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国学之正本清源(2 / 2)
说着,朱万年突然想起了徐尔路的身份,就朗声念道: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你可知这句话出自何处?”
……徐尔路有些懵,不知道对方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不过他还是很快的回答道:“朱先生,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的一句!”
“嗯!”朱万年点点头,然后继续问道:“那你觉得孔圣人的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这?徐尔路仍然感到困惑,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这样问,也不知道如何作答。
见此,朱万年就直接把话点透,道:“役使百姓要避开农忙。难道你不觉得孔圣人把百姓服徭役说得好像天经地义一样?”
这下,徐尔路琢磨过味儿来了,当即辩驳道:“使民以时中的使可作让解!”
“这有区别吗?”朱万年反问。
……徐尔路语塞。
的确!无论是役使还是让都改变不了里面那种上位者的嘴脸。
这时,朱万年又想起了之前对方提到的李卓吾,又接着道:“你该不会也觉得《论语》不是圣人之言吧?”
这话说的徐尔路有些尴尬,他的确有这么想过。
只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又听对方说道:“的确,有些事情时间太久了,的确说不清。”
接着,朱万年看向教室里学生,肃然道:“但你们要记住,一个人有问题,通常不会只有一个地方出错。就比如孔圣人常以父子对比君臣关系也是不对的,因为父子之间是有养育之恩的,而君臣之间有什么?”
说着,他转头朝着徐尔路笑道:“你知道缺了什么吗?”
徐尔路并不笨,之前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些偏差,现在经过朱万年的引导,自然也能明白其中的问题,点点头说道:“君臣之间少了百姓,因为无论君臣都是由百姓供养。”
“很好!”朱万年笑着点点头。
然后一边示意对方坐下听讲,一边说道:“他们总是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来遮掩和欺骗。所以儒家从孔圣人开始,就忽视了百姓的利益,即便后来有什么君轻民贵的说法也不会有人真的当回事。。”
“诸位都是大学堂的学生,对于我们华夏的历史应该都有所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诸子百家其实和我们今天一样也是身处乱世。那么诸位现在可知道这乱世如何终结?”
众人陷入沉思。
然而,朱万年没有留给学生们太多的思考时间,便直接质问道:“这还需要想吗?这答案就在诸位眼前,在诸位坐着上课的这个教室里,在外面辛苦劳作不需要担心饿肚子的百姓,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没有后顾之忧的战士们!”
“而孔圣人是怎么做的?他认为春秋乱世的根源是礼崩乐坏,所以要克己复礼,讲忠孝,讲仁义,教出来的却是一群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何为儒?仁义是儒?还是忠孝是儒?”
“其实都不是,本就没有儒,我们的华夏文明既有忠孝仁义,也有礼智信,更不能缺了法家的法、墨家的兼爱。华夏文明本是一个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整体,所以诸位请记住,从今往后不再有什么一家之言,有的只是两个字:国学!”
说到这里,朱万年的神情变得肃穆,高声道:“从今天开始,这门国学课程由我来讲,我会带着诸位同学读遍华夏典籍,不过不是拜读,而是审视,是评判。我们要学会分辨书和古人的善与恶,对与错。以此来完善自己,让我们的文明真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