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考验(1 / 2)
墨家兵马战力虽高,但也做不到未卜先知,并不能提前测算到鞑子具体的计划。
所以直到十一月初十,太平军的骑兵团才到达辽东。
萧云在这个时候着急把骑兵团派出去,也是因为担心鞑子狗急跳墙,屠戮百姓。
在这个时代,要想彻底避免百姓伤亡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之前入辽东作战还是北上对付鞑子,都有刺激对方制造杀戮的可能。
也只能是在细节上,尽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
十一月十一日傍晚,
京城,
忙碌完之后,萧云一如既往的朝着广渠门外的军营而去。
自从拿下北京城之后,他就从来没有在里面过夜。
见识过后世的繁华,基本上就少了很多的好奇心。
萧云也不会好奇皇宫里的那个龙椅坐上去是什么滋味。
了解过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会对短短几百年的皇朝,没有任何兴趣。
既然穿越了,那就应该做些前人不曾做到过的事情。
或许这就源自于他那军人身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相比于后世退伍后的无所事事,他更喜欢现在的充实。
这与是否高尚无关,更多的只是因为习惯。
目前太平军正在建设的新兵基地,无论从范围广度还是参与人数来说,都是一个极限。
第一期就要建设一百多个新兵基地,参与人数就高达七八十万。
这对太平军里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萧云是不怕出错的,出现的问题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多。
他绝不会止步于现有的大明土地。
所谓的极限,所谓的考验是针对太平军内部人员的工作能力,是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唯独不是什么人品和道德。
千年以来,儒家标榜道德君子,却没有核实监督的能力与方法。
不仅好坏分不清,到头来反而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都说没有儒家就没有华夏的千年文华,更没有每个朝代三百多年的长治久安。
而事实上,所谓三百年的长治久安,到底是谁的长治久安?
是华夏百姓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少数富家翁的保护伞罢了。
总有人说秦始皇暴政民不聊生。
但萧云却觉得那个时期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秦始皇暴政没有错,而是指有了暴政百姓就造反这件事没错。
受到了压迫,日子过的不好,就应该反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只有不断的反抗,才能迫使执政者作出改变,才能不断优化社会结构。
刚开始或许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但优化之后的社会结构,也必然会逐渐提高稳定性。
这不是像儒家那样教百姓去忍受,把君主当父亲一样去孝顺。直到三百年后被异族屠戮,成功的用民族矛盾掩盖住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