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节(1 / 2)
这些人往往以前在整个水道上都是横行霸道的人物,但现在见到官兵乖乖的如同鹌鹑一样,谁也不敢反抗。
谁心里都有根绳,知道什么该碰,什么不能碰,知道反抗是个什么后果,现在大好盛世能赚钱能好好活下去,干嘛非要~找死。
他们老老实实都听官兵的话,蹲下来双手抱-头。
张头目面带谄媚,冲高侍卫一笑:“您看这样行不行?我都听您的。”
“听我?”高侍卫脸上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看什么看,快把他们带回,要知道殿下可在那儿等着。”
“殿下?”这一下把头目吓了个结结实实,谁不知道这位殿下的手段,当初血洗扬州的事迹,历历在目。
至今还有不少人拿殿下的例子吓唬家中的小孩。
这下他不仅是惊慌了,浑身害怕的直发抖,哆哆嗦嗦的吩咐手下人:“快!”
“快!”
“快去!”
“这些家伙们都绑了,带回城内。”
到现在曹旺也没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突然之间说好的,收买的官兵突然就变了样,还将他与马天明捆在了一起,两个人被一条绳子捆在一起,背靠着背。
马天明还一边嘲讽着他:“哟,曹帮主,这就是您说的援手?莫不是特意花钱请来害自己的。”把曹旺气个够呛。
但又无力反驳,事实正如马天明所说,这就请了个祖宗来治自己的,钱收了,事也没办,还把自己给捆了。
全天下哪有这样荒唐的事,要被人传出去,估计要笑掉大牙。
他越想越气,直接狠狠的一肘子磕在马天明的背上,疼的马天明,哎哟叫出了声。前面捆人的官兵,听到叫声,扭回头凶神恶煞喊着:“老实点,干什么吃的,再乱叫,把你们两个嘴都堵上。”
这下把两人吓得谁也不敢折腾,老老实实的跟着官兵走。
但李承乾没让人把他们带回城内,城内的耳目太多,只要一进城就会有人把消息传出,再想抓到背后的这条大鱼,估计就要更费劲儿了。
· ·····求鲜花···· ········
他直接让人把所有抓到的人都捆在城外的一个破庙内,这里年久失修,很少有人经过,在这里审讯效果最好。
急的头目出了一身的汗,他自然知道这次出来的原因,原本想等李承乾等人进城时,会有人及时把消息递上去,到时候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
现在可好,自己被李承乾手下的侍卫要求,绑这一堆匪贼到城外的破庙,要是事后传出消息,自己没把消息传递过去,恐怕上头人就要怪罪。
... .. 0
李承乾要是一次性没能处理干净人,日后受罪的可是自己,他可见过各种各样的报复手段,令人胆寒。
........................................................................................................................................................................................
PS:新人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打赏!久.
第479章
但李承乾等人看得太紧,五百人将他们一干人等,看得严严实实。插翅也难逃。实在是没有办法,张头目只能心中暗暗打别的主意,要不然老老实实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都交代出去?还能立大功。
主谋自然要审问,原本第一个提审的就是马天明和曹旺,但马天明向来受手下兄弟们的爱戴,争着吵着要替他,曹旺的兄弟却没人吱声。
看着现在老老三二零实实的人,高士伟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寺庙里的人大声喝道你们这些人老老实实,现在太平盛世,老老实实干活就有钱拿,非得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下面几个人各个面露不服。
底下那些人还都没摸清李承乾是个什么身份,但有一人看到李承乾身着锦绣衣裳,跪在地下呐喊。
“你们生来就在富贵人家,哪里知道我们的苦,我们跑漕运的一年工钱虽然也不多,但有事可做,拿点工钱也不敢抱怨。”
“但是给朝廷上下打点下来,到我们手里才有多少?一年到头还不如给人家当苦力赚的钱多,更别提养活一家老小。”
“要不在这水道上拦路拿点银子,让我们怎么过活?”
李承乾紧锁眉头,之前他也曾有翻阅过漕运的奏章,自然知道每年为了运送粮食,朝廷都会播下大批银两用来给付给漕丁。
即使再不多,均下来,每人一年也有数十两银子,普通百姓人家吃喝足矣,怎会不够?
莫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罪行,何苦随意攀咬。
李承乾是了解其中内情的:“每年每人都会拨数十两银子,手紧一点都可以足够一家生活,怎么会出现你说的情况?”
“不扣我们的钱自然是够的,但是想扣我们钱,什么法子都有。”
男人面露愤恨:“自从有了漕运总督,日日称条约上有大批亏空,让我等漕运之人为他赔偿,对着运送的水手,百般勒索收粮食,要为他补亏空。”
“过期要补亏空,路过各个粮站都要补亏空,无论大大小小的原因都要补亏空。
一年光是补亏空的钱都要多达七八两名字,一年干下干到头,只能拿到一两银子,你说让我们怎么活?”
马天明也无可奈何,之前来的总督,没几个手里干净的,但如此苛刻的,还是少见。
“近些日,他的手段越发毒辣。”
“突发奇想要查往年的账本,说十几年欠税,并有数百万两白银之多,所以要从我们身上找补. .....”
“从江南送到长安,原本一石粮食就有二斗的折损,但实际多达三斗四斗,这多出来的折损都要我们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