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60-170

160-17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始皇帝执政时期却没有大规模叛乱。

秦念只能感慨祖龙的的确确是“威震四海”。

【嬴政:……朕已让李斯修改秦法。】

【刘彻:比例应低于多少?】

难得见到始皇帝理亏,刘彻不免有些得意。

汉律相对秦法更为宽松,此时的刑徒不到百分之二。

远胜于秦!

想必秦念时期的刑徒也不会太……

【秦念:0.2%以下,算是正常。】

秦念给出的是现代国际标准。

现代华夏服刑人口比例是0.13%左右,算是世界低位水平,远低于漂亮国的0.56%。

【刘彻:这不可能!】

卫青欲言又止。

罢了。

陛下高兴就好。

若是不高兴,那也是陛下所愿。

【秦念:二凤,朕不知唐朝具体史料,但推测你治下应达到了这一水准。】

【李世民:万分之十五。】

李世民主张“宽仁治狱”,完善录囚制度,常常亲自审录在押的囚犯,以减少冤狱和淹狱。

还对刑讯工具及刑讯程序作出规定,以减少刑讯逼供。

他清楚大唐如今有多少刑徒,故而能迅速作答。

………

赵匡胤不由得叹道:“唐太宗纵囚归家之事,可为千古美谈。”

贞观六年,唐太宗审查囚犯,让二百九十名死囚归家,命令他们在第二年秋末回来受刑。

后来这些人全都在期限内返回,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秦念:刘小猪,还觉得不可能吗?】

【刘彻:……】

【李世民:秦皇一朝是多少?】

【秦念:0.13%。】

【李世民:朕不如秦皇。】

刘彻总算明白这两人凭什么在民心榜上数一数二。

刑徒率竟能低至于此?

被注视的张汤:“臣当竭力修正汉律!”

第164章

【秦念:朕需要再强调一次:低刑罚率要以保护守法百姓为前提。成康之治那种四十余年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6/17页)

刑罚, 属于典型的有罪不治,假装天下太平,纯粹的恶礼。】

各朝儒生:“……”

他们很想反驳秦念之言, 但细思之后,竟是不知当如何反驳。

这位秦皇或是“考古”出成康时期的历史,得知当时就是有罪不治。

——他们并不知道,秦念纯粹是不相信奴隶制时代的犯罪率能降到零。

【刘秀:当如何既保护守法百姓,又降低刑罚率?】

刘秀时期的刑徒比例更低,甚至低于秦念时期。

但他不敢居功。

因为他的民心远不及秦念与李世民。

这就说明此时刑罚率虽低,却未能做到保护守法百姓。

应是他屡次大赦天下之故。

【秦念:一,大赦天下不能赦危及国家安全和严重损害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刑徒,比如贪污受贿、渎职枉法、奸淫掳掠、抢劫谋杀等罪行。这类罪行的赦免, 等同于鼓励犯罪。】

其实秦念很不喜欢大赦天下。

这对守法平民极其不公。

但古代有太多放在现代根本不能算是犯罪的律法, 比如僭越、不敬、不睦、连坐之类。

——不睦包括妻子告发丈夫或丈夫的长辈, 隋唐时期位列十恶不赦。

秦念只能给大赦天下打补丁,将部分罪行纳入不赦行列。

稍后她还会提议物理隔离,来保护受害者。

【刘秀:受教。】

汉朝的大赦天下并非所有罪都赦。

不赦的主要是谋反、恶逆、故杀、群盗、官赃等罪,而不似秦念这般“贪污受贿、渎职枉法”, 几乎将官吏会犯的罪全部囊括进不赦之列。

“奸淫掳掠、抢劫谋杀”, 涵盖的范围也远超汉朝。

【李世民:朕当改之。】

李世民心中一惊。

他也意识到大唐虽有“十恶, 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不赦,但依旧会有“损害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罪犯得到赦免。

——监守内奸、盗、略人, 指的是利用职权犯下通奸、盗取、拐卖劫持或强迫卖为奴婢等罪行。

【秦念:第二, 将犯罪分为刑事犯罪、行政违法以及民事侵权。】

【李世民:此为何意?】

【秦念:刑事犯罪可处徒刑或死刑, 属于罪行严重,自身及三代子孙不得为官,不过不影响子孙入官学。】

嬴政先是略有疑惑。

为何连坐三代不得为官,却允许入官学?

