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应对(一)(2 / 2)
“没错,否则也不会这么久才将消息送了过来!”这次说话的是萧宏远。
王宗耀也附和着:“的确若此,若是八百里加急,用不了三天就能到山东。”
“咱们这是准备去京师救援?”萧宏远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
“我看不着急!”很显然王宗耀有不同的想法,“承恩这小子在信上,不是说了已经安排人通知附近的百姓远离京师,鞑子想打下北京城没那么容易。”
接着话锋一转,有些欣慰的道:“看来是没有白教,好歹还知道给百姓点盘缠路费,否则百姓能保住自己的粮食就不错了。”
“那用的是咱们抄张家口八家的钱物,要是这时候都不知道拿出来,那将来就和皇帝一起进死囚营,了事!”萧宏远撇了撇嘴。
“这些都是以后得事情!”王宗耀也做了下来,继续道:“现在还是要从长计议,咱们这次要对付的可不止是鞑子。”
萧宏远自然清楚这些,还是有些忧虑,“就怕鞑子来的太快,百姓躲避不及。”
现在太平军这边得到是五六天前的消息,还不清楚后来的事情。
“这个可以交给我们特种部队来做,保证不会出纰漏。”这次接话的是李九成。
李九成和于七现在是特种部队的支队长,是目前特种部队里两个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特种部队之所以采用队建制,而不是营连团等较正式的编制,主要是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
队建制对于兵力部署呈高度分散性的作战部队来说,相对优于军师旅团营的建制结构。
加上之前的在宣大的实践检验,萧云权衡利弊之后,把当时临时的编制重新调整了。
在特战小组之上增设分队,原来的小组人数由十至十二人一组缩减到五六人一组。三组为一分队,三分队为一小队,以此类推,中队——大队——支队——总队——总管
之所以这样调整,是因为原来的小组是十到十二人,而以特种战士的能力往往只需要五六人就可以完成一个小的作战目标,人数多了反而容易暴露。
目前太平军特种部队的建制只到了支队这一级别,一共有两个成建制的支队,每个支队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两个支队的支队长分别由李九成和于七兼任。
对于特种部队的战力,大家都是非常认可。
因此李九成开口之后,就没有太多争论,都等着萧总管的最后决定。
萧云也知道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当即说道:“京城的事情还是不能耽误,现在和当年骑兵营北上不同,那时候补给可以就地解决,而现在要想将鞑子留在关内就至少要有五个团以上的兵力,这些物资必须由我们自己解决。”
说着,又看向李九成,“同样的,特种部队也不可能和之前那样进城补给,这次既然是儒家配合鞑子,必然会有所防范。”
这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战争模式当中,要想维持补给,就需要一个城一个城的占下来,否则粮道一旦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大局。
这其实也是刚才王宗耀认为不能操之过急的原因,现在听到萧总管也这么说。
便再次建议道:“那咱们还是不要因为京城的事,打乱原来的计划,还是先让特种部队进入京畿地区,大部队补给麻烦,但特种部队也就三千人,保证他们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和上次一样把鞑子先赶回辽东,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明年这个时候,咱们的布局就能到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