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开设科举制度!选拔人才!(2 / 2)
说到底,将燕云十六州的管理完全交给一群原宋国官员负责是肯定不行的。
不说全部替换掉,但至少要将那些重要城州的管理权都抓在手里。
但到这里所有人就又都沉默了。
又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那就是人手问题!
燕云十六州到底有多大?几乎抵得上一个秦国的大小!
这么大的疆土即便只是替换那些重要城州的官员,需要的人也极多!
让秦国这边一下子抽调出这么多人手,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缺人,非常缺!
这就是疆土骤然扩张太多而带来的弊端之一,光是管理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人手不足么…。…。看来我大秦选拔人才的制度需要改一下了。”扶苏摸了摸下巴,然后说道。
相对于中原其他的国家,秦国的历史虽然比较长,但是制度却远远不及。
因为现在的秦国是兼并了当初的六个小诸侯国才合并出来的。
现在秦国命名官员的制度有两种。
要么就是以军功爵制来算,获得军功后由武将任文职,管理某地某城等。
要么就是由在朝的官员大臣进行举荐,如果被秦王看中了,便可以直接任命为官员、一步登天。
朝为田舍郎,暮登君王堂。
不外如是。
如苏秦便是被张仪所推荐上来的,而卫鞅、李斯、张仪这些人背后也都有各自的推荐人。
总而言之就是缺少一种严谨的、规范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军功爵制只能挑选出武将,这也是大秦武德充沛的原因所在,但在选拔文臣这方面一直是弱项。
扶苏早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之前他不去管的原因是秦国当时不需要。
现在疆土一下子扩张了这么大,这个问题就不得不重视了,急需管理人才。“军功爵制虽然好,但随着我大秦崛起,这一制度的缺陷也会越来越大。”“现在确实要寻求改变了。”
便是卫鞅这个军功爵制的发明者,此时也点头认可扶苏的看法。
他并非是守成不变的人。
身为法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他向来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殿下心中可是已经有打算了?”张仪目光炯炯地看着扶苏。
扶苏既然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心中多少已经有了些想法。
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看向了扶苏,想听听扶苏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建议。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扶苏微微一笑,然后直接说道:“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直接照抄其他国家便是。”“现在各国实行的都是科举制度,我大秦为何不效仿他们,在施行军功爵制选拔武将的790同时,也开设科举?”“如此可以网罗散落在野的人才,也给了百姓们第二条晋升之路。”
扶苏的想法很简单。
那就是照着其他国家的制度去抄!
现在秦国也差不多到了施行科举制度的时候了,虽然说多少会激起一些国内旧贵族的反抗和抵触,但又能如何?
当初卫鞅施行军功爵制和新法的时候,那群人的反抗有多激烈?结果呢?
结果便是被嬴政杀得血流成河!
那一次大清洗让秦国彻底挖掉了腐朽不堪的根系,权力空前集中。
政令的下达更是全无任何阻碍,嬴政的意志成了唯一!
如果这次国内再敢有人反对,扶苏也不介意再来一次清洗,让那些人见一见他这位大秦未来新君的手段。
听到扶苏的话,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李斯犹豫了片刻后,还是开口对扶苏说道:“殿下,您的想法是没错的。”
“但是我大秦文风并不盛行,一般百姓家的孩子更是难以上的起学,普通人想要读书都是一件难事。”“即便您开办科举制度,恐怕筛选上来的人也是……”他把后面的话给咽了回去。
开办科举制度他们又岂会想不到?
但秦国的教育基础实在不是一般的差,在野能有多少人才?
所以才没人提出这个办法。“你们错了。”
扶苏深深摇头,然后朝众人正色说道:“从无到有确实是一件难事,但要是永远不去做,那就永远没有。”“普及百姓的教育需要慢慢来,但是科举制度却一定要开设,因为只有这样百姓们才会有向上的动力!”
扶苏的眼神坚定,语气充满力量。
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当那个先驱,那么便由他去做!
无论有多难!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