很快嬴政又想起秦念曾言官学亦有开民智之意,并非只是选拔官吏。

【秦念:行政违法,属于罪行轻微,比如在大街上乱扔垃圾、占道经营这种,处以少量罚款或扫大街十日这类处罚即可,不必入刑,也不应影响仕途。】

行政违法其实应该最高可拘留十五日。

但放在古代,行政拘留十五日,这都不能算是惩罚。

罪行轻微就要当刑徒劳改,那也太过。

秦念就只能提议扫大街。

【嬴政:……】

秦法正是刑弃灰于道者。

商鞅认为小罪重罚,就不会有人敢犯罪。

……然百万刑徒足以说明,小罪重罚,也拦不住有人犯重罪。

天幕出现之前,嬴政不曾想过要修改秦法,也的确是因为刑徒为“免费劳动力”,实在好用。

而秦念评价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

想到大秦二世而亡,嬴政只能认可此说。

【秦念:而民事侵权,比如饲养的牛羊损害他人庄稼这类没有主观故意、且更轻微的错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即可。】

【嬴政:可。】

既然知道秦法谬误颇多,嬴政当即决定再度修法。

已经修过数次秦法的李斯此番没有任何怨言。

他犯下滔天之罪,陛下愿留他性命,他已是感激不尽。

【秦念:第三,严禁黄赌毒。黄指卖淫嫖娼,必然附带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罪行,且对社会风尚极为不利。嫖娼本就是徒耗家产,隋唐以来性病泛滥,因病致贫、因贫生乱者数不胜数。】

【李世民:……】

李世民想解释大唐严禁逼良为娼。

但看到“隋唐以来性病泛滥”,李世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武曌:还请秦皇详述社会风尚。】

武曌清楚,“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罪行与因贫生乱,都不足以让各朝禁“黄”。

各朝只会认为,禁止逼良为娼即可解决前者,而后者——

贫者何其多也?

就连武曌自己,在秦念言天下大同之前,也不曾想过应使所有百姓富足。

倒是社会风尚之说,或许更有成效。

【秦念:一个嫖娼的人,和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所有人都知道后者品行更好。但朝廷不禁嫖娼,反而从中获利,实则就是鼓励百姓道德低下——后世对儒家以礼治世却不禁嫖娼的评价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各朝儒生、尤其是嫖过娼的儒生,皆被这句话讥讽得脸色煞白。

没人能否认洁身自好者品行高于嫖娼者。

却有许多文人以嫖娼为风流。

正合后世那句难听至极的嘲讽。

【武曌:秦皇所言极是。】

【李世民:朕将改错。】

李世民叹道。

在秦念点出谬误之前,李世民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朝堂借官妓获利有何不对。

【秦念:赌场所关联的各项犯罪朕就不多说了,群里各朝本就都禁赌。】

【嬴政:何谓毒?】

秦念将古代五石散与后世鸦片的危害发到群里。

当她说完后世异族如何制造鸦烟流毒之祸,各朝都表态必禁三者。

【秦念:第四,防患于未然。许多犯罪在发生之前只是口角问题。所以如果亲属、乡邻之间发生矛盾,就可以告到官府。理亏者徙边,其亲属可自愿随同迁徙。】

【刘彻:有矛盾就流放?】

【秦念:这是物理隔离,流放那是犯罪,会受到监管不能离开当地。迁徙外地者可以搬回内地城镇,只是不在其他地方额外赐田,也不能回原籍,原籍是京城可以除外。】

【刘彻:……】

刘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嬴政:善。】

嬴政却十分赞赏秦念此策。

如此一来,不仅能让亲属邻里间的矛盾大为减少,更是能充实边境。

且有理有据。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7/17页)

这种“迁徙”,其实就是换一个地方分配土地。

嬴政经常迁徙百姓,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何不可。

【李世民:亲属相告也要迁徙一方?若是子女状告父母,又当如何?】

【秦念:父母于子女有生养之恩,既然如此无论谁理亏,一律迁走子女。待父母年过五十,官府应替父母向子女追讨赡养费用,金额为养老所需的费用均摊至所有子女。】

【李世民:……?】

李世民陷入迷茫。

啊?

生养之恩、赡养费……是这么算的吗?

