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穿越 > 顽贼 > 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靖天策 三国从黄巾小兵开始 大唐:偷看日记,李二破防了 我有一座小酒馆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苍厄之瞳 白铃兰 救命啊男人要灭绝了 影视:从狂飙开始签到 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崇祯九年的秋天。

刘承宗在繁复的宴会与日复一日的长谈中,与元帅府外驻各地的大将勾画未来蓝图。

同时也在刘承宗整个统治区域内,开了元帅府的第一次科举。

这是张宏伟的蓝图,从泰萌卫到拉萨河,包括陕甘青川四省旧制,共编设一百五十七县,由元帅府统一派遣官员治理。

这事乍一看,是刘承宗对周边控制力大幅提升的好事。

同时也会使卫拉特、火落赤等统治实体遭受冲击。

不过实际上恰好相反。

刘狮子想做这件事,但他不想现在做。

反而是巴图尔珲台吉与摆言、拉尊这些地方领主一再要求,才让他无可奈何地捏着鼻子开了科举。

时机不对。

刘狮子心里对西宁以西的定位,是不需要堆资源的战略纵深。

只要投入一点兵力,维持存在,确保掌握乌斯藏、卫拉特、斡罗思的情报,并在大局上能够施加政治影响力,就足够了。

就这,还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河湟谷地是他统治区域的‘腹里’,必须维持安全需求,迫使他打算向西投入一点兵力、人力与物力。

甚至真的打算在乌斯藏、卫拉特建立实质统治。

毕竟那时候他也没吃过啥好菜。

哪儿像现在,拿下西安府,刘狮子是真知道什么叫得关中者得天下。

一府之地,还是如今这个被旱灾蝗灾折腾的年景,征收本色折色,就可供养九万人马。

当然,这是关中平原东部的西安府及华州、同州这一小块有渭河灌溉的地利。

元帅府那么大的地盘,陕甘青三省加起来,征收本色折色,不算这一府二州,也就能供养七万人马。

一样的资源,把湖广推下来,那就又能多养十万大军。

扔到乌斯藏和卫拉特,一万兵马都得饿得面黄肌瘦。

因此最好的情况,是一统天下之际,派遣兵马护送官员,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边疆问题。

但凡事有得有失,到那个时候,地方大贵族也必然会有更大的抵触心理。

不像现在,卫拉特有心进一步定居、集权,而火落赤也在与卫藏军队的长久对峙中疲惫无望,急需元帅府的支援。

这让设立府县更加容易。

当然相应的是刘狮子要付出的资源也会更多一点。

但事情会做的更加顺利。

刘承宗之所以对这事瞻前顾后,主要原因其实就一个。

他没那么多储备官员。

其实这事,最高兴的人是刘老爷。

一般来说,一个县要想正常运转,理应有十至十五名官员,其中六位流官由吏部铨选,余下不入流的吏员则由地方任命。

而在元帅府统治的陕西,很多县仅有知县一人。

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更不正常的是,刘承宗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不是尽快开科举,而是从军队里选一些负伤或立功的士兵和低级军官,调到地方做佐官。

当然这在元帅府又是正常的,他们有着极其庞大的军人群体,某种程度上解决好军人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社会的问题。

但在刘老爷看来,这种情况难以持续,而且也太离经叛道。

他早就想好好跟刘狮子谈一下这个问题。

可偏偏,没有合适的契机。

刘老爷想要的合适机会,是那些军官转任地方官僚,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就这样的问题,跟刘狮子去谈。

可无奈,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方面刘承宗的军官群体,素质高是事实。

这是有传统的,拥有完善卫所制度的大明,武官对文武双全的追求,本就已成风气。

像左良玉那种文化程度较低的武将,才是个例。

而刘承宗对文化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风气。

另一方面,目前的陕西,对官员素质要求也确实不高。

一个县几千上万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军队,出身军队的官员,反而能在这样的地方更好地平衡军民事宜。

反倒是如今,准噶尔和火落赤,这两家元帅府最大的地方贵族,要求刘承宗实现派遣官员帮他们治理地方的诺言,让刘狮子必须开科举了。

刘承宗一直以来不愿开科举的原因也很简单,他需要时间。

时间能证明他的德行,也能在地方安插更多出身军队的自己人,以免大批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才,跳出来反对他。

现在,刘狮子同意进行科举,也并不是他被逼得没招儿了。

而是元帅府随着岭东大战的取胜,林蔚负责的通政司第一时间将破伪帝、焚旧京的消息加以刊印,通传西北移书各县,使刘承宗声名大震。

邸报上最显眼的大横幅,就是‘抒萨尔浒之宿愤,血己巳年之旧耻’。

刘承宗觉得,眼下自己的声望,可以一试。

吏衙也就抓住这个机会,传令陕、甘、青各县长官,开了科举院试。

院试的规矩照旧,由县、府、院三层考试,包含从童生到秀才的三层选拔,名额也跟大明一样,是小县最低八人、大县最多二十人。

同时为了稳定,还在元帅府全境给出四十六个免试名额……这个免试名额给的是知县和县丞,一共四十六人。

主要是刘老爷给刘狮子随意任命县官的行径打补丁。

在征战过程中,刘承宗任命了一大批或起于行伍、或拔于地方,没有功名的官员。

如今要开科举,吏衙担心这些地方主政的官员会觉得自己没了上升空间,心思浮动。

为避免这事,就直接予以其生员功名。

整个秋天,报名参加童子试的人超过了十八万,经过三场考试,最终元帅府下辖十三府、十三州、三牧监,共选拔出一千六百二十六名有秋闱资格的生员。

刘狮子看着各府呈上的长长名单,及秀才们的生平履历、出身过往,心说大元帅府的第一批秀才,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这是因为元帅府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导致录取率太高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质子十八年,归国万人嫌 科普盗墓:国家问会不会分金定穴 寡妃待嫁:媚后戏冷皇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最后一个北洋幕僚 大明:朱元璋:我,朱雄英,让位 大明官场之名落孙山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北宋诡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