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此处位置绝佳,拆了建灯塔吧。(1 / 2)
胶州湾除了沿海几座小渔村和军屯村寨,几乎没有进行开发,全是慌碱地。现在这片土地上李字旗迎着海风招展,白色的营帐点缀期间。
海面上三十多艘海船来回穿梭,水兵们不断熟悉这海船的操作。等他们把船驾驶的顺畅了,还要进行编队训练和实弹训练,仅有的两艘丁级制式三桅双层甲板战舰,被李有粮排到黄海海面上进行巡逻训练。
现在胶州湾沿岸的百姓都知道了一个消息。
“他叔,你说的是真的不,那边来了几万大军,愿意用粮食换蔬菜?”
“俺老赵,还能骗你不成,不光是蔬菜,石头、木头、海鱼、虾米都要。只要送到军营那里就能换粮食。俺可跟你说,使用白面换!十斤蔬菜就换一斤白面。”
“真的!”
“不信拉倒,反正俺是准备把菜园子里的茄子豆角,全摘了去换白面。”
“哎……!信!俺信,咱一起啊,等我哈……”
其实不光是在四处搜集物资,还在招募工匠。每名来干活的工匠,李有粮这里负责一日三餐,临走还能拿着五斤白面的工钱。
在没有重型工程机械的时候,想修建能停泊几百艘百丈长的战舰的码头,只能是用人工慢慢堆积了。从崂山采石头和木头的队伍已经进山了。
沿途士兵们也当成了修路民夫,先把码头到崂山的道路修建起来,方便运送物资。
现在六月份,春小麦刚刚收割完毕,正式比较清闲的时节,晚熟的粟还没有到收割的时候,乘着有时间很多百姓都来打点零工赚钱粮。
浮山前所的军户余丁们也趁着距离近,早早的就过来打工了。对此浮山前所的守备付千户,为了讨好李有粮,也是十分痛快的放工匠和余丁过来打工。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西汉时期张廉夫来到崂山,在老君峰下修建茅庐隐居修道,在此收徒传道奠定了崂山道教基础。
此后不断都道家子弟在此修炼传道,宋时,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本朝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
李有粮现在就在太清宫这里准备摆放当今的掌教赵复赵真人,李有粮打算在这里临近海崖的一侧修建一座灯塔。
既然位置选在了别人家的地盘,肯定要跟主人商量一下,也好获得主人的支持。
“贫道见过李将军,不知李将军来方外之地这里有何贵干?”赵复对李有粮行礼后问道:
赵复头发和胡子花白,打理的十分整齐,海风吹过长须随风飘动,一派得道仙家风范。
李有粮回礼道:“冒昧前来,还请老神仙见谅!”
“还请李将军殿内一座。请!”
“多谢!”
两人落座后,自有小道童端来茶炊,茶叶是崂山上道观自己栽种的茶树,闻起来有淡淡的豌豆清香,味道比较醇厚。
“李某前来,所谓两件事情。”李有粮放下茶杯说道:
“哦!还请李将军讲来。”
“其一,是想请老神仙派出弟子入驻军营,给战死的士兵超度亡魂,也好早日安抚战死的英灵。”
“贫道为方外之人,坐下子弟也不方便接触红尘俗事,这个还请贫道无能为力。”
“哈哈……老神仙还不要急着拒绝!等我说完不迟!”
“好!李将军请讲。”
“不知道,老神仙可知,西域甘、陕两处,木速鲁蛮神教从前朝之时已经开始占据,草原上更是如此,除了少数信奉西方教高地派的部落外,大多已经属于术忽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