【朱棣:此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朱棣忍不住道。

就算可孝不可顺,但也不该是赡养只付钱。

【秦念:子女宁可举家迁徙到艰苦的边境,也不想见到父母,你该问的是父母为什么能把子女逼到这个地步。】

【朱棣:……】

【秦念:朕不妨直说了。这迁徙之法,就是应对儒家的宗族制度。大宗欺虐小宗,老的欺负小的,说是家法实为私刑。不拆宗族,那就是一个个以兼并土地为己任的小型分封国。】

【刘秀:原来这才是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之道。】

刘秀恍然大悟。

其实早在李世民话题,秦念就说过豪强、世家实为小型诸侯国。

而在武则天话题,秦念则言“儒家整出的小型分封制就是天然热衷于兼并土地”。

故而想要根绝此弊,就应解决宗法制度。

………

无数既得利益者惊恐怒骂,却看到汉光武帝的民心上升。

宗法制度下,受益者永远只有少数,绝大多数人深受其苦。

纵有“共同对外”之效用,可只要所有宗族皆被拆分,受到欺辱即可向官府申请将恶人迁徙外地,又何需宗族为自己出头?

这种拆分甚至不是秦法的强行分家,而是亲属受到压迫后请求官府迁徙对方。

并不会强行使得骨肉分离。

【武曌:若是妻子状告丈夫,又当如何?】

【秦念:无论是妻告夫还是夫告妻,也无论什么理由,先判离婚。离婚之后若还有矛盾,那就谁理亏谁徙边。】

【武曌:既是离婚,子女当随父还是随母?其父若是虐待子女,又当如何?】

这两问实则是上官婉儿所问。

她正负责推行新科举制,多次前往试点之地了解民情。

有女子言想要考上乡学后与家暴的丈夫和离,又担忧自己走后,子女反受其害。

此事已于朝议进行讨论,然儒家臣子多认为女子既然是正妻,就不该因这等小事和离,即便允许和离也不能带走夫家的血脉。

【秦念:若是离婚,成年子女自行决定去留。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按照最有利于子女的方向判决,有一方家暴就判给对方,另一方需支付子女到成年的一半抚养费,而子女也应负担父母年老后的赡养费。】

【武曌:果真公平。】

武曌叹服。

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皆迁徙子女,这是因为父母有生养之恩。

夫妻之间无此恩,离婚之后无瓜葛,再次状告就视为乡邻矛盾。

未成年子女归属不按礼法按是否利于孩子。

实在是有理有据。

这也是最不利于宗法制度的方式。

【秦念:未成年子女可以合理管教,但致残致死就该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判刑。若是虐待已成年的亲属,就应以故意伤害罪入刑。】

此前参与讨论家暴是否应该和离的武周大臣齐齐陷入沉默。

这位后世秦皇是当真不喜亲亲相隐。

甚至在她看来,离婚无需理由,家暴应当入刑。

如此治世,竟是民心居首……

其实也不难理解。

弱者的民心,亦是民心。

虐待妻儿子女的恶徒才是少数。

【武曌:本朝律法将依秦皇之言修正。】

【秦念:祖龙,新法修订还应适当降低刑罚年限。】

【嬴政:可。】

看着嬴政再度上升的民心,张良怔然许久。

以往他以为无论秦念如何巧舌如簧,以暴秦治民之法,天下终究会有举世反秦之时。

可现在他竟然不确定了。

军功爵制改革、徭役改革,将暴秦最大的危机消弭于无形之中。

秦法修正,暴君俨然有宽刑之意。

天下还会举世反秦吗?

【秦念:新法修订后,原则上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再审,但百万刑徒实在太多了。祖龙,既然今年是大秦一统的好日子,何不大赦天下?】

百万刑徒热切地注视着天幕。

始皇帝陛下已经数次言“可”,这次能否亦从后世秦皇之意?

第165章

【嬴政:……除秦念所言不赦之罪外, 皆赦。】

看着民心再升数十名,嬴政却并不高兴。

因为换言之,就是因小罪沦为刑徒者极多, 多到能显著影响他的民心排名。

【秦念:遭受连坐的刑徒也可赦免。】

秦念没有要求各朝废除连坐之法。

因为在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治安不好的古代,连坐制度就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案。

且各朝的连坐并不是所有罪行都连坐,一般是关系着谋反、治安、邪教、逃税等特定事项。

如果能够严格按律法执行,以古代的治安环境,可以说利远大于弊。

而且各朝只要发展经济,就一定会放宽百姓流动,连坐制度应该会缓慢消弭。

【嬴政:可。】

无数刑徒喜极而泣。

他们知道以大秦官吏的效率,自己很快就能得到赦免。

“此番大赦,会赦免多少刑徒?”

