪强”?!

一旦皇帝承诺杀豪强就将土地分给百姓,届时各地的盗贼流民,究竟会将矛头对准皇帝,还是转向他们这些地方豪强?

“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这更是掘他们的根!

所有奴婢、家仆、佃农、私兵,全都有可能叛离!

………

看着“重整山河”一词,嬴政知道秦念应是凭借“分田地”之法重得天下。

秦念的《告天下百姓书》,就应是与此相关。

“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秦念这句话,甚至可以理解为“胜则山河重整,即便是败,也当让异族王朝加速亡国”。

此为霸道。

【朱元璋:朕甚是钦佩。】

若是以往,朱元璋看到秦念此言,只会勃然大怒。

可如今他已经记起自己也曾是布衣。

恨贪官污吏,恨地主豪强,恨至亲殁于饥疫,恨贫不克葬。

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传遍各朝,则土地兼并严重的王朝中后期,恐怕就要“加速亡国”。

亡明的异族,其姓氏为爱新觉罗。

这七人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显然这个异族王朝远未到王朝末期。

秦念能够在此时重整山河,必是借助这“杀豪强,分田地”之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50-160(第6/20页)

朱元璋不得不为之赞叹。

【秦念:农民均田之说,起源于你朝末期的农民起义。】

“杀豪强,分田地”是学自管理员的“打土豪,分田地”。

但秦念不好在皇帝群用这位的原话,所以改了前三个字,并将起源追溯至明末的农民起义。

“均田免赋”是李自成造反时的口号。

历朝历代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大多都有“均田”举措。

但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而是统治阶层想要收取更多赋税。

明末的“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步。

虽然这一政治纲领未能得以实现,但依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秦念只说均田不说免赋,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免赋,只能算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过于超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均田上更进一步: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但在赋税制度上同样过于超前,一切财物归公,走的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

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按甲方给的人设,理论上秦念甚至能见到幼年的洪秀全。

【朱元璋:定是百姓活不下去,方有此言。】

朱元璋已经明白,想方设法阻止百姓起义并没有意义。

倘若百姓活不下去,再怎么设防也无济于事。

大明亡国不在于农民起义,而在于朝廷治政无能,致使民不聊生。

朱元璋只叹“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秦念:刘秀,你看朕说的这一策,是否可行?】

秦念推演在嘉庆年间造反,唯一能够成功的办法就是“杀豪强,分田地”。

嘉庆皇帝死后就是道光皇帝,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国。

可见此时的百姓早就苦于土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税。

而放在西汉末年,这个办法就算救不了西汉,也能让扒权贵豪富几层皮。

【刘秀:秦皇大才。】

【刘秀:借天幕之利,朕可以迁移豪富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朕无法确保后世所有汉帝会坚持迁徙之政。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杀豪强,分田地”之说已经传遍天下。

唯有土地兼并问题得到遏制,农民不失地,赋税不严苛,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这六字掀起动乱。

但刘秀只能确保自己治下能限制豪强。

刘庄刘炟或许也可以。

但刘秀无法保证后世不会出现元帝那样“以德治国”的皇帝。

那就只能再问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秦念:这就关系到赋税制度,等下一个话题再说。】

下一个话题肯定是祖龙的话题。

秦念把官制改革、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全部都挪到祖龙话题,是因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无法拆开来说。

而秦朝作为第一个王朝,是最好改革的王朝。

祖龙对方士毒丹没有反应,秦念有理由怀疑他的时间是大一统不久。

那就更好改了。

【刘秀:……】

刘秀想起十日前他问秦念是否要恢复宰相之职,秦念也是这么回答的。

不同点在于当时还无法确定需要多久才能获知答案。

但现在可以确定,十日后必然可以提及。

【秦念:你问朕西汉亡国的原因,朕说完了。那就该你来回答朕的问题。】

秦念看了眼时间,距离下班果然还有不短的时间。

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秦念只能开始作总结。

这次的答疑时长将会是最长且最煎熬的一次。

群里的设定是每次话题算作间隔十天,那么每隔一个话题,各朝施行的新政就越多。

随着施政时间的延长,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且越难解答。

但秦念没办法,刘秀的人生真的很像是开了挂,意难平极少。

除了意难平少以外,槽点也非常少——槽点少意味着话题度低,群里这九个常驻皇帝中,刘秀在网上的讨论度最低。

她只能自我安慰:

