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献策袁术(2 / 2)
刘洋现在有些头疼,穿越这几年,只找到了一些武将,一个有名的文臣或者谋士都没有,很多时候连个商量的人都找不到。以至于每次都是被动的处理问题。
还是老问题,自己能打听到的名人都是大家族的人,比如颍川荀家,可是人家根本看不上自己,寒门名士也需要天大的运气才能遇到,遇到了还不一定追随,最主要的还是找不到,就好比郭嘉,刘洋知道是颍川郡人,可是具体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就不知道了。
就这样,刘洋在无奈中过了年,时间来到了公元186年,汉灵帝中平三年。
首先,刘洋二十了,可以有字了,自己的字也是去年在美阳请卢植给取得,当时卢植称赞刘洋的名字好,称:“洋者,大也,盛也。”加上对刘洋知识广度的赞叹,感觉懂得太多了,知识都要溢出来了,故而取字“溢之”。
刘洋一听不错,还有点接近毛爷爷的字,意思也好,就拜谢了卢植。
再放眼天下,刘洋关注的几个人都在努力的发展自己,刘备在平原,把平原治理的很好,自己手上可用之兵也发展到了两千。
曹操在济南国也治理的很好,算是当了恶人,把龚景碍于世家大族面子而从宽的官员,通通收拾了一番。
孙坚在荆州任军司马,暂时没什么,董卓自己请命,去了冀县防备西凉叛军,袁绍在洛阳混的风生水起,听袁术说,袁绍准备以自己为桥梁,缓和袁家和大将军何进的关系,对此袁术嗤之以鼻。
公孙瓒在岳父的支持下,在幽州稳步发展,马腾、陶谦都还没听说最新情况。
除此之外,刘焉已经被调回了朝廷,冀州刺史是一个叫王芬的人,刘洋都没听过,这些已经是张郃尽全力探查送来的消息了。
再说汝南,袁术打过招呼,那一切就都好办了,刘洋以太守府的名义发出了政令,要求各级县衙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向扬州散播消息,劝逃难的人返回汝南,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播种了,县衙补贴粮食种子等一系列措施。
过了十来天,袁术亲自到平舆县太守府,前来感谢刘洋的策略,说袁隗来了书信,先是夸赞袁术收服了刘洋,为袁氏添了一员能人,后来又赞扬了袁术终于知道体恤民情,知道为汝南袁家做些实事了。
袁隗也同意刘洋的方法,汝南人口大减,导致税收下降,袁家得到的也就少了,现在撒一些钱粮汇集人口是应该的,袁家愿意拿出粮食五万石支持此事。
接下来的两个月了,刘洋就专门处理这个事,连太守府的政事都懒得管,因为管了也没用,与其每天在太守府和那些官员胡扯,还不如每天到各处奔走查看,一个县一个县的考察,务必让每个县把救济灾民做到实处。
换来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有部分留恋家乡的人,返回了汝南,毕竟这里有田地,而且土地也是好地,不像扬州多山丘。
这一下袁术从试探刘洋开始相信刘洋了,最大的原因是他的做法让袁氏在朝廷官员和汝南的世家及官员里,都增加了不小的声望,这让袁隗大力的表扬了袁术。
而刘洋在百姓中,收获了不少名望,一方面原因是看见刘洋亲自惩治了弄虚作假的官员,另一方面原因是,百姓都认为是刘洋来了,给了建议,才得到救济的。
而刘洋也在这汝南的官员中发现了一个人才,姓吕名范字子衡,细阳县的县丞。
发现这个人,是因为吕范把赈济灾民的事办的太好了,不仅救济的地方井井有条,重点是只有吕范一个人坐在边上看着,没有多用县里的一兵一卒。
吕范是怎么做到的呢?打听之后才明白,他控制好每天发放的量,充分发挥百姓的积极性,挑选十几个青壮维护秩序,这些人可以多领一点,又安排几个听大家说全是德高望重的人就坐在旁边看,来领粮食的是不是真的穷苦百姓,这几个人可以优先领取,包括发放也是百姓,互相监督,一旦徇私,直接不在给发,还要获罪。
刘洋也想起来,这是孙策的起家之臣,当即决定,要争取一下,试试能不能收服这个人,这样就不用有事只能和裴元绍商量。
刘洋当即就表扬了吕范,升吕范为赈粮督察,跟随自己巡视各县。
可是没想到吕范不同意,表示自己只愿意在县里做事,这样可以做些实在的事。
刘洋看明白了,这吕范是觉得自己只会拍袁术的马屁,整天只会到处视察工作的人,不值得自己跟随,说白了,这还是个有脾气的人。
刘洋也懒得废话,倒了点水在手上,用水在吕范面前的桌子上,写下了“欲使其亡,先使其狂”,八个字,又说了自己住的客栈,第二天就会离开细阳县。
刘洋懒得解释,若能看懂,愿意跟来就来,若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愿意跟随,那刘洋也不愿意强求。
人才这方面刘洋是看明白了,强求不来,就算强求来了,最后只会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