李斯对大秦刑律最为了解, 很快估算出答案:

“应有七十万左右。”

嬴政:“……”

犯小罪和被连坐的刑徒竟有如此之多?

【秦念:至于赘婿、商人、后父、闾左等无罪之人,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 应该允许立户,不再论贵贱。但犯法的官吏就应该被优先征发、戍边。】

【嬴政:……可。】

看着秦念对犯法官吏的厌弃,嬴政仿佛透过天幕看到小辈的任性。

七科谪的总人数也就几十万人,本是优先征发、戍边、服庶人役。

如今兵役制度将改、庶人役已除, 只剩下征发一事……

嬴政已决定让蒙恬为主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8/17页)

领十万精兵、章邯为裨将领剩下的三十万刑徒北拒匈奴, 顺路攻取朝鲜。

依秦念之策, 捕匈奴朝鲜之异族入秦为奴,以替换本族奴隶。

至于百越……

若是军功爵制不改,嬴政会尽快南征百越,如今倒是不急于一时。

嬴政正思索何时取百越之地,却见天幕又现秦念之言。

【秦念:最后一个大兴土木是长城——历朝历代都在指责祖龙修长城为暴政, 但许多朝代也在修长城。】

【嬴政:……】

嬴政还没有修长城。

在得知有办法彻底灭胡之后, 嬴政也不打算再修长城。

而是决定修筑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堡垒线”。

十三年后的匈奴将要建国, 嬴政不会坐视其壮大。

【朱元璋:朕观史书,应是秦修长城时征用过多人口,工期太短,致使死者众多,故而被视为暴政。】

朱元璋也是修长城的皇帝之一,他只得出言为自己辩解。

他修山海关时量民力而行。

此言也是为了提醒始皇帝,即便要修长城,也不应操之过急。

【秦念:秦长城虽并非新修万里,而是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加固并扩展,但修筑这万里长城确实导致死伤者众多。】

【嬴政:朕不会再修长城,而意在北扩。】

长城不修了?

秦念的第一反应,是祖龙剧本被她带偏了。

不修长城,怎么抵御匈奴?

但定睛一看:“意在北扩”。

这应是祖龙受到堡垒线的启发,决定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隐患,而不是以长城作为防线。

想到汉初时匈奴的张狂,再想到元朝也没修过长城,再考虑到宋朝不仅没长城,燕云十六州甚至成了辽国的防线——

彼时的长城不是非修不可。

【秦念:祖龙壮哉!】

【嬴政:……】

【秦念:继续说修长城的后续——当后世发现长城为华夏抵御北虏数千年,将长城视为华夏的精神图腾时,即便脚下是明朝修筑的长城,人们也只会视长城为祖龙的功绩。】

【朱元璋:???】

【朱棣:何意?既是明长城,怎会皆颂始皇帝?】

朱棣坐不住了。

他也修过长城!

后人视长城为精神图腾时,怎能忽视大明的贡献?

【刘彻:后世复秦,自是赞颂秦始皇。】

刘彻很是不满。

长城凭什么算是“精神图腾”。

去病都封狼居胥了!

大汉既然成就汉族之名,为何精神图腾却是用于防守的长城?

岂有攻不如守的道理?

【秦念:这与复秦毫无关联,事实上后世百姓清楚那是明长城。但提起长城,所有人只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

【刘彻:……】

刘彻知道秦念既然如此笃定。

那么长城被视作始皇帝的功绩,应是在她复秦之前就已经传闻天下。

【秦念:其实这得感谢唐朝的文人,将春秋时期哭倒齐国都城墙的杞梁妻,嫁接为哭倒秦朝修的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有多广,长城与祖龙绑定得就有多深。】

【李世民:朕未听说此言……既然是民间故事,官府也不好管制。】

【秦念:你管不了也不必管,朕只是单纯想要嘲笑朱八八和朱棣。】

【朱元璋:……】

【朱棣:……】

父子二人还真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也知道这个故事流传得有多广!