答疑时同事们会透露根据群聊内容修改的剧本,参与度和成就感拉满。

【刘秀:秦皇请讲。】

刘秀迅速思索自己做错了什么。

更换太子没错,阳儿的确是更合适的继承人。

废后……以太子生母为皇后,此于社稷有利。

对外戚的厚待已经被秦念指责过,她应当不会再提。

自己未曾像朱棣那般改史,也应不会出现那些不堪入目的野史。

难道是尚未发生的未来之事?

【秦念:你真的会召唤陨石吗?】

第154章

【刘秀:???】

刘秀设想了各种秦念可能会问的问题, 却唯独没想到会这么奇怪。

考虑到秦念不信鬼神也不信天命,刘秀认定这个问题是在讥讽于他。

但这召唤陨石之说究竟从何而来?

难道是阳儿给自己编造伪史?

【秦念:史书记载昆阳之战,你以三千人胜百万新军, 后世戏称是你召唤陨石砸王莽的军队才得以取胜。】

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按《后汉书》这个记载,新军其实还不只百万。

当然,只看数字就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

《资治通鉴》也觉得不可能, 修正为“定会者四十二万人, 号百万”。

但说实话, 四十二万人也不可能。

西汉末年的财政情况已经很不乐观,王莽建新朝后,聚三十万人到北疆,一年都没凑齐人, 且军粮运送不及。

再经过王莽的托古改制失败、改币制失败、五均六筦失败、征句町失败……

秦念觉得这四十二万还得打个对折, 二十万——甚至这二十万里还得包括后勤民夫。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 光武几不得出”,这话水分也很大。

昆阳城小,周长约四公里。假如真有十万人围城,那就是平均每米有25人盯防,刘秀很难趁夜带着十三骑逃出去征调援军。

这十万人也该打个折, 正如东汉王充的《论衡》所说“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 战于昆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50-160(第7/20页)

【刘邦:秀儿, 你竟有如此武功?】

刘邦一看就知秦念言为戏谑。

倘若刘秀真有三千胜百万之能,韩信尚不及也,“兵仙”之称当易主才是。

秦念又怎会在论帝王能兵者时只提李世民与朱元璋,而不论刘秀?

不过刘邦也看出昆阳之战必是大胜,后世才会是“戏称”。

【刘秀:……百万是虚数,昆阳之外的新军仅数万,且新将王寻、王邑皆不知兵,朕方有此胜。】

刘秀很是无奈。

“戏称”一词足见后世也不信他以三千胜敌百万。

高祖皇帝同样是在戏谑于他。

他若能战至此,刘玄杀他长兄刘縯之后,必不可能容他。

但史官仅记载王莽号称的“百万新军”,没有标注真实军力,确有抬高自己的嫌疑。

当初刘秀领步骑千余在距离新军四五里处列阵,王寻、王邑轻视于他,只派数千人出战。

刘秀奔袭上前斩首数十级鼓舞士气,连胜后士气大振,将战线向前推进。

这时刘縯攻下宛城已经三日,但刘秀并不知情,就派人假扮成宛城的使者拿着假的书信报昆阳城,假装遗落写有“宛下兵到”的书信让王寻、王邑得信,来扰乱其军心。

刘秀再以数战连捷之势,领三千敢死的勇士冲击新军中坚乱其阵脚,昆阳数千守军也鼓噪而出内外夹击。

新军因此溃败。

【秦念:当真与陨石无关?】

【刘秀:当真无关。朕赴定陵县、郾县征集援兵时,昆阳城确实有流星坠营,但并未造成新军死伤。】

秦念就是在逗刘秀。

《后汉书》记载得很清楚:“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其实这话更像是编造出来强化“天命”之说,意指王莽被上天厌弃,刘秀才是天命所归。

但刘秀的扮演者将其解释为确实有异常天象也行:

