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守榜待刘备(1 / 2)
趁着黄巾起义的消息还没传开,刘洋没事的时候带着关张二人做些小生意,主要是为了加强三人的感情。
关羽也知道刘洋的过去,居然在甄家商队过当领队,关羽还给甄家的商队送过货。
曾经看到甄家领队把上百人的队伍安排的井井有条,上百车货物清点的明明白白。那时听说甄家的领队能力堪比郡守,都是本事出众之人,当即对刘洋表示佩服不已。
而且刘洋用了七天时间,三人买卖了两千多斤货物,转手赚了九百多钱,一下让关羽对刘洋言听计从,这可是关羽之前花费至少两个月才能挣到的。
该来的总会来,黄巾军起义的事情传到幽州,其中有一支队伍据说有五万人,正从巨鹿往北而来,传言目标是涿郡。
至于往涿郡来的原因,刘洋这一段时间从打听到的消息也明白了,涿郡是幽州所有往来财货的必经之地,这里有比较充足的钱粮。
此外就是幽州拥有大汉最丰富弓箭制作材料,优质的硬质木材,所以涿郡有一个非常大的弓箭转运仓库,收集全幽州制作的弓箭,运往洛阳,再分发给全国。
涿县的城门口已经贴上了征兵的榜文,三人早早的到了城门口,关羽本来想直接去报名参军,刘洋让两人稍安勿躁,先在城门口看看大家的反应。
关羽不解,问道:“现在黄巾贼祸乱,幽州兵力不足,招兵抵御贼寇,正是我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时候,二弟为何阻止我等?”
刘洋说道:“大哥别急,听我一言。
幽州地处我们大汉东北边疆,常年要防备北方的乌桓和东边的夫余、高句丽,所以军队数量一直不少,也就比司隶要少,和凉州、并州差不多。
就算和外族接壤的地方部队不能动,仅广阳郡和涿郡的兵力加起来,也能凑够近一万人,而且都是精兵,这样的精兵对上黄巾贼,一打三都轻松,可是现在却在征兵。”
关羽和张郃听了连连点头。
刘洋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朝廷每次征兵,为了防止地方乱征兵,都是会给明确的征兵数量,征多了是要定谋反之罪的,可是这一次的榜文只规定了年龄限制,却没有说征兵人数,那就是说朝廷没有给上限。”
张郃说道:“还真是,我也见过几次征兵榜文,鄚县几次都是征兵五百、八百,因为我家离涿县近,我听说这边最多的一次是征兵两千。”
张郃转头又问道:“那这次没有人数要求是为什么呢?”关羽也是一脸的思索。
刘洋看着二位未来的名将,只能感叹现在二人世面见得少,格局太小。
刘洋说道:“以上两项能说明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次黄巾贼势力庞大,人数众多,太守大人如果靠这一万精兵,几乎毫无胜算,才会发这样没有上限的榜文。”
刘洋让二人看了一遍榜文,又说道:“剿灭普通贼寇的征兵榜文都要把贼寇说的穷凶极恶,罪该万死,那是鼓励大家报名,可是这回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贼寇,说明什么?”
二人一脸懵的摇头。
刘洋说道:“官府怕把贼寇说的太凶了,百姓害怕,不敢报名,毕竟都是想去杀贼立功,而不是想去送死。”
关羽羞愧地说道:“二弟高见,思虑缜密,是大哥太冲动了,刚才情急之语,还请二弟勿怪。”
刘洋笑着说道:“大哥一片赤忱,二弟佩服,你们只是因为长期都在为生活奔波,没有时间了解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关羽又说道:“听二弟这么说,这次的确不一样,那我们还去不去投军?”
刘洋说道:“大哥别急,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肯定是要去的,我也知道大哥忠肝义胆,勇不畏死,但是不畏死并不等于白白送死。”
关羽兴奋的说道:“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弟不仅文采斐然,还心怀天下,真大丈夫也。
大哥虽然读过一些春秋,也曾行侠仗义帮助过别人,但和二弟比起来,真顽石比璞玉也。今后大哥愿意听从二弟安排行事。”
刘洋说道:“大哥永远是我们的大哥,只是这回投军情况复杂,又关乎我等性命,二弟我就当仁不让了。”
刘洋指着人群说道:“榜文今天刚贴,现在还早,很多人都刚刚知道,我等在此观察一下观看榜文的人。
如果还有像大哥三弟这样雄壮勇武之人,我们可以一起结伴而行,这样大家互相有个照应,毕竟人多力量大,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