想到后人因此忽视明修长城之功,反倒将此精神图腾尽皆归功于始皇帝,两人皆无言以对。

【秦念:祖龙,你原本会在两年后派屠睢领五十万军南征百越。但此次出征面临着山岭众多粮道受阻、越人分散难以强攻、炎热多雨肿疫流行等原因,此战未能取胜。】

祖龙说要北扩,秦念就顺势提及南征百越。

虽然两线作战不合适,但百越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疆域,不能不取。

【嬴政:当如何取之?】

郦食其已自请入百越之地。

百越地广,嬴政派去的使者也不止郦食其一支使团。

说是使团,却并非出使某个势力,而是皆可便宜行事。

故而嬴政不能将此事道于天幕,以防百越之人得知后加强防备。

【秦念:这次应提前命监御史禄修建连接湘江与漓江的灵渠,通漕船后再行南征之事。原本历史上,也是灵渠凿成后才迅速统一岭南。南征军可提前一年到岭北戍守,以适应当地水土气候,并提前准备所需的药材。】

【嬴政:可。】

【秦念:彭越是否入秦?】

【嬴政:是。】

彭越现在身处军中,分在王贲麾下。

刘邦话题时,他就被后世秦皇点明籍贯姓名。

知道此世反秦之事不可行,彭越当然愿意入秦。

【秦念:他擅长游击战,可以调去南征军中历练。】

【嬴政:可。】

郦食其此时已深入百越,其中艰辛苦楚,难以道尽。

但成果喜人。

他不仅成为许多部落的座上宾,还以各种方式挑起各部落间的争斗。

此时种下的矛盾,将在秦军南征之时得到收获。

百越之地消息闭塞,纵有不少逃难而来的六国遗民,也看不到天幕。

郦食其不担忧天幕之事为百越人所知,但还是极为谨慎,改名换姓后伪装成看不见天幕、于秦有走私渠道的魏国遗民。

如此一来不仅更容易获得百越人的信任,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传到此地,可以早做准备。

【朱元璋:徭役之事已毕,还请秦皇言赋税之事。】

朱元璋等待今日已有多时。

看到兵役制度竟能集秦时军功爵制与大明军屯制二者之长,朱元璋也就更为期待秦念如何改革赋税之制。

通过那些请罪书,朱元璋已经知道自己定下的各种制度可以说漏洞百出。

朱元璋承认自己读书少,还因未行“考古”之举,为儒家史书所欺。

不如择贤者而学之。

【秦念:各朝的税赋制度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看起来都不高,什么十五税一、三十税一。但杂赋杂税不断增加,加上各级官吏的剥削,落在百姓头上的赋税只会一年比一年高。】

秦朝史料不多,从出土的秦简来看,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9/17页)

税已经不算轻。

毕竟秦朝治国的国策就是“疲民”。

这就是事实。

但秦念觉得拿汉朝的三十税一来指责秦朝就大可不必,汉朝固定的人头税影响华夏数千年。

………

刘彻怎么看都觉得秦念是在内涵大汉,并为秦朝的泰半之赋辩解。

高祖时期减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阿父即位后半出田租,改为三十而税一。

但正如秦念所言,这只能算是田租轻。

大汉的赋税,远不止田租。

【朱元璋:朕观那数万封请罪上书,正如秦皇所言,各级官吏的贪污剥削堪称触目惊心。】

如今是洪武年间,大明开国之时!

他这个开国皇帝都还没有死,对百姓的剥削就已然至此。

此后又当如何?

每每想起,朱元璋都坐立不安。

【秦念:明朝中后期,你制定的徭役赋税制度基本失效,加上土地兼并的加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于是有臣子提出将所有赋税合并归于地,计亩征收。同时改力役为雇役,雇人代役。这一改制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嘉靖九年,桂萼向嘉靖皇帝上书《任民考》,主张编审徭役。

梁材根据桂萼的上书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傅汉臣将这一方案命名为“一条鞭法”。

当然,以明朝的党争烈度,不管改革有没有益处,反对派一定会反对。

更何况这一改革是当真触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

【朱元璋:可有功成?】

【秦念:数十年后,一位内阁首辅于党争中取胜,并趁着皇帝年幼独揽大权,于军政两方面进行改革,将税赋改制推行全国。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得以中兴。】

秦念说的内阁首辅是张居正。

万历元年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整顿吏治。

万历六年开始清丈田地,于万历九年成功推行一条鞭法。

第166章

【朱元璋:彩!】

换作以往, 朱元璋最先注意的必定是“趁着皇帝年幼独揽大权”。

如今他却是第一时间为其喝彩。

大明党争远胜各朝,这个重臣竟然能整合相权,完成改革!

