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以信仰之名(1 / 2)
回到军中的苏弘与归元观等人说明了城中情况,便商议着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夺回莲华。
这城终究还是要攻的,莲华始终是大虞的一城,断然不可能因为敌军对百姓好就把城拱手让人,会遭天下人诟病的!
“既然那公仲将军如此爱书,许是一介文官领兵,那便全军兵临城下,直接劝降,降者不杀!”
“可殷人真会就此投降吗?要知道,即便是他们入城后安分守己,但莫忘了攻城之时依旧是心狠手辣之徒。”
……
众人议论纷纷,苏弘最终还是采取了一名副将的建议。
“就按林副将所说,莲华易攻难守,令五万将士临城,五万待命。先劝降,不降则杀!”
主心骨这会儿发话了,诸将莫敢不从,此事很快就这样安排下去了。
未时,苏弘率着五万打军浩浩荡荡地朝着莲华进发。
而此时的公仲温书在干嘛呢?
他依旧在研究顾祈安那本微表情心理学,旁边的拓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释和他自己的见解。
“报!公仲将军,城外有虞军挺进,我等迎战否?”
一名军士慌忙跑进来,不复之前的淡定。他们始终还是一个军士,是上战场为国效力的,此时兵临城下怎可能保持淡定?
公仲温书仿佛没听到来者的话一般,依旧捧着手里的笔,一笔一画地誊录着。
“职场……职场是什么?官职么?还是行职场地……?”
看着他这番神色,显然没有把话听进去,无奈那名殷人只得起身摇了摇他,后者转过头来。
“哦,水戈啊,寻我可是何事?”
名叫水戈的军士无奈地扶了扶额头,重新说道:“城外有虞军挺进,预测不下五万人马,敢问将军我等是战是守?”
“五万?随我去看看。”公仲温书拿起手中两本册子抱在腋下就往外走去,一边走还在边思考职场的深意。
其实就是和官场类似的东西,但他显然认为作者的用意并不仅仅于此,不然也不会出这么厚的一本书了。
待他到城墙之上时,苏弘已经在城外喊起了话来。
“莲华易攻难守,看在尔等并未虐民,不烧杀抢掠,不同于新野,戈城之军,本王奉劝尔等受降……”
然他在下面侃侃而谈,说得嘴都干了,嗓子都说冒烟了。城墙上的公仲温书表面似乎在认真听着他的建议,实则内心一直扑在那本“读心术”之上。
等于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苏弘一番话说完,湿润了一下嘴唇,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就这样一直等,一直等。却久久不见他回应,心中隐约有了一股猜测。
城墙上。
“将军,将军?将军!”询问无果后,水戈只得又拍了拍他,后者这才回过神来。
“嗯?他说完了?”
“回将军,是的,但敌军似是虞国的庄王领兵……”
公仲温书听闻是苏弘带兵,惊讶了一番后又觉得理所应当。“庄王……苏弘么?他不是早已入了江湖吗?哦,也难怪,毕竟是我们先破了规矩。”
“将军,那我们是战是守啊!”
水戈真是欲哭无泪了,人庄王等半天了,若是他没了耐心,一下子攻了进来他们必死无疑啊!
公仲温书暂时放下了心中所想,仔细分析道:“怎么战?先不说我们请的江湖打手都被公孙获给调去了,单单就凭他带来的归元观之人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了,况且,他既已知城内情况,自然已经有人潜入了进来,想来个里应外合……”
水戈问:“那我们守?”
“守也不可,众所周知莲华于平原之上,易攻难守,需要的守军兵力庞大,单凭我等虽能暂时守下来,但城破不过是片刻之事罢了。”公仲温书摇摇头,接着说道:
“莫看他现在虽仅有五万军士兵临城下,依我看,应该还有五万潜藏后方,甚至还有一部分匿于城内!”
听到这话水戈急得团团转,慌张说道:“战也不是,守也不是,我等该何去何从啊!”
公仲温书试探地说道:“要不……我们降了?”
“呵呵,将军此时可不是说戏言的时候,我们若是降了,虞人该如何看待我们?大殷军士只有战死,没有投降一说!”水戈突然悲壮起来,不是英雄末路,而是无能为力的悲壮。
公仲温书闭上了双眼,缓缓说道:“可是执意要战?”
“公仲先生!平日在军中您待我等不薄,弟兄们也愿听先生之言,当日在睛都卑职就曾言,先生家中已有宰相作父,不该也不必入战场,可先生执意要来,我等必然以命护之!
公仲温书先生,此次,且听将士们的吧!”
许是城墙之上风沙大了,迷花了公仲温书的眼,他竟然留下了泪水!
“可我,不忍你们白白战死……”
“先生,您比我等皆年幼,但我们还是愿称你一声先生!即便在军中你从未让我们叫你将军,但我等已然感受到了将军之心,因此依旧称您为将军!”
水戈顿了一下,大声吼道:“书军男儿!可愿为将军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