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流浪地球2(2 / 2)
周晓峰看了一下,马兆他们课题组这个方向其实不算深入,只涉及到浅浅的表层。
人脑的生物学基础他们甚至都没有打好,研究只是停留在了非常表层的阶段,便止步不前。
课题组只有一个国内的硕士生在攻略这个难关。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可行性上面下功夫。
不过数字生命计划已经度过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阶段了,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应该不会很难。
周晓峰翻了下去,发现虽然马兆课题组他们自己对生命体意识的数字复制工程不太擅长,但是他们似乎与一个印度的实验室联系非常频繁。
马兆的文件里,有许多来自一个叫做班加罗尔生物信息科技的实验室的数据和信件。
周晓峰想起来了,在流浪地球2里面,电影最初就是一个印度科学家在抱怨数字生命的废除。
周晓峰继续翻下去,发现信件很多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上面描述了一些生物学领域的人脑研究,以及人的记忆和意识方面的复制学基础。
他们为之专门开了一门叫做生信拓扑的学科,专门用作研究领域的教材。
印度生信科技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一个叫做莫尼瓦的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双料博士,看信件和文献内容,周晓峰估计他应该是这个领域的大佬。
大致整理了一下文件,周晓峰总结了一下现在所有的进程:550智能量子计算机系列才刚刚起步,马兆的课题组是国内前列研究组织,不过还处在0到1,无到有的阶段。
而数字生命,虽然国内技术部门屈指可数,但是也已经差不多到了能够复制记忆备份、重现思维模式生命备份的阶段了。
周晓峰相信过不了几个月,他就能够通过印度生信科技实验室的数据,完成完整的数字生命备份。
周晓峰想了想,现在他暂时对这一切还没有什么想法,如何推进整个数字生命工程他还没什么主意。
所以他就收拾了一些桌子上的文件,找了个包塞进去,打算去马兆工作的学校实验室看一看。
马兆的实验室华北的一所知名科技大学内,学校距离超算中心很近,所以能够便利地进行各种仿真模拟。
周晓峰又下楼,在地库找到了马兆的车,跟着导航,前往了那座科技大学。
一路上,周晓峰开得很慢,华北地界和他从小到大身处的H市不同,城市格局四方正平,和H市江南的城市格局完全不同。
他发现,在未来,路上的各种电子设备更多了,包括路上多出了很多的监控探头,还有智能变道的马路……
不过,因为太阳危机,人类社会的科技并没有像过去几十年一样以爆发式增长,基本上依旧处在与周晓峰这个年代差不太多的水准。
没有太多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出现。
很快,周晓峰就到了科技大学的门口。把车一停下,就有几个学生走了上来,拿着文件让周晓峰签字。
“马老师,我的初稿您能否看一下……”
“马老师,这个报销单……”
周晓峰越听越烦,索性对这些学生说:
“今晚6点课题组组会,所有人都要到,这个会里面,我要听你们的工作进程,最好细一点,要经得住提问。不要没有进度。” 万界小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