朱元璋只叹此人不是生于现在, 不能入朝为他所用。

【秦念:可惜他劳瘁而死后,党争再起。皇帝也不甘心当了十年的傀儡皇帝,削其官、夺玺书诰命、诏罪天下。诏书上写“本当斮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流放其家属。】

【朱元璋:……】

【秦念:更可惜的是你朝有党争,人死政息。】

其实一条鞭法也有诸多潜在弊端:

税法规定纳银,就出现了臭名昭著的火耗银——碎银熔铸成银锭会有损耗,贪官污吏就以损耗为名加征火耗银。

此外明朝缺白银, 又有大量白银被埋在后院, 银贵谷贱同样加重农民负担。

张居正死后, 官员考核制度考成法被废除,明朝吏治迅速恶化。

面对日渐紧张的辽东战事与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明朝不断增派税赋,比如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 赋税折银制度反而成为明廷更便捷的敛财手段。

在财政崩溃和吏治腐败中, 一条鞭法各种弊端爆发, 名存实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居正的改革失败。

他在短期内整顿吏治、简化税制、扭转财政危机,留给朱翊钧一个远胜于万历初年的大明,完全可以说是中兴之臣。

如果万历皇帝以国事为重,像秦惠文王清算商鞅一样只清算张居正而保留其改革遗产,或许明朝的国祚还能得以延长。

【朱元璋:这个皇帝又是个蠢货!】

朱元璋怒道。

虽然身为皇帝, 难以忍受当“十年傀儡皇帝”, 掌权后行报复之事并非不能理解。

秦惠文王亦是在商鞅死后将其车裂, 并诛其族。

但商鞅之法仍在!

这个皇帝究竟蠢到何等地步,才会让如此良政人死政息!

“朱棣,这就是你的子孙!”

太子朱棣百口莫辩。

【秦念:他的确是目光短浅的蠢货。清算完重臣的家族还不收手,明知改制有利于社稷,却只顾泄愤,将相关文官武将也一并清算。于是仅数十年后,你朝就亡了。】

一提万历皇帝清算的武将,秦念就想到抗倭名将戚继光。

张居正死后不久,朱翊钧就将戚继光调离东接辽东的蓟镇。

戚继光赴任广东总兵官后一再被弹劾,只能上疏请求病退,最终在失意中病逝。

而戚继光被调走后,蓟镇防务逐渐荒废,难以支援辽东战事。

万历末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于努尔哈赤。

而戚继光也是在万历末年才得朝廷赐谥号“武庄”,或许就与这场惨败有关。

【朱元璋:帝王昏庸,于国大害!】

朱元璋扼腕叹息。

大明有中兴之臣,却无中兴之主。

【秦念:异族借鉴明朝这一赋税制度,将丁银摊入田亩,按地亩摊征,极大减轻穷人的负担,于是华夏人口增长至近四亿。】

这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

康熙下旨“永不加赋”,将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标准,也就是固定丁税。

雍正元年开始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地多者多交税,地少者少交,无地者不交,对贫民而言极为有利。

【李世民:四亿?只是将丁银摊入田亩,人口就能暴涨至此?】

李世民现在愁的就是大唐人口不足!

开疆拓土不难,难的是有足够的人口占据这些疆域。

【秦念:因为人头税真的是百姓极大的负担。当然,人口这么多还有别的原因,一会再说。】

【秦念:继续说异族之制。按地亩摊征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利,但看似是地主多交税,实则地主不会亲自种地,这些赋税是压在佃农头上。加上异族不断以各种名目加派赋税徭役,底层百姓依旧苦不堪言。】

【赵匡胤:故土地兼并之事不得不防。】

赵匡胤已大致猜到秦念是以何种方式征收赋税。

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秦念才能以“杀豪强,分田地”重整山河。

【秦念:没错,所以农民赋税改革的方向,就是税赋合一,按田亩征收。同时所有土地归公,农户年满十五岁就可分地。但分给任何人的土地都只有使用权,死后收归国有。允许民间自行租赁土地,但使用权人死后租赁合同失效。】

唐初的农民都能理解“死后收归国有”之说,此时的口分田就是死后收归国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 醉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