晚上落流星,陨石还没落地就被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气化;白天的“云如坏山”就是积雨云压境,刚好解释了刘秀与新军决战时遭遇的暴风雨。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昆阳之战的胜利,应该归功于汉光武帝的勇武与智谋,而不在于天象助他。

毕竟遭到暴风雨横扫的也不止是新军,刘秀的军队同样是顶着恶劣的天气作战。

至于陨石召唤术,昆阳城外落陨石的时候,刘秀并不在昆阳,而是在调集援兵的路上。

【秦念:这么看来,还是“铜马帝”之称更为写实。】

汉光武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大魔导师”,除了陨石异象以外,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异象是“遇河结冰”。

这个异象既可以说是异象,但其实也能理解为写实:

“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这看起来就很像老天都在帮助刘秀。

但紧接着就是一句“毕数车而陷”。

这时刘秀被更始帝派去出巡河北,碰上刘林拥立王郎称帝,没有兵马的刘秀被追杀得无路可去。过河时无船但河结冰,但车队只过去几辆就陷入冰中。

“遑惑不知所之”的时候,有白衣老父给刘秀指路:

“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刘秀前往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刘秀得以在附近县城招收四千兵力,此后在征战中收取降卒及各地势力的归附,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等到诛杀王郎,在河北站稳脚跟,刘秀就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自立门户。

这“铜马帝”之称,就是刘秀自立门户之后击败铜马、高湖、重连等农民军,收编数十万人后得到的称号。

其他像是刘秀起兵阶段望气者觉得刘秀当为天子、称帝前有人送来赤伏符就属于常规套路,既没人信也不出名。

至于网传王莽因为赤伏符中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追杀叫做刘秀的人,导致改名刘秀的刘歆被杀,就纯属谣言。

刘歆改名刘秀是避讳汉哀帝刘欣,“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刘歆的死也不是因为他改名,而是他想要谋反被王莽发现,被迫自杀。

谣言出处是汉灵帝时期的应劭注解《汉书》时,把刘歆的改名和赤伏符强行联系到一起。

【刘秀:此称属实。】

作出回答后,刘秀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秦念不是在询问真假。

这是秦念越过了怒斥皇帝过错的阶段,在论述他的功绩。

刘秀依旧谨慎。

他担忧秦念只是一反常态,从先贬后褒改为先褒后贬。

刘秀只能确保自己的过往问心无愧,却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否行昏聩之事。

正如董宣之事,他虽没有铸成大错,但终究也有不妥之处。

【刘邦:何谓“铜马帝”?】

作为被讥讽过编造神异的皇帝,刘邦当然好奇被秦念称为“写实”的“铜马帝”是如何得来。

那三千敌百万的陨石之说是假,秦念没有多加讥讽。

应是刘秀并未刻意篡改史实,只是未注明敌军准确的数量,故得后人“戏称”。

【刘秀:得铜马等军归降,故被称为铜马帝。】

【刘邦:哦。】

刘邦顿时兴致略减。

原来是与神异无关的称号,难怪会得到秦念的认可。

【秦念:刘秀是在击败各军后迫使他们投降。这数十万农民军归降后很是不安,即便他将各农民军的首领封为列侯,这些人依旧感到不安。】

【秦念:刘秀就让这些人各自归营统领军队,自乘轻骑巡视各部阵地,得诸降将归心:“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关西人称他为“铜马帝”。】

【刘邦:采!】

刘秀的回答过于简洁,而秦念所言却是将刘秀的魄力尽数道出。

迫降数十万军,已是极为难得。

轻骑巡抚,尽得民心,更是尽显刘秀作为帝王的魄力。

此子肖似乃公!

