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传道即修道(2 / 2)
“天上急禁绝火烧山林草木之乡……饮食诸谷,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若犯禁,地气不悦喜,则恶应矣;三气不合,太平气不出,长此以往,天下乱矣。是故,为恶者担承负,或应于自身,或遗祸子孙。”
张角稍停片刻,继续讲道:
“行善之人得回报,或得财货、官职而富贵,或得长寿。富贵者,将财货置于宅中藏匿,徒遭盗匪觊觎,天下因财货缺而穷。若用之周济穷困,则可得长寿安宁。”
孙浩然看到一位准信徒,无端端打了个冷战,等大贤良师讲完这一段,急急忙忙插话表态:
“大贤良师,我明白了,财货用到该用的地方,才是财货,闲置即为废物;我今天回去,便将我的财产捐出一半,不!捐出全部财产,用来安顿、周济教友!”
张角嘴角含笑,夸赞道:
“你悟道真道了!财货不花到该花的地方,要财货何用?世人愚钝,有长生之道不学,偏要学邪佞,触怒天地,即便自己不遭报应,也会让子孙后代承负。”
王师曾经给孙浩然炫耀过那套《太平经》,还说过,这是天下少有的经书,得道以后,一定要好好读。现在听张角讲道,觉得好有道理;要不要听下去呢?思来想去,想不出所以然。这时候,侍卫褚燕在一旁悄声说道:
“孙灏,大贤良师很少讲道,我都没听过几次;你很有福气,竟然听了这么长时间!”
孙浩然听不得好话,褚燕的话音未落,心里就是一个哆嗦:这群老不死的又想干什么?此前没有答案,现在可以肯定,先离开再说其它。有了自己的想法,孙浩然笑了笑,并没有回应褚燕的话。
讲道结束,张角当着孙浩然的面,将各地渠帅送来的信众来信,集中起来,让人快马加鞭,送到雒阳,送到渠帅马元义手上。孙浩然好奇,为什么要送给马元义,为什么送到雒阳?一定有目的!
孙浩然露出迷惑不解的样子,张角解释道:
“何为‘洞极’?真人、圣贤,有其短长、缺漏;奴婢、夷狄,有其奇词、殊策。集天下之策,以为洞极政事,则帝王治矣。”
竟然有如此宏大构思?孙浩然以张角为神,肃然起敬,行注目礼,饱含尊敬。张角面带微笑问孙浩然,说出来的话却是毋庸置疑:
“孙灏,跟我到各县、各乡镇走走,看多了平民生活,你会懂得很多道理!”
孙浩然想都没想,立即答应。与褚燕走在路上交谈的时候,才想起来,本来打算告辞,怎么会不假思索,随意答应呢?这是不得了的怪事,必须想清楚!于是,孙浩然将来到巨鹿以后,与张角交往全过程,从头到尾审视一遍。没发现什么异常,这才松了口气;不过,还是为张角的气势折服,人怎么会有那么强大的号召力?
张角是真气派,不是一个五十人部落大人,所能相提并论;孙浩然暗自叹息,还用小拇指比划,张角是天,自己是地。队伍所过之处,张角如无冕之王,受到信众热情接待,其中不乏官府中人。孙浩然又做比较,虽然无千军万马,张角的气派却不亚于檀石槐。不同之处,檀石槐所过之处,各部民满怀敬畏;张角所过之处,信民满怀尊重与感激。
又看了几次符水医病,孙浩然还是看不出所以然,只能将其归于玄。不然,怎么解释呢?从信众的反应来看,的的确确有实效。孙浩然习医,自然明白,各种疗法的治愈效果各不相同。十医十的法子没见过,十医八以下的法子多的是;张角的符水疗法,超过十医七,不算差。
跟随张角走过几个乡镇,又听了几次布道,张角面带慈悲,问孙浩然:
“说实在话,孙灏,一个人躲在穷山恶水茅草屋,除了无尽杂念,能悟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我又不是没悟过!跟着我传道天下,我保你悟道自己的道;你要清楚,传道即修道!”
孙浩然很认可张角的道理,心里还是一紧,愈发觉得其中有鬼,十分担心影响自己的道。出门前,王师再次号称,让自己随便;然而,这可是生死攸关,关乎悟道的大事,怎能随便?于是,拿定主意,果断回绝:
“大贤良师,我很想追随您老,布道天下,救民于水火;然而,父母在,不远游,我要回家侍奉父母!”
张角楞了一下,笑了笑说道:
“那好,你忙你的事,什么时候想通了我的话,随时来找我!褚燕,招待好孙灏!”
回家的路上,孙浩然不急着赶路,慢慢悠悠,观风赏物,品尝各地美食、特产。王师那老家伙,无欲无求,除了吃饱,没有任何欲望,那是人过的日子?所以,一个人出行,先享受口腹之欲,顺便,看看风土人情。不管怎么说,出塞一趟,收益不错;不说大富大贵,起码不算缺钱。不缺钱,为什么不花?
孙浩然发现了异常,似乎人少了。一打听,才知道,前年大疫,死人超过一成。那时候在关外,没觉得多严重,反正天天有人病死、饿死,怎么冀州死了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