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修真 > 证道问仙录 > 第八十二章:树心森林

第八十二章:树心森林(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重置青春 野蛮时代之1992 尘途仙 四合院之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的导演 这个富二代只想躺平 重生1996从过目不忘开始 举头三尺有诡异 重生:我的传奇人生 我摆烂主播,PDD跪求别下播

(58)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59)克:战胜。

(6)为:以为,变成。

(61)者:的原因。

(62)非惟:不仅。

(63)抑:而且。

(64)亦:也。

(65)谋:筹划。

(66)今:现在。

(67)挟(xié:挟持,控制。

(68)令:号令。

(69)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7)此:这。

(71)诚:的确。

(72)争锋:争强,争胜。

(73)已历:已经经历。

(74)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75)贤能为之用:为:被。

(76)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77)图:谋取。

(78)据:占据。

(79)利:物资。

(8)尽:全部取得。

(81)连:连接。

(82)通:到达。

(83)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84)殆(dài:大概。

(85)资:资助,给予。

(86)所以:用来。

(87)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

(88)险塞(sài:险峻的要塞。

(8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9)高祖:刘邦。

(91)因:依靠,凭。

(92)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93)殷:兴旺富裕。

(94)而:但是。

(95)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

(96)胄(zhou: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97)信义:信用道义。

(98)著:闻名。

(99)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1)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11)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12)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13)内:对内。

(14)修:治理。

(15)政理:政治。

(16)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17)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18)身:亲自。

(19)川:平野。

(11)箪(dān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111)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112)日:一天天。

(113)悦:高兴。

(11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115)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6)犹:好像。

(117)愿:希望。

古诗文网

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古诗文网

相关内容

介绍

作者:佚名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

古诗文网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百度百科

陈寿的其它作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成为仙尊的白月光之后 逆鳞 反派们的团宠她又娇又甜 黄庭仙道 大奉打更人 莽荒纪 夜无疆 欲望森林 仙炖 西游之悟空师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