不仅刘邦为之喝彩,刘秀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只是刘秀的民心本就一直在上涨,初入群时还只是中游,到今日话题开启,就已经名列前二十。

故而这次上升也只是上升三四个名次。

【刘秀:承蒙夸奖。】

刘秀不是喜好耀功之人。

故而高祖皇帝问起时,他只是简单地解释称号的由来。

秦念说得这般详尽,刘秀知她是在助他收揽民心。

得民心,施政会更加顺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50-160(第8/20页)

民心在七十日间不断上升的刘秀对此深有感触。

【秦念:昆阳之战后,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政权攻入长安杀王莽时,你被更始帝派去招抚河北。你在河北攻破邯郸后,更始帝封你为萧王,想让你再次交出兵马,你就此与他决裂。】

【刘秀:……的确如此。】

刘秀又不知道秦念为何说这段话。

高祖皇帝未曾问起,民心也不会因这段话有所变化。

但秦念说话总有其目的。

刘秀猜测或是史书记载有不明之处,正如“三千击百万”引发“召唤陨石”的误解。

以为秦念是在询问此事真假,刘秀犹豫着给出肯定的答复。

【秦念:你受降铜马等农民军后,开始攻取赤眉军所占据的城镇。这时赤眉军入函谷关与绿林军交战,你趁着混战派邓禹堵住赤眉军的退路,在外不断攻城略地,兵锋直指洛阳。】

【刘秀:……是。】

这次的迟疑,则是刘秀怀疑秦念的目的是嘲笑他的败绩。

他攻打尤来、大抢、五幡时,不断取胜故而一路追击,但于顺水北边交战时,大意轻进,反而被敌军所败。

刘秀被敌军追击,短兵相接时失马,他只能往高坡上跑。

好在遇到突骑王丰将马让给他,刘秀扶着他的肩膀上马时,还回头笑着对耿弇说“几为虏嗤”。

之后耿弇不断射箭退敌,他们才得以脱身。

这场战败致使数千士卒身死,军中以为他死了,军心动摇,数日才定。

好在敌军虽胜,还是害怕刘秀的威势,也不知道刘秀军中的情况,到晚上就退兵了。

刘秀怀疑秦念将话题引到攻打洛阳,就是要提这件事。

罢了,敌军没能嗤笑他,现在被秦念于天幕嗤笑,那也是因他轻敌战败之故。

【秦念:刘小猪,这赤眉军攻入长安之后,“焚西京宫室”、“发掘诸陵,取其宝货”。】

【刘彻:逆贼当诛!!!】

秦念曾说刘秀知道“茂陵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盗墓”。

但看到自己的陵寝被掘,刘彻还是勃然大怒!

【刘邦:……唉。】

看到“发掘诸陵”,刘邦自忖长陵也应未能幸免。

不过刘邦比刘彻豁达许多。

铜马军是农民军,想必绿林军、赤眉军也都是农民起义军。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这般起义。

是因汉帝未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才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

刘秀保持沉默。

他本以为秦念要讥讽的是自己,没想到她会从赤眉军转到“掘诸陵”。

但刘秀也没有因此放下心来,毕竟秦念可以两件事都提及。

【秦念:刘秀于鄗城称帝之后,先取洛阳并定都,后扫平关中,赤眉军投降,刘秀免赤眉军将领死罪。“其夏,樊崇、逄安谋反,诛死”。】

第155章

【刘秀:……】

依旧是出乎刘秀的预料。

秦念确实没放过他, 却没有提他战败之事,而是转向樊崇、逄安之死。

她强调“其夏”,就是不信这两人在投降数月后谋反。

但既然她没质问这两人被诛杀的真正原因, 刘秀也不会主动回答。

即便群里诸位皇帝都看得懂秦念的暗示。

天幕面向天下百姓。

百姓虽然能够“理解”天幕上字句的含义,但未必能懂背后的深意。

………

刘彻极为不满。

这赤眉军盗汉帝诸陵,怎会只有两人被诛杀?

