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好手段!(2 / 2)
因为缺了陇州的补给,流寇若不想继续攻城,就只能分散劫掠就食。
可不管是攻城还是分散其实都是死路。
毕竟当初的流寇攻城掠地基本都是靠着裹挟的百姓灾民跟蝗虫一样不惧生死。
而这时候,流寇投降官府已有大半年了,营中自然不会有什么流民灾民。
因此此时若是还要攻城,那损失的都会是精锐。
同样的,分兵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北面有贺人龙的兵马,西面则是左光先。
而现在,有了充足补给的高迎祥既不需要分兵,也不需要攻城。
这就意味着曹文昭要想拿这份军功,便不能在城楼上守株待兔。
因为那样做,流寇就很可能直接绕城而逃。
这也是为什么将他们称之为流寇的原因之一。
不得已之下,曹文昭的兵马绕过凤翔府,在汧阳县西面,列阵阻敌。
然而刚准备布置火铳火炮阵地的曹总兵,就得到了一个极坏的消息,大军带来的火药不能用了。
没了火药,阻击效果会大打折扣。
他朝后望了一眼,吩咐道:“速去汧阳县城调用,带人将火药运来。”
此时也顾不得够不够用,能顶上一阵也是好的。
若是没有火炮,还真不一定能拦住流寇。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一会,下属便空手而归。
与此同时,前方也传来消息,流寇已经出现在二十里外了。
曹文昭的脸色变得凝重,也来不及问汧阳县为何没有火药,就直接冷声道:“备战!”
他很清楚接下来会是一场硬仗。
…………
七月二十八日,流寇复叛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此时的崇祯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如今有了墨家和鞑子两个强大的对手,流寇的疥癣之疾实在上不了台面。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萧云的存在,让老朱家免了被刨坟掘墓的灾厄。
和钱士升等人料想的一样,崇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调勇卫营前去练兵。
然而这件事还是有了一个小小的波折。
在皇帝提出调勇卫营的时候,内阁辅臣周延儒却出言阻止道:“陛下,流寇之祸不足为虑,兴许不等勇卫营到达凤翔府就被剿灭了,老臣认为此时不必急于出兵!”
此时朝中格局甚是微妙,原本与东林党对着干的温体仁等人基本都偃旗息鼓了。
只有一个周延儒和谁都不对付。
不过他有一个优势,深得皇帝看重。
这也是因为墨家扔出了吴桥兵变的惊天秘密。
此时,崇祯皇帝虽然急于练兵,但也知道对方说的有道理。
于是就按下了调兵的冲动。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八月初二,
紫禁城,崇祯皇帝在朝会上,收到了三边总督洪承畴的八百里加急:
总兵曹文昭于七月二十八日战死,闯贼流寇一路劫掠到了凤翔府,已经度过岐山,朝着西安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