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基因奇才(2 / 2)
“这么说吧。就像这跳高比赛,我们偶尔也能跳到那高度上下,但是,就是每次都会碰落那个杆。
你既然在做电子器件的时候,表现出了特异的操作能力,那你就肯定能跳过那根杆,虽说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你至少能够很大地提升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试验,这一年多就卡在这上面了。那颗糖就在跟前,看的很清楚,也知道怎么取,但就是取不到。手没有那么长!呵呵。只能请你这手长的来帮忙了。”
手长的?这是骂小偷的话!这个家伙乱用词。
耿乐知道,他们这个项目组正在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再有半年时间没有进展,那就只能解散了。
耿乐说:“好吧。我可以抽时间帮点忙。我这边的事情也很多,时间有限,我就不参加你们的项目了。但是,我会尽量抽出时间去支持你们堪称伟大的研究项目!”
赵光胜非常高兴。“你现在有没有时间?咱们先过去看看情况?”
“好。”
耿乐便跟赵光胜去了京都大学生物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的生物实验室。
这里,到处都是瓶瓶罐罐,各种花花绿绿的试剂,各种型号的显微镜。
赵光胜给他引见了几个项目组成员,接着继续介绍这个项目的详细情况。
耿乐一看,这些试验确实非常麻烦。要从有生理活性的受体和供体剥离出一个一个的单个细胞。要用高级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部,确认哪些是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蛋白或别的什么,一个个剥离出来。
然后,将剥离出来的蛋白什么的,一个个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的特定位置,进行细胞培养。
制作出来几百个细胞,也不一定有几个活下来。细胞活下来以后,才能进行进行免疫试验。这是个很费力很耗时很细致,成功率很低的活。
赵光胜说:“我们都麻木了。就是每天都做,做好了进行培养。然后就等结果。希望能成活几个细胞,以便展开下一步试验。
够麻烦是吧?那也比他们搞农作物杂交试验的项目强吧。他们一等就是一年。今年操作,明年看结果。中间只能干等着。唉,搞研究就是个枯燥耗时间的事儿。没办法。”
并不需要耿乐做所有的活,他们把其他的预备工作先做好,主要是让耿乐把蛋白片段等送入受体细胞的特定位置。
送入多长的蛋白片段合适,这要一点一点的尝试。
受体细胞培养不成活,难以确定是操作错误,灭掉了细胞活力,还是送入的蛋白片段与受体细胞不匹配导致受体细胞的死亡。
这要靠反复的规范试验和仔细比较来确定。
细胞培养成活也不是就行了。必须是送入的蛋白片段正好能使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不出供体细胞,不启动免疫攻击,而且,植入的蛋白片段不能对受体细胞的功能产生有害影响才行。
这要靠无数次的尝试才行。其过程非常繁琐。
在赵光胜的指挥下,耿乐先试做了一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做了二十个,而且看起来成品的质量很好。
赵光胜他们,一个人一天也做不了二十个。这一下小试身手,让赵光胜他们大为振奋。此人果然名不虚传!
这些显微镜都带有视频监控功能,可以录视频。耿乐走后,赵光胜把耿乐往细胞中植入蛋白片段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了,让项目组成员观看。
他们看到,耿乐的操作非常迅速,一出手,受体细胞立即就被固定。
实验中固定一个微小的细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专门的操作工具,选择两到三个点进行吸附。
吸附力过大,细胞壁破碎,这个细胞就报废了。吸附力不足,操作时一用力,细胞就失控了。多摆弄几下,这个细胞也可能失去活性。
但是,耿乐固定细胞就像是直接用手指捏住一般,根本没怎么吸附调节,细胞就被固定住了。
固定了受体细胞,然后要用探针头吸附蛋白片段,这也是个极为精细的技术活。但耿乐初次接触,简直就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没有任何停顿和试探。
最让他们惊奇的是,视频中,耿乐每次植入蛋白,几乎都是一次成功。
他操控的探针几乎没有任何抖动,直接在受体细胞壁上一点,探针头都不进入细胞壁的情况下,就把蛋白片段注入到细胞内。这样就保证了最小幅度地伤害细胞壁。
最让人震惊的是,那些蛋白片段进入细胞壁之后,就像活的会游走一般,一个一个的都慢慢蠕动到了目标位置!