甚至还不是以盗陵的罪名进行处置,而是在事后冠以“谋逆”的罪名。

但看到刘秀的沉默,刘彻也不好多言。

刘秀是王莽篡汉之后中兴汉室,等同再次创业。

面对逆贼只能行招抚之事也是无可奈何。

………

秦念提这事,是觉得这段记载中的汉光武帝非常鲜活,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完人。

考虑到剧本里的天幕设定,秦念只能复述史书原文, 不能坐实刘秀言而无信, 这对治国不利。

汉光武帝招降杀兄的朱鲔时不计前嫌, 朱鲔后来还官至少府。

招抚铜马军后,刘秀依旧重用归降的将领。

他在招抚赤眉军时却很反常。

十余万赤眉军乞降,刘秀承诺免他们死罪,樊崇带领刘盆子及丞相等三十多人肉袒归降, 奉上传国玺。

——刘盆子是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 属于刘姓宗室, 原本只是个牛官。

刘秀赐给这十余万人食物之后,第二天早上“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在问完刘盆子之后,刘秀对樊崇等人说:“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 决其胜负, 不欲强相服也。”

——你们后悔投降吗?朕今日送你们回营重整旗鼓, 再一决胜负,不想强迫你们臣服。

就像是憋着气,想把这些人都杀了。

但赤眉军降将都表示臣服,刘秀“乃令各与妻子居洛阳,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赤眉军的将领都被剥夺兵权软禁在洛阳,没有谋反的能力。

几个月后樊崇、逄安因谋反被杀,大概率是刘秀故意安的罪名。

【秦念:此后攻荆楚、平陇西、收川蜀,于建武十二年完成一统。可惜现在已经是建武十三年,天幕来晚了。】

【刘秀:……朕亦愧之。】

刘邦疑惑。

刘秀平定天下,秦念为何说天幕来晚了?

又见刘秀说“愧之”,刘邦就猜到秦念的语焉不详,应是建武十二年时发生原本可以避免的憾事。

………

刘秀清楚秦念意指的是去年吴汉攻下巴蜀后,入屠蜀城,所杀数万人。

他得知此事后大怒,责备吴汉。

但吴汉在刘秀招抚河北时就主动追随他,助他大破王郎攻取邯郸;仅率二十人奔赴幽州,杀幽州太守苗曾,收编幽州军队。

此外吴汉多次先登陷阵,为他征战四方,战功彪炳。

刘秀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他的过错。

………

秦念确实不好说吴汉屠城,因为她不可能要求刘秀处置吴汉。

吴汉的战功至少能排进东汉开国功臣的前三,所指挥的硬仗次数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将领。

但吴汉就是喜欢纵兵劫掠,这可能是因为他家贫,读书少,“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建武二年刘秀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50-160(第9/20页)

吴汉平南阳的叛乱,结果吴汉得胜后纵兵侵暴。

破虏将军邓奉是南阳人,他的叔叔邓晨是刘秀的二姐夫。

邓奉返乡探亲时发现吴汉军队在掠其乡里,于是起兵反了刘秀,让吴汉吃了人生最大的一场败仗,还导致坚镡困守宛城,身被三创。

当年十一月,刘秀“以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八将军讨邓奉于堵乡”。云台二十八将出动了四人都没能取胜,其中贾复伤痍、朱祐被俘。

直到刘秀击破赤眉军攻下长安后亲征邓奉,这场持续半年、且距离京师洛阳相当近的叛乱才得以平定。而吴汉是被调去其他战场,与秦丰战于黄邮。

建武十二年吴汉屠蜀城,六年后蜀郡叛乱就可能与这次屠城有关——这场叛乱也是由吴汉平定,“百余日城破”。

而在建武十五年,吴汉还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

秦念没有拿这事指责刘秀,是因为吴汉屠城不是刘秀所愿。汉光武帝平定天下后,这种事也再没有发生。

此时详说屠城,只会让刘秀民心下降,不利于他处理世家。

【秦念:“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

【刘秀:张堪,派人护送史歆及妻子入洛阳。】

史歆苦笑。

陛下声誉榜位列前九,民心榜前二十。

天命认定的明君,谁还会随他造反?

