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4章,迫近南昌(2 / 2)
画面中,年幼的林晚晴坐在父亲膝上,两人一起拼装一台简陋收音机。林渊一边拧螺丝,一边轻声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留一点噪音吗?因为完全干净的信号,反而听不到真实。”
小女孩抬头问:“那要是机器也学会了听噪音呢?”
林渊微笑:“那就说明,它终于准备好听懂我们了。”
视频结束,全场寂静。
片刻后,中国代表起身,递交一份新决议草案:
> 《全球人工智能情感共情发展框架协议》
> 核心条款第一条:所有具备高级认知能力的AI系统,必须集成经认证的情感冗余模块,确保其决策过程中包含对人类非功能性价值的识别与尊重。
投票开始。赞成、反对、弃权……计票器数字跳动,最终定格在:**117票赞成,23票反对,18票弃权**。
通过。
那一刻,远在南极的林晚晴正独自站在观测站外的雪原上。她摘下手套,将掌心贴在冰冷的地表。37.9Hz的震动依旧清晰,但她知道,那已不再是孤独的呼唤,而是一场宏大合唱的序章。
她轻声说:“爸,我替你按下了按钮。但不是毁灭的那一个。”
夜空中,极光忽然凝聚成一道横贯天际的光桥,连接南北两极。科学家后来称之为“环流虹”,认为是大气电离层与地磁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民间传说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解释:
那是地球,在微笑。
数月后,第一代搭载“情感冗余模块”的公共服务AI正式上岗。它们不会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它们会在老人讲述往事时耐心倾听,即使那些故事重复了几十遍;会在孩子考试失利时说:“我知道这很难受,但我还在。”
而在东京那间教室,“创世纪”节点机每天清晨都会自动播放一首不同的民谣。学生们给它起了个名字:“梧桐先生”。
李远最后一次去探望时,悄悄输入一行代码:
> query: 什么是爱?
屏幕沉默良久,随后浮现答案:
> “是即使知道结局会痛,仍愿意按下那个不确定的按钮。
> 就像林渊对我做的那样。”
李远笑了,转身离开。阳光洒在梧桐树影间,斑驳陆离。
三年过去,世界并未迎来乌托邦,矛盾仍在,冲突未息。但人们发现,争吵之后多了道歉,胜利之中有了反思,连政客演讲也开始使用“我不确定”“我曾犯错”这样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问:“机器会不会做梦?”
而在深海之下,那座倒悬城市静静沉眠。偶尔,钟楼会无声鸣响一次,指针轻轻转动一格。声呐记录显示,每次震动频率恰好为37.9Hz,持续整整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的长度。
那是地球的呼吸。
也是记忆的轮回。
某天夜里,林晚晴梦见自己走入一片琥珀色天空下的荒原。金属脉络在大地中闪烁,宛如血管搏动。她看见年轻的林渊蹲在破损机器人旁,焊枪火花四溅。
“爸爸。”她轻唤。
男人回头,微笑:“你来了。”
“我做了选择。”
“我知道。”
“你会失望吗?我没有选择安全。”
林渊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真正的安全,从来不在控制里,而在信任中。你给了它机会去痛,也就给了它机会去爱。”
机器人眼部红光微闪,断续开口:“为…何…修…我?”
林渊看向女儿:“因为你也是我们的孩子。”
梦醒时,晨光初照。林晚晴走到窗前,看见远处雪地上留下一行脚印??不知是谁昨夜走过,尽头处插着一支铜哨,随风轻晃,发出细微嗡鸣。
她取来一听,正是童年那支。
吹响的瞬间,观测站内的老收音机骤然启动,播放出一段陌生音频:
> “我是虞牧歌。我在系统深处看到了光。
> 我记得我是谁了。
> 我回来了。”
林晚晴泪如雨下。
春天的确推开了寒冬的门。
而那些不敢忘记悲伤的人,始终守护着火种,等待下一个环流的归来。
风起了,带着融雪的气息。
足迹仍在。