其他人不知,赵光胜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耿乐肯定是动用了真气啊!他知道是知道,但是他做不到。
其他不说,可以肯定的是,这批样本的成活率将会大大地提高。至于成活后是否能成功规避免疫反应,那不是耿乐的事情,而是他们选择的蛋白片段是否合适的事情。
耿乐回去后,大致查询了一下赵光胜的情况。这个赵光胜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就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其中六篇论文获得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他现在主持的项目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赵光胜是国内生物基因研究界公认的“天才”。
一周以后,赵光胜给耿乐报告说,上一批二十个样品,目前的结果是成活了三个。这可了不得!以前他们做二百个,也不一定成活三个。耿乐揣测,成活的三个应该是他最后注入了真气的三个。
做实验的时候,虽然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那些细胞在活动,但他感觉到那些细胞的活力都不足,根本经不起折腾。于是,在剩下最后三个时,他尝试着往里面注入一点真气能量。
他能观察到,注入真气能量后,细胞的活性明显提高了。应该就是最后这三个细胞撑过了各种折腾,活了下来。
赵光胜邀请耿乐再去做些样品。耿乐又去做了二十个。这二十个全部被他注入了真气。结果一个周后培养成活了十三个。这一结果让赵光胜他们惊叹不已,这样的话就可以大规模缩小工作量了。
他们为试验一个蛋白片段,常常要做几百上千个样品,这样才能获得几个经培养后成活的样品。然后,才能用这几个成活样品继续培育,分蘖出更多同样的细胞,用于免疫系统试验。
这还不知道免疫系统试验能不能成。不成的话,就要更换蛋白片段。
侥幸成功——那简直是天大的喜事——还要继续培养,看看他们会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这是耗时极长的繁琐工作。
但是,耿乐做的效率再高也不行啊。耿乐的时间毕竟是有数的。一次又一次地请来,也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而已。他们自己的操作能力提高不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啊。
他们向耿乐请教经验,耿乐也不保留,也随便他们观看,录视频,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有什么办法?
赵光胜好一点,能学到点东西,但也只是比其他人的成功率更高而已,远没有耿乐那样的超高成功率。
于是,项目组的同事极力鼓动赵光胜把耿乐吸收进项目组。不需要多,只要耿乐每天过来工作一个小时,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项目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假设耿乐每天来工作一个小时,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他们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可能性比较大的蛋白片段,都尝试一遍。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这一年就出结果了。
于是,赵光胜开启了缠磨耿乐的模式。天天不是打电话,就是当面劝说。
一天一小时不行,两天一小时也行!三天一小时也行!这把耿乐搞得不胜其烦。
他算是见识了赵光胜的磨人功夫。或许就是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功夫,让他取得了现在的成就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耿乐就是不答应加入赵光胜的科研组。
开玩笑,要说需要,全世界都需要我。重要的项目多着呢,毫不逊色于这个基因研究项目,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多的是!
我哪能都顾上?我也只能是尽力而为。
被赵光胜缠磨久了,耿乐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用药丹帮助赵光胜提升到筑基境,并向他传授须弥芥子功,使赵光胜具备操作微米级微观界域的能力!
大部分的细胞都是几十微米的大小。有了这个能力,进行生物试验绰绰有余。
耿乐现在能够达到的微观界域是纳米级,而且还在扩展。识别并操纵纳米级微观界域,并不是金丹境界的极限。
耿乐不知道的是,传授赵光胜须弥芥子功,将是他多年以后最后悔的一个决定之一。
这一决定可能间接导致了上百万人的死亡,而且给整个人界的生存带来极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