现在的蜀郡太守是张堪,“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就算没有天幕,史歆也不能在此时造反。

但史歆知道自己无身死之忧,因为陛下说的是“护送”。

“谢陛下,谢……秦皇。”

史歆清楚,后世秦皇定是怜蜀城被吴汉所屠,才会先让陛下“愧之”,再提他造反之事。

………

刘庄踟蹰片刻,没有说出起兵响应史歆与之同反的杨伟、徐容等人。

蜀郡反叛确与蜀城遭屠有关。

秦念说出此事,阿父必会注意安抚蜀郡,这些人也不会再成为叛逆。

【秦念:刘秀,你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勤政爱民,被称为“光武中兴”。你是唯一一个既是“中兴”又是“定鼎”的皇帝,而最难得的是你在位期间过错极少。】

【刘秀:朕受之有愧。】

刘秀是真不觉得自己应当承受这么高的赞誉,尤其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存在不少过错。

已经发生的过错,有设尚书台代丞相之职致使党争加剧,未能阻止吴汉行屠城之事……

尚未发生的过错,有厚待外戚牵连阴丽华、迁吕太后出高庙、未能抑制世家坐大、未能安抚蜀郡……

如此多的过错,怎么担得起“过错极少”之说?

【刘邦:相比吾等诸人,秦皇对你的指责极少,实在是难得,不愧是汉室中兴定鼎之主。】

刘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皇帝在秦念的称赞中回以“受之有愧”。

秦念对其他皇帝的指责相当多,比如刘彻几乎是从头被讥讽到尾,朱元璋则是单方面被辱骂。

就连武曌,秦念对她虽无过多贬低,但秦念指责武姓族人皆是废物,分明就是指武曌重用无能之人受后世诟病。武曌立的太子是个昏君,这也是相当大的过错。

可在这个话题,秦念没有指责过刘秀的私德。

杀樊崇、逄安虽有失信之嫌,但也无足轻重,故而秦念也只是隐晦提及。

若是抛开太后干政与西汉亡国之因这两个与刘秀关联不大的内容,此次话题中,刘秀被秦念指出的治政问题屈指可数。

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过错,不如说是无心之失。

秦念是后世之人,知后世之事,才能指出刘秀的过错。

而刘秀作为当世之人,又如何能够洞悉施政的利弊?

如此看来,刘秀几乎有如完人。

有如此帝王,是大汉之幸。

【刘秀:蒙高祖厚爱,秀必不负所望。】

刘秀恳切道。

此刻他的民心已经位列前十。

比起“中兴定鼎”之说,百姓更注重后世秦皇所定论的“轻徭薄赋,勤政爱民”。

历经乱世,人心难定。

此时终得安定。

【秦念:正史中与你相关的神异之说极少,你也没像刘小猪一样因鬼神之说祸害天下,但你似乎相信谶纬?】

相比汉高祖刘邦,正史中汉光武帝刘秀的神异之说少得多。

像出生时的异象,刘邦的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而《后汉书·光武帝纪》的开篇没有提及刘秀出生时有异象,到结尾时才有“论曰”。

“论”属于史官的评述。

史官评述的异象也相当接地气:

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室中”,起名来源于“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建武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逝世的前一年,京师郡国频出祥瑞。

“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可见汉光武帝没有被祥瑞洗脑。

【刘彻:……】

“陛下!”

这次及时出言阻止刘彻与秦念争执的是霍去病。

刘彻绷着脸。

今日天幕许多内容都令他不喜。

哼!

【刘秀:朕已知谶纬之说不可信,必将改之!】

刘秀原本不信谶纬之说。

但他以《赤伏符》谶纬定己身正统,又与公孙述论谶纬之辩,之后又派人修订谶纬。

在此过程中,刘秀开始动摇。

——为何是自己得天下?自己是否为天命所归?

于是他就开始在用人、庙祀时参照谶纬之说。

修订谶纬时,刘秀发现删去对大汉不利之言后,谶纬之说有利于稳固政权,就要求臣民必须信谶纬。

如今刘秀明白鬼神天命之说弊大于利。

以这种方式稳固政权,当王朝衰落之时,就必然会有人借谶纬造反。

而且天命之说会致使华夏走向衰弱,刘秀绝不会再信谶纬之说。

【秦念:合着你真信?看在你没整出大乱子,朕就不骂你了。但你朝亡国时伴随的谶语,可比王莽篡汉时来得更加凶猛,这是你给后世汉帝留的“福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秦念说的当然是这则谶语。

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到底信不信谶纬,其实很难说。

从刘秀删改图谶来说,很像是垄断谶纬解释权来稳固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 醉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