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2 / 2)
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
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
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
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
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
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天朝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
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
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
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
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
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又怎么打断世家的垄断地位呢!?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
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
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
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
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
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
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
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
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宋人周必大,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
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
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
元代的姚枢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
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
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
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