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俾斯麦遇刺(1 / 2)
俾斯麦在希儿书房里提到的这个计划并不是俾斯麦的突发奇想,事实上他在很长时间以前就想这样做了。但是那时候他是太子和议会眼中最大的“反革分子”,“反改分子”,所以俾斯麦自己也觉得这个计划不适合公开。
但希儿在波茨坦的治理方式让俾斯麦看到了一个新的道路,那就是通过控制议员来控制议会,做一个表面上的光明领袖。
希儿也觉得俾斯麦的这个想法可以试试看,可是希儿也提醒俾斯麦说:
“不管怎么说,战争都是无法避免的,请不要以为做成了议会就可以永远和特蕾莎帝国保持和平。”
“我从来都不认为一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我从不停止准备新的选项给自己。”
俾斯麦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艾莉卡王国与丹蒂耶王国的战争开始前,俾斯麦就和阿提拉的势力取得了联系,可以说这段时间特蕾莎帝国内部的阿提拉地区问题就是俾斯麦一手炮制的。
而且也不止是阿提拉,意呆利共和派、、塞尔维娅人、捷刻人和罗马尼娅人都是俾斯麦的联合对象。
用俾斯麦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埋在特蕾莎帝国脚下的地雷,只要有一颗爆炸,那就会将特蕾莎帝国炸的粉身碎骨。
虽然这种埋地雷的计策成功率并不高。
说回到俾斯麦准备建立日耳曼尼亚议会的这件事情上。非常可惜的是,在他正式提出这样的倡议后并没有收到很大的反响。也有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提出这样的倡议只是想捞一把自由派的支持而已。
俾斯麦本人能有这样的社会反响,得益于他以往的各种反动言论和几年前同罗恩一起将议会彻底闹掰的事实。
几乎没有人相信俾斯麦想建立日耳曼尼亚议会是真心实意,即使俾斯麦真的是真心的。
艾莉卡王国的邦议会几乎都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也几乎全都是自由派的人,既不信任国王也不信任大臣,而且这种情绪根深蒂固——俾斯麦不希望日耳曼尼亚议会也是这样。
在俾斯麦的心目中,日耳曼尼亚议会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组织,要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进来,特别是工人和农民——这些人都倾向于秩序和稳定,深得保守派的喜爱。
经过和希儿的彻夜讨论后,俾斯麦把这个提案递到了法兰克福议会。
威廉一世国王是在之后才知道的这个消息的,他非常慌张的写信给俾斯麦说:
“你这样的政策难道不是在引起内部问题吗?你可是四年前才宣誓对国王效忠的,怎么会现在提议建立一个日耳曼尼亚议会出来……”
这封信写的非常潦草,足见威廉一世国王的心情有多么的焦急——他害怕自己像路易十六一样被送上断头台。
在俾斯麦看来,建立一个日耳曼尼亚议会无疑是符合利益的,也无疑会对艾莉卡王国及日耳曼尼亚邦联中各个邦国的王权统治产生威胁。只是俾斯麦行事从来都只是自己觉得对就行,不会事事向国王汇报。
而且俾斯麦自己也知道建立日耳曼尼亚议会的希望渺茫,但他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来拖延战争爆发,并且给特蕾莎帝国添堵而已。就像俾斯麦联系意呆利共和派、阿提拉人、塞尔维亚人、捷克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只是为了给特蕾莎帝国添堵的。
俾斯麦想:如果万一上面提到的两个计策能成功,那皆大欢喜;如果不能,那对艾莉卡王国也没有什么影响。
从某种方面来说,俾斯麦主要想通过这一切来使特蕾莎帝国大本营感到不安,就和他赞成艾莉卡王国的军方对特蕾莎帝国步步紧逼一样。
战争永远是俾斯麦的最后手段,而俾斯麦最期望的是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迫使特蕾莎帝国服软。
然而俾斯麦的期望还是落空了,在他向法兰克福议会提出建立日耳曼尼亚议会的事情后不久,特蕾莎帝国就发布了总动员令。
出乎意料的是,特蕾莎帝国发布动员令的这个消息没有促使艾莉卡王国群情激愤要对抗特蕾莎帝国,反而是太子那一派的人大张旗鼓的声称:俾斯麦的政策促使特蕾莎帝国准备对艾莉卡王国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