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研发膏药(1 / 2)
同为小诊所,中医小诊所和西医小诊所在经营上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定位。
西医小诊所很多时候属于辅助治疗单位,也就是一些基础简单的疾病,患者没有必要去医院,图个便宜方便所以就近就医,它承接的主要是小病。
中医小诊所因为中医凋零受排挤的客观情况,一般不会成为患者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各大医院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患者对医院失去信心之后才会找上中医小诊所,它承接的主要是大病。
西医小诊所的客户群在医院之前,中医小诊所的客户群在医院之后。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医小诊所想要生存下去,除了过硬的医术,还需要看天吃饭,什么时候有患者来看诊,什么患者是能够接诊的,全部随机随缘。
司马力和莫词的中医小诊所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开业一年以来,一直贫困相伴。
最初司马力以为的,经营好口碑,然后患者就会口口相传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世道多艰,人心不古。
治愈的患者不愿意相传,有着这样的顾虑:假如推荐来的朋友治愈了,自身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也还好;然而推荐来的朋友没能治愈,自身多半还会受到怨怼,这不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司马力无力去改变这些外在的因素与人心,为了改变贫困的局面,他只能试图在自身方面多想想办法。
鉴于一直有患者跟他反馈中药煎煮麻烦,同时也很难喝,口感堪比黑暗料理的情况,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从拓展产品形式的方面尝试一下。
简单的说,就是开发一些外用的中药产品出来。
想到外用药品,司马力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词汇就是“膏药”,他找到莫词,商量道:“外公,我打算尝试做些膏药出来,看看是否能打开市场,你觉得怎么样?”
莫词面露难色道:“膏药我从来没有做过,不懂怎么个做法。”
司马力连忙解释:“制作工艺你不用担心,我自己上网查,只是方子我不会,想跟你商量下。”
“哦,方子问题不大。膏药我觉得可以试试,以前你姑婆的邻居是个军医,会做膏药,你姑婆有次扭到脚,军医送了一块给她,后来她才敷了一天就好了。”听到只需要方子,莫词顿时又恢复了信心。
司马力:“我想先做两款膏药试试,一款是跌打损伤和接骨效果的,一款是针对腰颈椎间盘突出的。”
莫词在治疗跌打损伤、接骨、腰颈椎间盘突出方面堪称一绝,而且这些也算相对常见的病症,司马力自然是第一时间想到。
“这几个方面我也觉得可以试试。”莫词表示赞同。
得到莫词赞同之后,司马力随即对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治疗跌打损伤和接骨本身就是膏药最常见的功能,后续效果我觉得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不过治疗腰颈椎间盘突出的膏药,可能效果会差些。”
“以往腰椎间盘突出需要熏洗+外敷相互配合的模式来进行治疗才能让骨刺收缩回去,药材做成膏药之后,相当于只进行了外敷治疗,效果应该就没那么强力了吧。”
“不过镇痛效果应该是没问题,有些腰颈椎间盘突出,只要改善了疼痛,即使骨刺不收缩回去,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得到很大改善,所以效果达到这个程度应该也算够用的吧?”
莫词听完,想了想道:“只要有效果,患者应该就能接受,实在严重的,我们再上熏洗+外敷也完全没问题。”
司马力点点头,然后掏出纸笔给莫词:“尝试做一批膏药,应该也花不了多少钱,你先把方子初步拟好,我查一下制作工艺的资料。”
师徒俩三言两语达成共识,便开始各自分工行动。
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膏药的制作工艺不算什么复杂的隐秘知识,并不难找,司马力很快就找到了一大堆。
挑选出几篇看起来相对靠谱的文章,然后相互综合,司马力逐渐列出一份必要物质的采购清单和初步的工艺流程。
膏药的制作步骤主要有五步:炸药、炼油、下丹、去火毒、摊膏药。
炸药,顾名思义,就是把药材放到油里炸,小火慢炸,待木质类药材外焦里黄,火候就差不多合适了。
炼油,就是过滤掉药渣之后的药油,持续高温熬炼,网上资料说需要熬炼3-4个小时,但司马力结合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觉得这纯粹画蛇添足的扯谈,单纯炼油没任何实际意义,炼油应该只是为了提高油的温度,使其达到和黄丹反应的温度线而已。
下丹,就是油的温度达到31度左右时,放入黄丹,两者发生化学反应,油从液体逐渐变为粘稠的膏药。
去火毒,是膏药做成之后,需要向其喷洒冷水和将膏药浸泡入冷水中,从而祛除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毒素。
摊膏药,就是将做好的膏药的均匀摊在事先分割好的膏药布上,之后就可以对症使用了。
基本做好准备工作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